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洪烛:在莫笑愚诗集发布会的发言(组图)

(2018-08-07 15:23:08)
标签:

杂谈

洪烛

情感

教育

文化

洪烛:在莫笑愚诗集发布会的发言(组图)
      记忆是可以逆袭的
              ——在莫笑愚诗集《穿过那片发光的海》发布会的发言
                          洪烛

【洪烛推荐语】莫笑愚的诗歌,不只涉及人与物的关系,更涉及人与人的关系、物与物的关系,是旧时代人物关系打破后重组的关系,体现了当代诗歌的当代性,也可以说是先锋性。这种当代诗歌的概念,与当代艺术的概念并驾齐驱,富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也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莫笑愚的诗歌风格,很难用既往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乃至后现代来归类,似乎与诗歌史无关、与诗坛无关,当然,也与诗江湖无关,真正做到了“一个人的江湖”,只与她自己有关:是她自己的眼睛发现的世界,是她自己的灵魂重铸的宇宙。在她的诗篇中,空间是可以打碎的,时间是可以倒流的,更重要的,记忆是可以逆袭的。当别人都去追求山峰的崇高或鸟类的降落,她反而停留于原地,原地踏步,原地寻梦。不,她并没有落伍,因为她追求的是平坦,梦需要一片自我博弈的棋盘。梦即使碎了,心里的方寸之地也不会变成废墟,醒来的女诗人,整装出发,打扫战场。梦毕竟是梦啊,就像镜子,哪怕变成碎片,也是最完整的镜头,反映出一个个独立的世界,每一个都是新生的。她舍不得焚毁“无用”的诗稿,总是将它们完好地收藏在黑暗的抽屉里。就像把劈柴堆满壁炉,却不急于点燃,她依靠想象中的火光取暖。而它们的使命也就得以延长。

大家好!非常高兴在红砖美术馆为莫笑愚诗集开这个研讨会。我读了这部诗集,来到红砖美术馆,看到这样的景致,和诗歌是很搭的。红砖美术馆是当代艺术,莫笑愚的诗体现当代诗歌。这两个当代性,即当代诗歌的“当代性”和当代艺术的“当代性”是相通的,都体现了当代诗人、艺术家的精神世界,以及他们的精神世界在目前的时代所产生的反光,就像莫笑愚的诗集名“穿过那片发光的海”。莫笑愚的诗歌里有很多都是她心灵闪出的光,有一部分是反光,是反映世界的镜像。但还有一部分,是她自然的、自身的想象、幻觉,这些都构成了她的诗歌的异质性。读她的诗集,一打开之后会感受到一种特殊的气场,也许读者在一瞬间暂时理解不了或看不懂,但你能感觉到她那种气场的存在,这种气场体现她作为诗人的能量。就像一幅油画似的,有的油画我们看到的只是堆砌的色彩,堆砌的色彩有时挺混乱的,但她的混乱造成另外一种和谐。虽然看不清楚什么景致,但那么多色彩搭配在一起对人的视觉、心理产生冲击力,如果它能产生冲击力,那就说明它不是无序的,是解构之后的重构,在打乱之后重新建立起的秩序,莫笑愚的诗歌就有这个特点。    
以前初读她几首诗的时候,也许不能说是惊艳,至少可以说是惊喜,她和我身边认识的所有诗人的风格是不一样的。你摸不清她的写法。现在诗歌很繁荣,各种招数很多,有些诗人一亮招你就知道她是从徐志摩那里来的,还是从哪个外国诗人那里来的,大概能看清他的来路。    但是莫笑愚的诗歌来历很神秘,在诗歌圈来历很神秘。几年前我读她的诗歌时想到的是“半路杀出个莫笑愚”,像程咬金似的。程咬金可能不是真正的武林高手,但他三斧头让你琢磨不了他的招式,没法化解它。他不是科班培养出来的,是靠身处武林的悟性产生的。程咬金的三斧头你没法化解。少林功夫也许是可以被化解的,少林一出招可能另外的招式就能化解。莫笑愚无门无派,她的人、她的诗充满神秘感。 几年下来我读她更多的诗,尤其看到她这么厚的一本诗集,她不止是程咬金,不止是三斧头,而是三百斧头。但三百斧头仍然保持最初三斧头的锐性。她还有点气贯长虹,从她出道到现在,一直保存着锐气。她不吝,遇到高手时仍然用三斧头,这是一种自信。我觉得她的创作来自于一种原动力,不是来自于某位大师、不是来自于诗歌史、不是来自于诗坛名利的诱惑。她确实喜欢诗歌,我是在这个意义上去读她的诗。前天收到她的样书,一方面感觉书做得特别漂亮,另一方面感觉到书里的气场。这种气场就是莫笑愚这个诗人本身的精神世界。真正的诗歌,它并不是用语言搭起的积木,而是语言搭起她内心的风景,你会通过她的诗歌感到她这个人,读诗是为了读人。

