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洪烛
洪烛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6,936
  • 关注人气:76,40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洪烛:在漓江遇见刘三姐的妹妹(组图)

(2017-09-15 13:56:35)
标签:

杂谈

洪烛

历史

旅游

文化

洪烛:在漓江遇见刘三姐的妹妹(组图)
桂林阳朔遇龙河采风作品
【遇龙河,漓江的妹妹】(增补稿)
洪烛
1、姐妹的河流
从桂林至阳朔,漓江最美的一段。阳朔的水景号称“一江一河”,不仅有漓江,还有遇龙河。遇龙河是漓江在阳朔境内最长的一条支流,全长43.5公里,被誉为“小漓江”。当地人告诉我:如果把漓江比成“大家闺秀”,那么遇龙河则是让人怦然心动的“小家碧玉”。我倒是觉得,遇龙河更像是漓江的妹妹,养在深闺人未识,虽然没有姐姐那么大的知名度与富贵气,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其实更耐看。桂林山水甲天下,至少有一半是漓江的功劳。漓江早已是圈粉无数的超级明星,可又有多少追星族能有缘且有福绕到绝代佳人的背后,发现漓江还有一位待字闺中的妹妹?在阳朔,这一对姐妹真正是天女下凡般的双子星座。姐姐比妹妹更华丽,妹妹比姐姐更清秀。遇龙河,活脱脱就是漓江的另一个版本。你很好奇漓江成名前长什么样子吗?那就去看看遇龙河吧。遇龙河就像是刚进入青春期的漓江,有一点青涩,还有一点羞涩,仿佛被你看一眼都会脸红的。
我多年前和几位诗友游漓江,乘坐豪华空调船,走的是从桂林磨盘山码头至阳朔段航线,需要好几个小时,除了在甲板上看两岸青山以及擦肩而过的渔船,最难忘的是还有一顿新鲜鱼虾的午饭(包含在并不算贵的票价里):一边品味美食,一边凭窗欣赏美景,美景才是最好的下酒菜。美景比美酒更能助兴,我当场给漓江写了一首诗。在漓江上面,有酒相伴,有诗相伴,有朋友相伴,真是神仙般的旅行。想起《晋书·毕卓传》所云:“卓尝谓人曰:‘得酒满数百斛船,四时甘味置两头,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其实酒不在多,菜不在贵,在美景面前,关键是不能少了诗与朋友。船到终点,意犹未尽。桂林的诗友说起遇龙河(我第一次听见这条河流的名字),用了“不是漓江胜似漓江”的广告语,问我是否愿意接着游览?考虑到假期即将结束,我只好回答:下次吧。
如此回答算是许愿的话,这次我来阳朔,则是还愿的,还自己未了的心愿。这次我专门来看遇龙河的。漓江已美得不能再美了,被说成“胜似漓江”的地方,究竟还能美到什么程度?我得看一看。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是天堂,要么是弥天大谎。看了之后才明白:“不是漓江胜似漓江”,这么勾魂的广告语,还真不是骗人,遇龙河拥有的是另一种美。
遇龙河拒绝游轮,水上的交通工具是竹筏。渔夫划的是竹筏,游客坐的也是竹筏。渔夫划的竹筏上面,也有乘客的:几只鱼鹰。游客在竹筏上所坐的位置,正是鱼鹰瞭望的位置。我站在鱼鹰的角度看风景,下意识地把自己当成一只鱼鹰:只不过不是在捕鱼、觅食,而是在寻美、觅诗。

