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烛:物质时代的活着的诗歌烈士
( 原载《诗歌月刊》2009年第10期,子午编著《泛叙实派诗人论》收录)
李犁
谁愿意谁就为诗歌死去吧。我不是不热爱诗歌,更不是怕死,我要做活着的烈士。其实这意味着更大的牺牲。你难道不觉得吗?在一种绝望中坚持写诗。绝望似乎比希望更令我感到兴奋。我要在有生之年就成为别人仰叹的雕像:瞧,他居然还会眨眼睛!诗简直比宗教还厉害。它甚至可以俘虏无神论者。这就是我的信仰。这就是我的诗经,每天都要念一遍。说实话,也只有我自己能听得懂。做一个茫茫人海里的托钵僧,把诗当成铁饭碗来端着,像祈雨般期待着天上掉馅饼,哪怕只落下几枚美的硬币,叮当作响。够了,这就是我精神上的零花钱……
——洪烛《洪烛谈艺录:我的诗经》
洪烛是这样一种诗人,没有宣言不用扬鞭,晨起开始劳作,日落依然不息。而且二十多年如一日。所以,洪烛不是那种以突然耸起的大厦来震惊诗坛的诗人,但他用成片成片的风格各异的村落悄悄地把诗坛覆盖。就像那些因一两首诗歌震撼诗坛的才子们还缠绵在诗歌美梦当中,脚下的阵地以及城头的旗帜已经变换了主人。更滑稽的是这时那些山寨里的诗人们正为谁是大当家二把头的在互相谩骂和厮杀。
这足以证明诗坛的真正权威是作品。
任何闪亮的登场和牛逼的装腔作势都是一场大戏前面的点缀,真正的内容是后面的剧情。谁能把剧演完,并能吸引观众才是主角。这就应了那句老话:看谁笑到最后。现在虽然没到终点,但前半程洪烛以他均衡的速度渐渐地超过了有些领跑的人,并且还在继续。
洪烛占领诗坛用的是蚕食法,他在不动声色当中把自己的作品铺满山丘和荒漠。悄悄地旁若无人地在于无声处把诗歌的村庄编织成星如棋布。没有惊雷,但春雨弥漫,其方法和效果就是润物细无声。
所有这些来源于洪烛对诗歌的一腔热血,还有更可贵的是坚韧和永不回头的献身精神。
记得一次我说在洪烛的生命里文学第一,爱情第二。他抢过话说:文学永远第一,没有第二。这是事实。为了能心无旁骛的写作洪烛一次次放弃了能结婚的爱情,为了保持对文学的激情状态,他甚至有点刻意地保留着大学毕业时候的生活方式:宿舍,自行车,背包,还有单身。他给自己永远在路上的感觉。
只有在路上他才能保持自己涌动的激情,和对事物敏锐地感觉,才不至于让庸常的生活和世俗的欲望把思维腐蚀和磨钝。才能使自己随时被灵感点燃并义无反顾地扑向文学。对待生活,他用的是减法,减去一切和文学无关的东西:琐事,职位,财富,复杂的人际关系,甚至爱情和其他。
从这个角度来说洪烛是一个诗歌赤子,也是物质时代里最后一批浪漫主义的骑士。像他自己说的愿意做“活着的诗歌烈士”,所以他的年龄虽然已经不惑,但心态体貌还有思维都与80后们保持同一现场,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他的作品可以证明这一切。
我们在洪烛那些美丽的散文中,依然能看到青春的热度和对爱情清纯而新鲜的知觉,还有梦想,期盼和忧伤。他的心像绽开在早春柳树枝头的嫩芽,掐一下就有鲜活的汁浆迸溅。所以他写的维吾尔少女的诗歌《阿依达》才能那么热烈深情和刻骨,还有无法捉到的幻影和因距离而引起的永恒的伤感。
是啊,人生无力达到的地方太多!
美,梦想,还有青春和爱情都是永远翘望和热爱的阿依达,她仿佛就在眼前,可只能眼巴巴地张着嘴巴张望,因为眼前的一切清晰可见又隔着永远无法逾越的汪洋大海。尤其对诗人来说美好的都只能远看不可近玩。
这就是人生的真相,因梦想而美丽,又因梦想而变得不真实,甚至易碎破碎,从而不完美。
所以到了这里,洪烛诗歌表面上虽然还保留着青春写作的痕迹,但是作品的内核已经在悄然发生着蜕变。那就是浮在他作品上的青春期的雾气和躁动开始消遁,爱情到了这里不仅仅是青年男女心头的一点红晕和简单的愉悦和悲伤,更多的是通过爱情他窥见了人生,人生的真相和生活的底。由爱情进入人生,由人生去思索人存在的真实状态,这是洪烛诗歌潜意识和下意识的变化,也许他自己似乎还蒙在鼓里,但人生的体验和经验让他的诗歌在拨乱找正,去伪存真着;并凝聚着,直到挤出生活所有的水份,直到抵达生命的本质和根。
这是洪烛写作姿势的变化,但是表面上这些并不了然。这是因为洪烛的表述方式还保持着原来的步伐。依然是温良和谦和,依然是迈着不急不慢的清晨跑步似的均匀速度,依然是对万千词语的拣选和修剪,依然是优美的意象和有秩序的抒情。这让他的写作像红酒,柔和温敦还绵远。从这个角度来说,他的作品不论是表面的风格和格调,还是内在的心理范式都透着知识分子的性情和风骨,我们是不是可以把洪烛的写作称之为真正的知识分子写作,或者是后知识分子写作的开始?
当然红酒会导致过于缠绵和温和,真正的写作还需要烈性的白酒。所以洪烛还需要来点激烈,猛烈,大江奔泻和拍案而起。虽然这不是洪烛的长项,但是文中有胆是必须的。而且洪烛不可能永远是那个手拿鲜花宝剑,唇含警句的翩翩少年。鲜花要结出果实,宝剑终要出鞘。诗人必须需要大视野大气魄,需要驰骋疆场,需要一副鉄肩去担道义,需要一个胸怀去映日月。
洪烛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近几年写作的《西域》、《李白》等历史和自然的长诗中就有意将自己的写作视角放大,用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眼光去拷问历史和生命,去追索生命的目的和价值。这对洪烛来说是一个可贵的也是一个必然的转身。我们期待他与胸怀一起打开的还有写作的剑鞘,放弃在修辞和形容词里的挑来拣去,而把他诗歌的剑法操练得简单直接,再简单再直接,并步步紧逼直至一剑封喉。
这对于洪烛和诗坛来说都是一种境界一笔财富。我和所有的诗友都期待着。

