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洪烛《我的西域》(96):一位藏族美女挡住我的路

(2017-02-14 14:07:16)
标签:

历史

洪烛

情感

旅游

文化

比四大美女更美的新疆美女
洪烛诗集《我的西域》连载(96)
洪烛

青海篇

 【黄河挡住我的路】

从西宁再往西,再往南

经过,黄河挡住了我的路

它希望我在贵德多住几天吧?

希望我在河边多站一会儿吧?


遇见黄河之前,一位藏族美女

也挡住我的路。不,不能怪她

是她放牧的羊群挡住我的路

使我不得不停车、鸣笛

不,不能怪她的羊群

是她唱出的歌声挡住我的路

让我陶醉得走不动路了

不,不能怪她的歌声

是她献上的哈达挡住我的路

洁白的云彩,我觉得自己也变干净了……

她的哈达并没有阻拦我

是我希望自己被那条哈达缠绕着


看见黄河就像看见卓玛

头脑一片空白,想不起要到哪里去

更忘掉回家的路了


不是黄河挡住我的路

是我挡住了黄河的路?

想入非非的我,自己把自己给挡住了

我停下脚步,希望黄河能放慢速度

陪我在这个避风的地方

多站几分钟。仿佛有许多话要说

又不知该说什么


【横穿沙漠的撒拉人】

他从沙漠里走来

他经过更多的沙漠

他走出沙漠,什么都没有了

家没有了,帐篷没有了

脚印没有了,水没有了

只剩下一只白骆驼

一只骆驼,就是一片最小的沙漠


他没有了敌人,没有了名字

没有了财产,没有了记忆

什么都没有了

只有一小片沙漠

他和这一片沙漠一样渴


也正是这饥渴的骆驼

帮他找到了绿洲

没有丢掉最后的沙漠

他什么都有了

曾经有过的,又有了

从来没有过的,也有了!


【青海循化的街子清真大寺】


我想看一眼你收藏的古兰经

全世界仅存的三大手抄本之一

若干年前,一只白骆驼驮过来的

请允许我献上异教徒的敬礼吧

向你敬礼,也就等于向时光敬礼


我爱那优美的阿拉伯文字

我爱那泛黄的纸张、犀牛皮的封面

这些都是看得见的

我还爱那些看不见的劳动、阅读、吟诵

我爱思想者,也爱所有传播思想的人

包括那只变成雕塑的骆驼

缷掉背上的经卷,并不感到轻松……


我是诗人,心里面珍藏着一册《诗经》

在所有的经典面前,都是虔诚的

我想拜读来自远方的诗篇,诗篇中的诗篇

打开一个我从未见过的世界

它不会使我原先的世界变小

它们只会相互使对方显得更加伟大


在想像中承担起新的经卷

 