今天参加她的研讨会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是,我今天才知道她以前是在农业经济领域工作的。因为这些年诗歌繁荣,我参加过很多研讨会,很多都是跨界的。去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新闻主持人崔志刚的诗歌研讨会,当时大家高呼终于在电视台主持人里有诗人了,以前的主持人都属于不会写诗的。崔志刚专门出了诗集,举办了他的朗诵会、研讨会,主持人里面就有了诗人。最近还参加了朝阳法院一个诗人的研讨会,来了一批北京法院的法官们。大家都很高兴,法官们谈他们对诗歌的感受,说他们参加这样的活动是非常少的。今天参加莫笑愚的诗歌论坛很有意思,来宾中有农业领域、农业出版社的,多召开一些这样的研讨会挺好,让不同行业的人在一起交流,同时也证明目前为止诗歌确实挺繁荣的,各行各业都有诗人了。我在文联工作,叶延滨老师是作协的,这两年各行各业都成立作协,每个行业都开始有诗人、有作家了。    我觉得莫笑愚是代表着农业领域的一个诗人。新世纪以来有个很特殊的镜像,那就是各行各业都有诗人、都有诗歌爱好者。大家开始觉得诗歌不那么神秘了,当你的单位、你的身边有诗人时,你就不会觉得诗人是“怪物”了。他能成为诗人,我也能成为诗人。你会发现,诗人和常人在很多时候是一样的。    他们有什么不同呢?也许更有激情一点、更不知道累一些。在中国还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因为自古以来,文化在中国一直是最大的宗教,这个宗教从《诗经》开始、从孔子开始。有人说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我说有,中国有中华文化。文化中的文化是文学,文学中的文学就是诗歌。从《诗经》开始,诗歌就成为中华民族宗教信仰里的核心,用以前的话叫诗教,诗歌所进行的文教。
所以中国有诗歌传统,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没法比的,因为中国从古到今就把诗歌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可以说除了政治就是诗歌了。政治代表着皇权、王权,而诗歌是无冕之王。说起屈原,屈原至少比楚怀王、楚襄王受尊重多了,春秋战国时期最高大的人物是屈原。在这点上屈原也奠定了诗人无冕之王的传统。历朝历代一到端午节,不管唐宋元明清怎么改朝换代,李白、杜甫、苏东坡一直延续下来,这些不会因为改朝换代而改变。诗歌的地位在某种意义上更长久。举个例子,唐诗、宋词西方人也很喜欢,他们觉得中国在那么古老的时代就产生了这么美的艺术,将各种美的元素都综合在里面。中国真是有伟大的诗歌传统,尤其中国有好几次全民读诗、全民写诗的时代。这可能在西方很多国家是很难产生的,全民都读诗、全民都写诗,在中国还真的有这样的习气。中国古代科举时以诗来做考核的方式,“不学诗,无以言”。不学诗不是中国人,不懂诗、不读诗不是中国人。到现在好多小学生都在背“鹅,鹅,鹅”、“床前明月光”。每一个中国人可以不写诗,但不能不读诗,从小跟诗产生血缘关系。诗歌在中国人心目中是一种血缘关系,我们的遗传基因里有这种诗意,有这样的基因。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诗歌被边缘化过,但新世纪之后又繁荣了。比如中央电视台举办《诗词大会》、《朗读者》之后,诗歌又繁荣了起来。

