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洪烛:屈原为什么投江自杀?【组图】

(2018-06-14 13:30:34)
标签:

杂谈

洪烛

历史

旅游

文化

洪烛:屈原为什么投江自杀?【组图】
洪烛:屈原为什么投江自杀?【组图】
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中国诗歌网端午诗会。作家网承办。我朗读长诗《屈原》节选《山鬼,屈原的女人》。
配图


屈原为什么投江自杀?

洪烛

《楚辞·渔父》诗曰:“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形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欲?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根据以上的文字记载,司马迁才在《史记·屈原列传》里,为这位大诗人画了很经典的肖像:“屈原至于江滨,披发行吟泽畔,……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中国第一位有名有姓的诗人,就这样以“披头士”的形象,满面愁容地出现在文学史里。后世的许多屈原画像,都截取了屈原的这个侧影,因为它是最传神的。这出自于人们对屈原精神的揣测。

看见这幅肖像,知道我首先想到了什么?我想到理想主义者的孤独。屈原绝对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所以才那么不合群,无法适应环境,听听他在《渔父》中怎么喃喃自语的吧。“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这是一个有洁癖的人啊。也许所有的理想主义者,精神上都有程度不同的洁癖。屈原是病得最重的。宁肯葬身鱼腹,也拒绝藏污纳垢。他果然说到做到了。

那么多人都在同流合污或随波逐流,那么多人都能做到眼不见为净,为什么屈原做不到?屈原,为什么和现实的关系搞得这么紧张?惹不起,难道还躲不起吗?是的,屈原能躲得开楚怀王,躲得开楚顷襄王,躲得开嫉贤妒能的上官大夫、令尹子兰以及诸多小人,却绕不过心底铁尺般的原则。道德上的至高至洁,如同严酷律令,使他无法做到普通人轻易就能做到的事情,既然不愿加入庸俗的大合唱,只能让灵魂在荒郊野外独舞了。“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连装醉都不会,连装糊涂都不会。

眼里揉不得沙子的屈原,心里揉不得沙子的屈原,活得很累的。你也太爱干净了!瞧瞧这杂乱无章的世界,哪块地方不肮脏?你心里容不下世界,世界也就容不下你呀。三闾大夫,你能听听我的劝吗?虽然我知道自己的劝告,不见得比那位渔父高明到哪里。

理想主义者是听不进劝的。如果他听见了现实的劝,就不再是理想主义者了。我之所以认定屈原自始至终都是理想主义者,甚至作为理想主义者而死,就因为怎么劝都无法使他回头。回头就是岸啊,他偏偏要往水更深的地方走去。屈原为什么不愿放弃理想,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太爱干净,举世混浊,只有头脑里的理想国是干净的。他死也要做理想的臣民。如果失去了理想,他也就丢了魂,比亡国奴好不到哪里。

正是这种清洁的精神(一种褒义的“洁癖”),使屈原保持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孤独与纯粹,也使屈原成为屈原,成为我们不得不仰望的对象。

正是这种对理想的苦守,使屈原超越了现实。

关于屈原为什么投江,在谭家斌著《屈学问题论》里,概括了十种说法:愤世说,殉国说,洁身说,尸谏说,谋杀说,救主说,殉道说,政治悲剧说,殉楚文化说……我觉得跟殉国同样悲怆的,是殉自己的理想。屈原也是在殉国,只不过殉的是自己的理想国啊。他理想中的楚国,跟现实中的楚国,肯定不一样。这也正是他伤心透顶的原因。他理想中的祖国,跟现实中的楚国甚至是两码事。只不过他自己意识不到罢了。他头脑里有一个乌托邦,这才是他真正的祖国!

现在,乌托邦破碎了,梦破灭了,玉碎宫倾,他也不想保全自己了。他不想成为理想国的遗老遗少,不愿活在亡国奴般的耻辱里,更不愿向自己憎恶的现象妥协,也只能固执地给内心的原则打了一个死结。理想都死了,心都死了,活着还有什么劲呢?屈原就这样向水更深的地方走去直至大水漫过头顶。大水淹没了这个想入非非的诗人,也淹没了他头脑中的理想国——直至无迹可循。我们怎么也弄不清他有过哪些稀奇古怪的想法。正是这些想法带给他敢死的力量。

国王让他伤心了。祖国让他伤心了。那是因为他对国王有太多的幻想,他对祖国有太高的愿望。甚至可以说,他心目中有另一个祖国,有另一个国王。与现实的不一致,造成他心理的落差。与其说现实让他失望了,莫如说是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让他失望了。他把一切,把一切的一切(包括祖国与国王),想得太好了。更悲哀的是,他太希望一切,一切的一切,跟自己想的一模一样。这怎么可能呢?

