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维的禅心和禅诗

(2012-06-26 21:38:20)
标签:

文化

分类: 心情

王维的禅心和禅诗

 

在历代诗人中,说佛做诗者很多,然而被称为诗佛的却绝无仅有.只有唐代的王维,是个例外了.

宋代有人云:“说禅做诗本无差别但打得过者绝少。”说禅做诗的很多,但为何单单只称王维“诗佛”? 这是王维在寂照完成了宗教体验向审美体验的转变。王维的诗有诗境禅意但又不见禅语玄说这才是诗佛的境界。
    且看他的《酬张少府》:
   “晚年唯好静 ,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 ,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 ,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 ,渔歌入浦深。”
     晚年的王维“唯好静”,这里的“静”不是说坐在那儿不动 ,而是清净 ,即佛家所说的“清静心”,清静无为不随意动念的境界。“万事不关心”,这种“不关心”是对万事万物不执著 ,去弃了“欲”的念头 ,或者说这“不关心”就是断去了“无明”。什么是“无明”? 佛家认为人们的思想情绪都是无明 ,人生来就有许多疑问 ,如 :生从哪里来 ?死向何处去 ? 父母未生前 ,我究竟是谁 ? 有没有我?这些一概不知 ,都是“无明”。尘世间其它的无明就更多了.正是这些“无明”困扰着人们 ,以致于人心波动,欲念迭生,因而得不到清静。可见 ,断除了无明就断除了烦恼。

《圆觉经》中说,“皆依圆照清净觉相 ,永断无明 ,方成佛道。”王维晚年保持着清净心 ,断除无明 ,这就使他的生活少了许多烦恼 ,无悲无喜 ,只有一片清净。“晚年唯好静 ,万事不关心”这两句诗的境界与明代大诗僧苍雪大师有首诗的境界极为相似 :“南台静坐一炉香 ,终日凝然万虑亡。不是息心除妄想 ,只缘无事可思量。”王维的“好静”与“不关心”是很自然随意的 ,并没有想尽方法去掉妄想 ,而是“只缘无事可思量”。“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这两句与前两句是因果关系 :从“自顾无长策”到“空知返旧林”再到“晚年唯好静”,终至“万事不关心”。首先是对世事的无可奈何 ,只好退避而“返旧林”。正因如此 ,才悟到了“好静”、“不关心”的禅境。

“松风吹解带 ,山月照弹琴”,风吹带解 ,月照弹琴 ,这是一幅超凡脱俗的优美的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画面 ,人们从中难道只看到了松 ,看到了风 ,看到了月 ,看到了琴吗 ? 当然不 ,透过这些,更多的是看到了或者说领悟到了那一份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禅境.读到这里,谁不会为这禅境所悟所醉呢吗呢? 也许没有人知道。也许王维自己也不知道.也许这种自在之心境对佛来说也是虚妄的吧 ,又或许诗人并未在意自在与否 ,而只是读者有所感受罢了。总之 ,一切可悟不可言说。

“君问穷通理 ,渔歌入浦深”,既然一切无可言说 ,那么关于命运穷通的道理 ,就从那悠扬的渔歌声中可以得到答案吧。渔歌入浦 ,可令人联想到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楚辞《渔父》中写渔父问屈原被放逐之原因 ,屈原说 :“举世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所以被流放。渔父劝他 ,却遭拒绝 ,于是“渔父莞尔而笑 ,鼓枻而去。乃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 ,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渔父自己也并不同流合污 ,他采取的是独善其身、避世而隐的道家态度 ,这虽然没有佛理于其中 ,却与后世道佛合一的禅理暗合 ,带有“随缘任运”的佛家思想。王维并不明说“穷通理”,甚至也“无可说”,因为言语所表达的禅境并非真正的禅境 ,他只是告诉你去听听那悠扬的渔歌 ,从中各人自有各人的感受和领悟 ,何必多言呢?“君问穷通理 ,渔歌入浦深”,可改写成一则禅宗公案 :“问:‘如何是穷塞通显之理 ?'答:‘渔歌入浦深。'”穷通之理不可言说 ,佛理亦不可言说 ,只能自己领悟。   

《老子》曰,“道可道 ,非常道”,也是说明“道”(禅境) 不可言说。寒山有一首诗 :“吾心似秋月 ,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 ,教我如何说。”自己的心是如此清明 ,可叹要用什么言语才说得清楚呢 ? 看来 ,佛的境界真是“不可言传”。晚年的王维似乎领悟到了这一点 ,生活中只有“无事可思量”的“好静”、“不关心”;只有风吹带解、月照弹琴的自在心境.这其中似乎包含了点什么 ,但好像又什么都没有 ;似乎有说不完的道理 ,但好像又没有什么可说之处。晚年的王维己不像其中年时期对禅境的“胜事空自知”,如今他己是连“胜事”都几乎忘怀了 ,似乎一无所得 ,但是却又有所得 ,究竟如何 ? 只能是“此中有真意 ,欲辩己忘言”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