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小说的面貌见您是为了避免麻烦

(2006-09-12 08:20:57)
分类: 枕边书

以小说的面貌见您是为了避免麻烦

《旷野的声音》作者:(美)玛洛·摩根

 

作者玛洛·摩根说得对,《旷野的声音》原本是一部立场温和,自费出版的作品,没想到却引起广泛的争议。

何止是争议,自本书于1994出版,在美国和澳大利亚引起了相当大的震动。

可是,争议什么呢?

大概在鄙夷和咆啸者的眼里,玛洛在书里将澳洲土著的精神世界描写得过于完美,完美得令政府多少觉得有些颜面不保的尴尬,以至于政府喉舌的电视台还专门去美国对玛洛进行了跟踪采访,最后做出的节目把她完全描述成了一个骗子。

在儿女和好友的鼓励和支持下,玛洛开始接受民间团体、监狱、教会、学校的邀请,巡回演讲。民众的反应好坏参半。三K党对玛洛的言论深恶痛绝,在爱达华州演讲时,一个白人至上主义者在会场外的停车场,把充满种族偏见的标语,书写在每一辆汽车上。

有一些极端保守的基督教徒在听了玛洛的演讲后,当面对她说,澳大利亚内陆的原住民是异教徒,注定要下地狱。

族长“皇家黑天鹅”在送行时对玛洛说——祝你一路平安,我们会默默护佑你。

是的,他们看得到,玛洛在障难重重中依旧继续着她的使命,而不是终止。

玛洛将三次月圆所进行的徒步横穿澳洲大陆的旅行写成了一部小说,删去了部分细节,隐去了真实的姓名,模糊了真实的地点。至于原住民的圣地,抱歉,玛洛终生都将对世人封口,这是她的承诺,也是族人对她的信任。

玛洛还在书中加入了澳洲土著的历史资料,免去了您去公共图书馆跑一趟的麻烦,也帮您省去了想亲自去澳洲走一遭,以期望观光原住民生活的银两。正如玛洛所说,今天,你若想了解澳洲原住民的生活情况,只需到任何美国城市,看看那些居住在城市一隅,绝大多数都以依赖失业救济金度日的黑人,他中间,即使是有工作的,也多半干着低贱的粗活。原住民的文化已经沦丧,就像美洲的原住民,他们被迫居住在指定的地区,世世代代不准奉行他们的传统信仰。

似乎,美洲、非洲和澳洲,也都在努力改善种族关系。可是,你也看到了,玛洛不得不将这段旅行以小说的外貌出现,以保护原住民的那个小部落残遭法律的困扰。比如,有人已伸出指头抗议谴责——那个原住民的信差,“真人部落”里惟一一个懂英文,全程为玛洛作翻译的小伙子乌达,作为澳洲公民,却并未遵守政府的法令规章:人口调查、赋税、强制投票、土地使用、采矿许可证、出生和死亡报告,等等。另外,他还可能煽动其他流落城里的部落民众,不遵从政府的法律,等等。一些有权人士斩钉截铁地咬定,记住!没有一个澳大利亚原住民能逃避人口普查,继续居住在荒山野外!

为此,甚至有人要求玛洛让乌达公开露面,并且带领一批人沿着书中玛洛所走过的路线,到干燥的内陆沙漠再走一遭,以证实些什么。

玛洛拒绝了,虽然,良心和上苍可以证实,玛洛没有因为是小说的外貌,而在书里凭空捏造某个人或某件事,但她的良心和上苍的旨音也坚决不可以让那些文中提及的任何一个原住民公开露面,以配合某些“变种人”荒唐无理的好奇心和野心。

当然,正如玛洛所言,《旷野的声音》这本书无意于代表所有澳洲原住民发言,她只代表内陆那个被称为“野人”或“原始人”的部落。

后来,玛洛曾再度探访他们,并再次接受他们的祝福。

部落长老在“证言”中写道:

玛洛,你将你的经历公诸全世界的读者,为我们洗刷了历史沉冤。17世纪时,英国探险家威谦·丹皮尔(William Dampier)在著作中将我们形容为“地球表面上最原始、最可怜的人类”。这本书提升我们的自觉,恢复我们的本来面目,使我们成为高贵的,庄严的民族。

 

以小说的面貌见您是为了避免麻烦

 

——《旷野的声音》的截选片段和澳洲土著的资料,会陆续发上,请有兴趣的朋友继续关注。

?/P>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