刚才讲我参加了几百场各种各样的诗歌活动,接触了各种各样,来自各行各业的诗人。有的是像莫笑愚这样在新世纪之后闯入诗歌、闯入诗坛的。今天参加莫笑愚的诗会,感觉她就是一匹黑马。这匹黑马确实给诗坛带来新鲜血液,以前的诗坛大家都是科班写诗的,譬如从朦胧诗时代,第三代、知识分子写作、民间写作一系列,跟着诗歌史走的。 但新世纪之后有黑马诗人闯入诗坛,在这之前他们没有关注过诗歌史,他们关注的是他们的内心。他们觉得他们内心的感受需要写出来,写成诗歌。我看完莫笑愚的诗歌之后是非常感动的。她虽然表面上没有受过诗歌史的熏陶,但在某种意义上也没有受过去很多技法的侵害。她不会带有技术主义,不会从纯粹模仿一步步学习起家,她一开始就进入自由王国,她受的束缚就比较少,不会受各种各样诗歌观念的束缚。她惟我独尊,纯粹以自我为中心写作。这样的写作虽然有的时候好像有些零乱或者分不清她的来历、分不清她的招式,但在某种意义上也确实使诗歌呈现出新的风景。她的写作是自然而然的,代表着她自己。昨天看完她这个诗集之后,我写了一段话发给周瑟瑟,里面说到她和诗歌史无关、和诗坛无关,甚至和诗江湖也无关,但她真正形成了“一个人的江湖”。她的江湖里就她一个人。她虽然无门无派,但她成为一个人的流派。如果把它坚持下去,未来我们研究莫笑愚这样的诗人,不会研究她属于哪个流派,而是研究她的诗歌和别的流派有什么区别,她为什么没法归入任何一个流派。然而,她代表着她自己。

未来也可能弘扬这样的一种诗人,即她无法被归入任何一个流派,她一个人和任何一个流派可以并驾齐驱。为什么呢?因为她的诗歌有那样的深度。在这方面,我对莫笑愚的诗歌寄予厚望。她确实非常符合“当代”这个概念,这种当代性使我想到当代艺术。当代艺术的技法某种情况下是全新的,和我们以前认识的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不一样。确实,你在打开她的诗集之后就会感到她有一种气场、有一种氛围、有一种冲击力,我希望莫笑愚能把她创造的元气保留好。    依我看,莫笑愚从2010年到现在,最大的优势在于她保持着一股元气。而这股元气在大概8年的过程中不断砥砺。她写诗不是为了名利,这种元气被呵护得很好。很多诗人刚开始进入诗歌都是有一股元气的,但诗坛成了名利场,诗人们很难保持个人的定力,总会下意识地受到各种流派的影响,借鉴各种技巧。但莫笑愚最大好处是一直保持她的元气,她那里面好多词汇、意象,都是独特的。意象是诗歌的元素,我看莫笑愚这部诗集才想起这句话。这也是诗歌的原理,她使用的元素非常好,她的诗歌元素不是我们常用的元素。    诗歌最早是歌颂农业文明的,大家一写诗就会写到绿树、鲜花、炊烟,下意识被这些意象所劫持。但我觉得莫笑愚诗歌最大的好处,她不被意象劫持,而是驾驭意象,而这些意象好多又是属于她自己的,不被别人常用的,在其他诗人作品里很少读到这样的意象。正是这些意象使她的诗歌形成一种仪式感,和其他诗歌不一样。在保持这个特质的同时,她的诗有时像密码,如果她的密码和大众之间能够有一种普适性就好了。在写作的内容上、技法上保留个人的鲜活,让诗意能够唤起共鸣,我觉得她会成为更好的诗人。
洪烛:在莫笑愚诗集发布会的发言(组图)
洪烛:在莫笑愚诗集发布会的发言(组图)
洪烛:在莫笑愚诗集发布会的发言(组图)
洪烛:在莫笑愚诗集发布会的发言(组图)
人被物驱使下的当代诗歌论坛

