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微小事物里的温暖与哲学,让我一点点好起来。”

(2013-03-30 19:15:29)

微小生活

“微小事物里的温暖与哲学,让我一点点好起来。”

大概上周日吧,将新刊发给曾彼此供稿,但有几年荒于联络的同是做媒体的女友。

周一一大早看到有许多女友的留言。

“晓梅,虽然就是淡如水的君子之交,但你确实是我一位很特别并不能淡忘的朋友,任何时候一声召唤都不能忽略的。不过我从前真的觉得你太有距离感了,虽然不知道你具体发生了什么,但我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看完了53期《心探索》,特别是里面你编辑的栏目,以及和你自己有关的内容,觉得这么多年来,我好像终于可以和你靠近一些了。”

“我喜欢现在的你,柔软的,温暖的,接地气的,有日子过的,在生长的。”

“而且你已经可以用文字这样明白直接地写过去的自己,我是真的很惊讶。”

“我现在终于可以说了,晓梅,你以前好冷的,我好怕和你多说几句话。虽然知道你特别特别好 真诚实在,可是真是有点冷。我是个地气特别足的人,心理难免有点发怵。”

呵。女友的“长篇”让我深感意外,却又在情理之中。虽然女友人在南方,至今我们也没有见过面。可见人的气场多么有穿透力,即使无须见面也能感知得到。

女友对我过去几年的描述让我想起《看见》中的一段话。“现在终于可以跟你说说话了,节目有人味儿了。”

明明是人,少了人味,没了烟火气,什么感觉?

冷。

无独有偶。几天后,住在同一小区的朋友,在晚餐后的闲聊中终于说出了心里话,为什么以前不愿意来你们家,哪怕主动邀约,都会以理由避之?因为你们太“专业”了,太“高”了,你们把自己当成佛了,总有想度人的感觉。其实佛都没有这想法。

呵,说得真是又狠又准。

然后,翻看马良的《坦白书》。又读到这么一段话——

我一直很难理解为什么有人爱以圣徒的姿态,在故乡冒充异乡人。

。。。。。。。

 一位专业从事身心灵事业的朋友说,53期新刊中,最触动她的就是高艳津子的专访和杨菲朵的自述。

菲朵在“写给内在小孩的一封信”里这样写道:“最最静好的心愿和最最激烈的挣扎并排躺着,生命充满了驳论。在这样的时刻,我会想像眼下这份生活没了我的存在依旧能够照常进行。是的,我不止一次想过逃跑。但我不能。有一些人生课题必须去面对和学习,否则一切领悟都是虚幻的、没有用的,前功尽弃的。我想做一个好妻子,一个好母亲,虽然我愚笨地常常搞砸这一切。”

女友在短信里说:“看菲朵的信,哭了,不知何故,她也许没写什么特别的,却是落地生根的体悟。或许打动人的真就是在实实在在的生活里拉扯出来感受,也因此,才会感同身受。

欲望的压抑总会引来病态的爆发、扭曲。我也有过这样的过程。多少人迷途不知返。好开心,我们都回来了。很多时候,疗愈我们的,也许不是佛法,不是心灵成长的那些大道理,而是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就如津子说的,恰恰是在一些细节里,人是可以被关怀的。

微小事物里的温暖与哲学,让我一点点好起来。就像现在,我跑来一个胡同,一杯咖啡,一块紫薯芝士,就让人贴心。不再供暖,又降温的北京,还好有这些温馨的所在。亲爱的,我还在吃甜食,还在‘克制’我的欲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