屈原是为这种可能而活着的,理想变成现实的可能性,是其生命的动力。屈原,也正是因这种不可能,而死去的。现实是残酷的,理想有时候更为残酷,让人更无法接受现实,融入现实。极端的理想主义者,都有一块心病,都是因为过于相信完美,过于追求完美,而在这根本不可能完美的世界面前,撞得头破血流。与其说屈原是被淹死的,莫如说死于心病,死于心碎。如果说没那么多心事,他原本可以活得好好的。

理想主义者注定是失败的,屈原开了这样的先例,他的诗篇是个人的理想与现实磕磕碰碰留下的伤口。而且他是理想主义者中最不幸的一种:受了致命伤。纵然如此,理想主义者虽败犹荣,这同样也是由屈原最先证明的。他未能避免理想主义者宿命般的失败,却奇迹一样捍卫了失败者的尊严。不仅让悲剧变成一种美,还使失败也变成了一种力量。与这种可以产生久远震撼的失败相比,世俗间林林总总的所谓胜利,反而可能显得疲软。

茫茫人海,胜利者永远是有限的,失败者居多,人的一生中,不如意的时光也大于满意的时光,屈原的挫折,却不只是借助大众的共鸣或同情心而扭亏为赢,而是他赴死的果断,被证明为一种勇气,而不是懦弱。

正如其绝命诗《怀沙》所述,他准备抱一块大石头自沉于汩罗江,紧紧地抱着,而不是撒手,这需要的不只是力气。怀沙,怀沙,石头是重的,身体是轻的。我觉得他抱着的不是石头,而是硕果仅存的理想。他要与不忍舍弃的破碎梦想同归于尽。怀沙,怀沙,理想是重的,现实是轻的。

屈原是残酷现实的牺牲品?我不同意这样的结论。但我尝试着换一种说法:屈原,自愿地成为完美理想的祭品,再没有别的礼物了,他只能用自身来献祭!他选择的祭坛在水上。他正在一步步地走上去……不,只要他能迈出最关键的第一步,就在瞬间改变了自己;普遍的人性变成了超脱的神性。

屈原,就这样离人更远了,离人群更远了,却开始向神靠近。理想主义者的失败,也是在向神致敬。这种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失败(是失败,而不是失利),必将给那勇于承担失败代价的人, 赢得同样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荣誉。

屈原的命运是一个样板,预告了极端的理想主义者、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者必败,但虽败犹荣。因为如果没有对完美的憧憬,就根本不可能使不完美的世界产生丝毫改变。不,就根本无法打破世间的种种丑陋。我们可以诚实地表示自己无法做到这一点,但不能对有这种超常愿望的人失去敬意。否则,我们也将构成俗世中丑陋的一部分,构成屈原以死反抗的对象。我们或许没有勇气成为理想主义者,但同样也不应成为理想主义的敌人。

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站在岸上,遥望水深火热的屈原,为什么要一遍又一遍呼唤“魂兮归来”?那是因为人们尊重这样的灵魂,希望他永久存在,而不堪忍受其缺失。是的,理想主义者无力改变这个世界,但可以改变这个世界上众多看客的心灵,并通过自己感染过的更多的心灵,去合力使世界变得美好。

屈原并不热爱无限的自由,他热爱的是有限的自由。无限的自由反倒使他空虚,令他忧愁。

屈原被放逐,其实并没有失去人身自由。如果说确实失去了什么,失去的也只是回到首都的自由。

楚王疏远了屈原,屈原却没意识到获得了更大的自由:我行我素的自由,自弹自唱的自由。他宁愿承受伴君如伴虎的风险,也不想要这天高皇帝远的自由。

屈原怀念郢都,就像一只鸟怀念着笼子。这只被赶出笼子的鸟,并不认识笼子外面的自由,还以为笼子里面才有幸福。这只鸟受到的最大伤害,是自己被笼子赶出来了。他的自尊心受伤了?

