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日报:回眸徐志摩诗歌节13年(图)

标签:
杂谈洪烛历史旅游文化 |
在海宁,诗意地栖居·海宁日报:2009年、2012年、2015年海宁分别举办了徐志摩诗歌节,并将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节发展成为中国三大诗歌节之一。在四届诗歌节中,树才、洪烛、唐力、冬箫等二十多位诗人获得了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奖的荣誉。

在海宁诗意地栖居 回眸徐志摩诗歌节13年发展历程
一个平常的清晨,来自江边的水汽在清新晨风中慢慢散去,当阳光缓缓弥漫开,洒落在潮乡大地的每一个角落,秋日来到了我们眼前。
10月20日,第五届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节暨徐志摩诗歌奖、微诗歌大赛颁奖典礼在海宁如期举行。一首首带着乡音的小诗,让远方游子卸下一身疲倦;一曲曲饱含深情的诗歌,让心灵得以平静。
正如德国古典浪漫主义诗人荷尔德林所吟诵的那句:“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这句话道出了生命的深邃与优雅,认为只有“诗使人栖居于这片土地上”。
在海宁,诗意地栖居,阅读与聆听志摩诗歌,是回归,更是出发。
徐志摩诗学研讨会。记者 王超英摄
文化传承为城市增添“诗意”
诗歌之城海宁,两山夹一水,秀丽、恬静。
千百年来,朱淑真、王国维、徐志摩等文人墨客在这里出生、成长,他们的诗词家喻户晓,诗歌也在海宁这座江南小城里翩然绽放。
如今,诗歌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处于衰落的状态,日新月异的城市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压力和束缚犹如一张无形的网,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困扰着人们,大家会觉得:诗歌与生活渐行渐远。
2005年9月,中国诗歌学会、浙江省作家协会、海宁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了首届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节,并设立徐志摩诗歌奖。也正是在此届诗歌节上,海宁被授予“中国诗人之乡”称号,诗歌在潮乡呈现星火燎原之势。
为了让更多普通大众了解诗歌文化,2013年至2015年,徐志摩诗歌节组委会每年在海宁西山、东山和南关厢历史文化街区等地举办徐志摩诗歌朗诵会。
此后,学生、教师、私营业主、花店员工、微诗歌大赛获奖作者,甚至是三轮车夫诗人……都纷纷走上朗诵会的舞台,朗诵志摩的经典诗篇和原创诗歌,让诗歌走进大众生活。
诗意来源于“柳塘风淡淡,花圃月浓浓”的环境,深厚的人文底蕴熏陶着诗歌创作环境复苏,诗意在这里溯源。
2009年、2012年、2015年海宁分别举办了徐志摩诗歌节,并将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节发展成为中国三大诗歌节之一,并确定了“三年办大节、每年过小节”的办节模式。在四届诗歌节中,树才、洪烛、唐力、冬箫等二十多位诗人获得了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奖的荣誉。从第四届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奖开始,诗歌奖设立大学生诗歌奖一名,鼓励大学生群体参与到诗歌创作中来,青年诗人参与率逐年攀升。
与去年相比,今年第五届微诗歌大赛涌现了众多海外投稿,投稿地来自法国、美国、韩国、瑞士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海外投稿中还出现了外籍投稿者,印证着微诗歌大赛的参与度和影响力进一步加深。
幸好,海宁人拥有志摩的诗。但见蜿蜒小径旁,水流潺潺而过,软泥里的青荇和河畔的金柳即再度吟响,为我们重现了一种美好的的生活状态,一个增添“诗意”的过程。
诗歌节搭起中外交流的桥梁
“这座花园周边是英国本土的树木,园中则是来自徐志摩家乡浙江海宁的植物,包括玉兰、梅花、竹,它们在这里完美融合。在战乱和纷争依然不断的当今世界,这样一座安静的花园或许能为文化冲突提供解决方案。”今年8月10日,在徐志摩曾求学的英国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艾伦·麦克法兰发出如上感慨,当天剑桥大学“徐志摩花园”正式向公众开放。
作为纪念,剑桥大学国王学院于2008年把刻有《再别康桥》的诗碑竖立于康河畔。十年之后,一座以徐志摩命名的中式花园又在诗人当年凭窗远眺、目光所及之处落成。据悉,这是剑桥大学历史上第一座修建在校园内的中式花园。
无独有偶,今年2月,《再别康桥》被剑桥大学国王学院青少年合唱团收进了音乐专辑。这也是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合唱团成立500多年来,首次面向全球发布中文曲目。
今年9月,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合唱团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院士菲利普·伊萨克的带领下专程来海宁开展访问交流。为纪念诗人、国王学院校友徐志摩,国王学院已连续十年开展“徐志摩文化项目”,并成为英国乃至欧洲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中英文化交流活动之一。
“当时徐志摩在国王学院就读期间,他就希望把英国的文化思想带到中国,今天,我们把剑桥大学国王学院青年合唱团带到海宁、带到徐志摩旧居,也是希望加强中国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加强徐志摩的母校国王学院和家乡海宁的友谊。”菲利普·伊萨克说。
都说诗歌是心灵的窗口,要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诗歌是极好的途径。一座城市的气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精神分量,这种精神分量通常来自于人们的精神底色。
再别康桥之后,志摩的诗搭建起一座新的桥梁,让海宁名人文化这张金名片再度扬帆起航。
诗歌为品质生活注入动力
多年来,海宁连续举办的徐志摩诗歌节,打造了徐志摩诗歌奖、全国性网络微诗歌大赛等全国性诗歌品牌,走出国门与剑桥大学合办徐志摩国际诗歌节、国际朗诵会、影像展等活动,营造了海宁“诗歌之城”的文学氛围和文化认同,引起了国内外诗人、诗歌爱好者和媒体的普遍关注。
浙大海宁国际校区学子用外文朗诵徐志摩诗歌。记者 王超英摄
“全力打造‘富足、健康、快乐、时尚’的幸福海宁。”去年,海宁市委市政府决定通过三年努力,打造品质生活城市品牌,建设品质生活。
近年来的诗歌复兴和发展体现了国人对于自己文化的自信和文化的复兴,立足新的起点,海宁人又该如何同步发力,让精神力量为品质生活注入动力,让民生福祉更有质感?
“今后,我们要增强海宁人的快乐感,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有效解决老百姓关心的幼儿园入园难等难题,真正让市民乐享满意教育;继续开展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老式楼房平改坡等试点;建设慢行圈、公园圈、健身圈,加快构建快速高效的对外交通以及畅通快捷的内部交通……”海宁人追求品质生活的回答掷地有声。
因此,诗意地栖居不仅仅指代环境,也更是一种观照内心的精神追求与生活智慧。
在海宁建设品质生活的蓝图里,人们发现城市有机更新加快,农村社区管理日益完善;慢行系统建设卓有成效,跑步道、自行车道比比皆是,城市水网、绿网、路网三网融合,海宁人徜徉在“都市慢行圈”,居住品质大大提高;行在海宁的人会发现,杭海城际铁路建设加快,沪乍杭城际铁路枢纽谋划推进,融入大湾区的交通建设取得新进展。不少徐志摩诗歌节的参与者和获奖者来到海宁连连竖起大拇指:“诞生了诗人徐志摩的地方就是不一样!”
大城市有大城市的精彩,小城市有小城市的腔调。在追求品质生活的道路上,诗意地栖居,享受生生不息的美好,也是海宁向涛头立的独有腔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