2、梦里见过的地方
遇龙河古名安乐水,何时改名的呢?那与水上修起第一座桥有关。古时候此河没有桥,过河只能靠竹筏摆渡。明代永乐年间,因暴雨引发山洪,一位赶考的书生无法过河,为前途尽成泡影而痛哭,水底一条龙被感动了,浮出河面,翘起龙尾把书生载到彼岸。书生一举中了状元,把赶考遇龙的故事向皇帝汇报,获得恩准:在遇见龙的原地建造一座桥,命名为遇龙桥。此举不仅答谢龙的救助,也方便了两岸民众的生活。
我乘坐竹筏,从遇龙桥布满藤蔓的桥洞下穿过,回头一望,总觉得遇龙桥的造型似曾相识。不管你信不信,我肯定见过这座桥的。莫非,我的前世曾是那位差点被洪水阻挠了前程的书生?
幸好,兼任导游角色的梢公,正在讲解遇龙桥:老电影《刘三姐》的第一组镜头,就是在这里拍摄的。当年刘三姐撑着竹筏,唱着山歌,缓缓穿过遇龙桥底,让中国人记住了她的歌声,她的故事:“哎山顶有花山脚香嘞,桥底有水耶桥面凉嘞,心中有了不平事哎,山歌如火出胸膛……哎虎死虎骨在深山嘞哎,龙死龙鳞哎在深潭嘞,唱歌不怕头落地耶,阎王殿上唱三年嘞,如今世界实在难嘞哎,好比滩头哎上水船哎,唱起山歌胆气壮哎,过了一滩又一滩嘞……”
梢公绝对想不到,他的讲解,无意间解开了我心中的迷惑:我确实见过遇龙桥的,不是在前世,而是在童年,一部老电影里面。童年的印象就是深刻,把这座桥的造型复制在我脑海里了。更确切地说,是电影《刘三姐》拍得太好了,不仅刘三姐的形象让人难忘,连作为她瞬间背景的遇龙桥,也使我过目不忘。
山越来越老了,水却没有老。漓江在阳朔最大的支流,叫遇龙河,怎么看怎么像一次艳遇。一年四季,都是春水。歌越来越老了,唱歌的人却没有老。你以为她就是刘三姐,其实是刘三姐的女儿,即使唱着老歌,也永远十八岁。刘三姐出发的桥越来越老了,从桥洞里穿过的竹筏却没有老。溯流而上,就能长出青枝绿叶。故事越来越老了,听故事的人,还是那么年轻。竹筏上站立的鱼鹰越来越老了,像白发将军,游在河里的鱼却没有老,跳起来有三尺高。在美景面前,我也像鱼鹰一样老了,忍不住问水里的影子:“你这个写诗的廉颇,尚能诗否?”
竹筏抵近遇龙河与金宝河汇合之处,远远看见漓江右岸三座山峰相连,像一只缩着颈子的双峰骆驼向江边走来。梢公说那是青厄渡,阳朔最著名的景点之一,又叫骆驼过江。我喃喃自语:看上去怎么那么眼熟?好像在哪里见过?梢公又及时地揭开谜底:这里是遇龙河最美的一段,徐悲鸿的《漓江春雨》、《青厄渡》等画作,就是在这一带写生的。难怪呢,我想起小时候奶奶家的客厅墙上,就挂有印刷着《漓江春雨》这幅水墨画的年历。看来漓江之美,那时候就在我心里暗暗扎下了根,我早就是它的崇拜者。只是当年没想到,某一天真能身临其境。不,我的小小竹筏,确实驶进了一幅画里面。我也成画中人了。你们能看见我吗?我正冲着过江的骆驼招手呢。虽然是初相遇,总是有似曾相识的恍惚。如同歌曲《甜蜜蜜》所唱:在哪里,在哪里见过你?
即使第一次来漓江,也会有久别重逢的感觉:在梦里,在画中,在电影里,我见过你,好像花儿开在春风里。漓江,一个梦里见过的地方。