离开了笼子,他反而觉得一无所有。他爱的是笼子里面那少得可怜的自由。他爱的并不是天空,他爱的是笼子。

这能怪他吗?只能说他太爱这只笼子,甚至忘掉了自己的翅膀是做什么用的。

他把笼子当成家,当成祖国,当成故乡来爱了。不仅能容忍笼子里面的不自由,还原谅了笼子的无情。离骚,离骚,咏叹着一只鸟离开笼子后的哀愁。

屈原并不是圈养动物一样的宫廷诗人。他舍不得离开笼子,并不是为了奴颜婢膝地歌功颂德,换取几粒米、一杯水的奖赏。他舍不得离开笼子,还因为笼子里住着许多跟自己一样的鸟。他舍不得离开笼子里的那些亲人。他与笼子里的那些人血脉相连,也就与这只笼子荣辱与共了。

笼子里面有他的根啊,他才觉得笼子外面空空荡荡。笼子里面才有他歌唱的对象,他生命的价值在笼子里面、在同伴面前才能实现。

他之所以不稀罕笼子外面那几乎无限的自由,因为笼子外面没有他热爱的听众。

屈原是因为没有听众才感到寂寞的。屈原是因为寂寞才死的。他的歌唱失去了意义,他的生命就失去意义。他的歌唱结束了,他的生命也就结束。

我们又怎能埋怨屈原离不开那只笼子?要知道,那只笼子是他的故乡、他的祖国啊。即使笼子无情,鸟还是有情的。诗人被笼子赶出来了,哪怕再伤心,也不会恨这只笼子。外面的天空再大,也不如家乡的屋顶。

诗人,就该是一只在祖国屋檐下啁啾的鸟啊。哪怕祖国不要他了,他也不会不要祖国的。

秦将白起攻占楚国的郢都,屈原在远方写下《哀郢》。这只鸟被笼子拒之门外,可当笼子里失火的时候,他远远地看见了,还是会哭。

屈原以投水的方式殉国,殉那只玉碎宫倾的笼子。他这一辈子,心甘情愿成为笼子的牺牲品。

他潜意识里觉得,自己离得再远,仍然是笼子的一部分,是祖国的一部分。

我们都以为笼中鸟是悲伤的,不自由的,却不知道,失去了笼子的鸟更悲伤,更不自由。

屈原并不是一只抛弃了笼子的鸟,他是被笼子抛弃了。即使被抛弃,仍然牵肠挂肚地想那只笼子,欲生欲死地爱那只笼子。笼子是鸟的命根子。

离骚的诗人

   罗石贤著长篇小说《屈原狂歌》,写到屈原出使齐国归来,路遇一位神秘的垂钓者。几番对答,垂钓者笑说屈原并不聪明,并信口开河说了一席话加以规劝:“秋天的雨水下来了,大小百川的水注入大江大海。小溪说:哈哈,天下的水数我最大。大河说:不,我的水最大。河泊顺流来到大海,看到大海辽阔无边,他才突然懂得一个道理:跟井底之蛙不可谈大海,与夏虫不可谈冬雪,同小儒不可谈大道。天下之水海最大,可是与天地相比,不过太仓中一粟,马身上一根毛。世事、人事,都是一样的道理。五帝所承续的,三代所争夺的,仁人所忧患的,能士所劳累的,都不过是天地间一粒粟、一根毛、一滴水呀!屈原先生,何况你办的是不可能办到的事,你救的是一个不可挽救的世界,你的作为只能使己经败坏的世道和人心更加苟延残喘,一切的一切纯属徒劳。能说你不糊涂?”

    屈原争辩道:“我己经劝说齐王,齐楚联合共同抗秦,使楚国的人民免去一场战祸,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而是糊涂事?”

    钓者仰天哈哈大笑:“细小的草茎和粗大的木桩,最好看的人和最不好看的人,直到千奇百怪的事物,通道为一。分就是成,成就是毁,复通为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生与死,兴与亡,不都是一回事?”

    屈原恍然大悟,猜到自己面对的定是传说中的庄周。

    屈原与庄子的相遇,很明显出自于小说家的虚构。但在那一个时代,屈原的人生态度与庄子的处世之道,大相径庭,各有各的代表性。每个人都将面临取舍。是选择激流勇进,还是选择与世无争?

