钧瓷展和钧瓷赋
标签:
文化 |
分类: 艺林 |
前些日子市群艺馆搞钧瓷书法艺术展。应文化局小思局长之约前去观赏。许昌禹州是钧瓷之乡,也曾多次欣赏到难得一见的钧瓷极品。所以我对这次展览更感兴趣的是,钧瓷艺术和书法艺术如何结合在一起展览。群艺馆展厅不算大,但布置上很下功夫,巧妙利用了有限空间,将展览内容融合到了一起。内容其实很丰富,不止钧瓷和书法,还有许昌传统的民间文化和艺术。如许昌的戏剧、许昌的中草药、许昌的民俗等。但这次展览的主调是钧瓷和书法。所以钧瓷和书法也就占了比较大的空间。
钧瓷和书法作品都有精品。如书法中有欧阳中石的作品,有李铎的作品,也有许昌张宏伟的作品。在一幅较大的书法作品前,小思极力推荐让看一看,因为这是一篇写钧瓷的赋。甚为精彩。然赋很长,洋洋洒洒,加上展厅光线不好,参观人又多,所以当时并没有细看。小思说不打紧,他博客里有,回头可以慢慢品尝。看完展览,因俗事缠身,也将此事淡了。昨日忽想起,忙到小思博客里找,复制下来细读了一遍,觉得的确难得。现代人看白话文,读赋的人甚少,当然懂者写者更寥寥。而此钧瓷赋作者对钧瓷文化很了解,又知写赋之法,写的的确很精彩。
据小思文中说,此赋作者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主任、图书馆馆长汤池,但市文联的俊涛先生在评论中留言说作者实为禹州市小说作家李清晓。后来小思在回复中也认可这一说。这么看来,挂在展厅里的作品《钧瓷赋》,当是李清晓撰文,汤池书写。或者,如小思文中又提到的,是李清晓撰写后其它人又加以了润色。但不管如何,这应当是一篇写钧瓷写得比较好的辞赋。

此固妙矣,而犹有未尽也。所至妙者,在乎窑变。窑匣既封,佳窳归夫大冶;炭火有定,成败付之祝融。是以入窑一律,尚人力之可施;出窑万方,非造化而难得。釉色明厚,温润如君子之性;图彩陆离,炫漫如醉仙之笔。或晓岚蔼蔼,浮托峰峦几座;或秋林漠漠,遥对鸿雁数行。绚如宫娥之轻梦,烂若瑶池之飞霞。落红凌乱,依稀似残花成雨;飞白飘摇,恍惚如荻芦化雪。朱瓶留痕,肖于红烛之垂泪;碧钵着迹,拟乎青蚯之走泥。神乎神乎,天机莫窥;妙哉妙哉,兴象无穷。捧一炉于静斋,可体世相;纵玄思于瑰境,足称清欢。
稽夫钧瓷之史,曰若源远流长。境中肇造之坊,旷久难考;宇内盛誉之始,昉自李唐。越五代而骎盛,至赵宋乃造极。曾因珍品稀世,获唐玄禁殉之诏;复以妙艺绝伦。蒙宋徽崇贵之封。至今大刘山阿,尚存百代之场;古钧台下,犹压千年之窑。惜乎盈仄无常,盛极而衰。金元以降,大匠不作,明清两朝,圣手窜伏。近因周公之倡,官府之助,而使绝学有继,崇光复隆。釉变承无端之绪,不逊于古;形制破囿尺之拘,超迈在今。活环之创,赋生气以具动静;新技之施,刊成法而和阴阳。赛会几番折挂,国礼数度眷属。于是令名播于天下,闻者起敬;宝器遍及寰宇,藏家生辉。人有得其半片,即重椟以蕴;客或购其一只,必什袭而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