估计徐悲鸿踏遍青山邂逅漓江,又惊又喜,仿佛终于找到梦中情人。徐悲鸿于1935年11月2日应邀来当时的广西省府南宁考察,爱上此地的风土人情。1936年5月21日就携所藏书画36大箱,由沪启程再下广西。6月2日抵达南宁,被聘为广西省政府顾问。9月上旬,随广西省会迁往桂林,徐悲鸿居住桂林图书馆作画。其间,乘小舟从桂林到阳朔,陶醉于漓江风光,在《南游杂感》中写道:“世间有一桃源,其甲天下山水,桂林之阳朔乎!……江水盈盈之,照人如镜,萦回缭绕,平流细泻,有同吐丝。山光荡漾,明媚如画,真乃人间仙镜也!”徐悲鸿在碧连峰下寻找住所,路过一座三开间砖木结构的平房,看见门前两棵繁花满枝的玉兰树,就像在异乡结识知己,便租屋住下,篆刻“阳朔天民”图章一枚,作为在阳朔绘画之用。李宗仁知道后,派人购下此屋,赠与徐悲鸿作画室。这就是今天位于阳朔县政府左前方的桂林阳朔徐悲鸿故居,与“孙中山先生下榻处”隔街相望。
徐悲鸿经常背着画夹,去县城外的“潘庄”写生。“潘庄”邻近金宝河与遇龙河交汇的青厄渡,当时为广西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总司令部政训处处长潘宜之所建,现为高级宾馆。对岸是竹篼寨、穿岩、犀牛岭一带村落。站在“潘庄”,视野极好:除了骆驼过江横空出世,还有鉴山古寺、聚龙潭、穿岩古榕、月挂高峰、凤楼晚照等景点吸引眼球。正是在我现在所立足之地,八十多年前,徐悲鸿为骆驼过江的风景所倾倒,泼墨画出《漓江春雨》。据说这里也是徐悲鸿与廖静文的定情地。
在青厄渡,听人提起阳朔“老八景”,说是从唐朝就开始流传了。为了弄清是哪八景,以便日后能逐一踏访,我从山泉《阳朔“老八景”觅踪》一文中,摘录了景点名称及相关的诗词:
第一景:东岭朝霞。岭在县城隔河东岸,逶迤数里,绕抱县城,每当旭日东升,霞光灿烂,草木生辉,非常之壮观。明.廖东升诗赞:“云收曙发闪睛空,谁画朝霞绚岭东;五色惊开织女锦,九光佛山太阳红。”
第二景:市桥双月。在县府前街中,恰当闹市,双拱平桥,水光月色上下相映,妙不可言。曾有诗云:“桥悬虹影枕清流,夜静山城暮霭收;天上蟾蜍沈素魄,一溪双月碧潭秋。”
第三景:鉴寺僧钟。碧莲峰北面山脚,昔为鉴山寺,僧人早晚呜钟礼佛,响彻全城。今寺改为楼,登楼一览漓水群峰,尽在目中。有诗云;“禅光虚寂薛萝浓,石径萧萧香雾封;何处泉呜空谷啸,翠微堆里一声钟。”
第四景:马山岚气。山在碧莲峰之右,天欲雨时,岚气先起,缠绕山腰,恰似匹骏马,披着白绢腾空飞跃。有诗描其雄姿:“马山气势如天马,天娇凌空欲化龙;四面岚气晴更好,高腾云汉作奇峰。”
第五景:龙洞仙泉。洞为龙跃山小岩,内有石盆注水,长年不竭不溢,此奇观人称“仙泉” 。有诗云:“仙洞烟岚复几重,桃花流出水溶溶;南山文豹终须现,试聘春云起卧龙。”
第六景:白沙渔火。白鹤山脚,漓江平静开阔,对面有洲,一片白沙,渔舟夜鱼,鸬鹚展翅,渔火点点,白沙闪闪,如流星似飞萤壮观至极。有诗云:“沙明水碧晚姻含,片片轻舟绕市南;款乃支离依崖泊,流星飞影照空潭。”
第七景:簧空万云。宫在今阳朔镇小大门东,左边临江处,昔有“万云亭” ,今石址尤存,建筑华丽堂皇,与山水天云交相辉映,形成水天一色。有诗云:“巍峨宫阙彩云封,曙色平增桃李容:泮水风清芹蔼秀,四时常做五云封。”
第八景:西山晚照。西山即屏峰山,当夕阳返,樵牧归唱,景色奇绝。有诗赞:“日挂林梢下半空,山门开处咽残红;寒山妆点秋容淡,天作王维一画工。”