暨莫笑愚诗集《穿过那片发光的海》发布会在京召开


   人人文学网讯:“人被物驱使下的当代诗歌”论坛暨莫笑愚诗集《穿过那片发光的海》发布会于2018年7月28日在北京红砖美术馆召开,活动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北京一号地国际艺术区联合主办。诗人、批评家周瑟瑟主持了活动。诗人叶延滨、欧阳江河、臧棣、安琪、洪烛,作家、编剧顾晓阳,中国农业出版社副总编宋毅等参加活动并发言。北京一号地艺术区发展理事会理事长张文宝致辞。

  我们正处在技术突飞猛进的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时期,在技术进步极大地提高人类生产效率并由此带来财富增长、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同时,人的贪欲也在不断膨胀。收入差距的拉大,也带来人性的缺失,人被物驱使甚至奴役成为文明的问题。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危险陡增,全球化面临倒退的危险。各种不确定性风险的增加,使现代文明面临严峻挑战。与此同时,AI技术的进步,让机器也能写诗,目前还很难说这是对人类思想与文学创作的促进还是戕害。当下技术与文明危机语境下,诗人何为,诗歌何为?由诗人、批评家周瑟瑟策划,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莫笑愚诗集《穿过那片发光的海》,从一个侧面对此进行了探索性的有益尝试。

    本次论坛就文明与危机语境下的当代诗歌写作,以及人被物驱使下的当代诗歌,围绕三个专题展开:一、文明和技术进步与人的命运写作;二、诗歌对生命的终极之问;三、莫笑愚诗集《穿过那片发光的海》的研讨。
莫笑愚是用中英双语写作的诗人、译者,湖南岳阳人,《穿过那片发光的海》是她的首部个人诗集。她的写作揭示了人在技术时代的命运,具有超越性别与日常生活经验之外的精神的力量。正如她在今年获得第三届“卡丘•沃伦诗歌奖”时的授奖辞中所提到的:她以中英双语写作潜伏于人群之外,她出没于农业经济学与诗人田野调查之间,她以《该死!完美》《凌迟十二月》《越来越黑的夜》等诗篇引人注目。她的诗歌构建了一条通向生与死的秘密通道,“是诗歌让我找到了生命的新的意义”,她的语言因为思辩而坚硬,因为爱而柔软。她的诗就是她敏感而悲悯的心。

    诗人周瑟瑟说:“人被物驱使下的当代诗歌”,是一个隐秘的存在,但我们往往感觉不到物的存在,甚至在遗忘人的存在,写作是承受爱与被爱的方式,诗歌在当代越来越无力,是因为我们内心被物驱使,生活在物的包围中,诗歌变成了物的一部分,无聊与无趣在改变与控制当代生活,所以,当代诗人有了下坠感,人像一个物体,诗被物驱使,词语、情感失去了重量。物并没有罪,物是人存在的前提,我们要尊重物,要与物平等相处,诗与物,诗与时间,诗与语言同样要平等相处,物进入词语、情感构成当代诗歌,这是物的权利与成为诗的通道。物是好的,物不是坏的。人不要被物驱使,人要理解物。莫笑愚的写作是对人的困境的思考,她拨开了物质世界微暗的火,她写下了对人的呼救,同时写下了她的爱与叹息。《穿过那片发光的海》是一部有精神重量的诗集,一个不在诗坛的人,她写出了具有启示意义的作品。

    诗人安琪说:读莫笑愚的诗,我的脑中总是冒出美国诗人路易斯·辛普森在《美国诗歌》一诗中提出的“诗歌的胃”,“无论它是什么,它必须有/一个胃,能够消化/橡胶,煤,铀,月亮,诗篇”,真的莫笑愚的胃太大、太强悍,而且它确实消化的就是辛普森诗中的许多硬东西:橡胶,煤,铀。中国诗人不缺乏消化月亮和诗篇这些属于农业文明的胃,缺乏的是消化工业产品的胃。莫笑愚的诗因此有着一种坚硬的质地,它不是好读的诗、柔软的诗、温情脉脉的诗,它的炸裂感和冷峻感使这部诗集呈现出真正的中性写作样貌,想一口气读完莫笑愚的诗是徒劳的,你只能分阶段读,边读边歇地读,这部体量庞大的诗集除了诗作数量多,还有庞杂的题材指向和高密度的语言意味。