    司马迁《史记》中提到屈原《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而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沽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糠而啜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见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屈原临投江前,披发行吟泽畔时遇见的那个渔父,倒是有几分庄周的影子。至少,渔父是庄周处世哲学的拥戴者或化身。避世隐身,闲钓江滨,怡然自乐。

    渔父与屈原的对话,分明是庄子哲学与屈原精神的碰撞。

    罗石贤著《屈原狂歌》,把那段经典对白,翻译成大白话。遇见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为人生信条的屈原,渔夫这样劝说:“聪明的圣人是不固执的,能与世道一起变化沉浮。世人都己污浊了,你就在这个混浊的世上随波逐流嘛。众人都醉生梦死,你也跟着多喝几杯美酒。何苦要那么坚守贞洁,死死抱着白玉般的品德,叫人家把你放逐到这里受活罪呢?”

    屈原却拒绝改变:“我不能那样混日子。我听说洗了头就得把帽子上的灰尘掸去,洗过澡还得将衣服上的尘埃抖掉。怎能让洁白的身躯,被外物的秽垢玷污?我宁肯跳进大江里葬身鱼腹,也不能向那些奸臣妥协,更不能使自己纯洁无瑕的身心,沾上肮脏!”

    渔夫听完屈原的表白,莞尔一笑,既敬佩三闾大夫的志气,又认为他这种贞洁的行操在当时行不通。于是哼着民歌把船摇走了: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楚地流传的沧浪歌,早在春秋时期已经唱响。孔子孟子都提到它。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孟子称之为孺子歌。

    此歌实际上教诲人们学会选择: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试想,若真的是庄子本人与屈原相遇,其情景与结局也莫过于此:谁也说服不了对方。即使让庄子来拦屈原,也拦不住的。他人生的终点注定是汨罗江。那是他命运的最低谷,也是他精神的最高点。

 

    追思屈原,偶尔会想到庄子。屈原与庄子有可比性吗?据推测,庄子大约生于公元前369年,大约死于公于前286年,而屈原大约生于公元前340年,大约死于278年。彼此的生卒年月比较接近,大抵属于同一个时代,至少共过一方天空的。但他们实在不像同一代人。前后只相差几十年,却有着极其明显的代沟。他们简直就是两种人。如果说乐观的庄子活得很潇洒,悲观的屈原则活得太不潇洒了,准确地说,是活得太累了。

    庄子是宋国蒙人,屈原是楚国人。庄子是著名的隐士,屈原是著名的诗人。庄子也当过官的,只不过官做得很小,好像叫漆园吏,时间也很短。他很快就扔掉这芝麻官,终生隐逸,在江湖上钓点小鱼小虾。屈原一直喜欢当官的,官曾经做得很大,做过仅次于令尹(相当于宰相)的左徒,算是高干了。即使后来把这么高的官职弄丢了,也还是三闾大夫。跟习惯了布衣草履的庄子相比,屈原绝对是贵族,从年轻时就爱穿名牌时装:“余幼好此奇服兮……”他穿得比庄子上档次,心里却一点不如庄子快乐。一开始跟同僚搞不好关系,觉得别人老是在妒嫉自己,陷害自己。后来又失去了领导的宠爱,作为不受欢迎的下级给打发到贫困山区。他并不想做隐士,却被打入那露天的冷宫,与世隔绝:“国无人莫我知兮……”失去了位置也就失去了价值,他至死都被那失重感折磨着。

    同样是浪迹江湖,庄子活得很本色,而屈原难免会透过一副有色眼镜看山、看水、看人、看世界,不仅看不到美,还看出了无尽的凄凉、无边的灰暗,真有些辜负了沿途的青山绿水。为什么它们总能带给庄子好心情,却偏偏让屈原越看越伤感呢?只能这么理解:屈原的心己受了重伤,像这样心里受伤的人,光靠美是救不了他的。甚至自由,也不是一味良药,只会使他更加没着没落。而早早逃离仕途的庄子,几乎还长着一颗童心啊,无牵无挂,无忧无虑,看什么什么都好看,吃什么什么都香。如果说屈原像忍受病痛一样忍受着孤独,庄子分明是在享受孤独啊,孤独对于他属于金不换。他还懒得跟那些高官小吏打交道呢。

