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钧瓷展和钧瓷赋

(2012-11-13 10:43:43)
标签:

文化

分类: 艺林

前些日子市群艺馆搞钧瓷书法艺术展。应文化局小思局长之约前去观赏。许昌禹州是钧瓷之乡,也曾多次欣赏到难得一见的钧瓷极品。所以我对这次展览更感兴趣的是,钧瓷艺术和书法艺术如何结合在一起展览。群艺馆展厅不算大,但布置上很下功夫,巧妙利用了有限空间,将展览内容融合到了一起。内容其实很丰富,不止钧瓷和书法,还有许昌传统的民间文化和艺术。如许昌的戏剧、许昌的中草药、许昌的民俗等。但这次展览的主调是钧瓷和书法。所以钧瓷和书法也就占了比较大的空间。

钧瓷和书法作品都有精品。如书法中有欧阳中石的作品,有李铎的作品,也有许昌张宏伟的作品。在一幅较大的书法作品前,小思极力推荐让看一看,因为这是一篇写钧瓷的赋。甚为精彩。然赋很长,洋洋洒洒,加上展厅光线不好,参观人又多,所以当时并没有细看。小思说不打紧,他博客里有,回头可以慢慢品尝。看完展览,因俗事缠身,也将此事淡了。昨日忽想起,忙到小思博客里找,复制下来细读了一遍,觉得的确难得。现代人看白话文,读赋的人甚少,当然懂者写者更寥寥。而此钧瓷赋作者对钧瓷文化很了解,又知写赋之法,写的的确很精彩。

据小思文中说,此赋作者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主任、图书馆馆长汤池,但市文联的俊涛先生在评论中留言说作者实为禹州市小说作家李清晓。后来小思在回复中也认可这一说。这么看来,挂在展厅里的作品《钧瓷赋》,当是李清晓撰文,汤池书写。或者,如小思文中又提到的,是李清晓撰写后其它人又加以了润色。但不管如何,这应当是一篇写钧瓷写得比较好的辞赋。

钧瓷展和钧瓷赋                                          钧 瓷 赋

   瓷之为物,始则器也。维昔鸿蒙初辟,先民望水兴叹;耕穑方兴,兆庶对粟束手。于是神农凝土,以取盛储之用;虞舜作陶,而严埏埴之法。缶鬲甑瓿,遂陈茅草之屋;鼎彝爵罍,乃列庙堂之案。洎乎世代化育,人文昭昌,风骚之士,每寄多情之思于器物;甄冶之工,亦竭万象之巧以抟烧。因而奇其式,异其形,丽以釉,绘以图。饰色务求动人,以佐文明之瑞;造坯总须殊众,用示技艺之卓。盘碟纹藻,便得高士妙赏;尊洗铭诗,即供雅客清玩。于斯时也,瓷之为物,由器而入乎道矣。

    夫瓷者,土为之。土者,生民所赖,五行属中。惟我钧州,在豫在夏,位于逐鹿之域,地当皇舆之枢。山聚四维之灵气,土禀地母之精魂。诚乎坤德所系,土王在兹,以故泉壤甘厚,良可作器,岭土纯细,最宜抟埴。且夫能工圣手,善调水火之性;大匠慧心,娴通天地之机。要在既济,实亦自然之假手;功成唯谨,岂独造物之秘传。遂变一成之色,散化霓彩;而更薄质之釉,含蓄光魄。团团胭脂,艳比芙蓉之面;点点黛粉,绮凌春杏之华。遍体惹墨,为闲庭前之葡紫;一身如洗,乃新雨后之天青。钧瓷展和钧瓷赋

此固妙矣,而犹有未尽也。所至妙者,在乎窑变。窑匣既封,佳窳归夫大冶;炭火有定,成败付之祝融。是以入窑一律,尚人力之可施;出窑万方,非造化而难得。釉色明厚,温润如君子之性;图彩陆离,炫漫如醉仙之笔。或晓岚蔼蔼,浮托峰峦几座;或秋林漠漠,遥对鸿雁数行。绚如宫娥之轻梦,烂若瑶池之飞霞。落红凌乱,依稀似残花成雨;飞白飘摇,恍惚如荻芦化雪。朱瓶留痕,肖于红烛之垂泪;碧钵着迹,拟乎青蚯之走泥。神乎神乎,天机莫窥;妙哉妙哉,兴象无穷。捧一炉于静斋,可体世相;纵玄思于瑰境,足称清欢。

 至若处幽卧寂,忽闻架上脆响,视之则瓷上有纹,或如牛毛,或如蛛丝,如玉之崩,如冰之裂,浅布釉层,蜿蜒清细,是则开片也。开片者,乃瓷器岁月之痕记,亦嘉客品鉴之要端。一纵一横,实添错彩之永魅,一裂一响,还记韶光之易辜。

稽夫钧瓷之史,曰若源远流长。境中肇造之坊,旷久难考;宇内盛誉之始,昉自李唐。越五代而骎盛,至赵宋乃造极。曾因珍品稀世,获唐玄禁殉之诏;复以妙艺绝伦。蒙宋徽崇贵之封。至今大刘山阿,尚存百代之场;古钧台下,犹压千年之窑。惜乎盈仄无常,盛极而衰。金元以降,大匠不作,明清两朝,圣手窜伏。近因周公之倡,官府之助,而使绝学有继,崇光复隆。釉变承无端之绪,不逊于古;形制破囿尺之拘,超迈在今。活环之创,赋生气以具动静;新技之施,刊成法而和阴阳。赛会几番折挂,国礼数度眷属。于是令名播于天下,闻者起敬;宝器遍及寰宇,藏家生辉。人有得其半片,即重椟以蕴;客或购其一只,必什袭而藏。钧瓷展和钧瓷赋

    考之于瓷,先备夫器具之用,继具乎文明之光,由是脱胎换骨,灿然大成,是所以由器入道也。非瓷为然,人亦当然。而钧艺潜兴,系乎世道,道明则昌,道晦则衰。是亦非钧为然,天下尽然也。因为之歌曰:

   “维后土兮禀化藏,大匠埏兮名器扬,我钧瓷兮何焜煌,民利溥兮道以昌。信荣枯之有代,知美物之易伤。期日月之下坠,况地久兮天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