3、刘三姐的大榕树
若问刘三姐是哪里人,许多人会跟我一样,认为刘三姐是桂林阳朔人。因为苏里导演、黄婉秋主演的中国大陆第一部风光音乐故事片《刘三姐》,就是在阳朔拍摄的,桂林山水长出了歌声的翅膀,名满天下。关于刘三姐原型的身世,有多种版本。据广西罗城县志:壮族歌仙刘三姐618年出生在天河县(今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把镇)下里的蓝靛村(今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把镇下里社区蓝靛村),那里有她故居的遗址,该村刘姓的族谱中也有记载。下里离罗城的县城很近,刘三姐常到罗城去唱山歌,以前在罗城县城城西北的多吉寺后殿正中,供奉着歌仙刘三姐的神像,称之为“三姐歌殿”。当地人常在殿前对歌,故有东门(罗城县城驻地)四把好玩好耍一说。1958年《刘三姐彩调剧》创作组经过深入民间采风,认定刘三姐是罗城人。200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申报的“刘三姐歌谣”,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国家考证研究决定:宜州市作为刘三姐故乡。也有人说刘三姐是柳州人,她在柳州唱山歌,传说柳州的鱼峰山是刘三姐乘鱼升天的地方。
我在遇龙河的竹筏上,用手机搜索了一下,发现一位网友说得好:“刘三姐的传说起始于唐中宗年间。历代文人学者对刘三姐是否真有其人一直众说纷纭末有定论。据有关史料记载,广西、广东、福建、江西、湖南都有刘三姐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尤其在广西,许多市、县如:天河、罗城、宜山、贵县、恭城、柳江、桂林、象州、巴马、扶绥、金秀、东南等等的县志,甚至于家谱中均有刘三姐的记载。有的地方还以实景实物来辅以佐证,如:三姐河、三姐桥、三姐田、三姐崖、三姐庙、三姐墓、三姐书屋、三姐歌洞、三姐石像、三姐石扁担、三姐对歌台……总之,应有尽有不一而足。如今,广西成了歌海,人们说,这都是三姐传的歌,如今,广西成了世界民歌眷恋的地方,世界的人民说,那里是歌仙刘三姐的故乡。看来现在再去探讨刘三姐是哪里人或是否真有刘三姐其人已没有多大意义了。刘三姐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已成为深藏人们心中一份永难割舍的情感。”
这层意思早就有人说过:“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电影《刘三姐》里的刘三姐,是从遇龙桥出发的,还在阳朔那棵著名的古榕树下和阿牛哥对歌、抛绣球、定情终身,说阳朔是刘三姐的第二故乡或精神故乡,也不算错。地方志记载,遇龙河南端的大榕树植于晋代,与阳朔县同龄,有1400多岁了。这棵树曾被叫作“摇钱树”、“干妈树”,自从成为电影《刘三姐》里的订情处,又有了新的称号:“爱情树”。一下子就变得形而上了。许多情侣喜欢在大榕树前租上一套民族服装拍几幅“婚纱照”。据导游介绍:1963年,这个把刘三姐与阿牛哥脚上的红线系在一起的月老,又见证一名叫陈光鑫的新加坡男青年的爱情。陈光鑫与女友在阳朔邂逅,在大榕树前定终身,婚后,陈光鑫夫妇每年都会在他们邂逅的那天到大榕树前烧香朝拜。22年后,陈光鑫的儿子与儿媳也在大榕树前定百年,成就一段当代版“刘三姐与阿牛哥”的佳话。
这就是爱情。也只有爱情,能使山歌不老、故事流传、人的心变软。爱情就像眼前的这棵千年古树,年年都能长出青枝绿叶。站在大榕树下,柳三姐的情歌音犹在耳:“山中只见藤缠树,世上哪见树缠藤,青藤若是不缠树,枉过一春又一春。竹子当收你不收,荀子当留你不留,绣球当捡你不捡,空留两手捡忧愁。连就连,我俩结交订百年,哪个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只是,现代人能说会道,却很少唱山歌了。表达爱情的方式变得单调,只会说“我爱你”,却懒得写情书、说情话,更无法把爱情表达得像山歌那样荡气回肠。这是否算一种退化?还是多到刘三姐唱山歌的地方,来看一看吧,来听一听吧。看着看着,你就想唱了。听着听着,你就会唱了。
瞧人家阿牛与刘三姐对歌对得多好啊。阿牛:“妹莫忧哎,黑夜也有人行走,人人都讲山有虎啰,妹呀,特地拿刀拦虎头。”刘三姐:“妹不忧哎,浪大也有打鱼舟,手把舵秆稳稳坐啰,哥呀,哪怕急浪打船头。”阿牛:“风吹云那动天不动啊,水推船移岸那不移。”刘三姐:“刀切莲藕丝不断咧,斧砍江水吔水不离咧。”遇龙河上的竹筏,远胜过李清照笔下的“双溪舴艋舟”,即使再多的忧愁,也能载得动。因为可以边撑竹篙边唱山歌,唱着唱着,就忘掉了忧愁。

