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足迹 |
乘坐着小船,由江上顺流而上,远远地就看到了巨大的佛像。这一段江面是岷江、青衣江、大渡河的汇流处,江面极开阔,江水也较清,凌云山秀丽多姿,倒映在江水中的青山白云如画一般。但此时人们的眼光不是看山看水,眼光早就让举世闻名的乐山大佛吸引了。
乐山大佛是巨型石刻弥勒坐佛,依凌云山而凿,通高71米、头长14.7米、头宽10米、肩宽24米、耳长7米、脚背宽8.5米,远远望去,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十分壮观。当之无愧是世界第一大佛。
这一段江面极开阔,观光船不少,但更多的游人都是徒步直接上山。远远地看去,游人沿着崎岖小道爬到山顶大佛头顶处,又小心翼翼地沿着陡峭的石阶下到江边大佛的脚旁,在大佛的脚掌上爬上爬下,不少人就站在大佛的脚趾头上照相留影。人和齐山高的大佛在一个画面上,尤其是人们在大佛脚趾上爬上爬下的镜头,让人想到神话中的孙悟空和如来佛。孙悟空在如来佛手掌心里拉小便时,大概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让人觉得幽默,不由不会心一笑。
这时忽然有一个朋友提出了问题:人和佛谁大?
“当然是人大”。掌船的船工不等我们回答,用不容辩驳的语气说。
接着船工给我们讲修建乐山大佛的传说:相传一千多年前,发起建佛的是僧人海通法师。他为了广集资金,曾云游天下,足迹遍及“江湖淮海”,经过千辛万苦,终于筹集到开工资金。然而这时郡吏却上门勒索,意图将之吞为已有。海通面对郡吏大义凛然:“双目可剜,佛财难得”。郡吏以为海通不过说说而已,一再逼迫,海通法师便果然用刀剜出了的自己的双目……“自氛其目,捧盘致之”。郡吏见明慧如此,吓得不敢再来。
“你们看着人小吧?其实大佛还不是人凿的?不是海通法师,大佛就修不成。这不是人大么?”船工总结自己的观点。这观点和提问题的那个朋友大概不谋而合,因此他进一步概括说:佛在人心,人心若无佛,佛再大不等于没有?这话似乎有理,大家正琢磨他的话时,船工又指着江水说:你们不要看佛,看江水里山的影子。
大家仔细一看,不觉惊奇:原来江水里山的倒影,竟然就是一个庞大的仰躺着的巨佛,不仅头、身子轮廓清晰,而且五官也清清楚楚,和峭壁上的大佛极为想像。奇的还是山上有一塔,水影里恰恰立在卧佛股间,船工笑说那是大佛的生殖器。其实大家心知肚明,没有说出来而已。
既然水里山的倒影像大佛,山也必然像佛了,于是抬头他细看时,果然这山就是一尊横卧的大佛。船工说,看人工的大佛,就到近处,看天然的大佛,就到这个地方,看得最清。
想当初那海通法师,是不是看到了水里山的倒影,才惊骇的大有所悟,决心在峭壁上建个大佛?支撑他建佛甚至不惜挖眼的意志,怕还是佛的力量。
看来到底应该还是佛大。
固然是人心有佛佛才存在,但人心有了佛后人便成了佛的奴隶,象海通法师,为了佛双眼算什么?生命不也是佛的么?
这真是个两难话题。想来生活中如官与民,爱与情,等等,很多事何尝不都是如此呢?
回望大佛,大佛一动不动,任由游人在身上爬上爬下,却再让我们禁不住哑然失笑。眼光离开大佛向远处望去,凌云山顶有一寺,建筑雄伟,问时方知是凌云寺,寺里有个载酒亭。苏东波曾写诗说:生不愿封万户候,亦不愿识韩荆州;但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这又让我遗憾,游程太紧,不能亲自到弥勒佛的脚板上爬一爬,凌云寺和载酒亭也只能这么远眺一下。
但不管怎么说,人说的“天下山水在蜀,蜀之胜在嘉州,嘉州山水在凌云”不是溢美之词,我在心里开始谋划着什么时候再来这里,仔仔细细地看一看这里的每一处胜迹,弥补这次仓促而游的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