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好诗:洪烛《李白路过的回山镇》
(2018-05-25 22:08:02)
标签:
杂谈洪烛历史旅游文化 |
李白路过的回山镇
点击音频,听今日好诗
一朵荷花回头,看见了蜻蜓
一只蝴蝶回头,看见了梁祝
一首唐诗回头,看见了李白
李白也在这里回过头啊
是否能看见我?我是李白的外一首
一个梦回头,就醒了
一条河回头,意味着时光倒流
一条路回头,一次又一次回头
就变成盘山公路
一座山也会回头吗?
那得用多大的力气?
回山的回,和回家的回
是同一个回字。即使是一座山
只要想家了,就会回头
我来回山镇干什么?没别的意思
只想在李白回头的地方,喝一杯酒
酒里有乾坤,也有春秋
这种把李白灌醉的老酒,名字叫什么?
还用问吗?叫乡愁
常见一些诗人,面对一个词或几个词,通过对它们的发音、结构以及所承载的历史文化,生发漫想,行诸文字,终成诗篇。最有名的当属兰波的《元音》。他就5个元音字母写成这首著名的十四行诗,并将其呈献给阿波里奈尔。这类写作叫“词生词”式的诗歌写作。《李白路过的回山镇》也属于此类,但又不像《元音》那样完全“纯粹”,而是掺入了一些“杂音”。好在现在已经有人提出:一切好诗皆“杂”。这种“杂”不是混乱,而是在诗歌文本内部不同的声音在相互纠缠搏击并最后形成相生相克的和谐体。这首诗始终扣住“回山镇”的“回”字,从镇上的动植物“回头”写起,写到李白的“回头”,最后写到“我来回山镇”,这是构成了整首诗一个完整的叙述流程和抒情骨架。尤其是前面3个虚构的意象和场景,写得收放自如、意味无穷。它们得益于诗人在此使用了将“受事者”前置的写作技术——“一朵荷花回头,看见了蜻蜓”,其实是蜻蜓停留在一朵荷花上;“一只蝴蝶回头,看见了梁祝”,其实是梁祝变化成了蝴蝶;“一首唐诗回头,看见了李白”,其实是李白创作了唐诗。正是它们使诗人想起了回山镇的若隐若现的一切。它们也是促使诗人来到回山镇的真正原因——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文化乡愁及其传统文化的感召力量啊!当然,如果把“一只蝴蝶”改成“两只蝴蝶”,把“一首唐诗”改成“几首唐诗”,从诗的表达上看,似乎更“准确”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