4、遇龙河,漓江的外一首
山歌,在《诗经》的时代就有了吧。上次游漓江,我想起了名列《诗经》之首的《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悠哉游哉的漓江,确实像那位让人辗转反侧、梦寐以求的窈窕淑女,以经典的微笑呼唤“琴瑟友之”。
这次游遇龙河,该用《诗经》里的哪一首来形容呢?还用找吗?我立马想到《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与盛世繁华的漓江相比,遇龙河无疑是宁静的,属于另类的美女。可安静的美女反而多了一种气质上的神秘感,构成挡不住的诱惑,让人看了还想,想了还看,或者说:看不够,想不够,看了还想看。看不够是因为看不透,想不够是因为她有无限的可能性。遇龙河,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地方,一个不仅提供美、还提供想象的地方。
我上次为漓江写过诗了,这次看见遇龙河,还想写。又想写了,再写一首吧?
于是我把遇龙河叫作漓江的妹妹。光是这个比喻,就可以申请专利?我相信在我之前,没人这么说过,甚至没人这么想过。
我告诉遇龙河:我认识你的姐姐,我为你的姐姐写过诗。
我还告诉遇龙河:我认识你姐姐的时候,绝对没想到她还有一个妹妹,更想不到她的妹妹出落得如此美丽。你的姐姐让我感受到诗情画意,而你又给了我新的灵感。
本以为漓江已是一首完美绝伦的山水诗,想不到她还留有空白,想不到她的空白里还有另一首。遇龙河,漓江的外一首。
刘三姐的故事有这样一个版本:财主莫怀仁想娶善唱的三姐为妻,遭到拒绝,便请来三位能歌的秀才,企图唱败三姐。三位秀才撑船来刘三姐的家乡,先遇着在河边洗衣的三姐之“妹”,听她唱歌已够厉害,不敢小瞧。后来三秀才与刘三姐对歌,果然大败而返……我在遇龙河的竹筏上东张西望,你若问我在看什么,我说在寻找刘三姐。即使找不到刘三姐,没准也能碰见刘三姐的妹妹吧?她若问我最想听哪一首,我就点那首:“多谢了,多谢四方众乡亲,我今没有好茶饭,只有山歌敬亲人。”下面的一段我也会唱:“山歌好,好似热茶暖透心,世上千般咱无份,只有山歌属穷人。”为了安慰我这远道而来的客人,刘三姐的妹妹一定会接着唱下去:“莫讲穷,山歌能把海填平,上天能赶乌云走,下地能催五谷生。”好大的气慨,听到这么“励志”的山歌,再文弱的书生也会忍不住把腰杆挺直。
“唱山歌 ,这边唱来那边和,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 不怕险滩湾又多,湾又多……”山歌是缠在树上的藤、架在河上的桥,甜在嘴上暖在心里的蜜,用山歌敬客,所有的客人都会变成亲人。用山歌敬自己,自己就会更加有情有义。我用山歌,向山歌致敬。
遇龙河与金宝河交汇于青厄渡,并一同流入下游的田家河。田家河与漓江交汇处,与阳朔书童山隔水相望,有一座“中国·漓江山水剧场”(原“刘三姐歌圩”)。此处正是当年电影《刘三姐》的主要外景地。自2004年以来,这座露天剧场每天都演一部戏(有时多达三、四场):全球首部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张艺谋导演的。世界旅游组织官员看过演出后评价:“这是全世界看不到的演出,从地球上任何地方买张飞机票飞来看再飞回去都值得”。作家胡红一点赞:“一个比生命更久远的传说,一座与地球同年龄的剧场。最悠闲的座椅叫做青草,最美丽的厅墙叫做空气,最奢华的剧场叫做自然,最宏大的演出叫做山水。”
在遇龙河乘竹筏漂流之后,弃舟登岸,去西街吃了一顿美餐,我又和诗友们去漓江山水剧场看《印象·刘三姐》。上次游漓江已看过,可还是想再看。几千人的剧场,座无虚席。我看完后发现,这次的《印象·刘三姐》,与其上次留给我的印象,大相径庭,就像看了一部新戏。其实一点不奇怪:毕竟,那是八年前看的,而《印象·刘三姐》边演边改、边改边演,已经历一百多次修改。几乎每个月都有新版本。
1961年诞生的风光音乐故事片《刘三姐》,堪称完美的经典,如诗如画。新世紀的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相当于电影《刘三姐》(算得上音乐史诗)的外一首,如梦如幻。这是同一个刘三姐,还是另一个刘三姐?刘三姐的故事在青山绿水间不断生长。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是电影《刘三姐》的妹妹,在同一个名字后面,却有着更年轻的容颜、更现代的灵魂。
“你怎么又去桂林了?”
“为了再看漓江一眼。看一眼是不够的。看了第一眼就想看第二眼。”
“在漓江见到谁了?”
“见到了刘三姐。”
(待续)
洪烛:在漓江遇见刘三姐的妹妹(组图)
【刘三姐的遇龙河】
洪烛
山越来越老了
水却没有老
漓江最大的支流,叫遇龙河
怎么看怎么像一次艳遇
一年四季,都是春水