    诗人洪烛说:莫笑愚的诗歌,不只涉及人与物的关系,更涉及人与人的关系、物与物的关系是旧时代人物关系打破后重组的关系,体现了当代诗歌的当代性,也可以说是先锋性。这种当代诗歌的概念,与当代艺术的概念并驾齐驱,富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也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莫笑愚的诗歌风格,很难用既往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乃至后现代来归类,似乎与诗歌史无关、与诗坛无关,当然,也与诗江湖无关,真正做到了“一个人的江湖”,只与她自己有关:是她自己的眼睛发现的世界,是她自己的灵魂重铸的宇宙。在她的诗篇中,空间是可以打碎的,时间是可以倒流的,更重要的,记忆是可以逆袭的。当别人都去追求山峰的崇高或鸟类的降落,她反而停留于原地,原地踏步,原地寻梦。不,她并没有落伍,因为她追求的是平坦,梦需要一片自我博弈的棋盘。梦即使碎了,心里的方寸之地也不会变成废墟,醒来的女诗人,整装出发,打扫战场。梦毕竟是梦啊,就像镜子,哪怕变成碎片,也是最完整的镜头,反映出一个个独立的世界,每一个都是新生的。她舍不得焚毁“无用”的诗稿,总是将它们完好地收藏在黑暗的抽屉里。就像把劈柴堆满壁炉,却不急于点燃,她依靠想象中的火光取暖。而它们的使命也就得以延长。