洪烛著《仓央嘉措心史》已由东方出版社出版。东方出版社推荐语:《仓央嘉措心史》作者从仓央嘉措角度出发,写仓央嘉措作为一个精神领袖和作为一个普通人对爱情的执着与向往之间的矛盾。文字优美,感情表达深入。此书深受藏区文化爱好者、旅游爱好者、对仓央嘉措感兴趣的读者喜爱。
@京东
:京东价19.40 http://item.jd.com/11300301.html

洪烛《仓央嘉措情史》(《仓央嘉措心史》第2部)2015年1月东方出版社
当当网¥21.30http://product.dangdang.com/23627705.html
2015年3月7日《广州日报》:《仓央嘉措情史》挖掘“情圣”内心
广州日报讯(记者吴波)日前,《仓央嘉措情史》由人民东方出版社推出。仓央嘉措去世时只有23岁,可他遗留的诗歌有着非凡的生命力,至今还在传唱。这本书是著名作家洪烛继《仓央嘉措心史》畅销10万册后又一部力作,是国内第一本以诗性的方式写作仓央嘉措的作品。这是部关于爱的书,是洪烛从青藏高原采风带回来的作品,献给心中充满爱的人们。本书以作者与仓央嘉措的双重视角,用当代读者便于接受的语言方式进行演绎,深入挖掘“情圣”内心深处的点点滴滴,优美优雅、大气磅礴。