歌越来越老了
唱歌的人却没有老
你以为她就是刘三姐
其实是刘三姐的女儿
即使唱着老歌,也永远十八岁

刘三姐出发的桥越来越老了
从桥洞里穿过的竹筏却没有老
溯流而上,就能长出青枝绿叶
故事越来越老了
听故事的人,还是那么年轻

竹筏上站立的鱼鹰越来越老了,像白发将军
游在河里的鱼却没有老,跳起来有三尺高
在美景面前,我也像鱼鹰一样老了
忍不住问水里的影子:
“你这个写诗的廉颇,尚能诗否?”
洪烛:在漓江遇见刘三姐的妹妹(组图)
洪烛:在漓江遇见刘三姐的妹妹(组图)
洪烛:在漓江遇见刘三姐的妹妹(组图)

洪烛:在漓江遇见刘三姐的妹妹(组图)

洪烛:在漓江遇见刘三姐的妹妹(组图)

洪烛:在漓江遇见刘三姐的妹妹(组图)

洪烛:在漓江遇见刘三姐的妹妹(组图)

洪烛:在漓江遇见刘三姐的妹妹(组图)

洪烛:在漓江遇见刘三姐的妹妹(组图)

洪烛:在漓江遇见刘三姐的妹妹(组图)

洪烛:在漓江遇见刘三姐的妹妹(组图)

洪烛:在漓江遇见刘三姐的妹妹(组图)

洪烛:在漓江遇见刘三姐的妹妹(组图)
洪烛:在漓江遇见刘三姐的妹妹(组图)

洪烛:在漓江遇见刘三姐的妹妹(组图)

洪烛:在漓江遇见刘三姐的妹妹(组图)

洪烛:在漓江遇见刘三姐的妹妹(组图)

洪烛:在漓江遇见刘三姐的妹妹(组图)

洪烛:在漓江遇见刘三姐的妹妹(组图)

洪烛:在漓江遇见刘三姐的妹妹(组图)

洪烛:在漓江遇见刘三姐的妹妹(组图)

洪烛:在漓江遇见刘三姐的妹妹(组图)

洪烛:在漓江遇见刘三姐的妹妹(组图)

洪烛:在漓江遇见刘三姐的妹妹(组图)

洪烛:在漓江遇见刘三姐的妹妹(组图)
洪烛:在漓江遇见刘三姐的妹妹(组图)

洪烛:在漓江遇见刘三姐的妹妹(组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