    我们不能说庄子比屈原更聪明,他们各有各的道啊。但庄子跟屈原不一样的地方,就此显露出来了。他有一种未卜先知的能力,比屈原更清醒地意识到文人不适合官场的,自己不适合官场的。文人就应该把自由拜为自己的国王,而不是为了获得国王的青睐失去自由。失去自由也就失去自我,失去自我也就失去快乐——表面上赚了,其实亏大方了。

    假若庄子像屈原那样热爱从政,总想干事,会怎么样呢?他爬死了也爬不到屈原的左徒那么高的位置。即使真的爬上去又能怎么样呢?最后还不是爬得越高跌得越重吗?对此,庄子想都不想。不,应该说他早就想明白了。没想明白,他怎么看得那么清楚呢?所以他根本没想从漆园吏的岗位往上爬,甚至还自己让自己下岗了。他连一点点自由都舍不得用来交换。

    而屈原呢,根本没看清官场是一口大染缸,你这么爱干净的一个人钻进去,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难受吗?他直到撞得头破血流,恐怕还没弄明白怎么一回事呢。直到气得快跳河了,恐怕还没弄明白是自己错了,还是官场错了?大诗人啊,你本身没错,但你确实走错了,走错了地方。在那口大染缸里,你怎么呆得住呢?怎么受得了呢?更何况,伴君如伴虎啊,你不会忽悠他,他就会把你给吃了。三闾大夫啊,你别不承认,你正是在自己最最敬爱的楚王那里受了致命伤。伤透了心。这颗无比纯洁的心,原本该用来写诗的,怎么能拿给国王当球踢呢?

这恐怕正是屈原想不开的地方。也正是屈原跟庄子不一样的地方。如果他跟庄子一样,他就不是屈原,而是庄子了。如果他像庄子那样看得透、想得开、活得明白,他就写不出《离骚》了,写不出《天问》了。毕竟,在庄子之后,多一篇《逍遥游》无足轻重,可是怎么能少了《离骚》少了《天问》呢?诸子百家,不一样才有意思呀,不一样才有价值呀。

    你可以说屈原不如庄子聪明,但也正是这种傻、这种痴、这种偏执,成就了独一无二的屈原啊。

    你可以说屈原不如庄子潇洒,但也正是这种累、这种苦、这种沉重,帮忙他写出《离骚》与《天问》的。

    屈原比庄子少一份洒脱,却多了一份疼痛。屈原身上那种刻骨铭心的疼痛,恰恰是庄子所不能代潜的。屈原因为疼痛而伟大。

    乐天乐地的庄子固然让人羡慕,忧国忧民的屈原更令我尊敬。仅仅因为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想做庄子,却不想做屈原,敢做庄子,却不敢做屈原。敢做屈原的人必须是敢死的,敢下地狱的,敢于承担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的代价。必须有一种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勇往直前:“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庄子充其量是隐士中的隐士,屈原则是烈士中的烈士。

李壮平 <wbr><wbr>李勤参观屈原祠与全国著名诗人交流屈原文化
【李勤与诗人王家新,洪烛,姚勇参观屈原祠在“山鬼”诗文石刻版画前合影】

屈原开创了大诗人的传统。在他之前,《诗经》的时代,都是些无名的小诗人(隐形的作者);恐怕连诗人这个概念都未诞生。

自从屈原诞生了,作为创作主体的诗人身份也就出现了,而且是以具体的个人形象来出现。可以说屈原使中国的诗人第一次拥有了名字。况且,这第一位有名有姓的诗人,即使跟他无数的后裔相比,也算得上巨人。他一出手就是《天问》,站在万物的对立面,站在神的对立面,站在命运的对立面。跟顶天立地的屈原相比,我们即使穿上世贸中心那样的高跟鞋,也会显得渺小。

屈原是站在汨罗江边的一个问号。他在问天,问老天爷也回答不了的问题。跟老诗人相比,哈姆雷特则要年轻得多,他是站在莎士比亚戏剧里的一个问号——不,他代替莎士比亚站着。他在问自己(莎士比亚也在问自己):“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人类中所有瘦骨嶙峋的问号,都被自己问住了,都把自己难倒了。

屈原所提出的“天问”,在汨罗江上空回荡着,在嘴唇、竹简、纸张之间回荡着。如果什么时候能找到答案的话,诗人就没必要存在了。至少,在高科技的时代,诗人们已日渐孱弱。他们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提不出任何有价值的问题。而诗人的使命恰恰是为问题而活着,为答案而死去。

首届当代国际诗歌邀请展_洪烛

谁说我的祖国没有史诗?