洪烛《中国美食:舌尖上的地图》(中国地图出版社)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5年农家书屋重点图书”。洪烛美食书由日本青土社翻译成日文全球发行。
@京东
:京东价22.60 http://item.jd.com/11564012.html
《中国美食:舌尖上的地图》自序(节选)
我写过美食书《中国美味礼赞》,2003年被日本青土社购买去海外版权,翻译成日文全球发行。《朝日新闻》刊登日本汉学家铃木博的评论:“洪烛从诗人的角度介绍中国饮食,用优美的描述、充沛的情感使中国料理成为‘无国籍料理’。他对传统的食物正如对传统的文化一样,有超越时空的激情与想象力……”2006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又推出我的《舌尖上的狂欢》。那时候,出版者还预料不到几年后会有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红遍天下,“舌尖”会像灯塔一样吸引眼球。2012年,新华出版社推出我《舌尖上的狂欢》续集《舌尖上的记忆-中国美食》。
还记得2005年,中央电视台的《中华医药》节目,连续做几期春节食谱,邀我去主讲。我有言在先:我可不擅长从营养学的角度去剖析,要谈也谈的是这些食物跟传统文化的关系,甚至用文化来“解构”这些食物,说到底就是侃,侃晕了算!不管是把观念侃晕了,还是把自己侃晕了。主持人洪涛很惊喜,说正需要这种新风格。2006年春节,还是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做两期跟韩国电视剧《大长今》相关的美食节目,又是邀我主讲的。

洪烛《北京:皇城往事》(《北京:城南旧事》姊妹篇)中国地图出版社

洪烛《北京:城南旧事》中国地图出版社 @京东
:京东价¥ 22.6 http://t.cn/RvITrzd
当当网:http://t.cn/RvkKjSJ
后记节选:地图上的北京
2003年,北京市规划建设委员会筹建北京市规划展览馆,我受聘为文案顾问,使自己多年来研究北京历史文化所做的知识积累得到发挥,同时又更全面地接触到有关北京的图文资料。位于北京前门东大街(老北京火车站东侧)的北京市规划展览馆,于2004年9月24日正式对外开放。展馆共分4层,分别以展板、灯箱、模型、图片、雕塑、立体电影等形式介绍、展示了北京悠久的历史和首都城市规划建设的伟大成就。
我荣幸地参予进这项工程,其原因又很偶然。北京市规划建设委员会的相关工作人员在新华书店见到我的《游牧北京》、《北京的梦影星尘》、《北京的前世今生》等专著,很喜欢我的研究角度和抒情风格,想方设法通过出版社联系上我。一拍即合。那一年里,我不得不暂时中断诗歌创作,参加了一系列专题会议和项目研讨,撰写并不断修改着策划方案和各种文稿,周末经常带着几位助手加班,一直忙碌到第二年春天。虽然辛苦,但也觉得自己在这方面的“武功”大增。我在此基础上酝酿升华,尝试用文化散文的笔法来重新审视、勾勒北京的轮廓及细节,便于当代读者了解北京的古迹与往事。
后来,我还连续几年为《北京规划建设》杂志担任专栏作家,开设个人专栏发表了一系列新作。每一期都有编辑的推荐语,譬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作者的眼中也有一千个北京。不同的是角度各异,互有倚重,相同的是老北京的沧桑厚重辉煌。规划、建筑界人士从专业视角对北京的精读细研,我们早已不再陌生,但作家眼中的北京又是怎样一番景象,我们似乎并未熟稔。为此,我刊特刊登洪烛的系列篇章,以便让我们跟随作家洪烛一道走近北京的前世今生,寻找这座城市古老的灵魂。”
北京旅游一直是世界热点,为展示人文北京,我还与李阳泉合写了畅销书《北京AtoZ》,一部北京文化词典,在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出版后,被新加坡出版公司购买英文版权,翻译成英文于2006年出版,全球发行。我的《北京的金粉遗事》由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推出后,台湾知本家出版公司购买了该书繁体竖排版权,2005年易名为《千年一梦紫禁城》在海外出版发行。

【内容提要】洪烛《名城记忆》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选取中国的十座名城和十座小城,层层铺开,娓娓道来。《名城记忆》旨在为中国的名城画像,为读者铭刻那些值得人回味与存留的诸多名城记忆,继承城市的内在精神,为城市的发展指引美好的方向。作品并不单纯地沉湎于怀念过去的辉煌,而是呈现出这些城市各种交错的画面,来体现在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积累中所蕴藏的一种刻骨铭心的文化力量。在旧与新、过去与现在的对比碰撞中,引领读者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其深沉的笔调不仅浸染着这些古老名城历史的沧桑和沉重,而且渗透着作者对现实的思考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