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杜甫草堂

(2006-08-25 10:34:54)
分类: 足迹
500){this.width = 500;}" border=0>

[size=16][size=16]到成都后就想拜谒杜甫草堂。
杜甫是我们河南的骄傲,公元712年生于巩县,即现在的巩义市。20岁起,漫游各地,34岁时赴京应试,落第后居长安10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逃往风翔投奔肃宗拜为左拾遗,因此人称杜拾遗。又一度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称杜工部。后因得罪肃宗,被贬华州。759年弃官西行,经天水同谷入蜀。765年携家经水路出蜀至夔州。后飘泊于荆、湘,以舟为家。770年病逝于湘江舟中,卒年59岁。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战乱的时局把他卷入颠沛流离的人群中,使他真实而深刻地接触和认识了当时的种种社会景象。他忧国忧民,挥毫赋诗,直书情怀。留传至今的一千四百五十多首诗歌,思想与艺术造诣极高,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誉为“诗史”。他是我国诗坛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集大成者,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
成都杜甫草堂,便是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据记载,杜甫到成都后,靠亲友的帮助,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修建了茅屋,并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由于成都远离战乱的中原,而草堂又地处郊野,因此杜甫这个时期的生活比较安定,心绪也较为宁静,四年中所作诗歌流传到现在的就有240多首。其中大都具有田园风味,如《堂成》、《江村》、《春夜喜雨》等。然而杜甫毕竟是一位有远大政治抱负的诗人,匡世济民的责任感始终存在于他的心底,忧国忧民始终是他创作的主调,如这个时期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及《病枯》、《枯棕》等诗篇,就是代表。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倾毁不存。据记载,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至宋代又重建,并绘杜甫像于壁间,始成祠宇。
到成都之前,我原以为杜甫草堂不过是几间草屋,正像杜甫自己诗中说的那样的茅屋,风大了就可能卷走屋顶的茅草。然而从杜甫草堂的大门进去后我便发现,自己真正是孤陋寡闻了。
草堂总面积有240多亩,其建筑为清代风格,园林是非常独特的“混合式”中国古典园林。草堂旧址内,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旁配以对称的回廊与其它附属建筑,其间有流水萦回,小桥勾连,竹树掩映,显得既庄严肃穆、古朴典雅而又幽深静谧、秀丽清朗。工部祠东侧是“少陵草堂”碑亭。1997年2月,根据杜诗描绘,借鉴川西民居的特点,重建了景区的茅屋。茅屋故居位于碑亭北面,占地一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40平方米。主体建筑5
开间,4座配房,竹条夹墙,裹以黄泥,屋顶系茅草遮苫,再辅以竹篱、菜园、药圃,使整个建筑古朴中透露出浓浓的文化色。屋外不远处有一片茂盛的竹林,林边有杜甫的塑像,我也便和诗圣合了一个影,也不管他是否乐意。
走出杜甫草堂后总觉得没有尽兴,觉得一点没有沾上诗圣的灵气。细想想也难怪,今天的杜甫草堂已经不是过去杜甫住过的草堂了,虽然仍冠以草堂的名字,但其豪华远非当年所比了。即使诗圣还世,看到这么个地方也会目瞪口呆,修身养性挺不错,但若是让写三吏三别以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怕也难为他。
杜甫一生漂泊,生活极苦,仕途上也很不得意。他的现实主义诗风以及这方面的创作成果,和他的生活经历不无关系。这让我想到中国文学史上甚至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现象,伟大的作家和诗人往往贫困潦倒,越是处于逆境中,他们越能写出惊世之作。
想来好诗妙文和奢侈未必相随相伴。
[/size][/size]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