-----长诗《屈原》节选

洪烛

谁说我的祖国没有荷马?

屈原的湘夫人比海伦还美

奥林匹斯山的诸神太远,我有我的 云中君

他心中的神山叫昆仑:“登昆仑兮食玉英……”

郢都,玉碎宫倾的城市,和特洛伊一样蒙受耻辱

和荷马不一样的是,屈原

自始至终都站在失败者一边

作为战败国的诗人,身边没有一兵一卒

只剩下一柄佩剑:宁愿让它为自己陪葬

也不能留给敌人,当作炫耀的战利品

不,是他本人在殉葬啊

为了保住楚国最后的武器

谁说我的祖国没有史诗?

《离骚》是用血写下的

虽然我的诗人不是胜利者,他投身于水国

也拒绝向强敌屈膝。一个人的抵抗

比一个国家的命运还要持久

如今己两千多年了

他还没有放下手中的

洪烛:屈原为什么投江自杀?【组图】

洪烛2800行长诗《屈原》连载

【题记】这是一部由一百多个片断组成的长诗。每个片断都可独立成篇。彼此之间尽可任意排列,相互衔接。就像洗扑克牌一样,每一个片断都是一张牌,每一次排列组合都会产生新的秩序。这是一部可随意组装的长诗,每个片断都可作为供读者调遣的零件。如果你希望它产生变化,那么就打破其结构,再读一遍吧。诗中人物屈原的形象,注定是千变万化的。

【远游变成了梦游】

屈原的孤独来自于没有知音

不知道自已的诗写给谁看的

他的旅行没有对话,只有独白

远游彻底变成了梦游

也曾尝试着把苍天当成交流的对象

可老天爷从来不回答他提出的问题

他只能自问自答了

在别人眼中就是自言自语,与疯子无异

可惜啊,走了那么远的路

居然没遇见另一个疯子

他多么希望发现一个

跟自己一样忧伤的人

可所有的人都那么开心,那么没心没肺

根本不在乎天就要塌下来了

后来,天确实塌下来

却只压垮了他一个人

唉,有什么办法呢

骨头越硬的人越容易被压垮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大诗人

是一位“垮掉的诗人”。仅仅因为他总想

替天下人扛起冥冥之中的压力

他是由于超载而垮掉的

 

【竹简上刻着的楚辞】

我相信那在竹简上刻下楚辞的

一定是热爱屈原的楚人

我相信那古墓里的竹简

一定是用湘妃竹制成的

留有湘夫人的泪痕

我相信泪迹斑斑的湘妃竹

一定是在洞庭湖边生长的

我相信屈原行吟泽畔

一定看见过竹子

看见竹子就想起湘夫人

我相信屈原的泪

流得一定不比湘夫人少

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泪

边哭边唱,心里一定很疼

我相信诗句刻在竹简上、石头上

还是抄写在纸上

都是屈原的伤痕

作为楚人的后裔,作为诗人的后裔

我会把楚辞在心里刻得更深

 

【 云中君】

忧伤的时候,你就看一眼彩虹吧

可惜,那救生的浮桥

不是每时每刻都有

没有彩虹的时候,你就看一眼太阳吧

虽然天上的火焰

到了晚上就没有了

没有太阳的时候,还有月亮可看

如果月亮也没有了

就看一眼星星吧

如果月亮、星星全没有了

你再不要放弃空空荡荡的天空

天空里什么都没有

又什么都有

屈原把你叫作云中君

当你看着更高的天,他在看你

他在水下看着你的一举一动

水中什么都有,又什么都没有

他看见你的忧伤,就忘掉了自己的忧伤

云中君啊,你能告诉他吗:

一个什么都没有的人

该怎么高兴起来呢?