    诗人欧阳江河说:一开始周瑟瑟讲到词和物的关系,这是21世纪特别重要的现代主义诗学一个最根本的问题。20世纪从西方诗歌开始,一共有三个大问题,其中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就是“词与物的关系”。词是不是物?这是一个根本的问题。我们说的物,它分了物质性,物本身有它的功能、它的制造、它的传播,由此产生的市场、由此产生的功能、可用性、消耗等等,这是一个层面。然后还有另外两个特别有意思的层面,一个层面就是科学的,比如量子物理学。我们从科学家角度看待物质性,就被量子学家无穷无尽解构了,微观化了,是第一个说出外在肯定性的是物理学家不是诗人,其实诗人或数学家应该这样说出,他认为世界所有东西是数学的公式、物理学的原理。他们用一种向内看、在无穷无尽宇宙看到的是黑洞,看到的是无限可分的微粒的内部的结构,看到的是由此诞生的对称性或者不对称性、不确定性等等。由此,这是另外一种科学的眼光看待物质。还有一种眼光就是词语的眼光、诗歌的眼光。就是把词和物加以对照以后,当我们言说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说出的是物象,是给物进行照相、进行构造、进行塑造,赋予它轻重缓急、赋予它情感、赋予它灵魂、赋予它存在与不存在之间的比例等等,这是诗人要干的事,21世纪的诗歌我们要干的是这个事。西川有一个说法,说很多写诗的人写的是“读者诗歌”,我阅读了什么由此受到感染,人类都有好奇心,都有拷贝、学习,会感动,根据感动会喜欢某些造句方式,喜欢某些词语的组合方式,模仿他写一些东西,成为读者意义上的诗歌。中国最早的说法叫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写的是学习的文本,读者意义上的诗歌,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诗歌。我们刚才讲到莫笑愚的诗,前面几个发言者都有这个想法,说她不是诗歌江湖的,不是诗歌圈子里的。所以她幸免了“读者诗歌”的一些弊病,她的诗歌不是说从学习别人的诗歌,所谓其他流派的、其他句子的,学习造句、修辞这样学习而来的诗歌,这是她的一个幸运。所以她的诗歌的后面,就是语言的、修辞方法的诗意地表达她自己。不光是人的个性意义上、人的生命意义上的自己,还有更复杂的东西。构成一个人自我不是人简单的名字,肉身存在、长得什么样、有什么经历,不仅仅是这些,这些也构成人,但构成自传意义上的。还有构成人最重要的东西,尤其在诗歌后面有可能传递出来的那个人,是什么?可能是一个物象,可能是一个哲学体验、可能是一种情感的变化、可能是一种精神传记的东西。作为农业专家对世界的看法、对农业的看法有诗意的成分,是我们从诗歌到诗歌的人没有职业体验、没有专业目光的人,是不可能对生命、对世界、对物质的看法是不可能有这些成分的。而这些成分被莫笑愚保留下来,而且呈现在她的诗歌里面。
洪烛:在莫笑愚诗集发布会的发言(组图)
洪烛:在莫笑愚诗集发布会的发言(组图)
洪烛:在莫笑愚诗集发布会的发言(组图)
洪烛:在莫笑愚诗集发布会的发言(组图)
 另外,莫笑愚还有一个特别让人着迷的,她的诗歌,她把她的经历中的世界性。中国越来越多国际性的作家,比如她的职业特征,让她在全世界飞来飞去,看到各种不同文明之间的、各种各样地方风貌、人的存在方式、种族的差别,国家的、现代政治的、当代性的这样一种五花八门的东西的呈现,在她的诗歌里面,就是诗歌写作的后面,这个东西也呈现出来了,而这些东西都是她独特的。我们不能用诗歌,比如说修辞的诗歌这个文本的模仿,或者诗歌江湖圈子里面混得出来的,这是不可能的。这些东西是莫笑愚诗歌里面与众不同的,是我们其他读诗的人一读觉得与众不同的东西。而这些东西语言的呈现也带着她自己的特征,我特别同意安琪一个说法,说她的诗歌里面有一种很硬的东西,而且有一种庞杂的胃口和消化能力。就是把很多大家认为不是诗歌的东西,或者诗歌要躲开的东西,没有诗意的、现实的、专业的、政治的、宗教的东西她把它放进来了,加以综合、加以处理、加以消化。由此构成了她诗歌语言中间的那个坚硬。莫笑愚诗歌后面的眼光特别让人觉得有意思,我们说的当代性,“人被物驱使下的当代诗歌”的眼光在里面都有。

    诗人叶延滨说:当我接到周瑟瑟的邀请的时候,我是很乐意参加这样一个论坛。这个题目非常重要“人被物驱使下的当代诗歌”,莫笑愚的诗是一个人对物质驱使的抗拒和对自我的坚守。《穿过那片发光的海》是她的精神图腾。就这一点来讲,我觉得周瑟瑟做了一件非常好的事,把一个本质上真正意义的诗人推向诗坛。回答主持人在邀请的时候出的题目“人被物驱使下的当代诗歌”,第一,我们今天坐在北京红砖美术馆谈论当代诗歌的行为,本身就非常具有当代性。如果我们放在全国或者放在世界范围看,有这么一小桌人,居然还做这样的事情,这确实像是一种逃避、驱使或坚守。第二,莫笑愚的创作是当代重要的一个现象,她的农业经济学的职业行为和她的诗歌写作的精神行为的二重性。第三,她已经是一个自由的写作者,根据她的需要选择必要的表达方式,是一个现代女性的复杂的内心的呈现。

