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网特邀洪烛点评每日好诗:民间音乐

标签:
文化杂谈洪烛历史情感 |
民间音乐
点击音频,听今日好诗
•
童年的燃烧,像隔年的红翅鸟,
她的蹁跹舞姿润育土地的光芒。
我倾听来自青石和金鱼里的声音,
这圣歌般的流动直入心腑。
众神的黄昏悠久而纯洁,和谐如秫,
土地在苏醒,一个民族在歌唱。
双目失明的圣者,迎着月桂树而来,
先知的脚步里叙述赎救的寓言。
事隔多年,我仍能看见昔日的罂粟花秀色如玉,
而她的羞怯就是我怀想的理由。
另一种怀春的精神已接近崩溃,
一次童年的遭遇与音乐有关。
我们冠之以天鹅的歌与牧人的经历多么相似。
一个同源的回忆使黑色的蝴蝶疯狂。
迷信音乐的人来自民间,
久居成仙,离乡是神,
最初的表达倾注五谷的冥契。
我看见他们常常欢聚一堂,
在丘陵的屏障上,
种植这些天堂里的笑声和燃烧的红翅鸟。
http://www.zgshige.com/manager/article/editorplugins/mobilecontenteditor/snippets/img/zving_editor_pic_2_8.gif
音乐有声,却无色无味无形。这首诗的作者,使音乐插上翅膀,有了红翅鸟的颜色,使音乐扎下根,有了月桂树的芳香,更使音乐随物赋形,有了青石、金鱼、天鹅、黑蝴蝶等优美的造型。似乎只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民间音乐是有根的,接地气的,与万物同在。越是土生土长的音乐,越有可能成为真正的圣歌:既像众神黄昏时的感叹,又分明是“一个民族在歌唱”。民间音乐哪怕只是由一个人(譬如双目失明的圣者)完成,也注定具备大合唱的辽阔,有一群人、一个民族甚至全人类再加上众神作为背景并且伴奏:“迷信音乐的人来自民间,/久居成仙,离乡是神,/最初的表达倾注五谷的冥契。/我看见他们常常欢聚一堂……”诗人通过民间音乐跟那些发生在遥远时空的人与事交流,因为只有这洋溢着原始美感的旋律才能使古老的情感得以复活。正如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的产物,民间音乐则呈现出一个生机蓬勃的青春期,它使农牧社会里对天、地、神、人之关系的猜测与信仰上升到艺术的高度。这音乐的先河,最大程度地丰富了当时人们的听觉,并发掘了人性中抒情的天赋。每个民族都拥有不同的民歌,其特色能显现这个民族的性格。民歌应该是其成长史最忠实的记录 哪怕记载的大多是民间的事件、人物与情感。几乎每个民族天生都是载歌载舞的,只要是诗人,就会被天籁般的音乐感动,为歌唱者而歌唱,其实意味着对美好时光的挽留。只有原汁原味的音乐,才能使时光倒流。而诗人也不简单啊,能使几近失传的民间音乐重新响起,成为人间的神曲。
“每日好诗”点评专家名录
陈先发
(以姓名拼音为序,排名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