他把你当成自己的影子看

其实他本身就是你的倒影

 

【湘夫人】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诗经时代,在水一方的是一位佳人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楚辞时代,在水一方的是一位诗人

不,仍然是一位佳人,叫作湘夫人

只不过画面里多了一位诗人

远远地把她守望

诗人也在水一方,在洞庭湖一方

在湘水一方,在汨罗江一方

追随香草美人,越走越远,越走越孤单

是的,他在走,湘夫人也在走啊

就像月亮一样,怎么追也追不上

他越走越远,忘掉了累

也忘掉了孤单。“唉,可怜的诗人

美女只给了他一个依稀的背影

他就很满足,希望路永远不要走完……”

他看见了湘夫人,却没看见我

没看见我在身后远远地跟着

我看见了他,却没看见湘夫人

我只怕他走丢了:“诗人啊,你还不明白吗?

你追着的是一个幻影啊!”

诗人在水一方。我在诗人一方

湘夫人没有回头看他一下

他也没有回头看我一下。

“诗人啊,你是跟着湘夫人的背影走进水里的

我呢,我是读着你的背影长大的……”

 

【怀沙】

大浪淘沙,淘沙里的金子

淘金子的光,淘光与影

淘两千年乃至更长的光阴

大浪淘宝,淘洗出让金子

黯然失色的一个名字

大浪淘你,淘你生锈的剑

淘你若断若续的呼吸

淘带有你指纹的竹简

淘刻在竹简上缺字少句的楚辞

直至它恢复完整

大浪淘沙,淘你怀抱的沙

淘你指缝间流逝的沙

淘你脚下越堆越高的沙

淘你搁浅在沙滩上的影子

沧浪之水清兮,淘你帽子上的红缨

越洗越干净

沧浪之水浊兮,淘你踩在沙上的脚印

越洗越清晰……

大浪淘我,淘我眼里的沙

淘我心中的沙。淘每一个人

淘万丈红尘

大浪淘你,大浪淘我

没有把你变成我,我却梦想着:

能把我变成你

 

【抱着石头行走的人】

你抱着的那块大石头

已经被磨成鹅卵石了

可你身上的棱角还没有被磨平

河水断流,河床上的鹅卵石

全露了出来

你还是你。跟任何人都不一样

两千年过去,水冲刷了一切

却拿你没办法

连楚国的版图都变形了

你没有变,还是有棱有角的样子

汨罗江为什么不平静?因为水底

有一个抱着石头行走的人

鹅卵石孵化不出梦想

可他保存着跳水时溅起的那朵浪花

仍在头发上斜插着

 

【你的岸】

把我当成你的岸吧

至少会相信:水不是无边的

苦日子总算到了头

把我捧着的书当成你的岸吧

那首《离骚》正在翻开的书页上晒太阳

只要还有人读,你的诗就不会淹死

把节日当成岸吧,每年一次

浮出水面,喘一口气

比汨罗江更深的是你的深呼吸

把龙舟当成岸吧

将粽子系紧又解开的

是一根你想抓却没抓住的救命稻草

把影子当成岸吧,或者

把岸当成影子

         【国殇】

那个写了《国殇》的人,也为国捐躯了

随身带着无用的宝剑

当他感到宝剑无用的时候

就让宝剑为自己陪葬了

当他感到自己无用的时候

就让自己为祖国殉葬了

那个报国无门的人,只能用头颅

撞开江水,撞开城门的倒影

毕竟,水中还有一个祖国

在等待他去歌颂

死,有时候也是一项伟大的任务

他阵亡在汨罗江上

 

【战国】

烧毁了那么多城池,战死了那么多武士

似乎只是为了:培养一个诗人

使他的诗篇经受血与火的洗礼

战国时代,至少有七个国王

还有百万大军,却只有一个诗人

他降生在哪里,并不能保证那个国家获得胜利

却能使他的祖国,最不容易被忘记

七个国王加在一起

也比不上一个诗人

秦始皇横扫六国,把它们从地图上抹掉

却无法抹掉楚辞

只要楚辞还在传唱,楚国就若隐若现

倒下的城墙还会重新站起来

 

【水仙】

一念之差,他就由首都沦落到外省

由城市流浪到乡村

乃至由乡村迷失于荒野

周围再没有一个人

他甚至还忘掉了自己

一念之差,他就由岸上掉进水里

由水面沉入水底

他还在继续下沉:

沉入沙,沉入泥,生根发芽

一念之差,他的手臂变成枝叶

还在拼命挣扎。他的脸变成花

有时候红润,有时候苍白

唉,你知道他刚刚哭过吗?