    诗人臧棣说:进入诗人的状态,就意味着进入生命本身的状态。当诗人莫笑愚向我们坦然承认:她的诗歌中的“每一个字”,都包含着一个人的“呼吸、心跳、体温、思考”的时候,诗已超越了我们对诗的充满争议性的认知,重新回归诗和生命的最本质的、也是最朴素的情感关联:对一个人来说,诗是她的“生命的珍藏”。莫笑愚的写作姿态非常放松,这种放松或许和她作为一个诗人和当代诗坛保持的若即若离的距离感有关:她抒写诗歌的原始动机并不是想要成为一个诗人,而是基于她的生命中的一种表达欲望。在我看来,这种欲望很接近古人讲的“诗言志”。换句话说,莫笑愚的书写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向汉语的诗性共同体展示了一种新的写作气象:诗并不在乎诗有可能在我们的真理认知成为什么,诗在乎的是如何更积极地更开放地参与个人和生命诗性的关系。莫笑愚认同这样的艺术自觉:诗是一种生活方式。作为自觉的书写者,她当然看重诗和语言艺术的关系,但从生命的语言欲望上讲,她更渴望让她的写作严格于诗对个人生活的创造性的参与。她的诗,一首一首地去读,犹如语言的放牧;一组一组地读,可能更有效果。就观感而言,她的诗更接近于个人情感的记录,细腻的感受,丰富的体味,将这些情感的记录推向更深邃的生命的自我探求。更难得的,她还写出了一种生命的阅历,它以情感为轴心,将生命和语言的更特异的关系旋转成一种诗的气候。这时候,莫笑愚又回到了史蒂文斯的信念:诗是我们的生存的季候。由于抵达了一种独特的语言的放松状态,她的表达在我们对诗歌的传统辨认中,可能会被很多人视为缺乏文体的紧凑感,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正是这种随性的语言呈现反而让诗更深邃地参与了生命的思考。而且在我看来,这种充满内在紧张的率性的表达,一方面让诗参与了生命的秘密,另一方面,也让生命参与了诗的秘密。这样看来,莫笑愚的诗反而具有一种大气,它不在乎诗的成败,它在意的是,我们还能不能更天真地在诗的表达中进入生命的真相。

    诗人李不嫁说:在大陆,能写出好诗的男诗人多了去了,能写出好诗的女诗人也多了去了。我所理解的“好”,一类是轻,审美与技术、词语与效果,仿若太极的柔若无骨;一类是重,给人的印象是执长矛、持盾牌,于险境中显出风骨,于枷锁中喊出痛楚。前一类好诗如过江之鲫,后一类却少之又少。这是我赞赏莫笑愚诗歌的第一个原因——诗人的勇气比才华更重要。其二,我相信有一天,历史回过头来检查,这个时代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诗歌时,能够拿得出手、无愧于“诗人”这个称号的作品,同样是少之又少,甚至没有!莫笑愚的诗歌,我以为,当对得起这个时代,这是我赞赏的第二个原因——良知是诗歌的意义。其三,鹦之鸣矣,求其友声。莫笑愚行走于世界各地,视野与胸襟,自然开阔于我这湖南的土鳖。我们仅有过两次见面,对酒当歌,却不炫耀,不土豪,其洒脱如同其作品,把一腔热血,把赤忱交出。这是我赞赏的第三个原因——诗歌是人生最重要的事业。

    诗人、译者莫笑愚说:我以为,从本质上说,文明不仅仅是披在人性丑恶之上的羊皮,而且为每个人提供了一个行为范式的模板,让所有的人在一个模式下生活、思考、成长、然后死去。文明的进化,本质上无法消灭人性的丑恶,唯一被消灭的,是在拥有相同文化传承的族群内部的个体特征。特立独行在很多情况下不被接纳,直到所有的人成为一个人。

    参加本次活动的还有诗人张红力、张后、杨北城、阿B、杨荣佳、老初、张建平、汪新民、贺晓堂等,以及文艺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中华读书报、中国作家网等媒体记者。7岁的白子煊、11岁的马逸辰,以及英国爱丁堡大学学生薛逸丹、朗诵艺术家金子、贺英等人还朗诵了莫笑愚的诗歌。会后与会嘉宾还观看了红砖美术馆正在展出的国际当代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的作品《道·隐无名》,以及北京现代舞蹈团表演的《形·影不离》。

来源: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湖南日报新湖南。
洪烛:在莫笑愚诗集发布会的发言(组图)
洪烛:在莫笑愚诗集发布会的发言(组图)
洪烛:在莫笑愚诗集发布会的发言(组图)
洪烛:在莫笑愚诗集发布会的发言(组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