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浮云读懂了天空
(2017-11-01 21:11:31)
标签:
杂谈洪烛情感历史文化 |
魏振宇的《云水集》:从浮云读懂了天空
《中诗网》的周占林发来电子邮件,是一位作者的旧体诗词书稿,叫《云水集》,但未署名。我读完之后,很好奇,就请他再发来作者简介。看了,觉得很有代表性,人生轨迹跟我认识的一些诗词作者差不多:“诗词作者魏振宇
,生于
1957年2月16日,男,汉族,辽宁省鞍山市人。1983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公卫系。毕业后一直在鞍山钢铁公司,从事卫生防疫和医疗单位的管理工作
,曾任鞍钢长甸医院副院长 ,鞍钢卫生防疫站党委书记 ,现已退休 。多年来 ,作者酷爱文学
,崇尚中国古典诗词,文思泉涌,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作品。”
我既爱新诗也爱旧诗,觉得都属于大诗歌,新世纪诗歌的复兴,是新诗作者与旧诗作者联手打造的,他们是盟军、友军,甚至根本就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并肩作战。而在百年前新诗诞生之初就是破旧立新,新文学对颠覆旧文学,白话诗在这种背景下横空出世,乃至之后许多年,新诗与旧诗鸡犬之声相闻,却老死不相往来,相当于井水不犯河水。新诗诞生是为了颠覆旧体诗歌,但古典诗歌的辫子,新诗一直没有真正的割掉,割掉的只是形式上的辫子,精神上的辫子是无法割掉的。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往贬义来说是辫子,往褒义来说是传统。新时期的诗歌,跟五四时的诗歌,是反传统而诞生的。进入新世纪之后,传统不断出现在我们的话语空间里,以前说谁传统,是批评的意思,指守旧,新世纪诗坛变得开明了,传统变成了褒义词,任何创新是离不开传统的,需要传统来给他撑腰,创新是一个杠杆,能够撬起地球,传统也是一个杠杆,能够使创新更有意义,不以传统作为根基,是无源之水,说白了,会更快的变旧。应该说,旧体诗词在新世纪的春风吹又生,也使新诗作者刮目相看。
我正是带着这种好奇与探究,来阅读魏振宇的《云水集》。不仅没有陌生感,反而很亲切。作者的情感细腻,从一朵花、一滴雨、一缕香气里捕捉到春天的衣香鬓影,譬如这首《七绝-咏春》:
复清扫、殷勤西风。
草木一秋归途。
都在想有花开否?
霜解晚艳情愫,
芳心许。
菊舒展、秋凉不输春色。
清馨盈袖。
留一段余香,
依偎清风,
含在月光里。
经霜染,
也比桃花妩媚。
宁枝枯不改香。
蓦然笑十里春晖,
纵有寒英飘落 。
清事近。
殷事远、古今兴废多少事。
存亡一线。
菊莫笑我笃,
仅凭楚魄,
能留名不?
请您也读读,看是否有点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