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日记2 苏轼和黄州
(2012-08-27 11:54:40)
标签:
文化 |
分类: 足迹 |
过了麻城不远,车到了又一个让我心动的城市,黄州.
黄州这地方很多人听起来会耳生,但如果说到黄冈,很多人恐怕就有了印象:现在参加过高考的几乎会无人不知黄冈,因为黄冈出的高考复习资料可谓铺天盖地,黄冈编的高考模拟试题差不多是每个考生的案头必备.黄冈和黄州啥关系?扯起来有点儿乱.从近点说,十多年前黄冈是个地区,管很多县,而黄州就是它辖下的一个县,名黄州县;几年前黄冈撤地区改成市,叫黄州市,不久又改回黄冈市,而原黄州县改成了黄州区.黄州这几十年来一直在黄冈辖下.但历史上可和现在掉了个个.隋开皇二年设黄州,相当于现在的地区,政府所在地设在安南县,后安南县改为黄冈县,黄州政府也就设在了黄冈县.后来一直没大的变化.其实黄州和黄冈就是一回事儿,说白了就是在一块地皮上儿.一个县城里驻一个高一级的机关,这个机关有时叫州,有时叫府,有时叫行署,有时叫市政府.县城叫黄冈时,大一级的机关叫黄州某某,县城叫黄州时,大一级的机关叫黄冈某某,如此而已.
绕了这半天,没有说到正题.见到黄州的牌子时我心动的原因,是立马想到一个人—苏轼,想不到,一路盲目撞来却又遇到东坡先生.
看到黄州两字先是想到苏轼那号称天下第三大行书的书法作品:黄州寒食贴.这是他因乌台案被贬到黄州时亲手写的两首诗.实事求是地说,这两首诗在苏轼存世的文学作品中算不上最好的,但它却因了苏轼的书法而成了名品,在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之后列天下行书第三.然后又想到苏轼的前后赤壁赋.黄州这地方在隋之前就应当大有名气,因为三国时那一场赤壁大战,虽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却常似青山不老说不完史诗如歌.更因了苏东坡的前后赋名篇,使黄州这地方不管名字如何改来改去,但在历史上的那一瞬间却永远定格.
苏东坡是我极为喜欢的一个历史人物。他的才华,几乎让后人高山仰止.文章,诗词,书法,绘画,无不精通且均达峰巅,便是生活上,也让人叹为观止.懂得医学,还烧得一手好菜.黄州现在流行的一些名菜名吃就和苏轼相关.如东坡肉.东坡豆府东坡鱼东坡饼等.这些名吃不象有的地方,和名人联系起来有牵强附会之嫌.黄州这些和东坡有关的名吃却是有记载的.
广交朋友又重夫妻情意,不腐,不酸,不拧,不迂,不卑,不愤,不假清高,一个人还能要求他什么呢?便是喝酒,那豪气,绝不在酒仙李白之下: “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这胸怀,除了东坡,还能有谁?
苏东坡在黄州时写了大量诗词,那首《临江仙夜归临皋》,也非常令我喜欢.“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对苏轼来说,黄州并非福地而是一生中事业低谷的伤心地,黄州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如他在黄州寒食贴诗中所说: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事业受挫,生活艰苦,身体多病,但苏轼坚强地生活着,他留给了黄州很多财富,千百年来,人们只要点击他苏东坡的大名,就会自然链接到黄州这个地方,算是为黄州做了大量免费广告。
对于真正有才华会生活性格坚强豁达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挫折可以压倒他.困难只能使他更加坚强.黄州对于苏东坡来说不过是人生的一个驿站,而苏东坡对于黄州来说,却成了永恒的风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