沧浪之水清啊,一念之差

又变得混浊了。即使在污水中

他也站得笔直,似乎还踮起脚

往天上够啊够啊

越是够不着,他越着急呀

水仙的影子,若断若续,随波荡漾

令我想起他的百结愁肠

一念之差,心里的结不仅没解开

反而系得更紧了

你们觉得那个人变成了水仙

我却觉得水仙还会变成那个人

 

【幸存者】

明明只死了你一个人

我却觉得自己是幸存者

所有活着的诗人都是幸存者

你以死换来了我们的生,在你的树荫下

王子一样骄傲地活着

谈情说爱,招兵买马

你栽下的那棵树叫《离骚》。果实累累

命运把亏欠你的全补偿给我们了

有人还不领你的情,还弄不懂:

“你干嘛要苦了自个儿呢?”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说话也不腰疼啊

而你明明是站在水里、站在火里呀

连拉你一把的人都没有

明明只是你一个人跳水了

我却觉得自己的衣裳被溅湿

我庆幸自己站在岸上

不,我抱住了那棵叫作《离骚》的大树

才没有被激流卷走啊。我要感谢你

给了我爱美的力量、求生的力量

你即使被淹没,也是我的根呀

有根的诗人才可能幸免于难

明明只少了你一个人

楚国就变得空空荡荡,国王还在

可在也跟不在了一样

你是楚国吐出的最后一声长叹

作为幸存的诗人,我们至今仍在

吃着你那声长叹的利息

唉,连你的一个零头都比不上

       

【向路问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走过的那条羊肠小道

该已经失传了吧?

在别人眼里, 这是一条死路,一条不归路

屈原是在找路的过程中成为屈原的

他曾经向樵夫问路,向渔父问路

向江水问路,向路问路

然而还是迷路了

被自己的路绊倒,虽九死而未悔

路啊,曲折如屈原的柔肠百结

 

那条再也走不动的路,在汨罗江边

系了一个结。一个解不开的死结

不,那条路还在延续

变得比一根线还细。那根线

在端午的粽子上又系了一个结

一个随时可能解开的活结

 

屈原解不开自己心头的结

我们可以替他解。屈原一直在找路

路也一直在找屈原

 

剥粽子的时候,我摸索到屈原

被放逐的路线:从长江到沅江

从沅江到湘江,从湘江到汨罗江……

一条江接着一条江,一条路接着一条路

一根线接着一根线,一个结接着一个结

 

    【水葬】

你没有土葬,也没有火葬

你选择了水葬

水也是土啊,水里也有草木滋长

水也是火啊,水里也有凤凰涅槃

水有多深,火就有多热

水有多大,地就有多广

葬于水中就是葬于火中,葬于土中

葬于万物之中,葬于虚空之中

你用赤裸的肉身,为祖国殉难

你用水中的倒影,为自己陪葬

你不孤独,你的影子也不孤独了

 

我把《离骚》读了一百遍

把一条汨罗江看个没完

还是分不清:哪是水,哪是你?

哪是你,哪是你的影子?

水里有火,火里也有水啊

沧浪之水,一会儿清,一会儿浊

一会儿冷得像冰似的

一会儿热得像火一样

 

历史的两行眼泪:一行是你

一行是汨罗江

你脸上也有两行眼泪啊:一行叫女英

一行叫娥皇——你一个人的悲伤

比她们俩加起来的还多

你替她们把眼泪全流完了吧?

你选择了水葬:用江水来葬泪水

用泪水来葬自己

 

    【天问】

你问天,天问谁?

你问天问了十万个为什么

天不答。天只问:你是谁?

你是谁的谁?

 

是啊,我是谁?谁是我?

你替天问自己。把自己难住了

 

你问天。是问了十万个为什么

还是把一个为什么问了十万遍?

 

天问你:为什么有这么多为什么?

在天的眼里,十万个为什么

从来就没有标准答案

 

你在问天,天也在问你

天的问题,其实是你的问题的回音

可如果没有你,天多寂寞啊

如果连你这样的人都不闻不问

天该塌下来了吧?

即使旧问题未解决

你还是不断地提出新问题

没有答案也没关系

答案是别人的,问题是自己的

 

我喜欢听你问天

天喜欢听你问自己

你先是问了十万个为什么

接着又把每一个为什么

问了十万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