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笔记   随园诗话关于诗

(2008-10-29 21:44:22)
标签:

读书笔记

随园诗话

格律

杂谈

分类: 艺林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杨诚斋说:“从来天分低劣之人,好谈格调,而不解风趣.何也?格调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风趣专写性灵,非天才不办.”余深爱其言.须知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三百篇》半是劳人思妇率意言情之事,谁为之格?谁为之律?而今之谈格律者,能出其范围否?况皋之歌,不同乎《三百首》;《国风》之格,不同于《雅》《颂》;格岂有一定哉?许浑云“吟诗好似成仙骨,骨里无诗莫浪吟.”诗在骨不在格也.

 

很有见地。这里说的诗当然是指格律诗。

唐是格律诗的高峰,但唐人写格律诗怎么写?怕也不是先把格律放到第一位的。李白的《蜀道难》就是例证。李白在此诗中用了大量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诗的用韵,也突破了梁陈时代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所以殷编《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李白对唐以前的乐府古题有自己的创新和发展。杜甫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这“语”是说格律?当然不是。

然而后人对古诗不仅不去创新发展,反而在所谓的格律上下足功夫,把做诗的雅趣归结为工艺化的程式,使古诗从此走向了穷途未路。如此,唐宋之后,古诗就没落甚至半死不活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