我并不感到沉重


http://www.yzs.com/Files/nj/xj083.jpg

读洪烛大型组诗《西域》 ●古筝
记得我最早是在一位编辑的家中,读到洪烛的第一本诗集《蓝色的初恋》,那时候他还在武汉大学念书,其中有一首小诗给我及其深刻的印象,无须刻意背诵就能够长久的储存在记忆深处。时至今日,虽洪烛说,那些学生时代的早期作品“仿佛那是青春期的第一次“梦遗”。我都不敢相信也不愿承认那是自己写下的。那似乎是一个诗人、一个男人早期无意识的“产物”?”但就算这些无意识下写出的作品,却真实的反映出一个诗人所具备的诗歌禀赋和潜能。事隔近二十年,我已记不清那首诗歌的名字,却还能够完整的记住其中的诗句“正如相遇不会有预告/分手也无须寻找理由/你完全可以悄悄地走/何必放弃这种自由/。那种发自肺腑的真诚比那些故作高深的伪诗歌更能打动人心,与读者碰撞出心灵的共鸣。不少次的春节他从北京回南京探亲时,我们坐在东郊小酒馆里喝酒闲聊,我都会无意识的提及他的这首小诗,仿佛是在触摸一个久远年代仅存的纯真的遗物。我一直坚信能够让人过目不忘,并经过时间的考验和沉淀,还能从记忆中搜索出来的诗歌便是上乘的佳品。
在今天我读到洪烛最新大型组诗《西域》这些诗歌时,依旧能看到当年那个纯真少年的影子在诗歌中宛如苦行僧般孤独地、执著地追随理想和诗神,依旧以一张干净、淳朴、热情的眼脸来直面诗歌、自然和人生,这是当下很多“新潮”诗人所不具备的高贵品质,或者说被他们称之为落伍和不屑的传统文化。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互联网高速发展,应运而生了一大批批量生产诗歌垃圾的所谓诗人,还有各种如厕所一样多如牛毛的诗歌流派,打着前卫试验等旗号糟蹋诗歌这最后一方净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不少真正用心灵写诗歌的诗人以冠为“诗人”而觉蒙羞。读洪烛的诗歌,你完全可以从中领略到诗歌的真谛所在,这才是真正值得一读的优秀作品,是从灵魂深处中喷发出的真实嗓音,是来源于缪斯的真传,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光大。他的组诗《西域》犹如铺展的巨幅风土人情水墨画,又有如浩瀚的海洋在淘洗身体内的沙砾和当今鱼目混杂的诗坛。
我仿佛看见洪烛站在塔什库尔干的风中,成群的羊群如白云在身边沐浴着金色的阳光,他一路走来边走边唱,把树木和影子在身后甩地很长很远。
“可你看不见我/看见的是我那套在原地徘徊的衣服/它其实穿在另一个人身上/”(《自我的出走》)
这样的诗句最能体现出洪烛诗歌中的亲近、真挚和给人思索的内涵和张力,它是感性和理性完美的结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景中有情,情中有悟的写作技法。
这两年我在网络诗歌论坛也泡了不少时间,看多了各种流派的诗歌,比如“废话”、“垃圾”、“下半身”、“神性写作”,让我觉得这个世界真的变得很陌生和浮躁了,诗坛里充斥着从精神病院走出来的一群人,炒作无休止的炒作,甚至可以不要脸皮,但非要脱下内裤撅起屁股臭哄哄地朝向广大的读者,这是对诗歌的亵渎和对缪斯的不敬,而非所谓的颠覆。几千年的灿烂文化依旧会永远在史册中代代的相传下去,而那些“非诗”迟早有一天会被后人当作茶余饭后的佐料被蔑视。我很赞同洪烛的观点“诗不属于热闹,而属于宁静。诗的意义,不在于共性,而在于个性。”他不仅这样说,也这样身体力行的去实践,他的诗歌呈现个人写作风格化,大气、纯净、明朗、抒情、讲究底蕴和朗读的节奏感,这些是契合他性格的爽朗和诗歌理念的统一,不仅具有男性阳刚的力量美,还弘扬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更具有审美价值和现实意义。
这几年我与洪烛见面很少,我没有想到他会在写散文那么些年后,又返回来继续写诗,而且还写出这么苍茫厚重、气势恢弘、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异域风情长卷,并且还保持着当年那种淳朴和激情,保持着属于一个诗人的童心、敏感和纯良,一个博爱、宽广、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外部的世界紧密交融。《成吉思汗》里呈现出作者对历史人物和遗址以及对人生独特的感叹和颖悟,给人无穷回味的韵味并掩卷思索。
我对辽阔怀有更大的野心
我想占有那些我难以到达的地方
我最终被自己征服的对象所征服——
视野模糊,血液冷却,骨肉腐朽
所有的心事,化作大地上袅袅升起的一缕炊烟
一望无际的草原很容易让我们会作为人有渺小的感觉,但诗人洪烛确实与众不同,在这种波澜壮阔的景致中,他已把自己和草原融为一体了,并怀有更远大的卓见,他是一个有力量征服世界和草原的男人,他要抵达更多更可挖掘历史和文化的地方。从诗歌里整装出发,他怀有征服草原之雄心,却心甘情愿的被浩瀚的草原一举俘获,那是一种幸福的囚徒的感觉,非常人可体会的幸福感和哀叹。“不是炊烟,那是一声叹息/日复一日,我借此收回无法兑现的诺言/我所能做到的只是:把财富/归还给它们原先的主人……”。这种一曲三回的感受是那样触动我们的心弦,大自然无以伦比的力量和西域风土人情征服了诗人的眼睛和心灵,而诗人的文字如同这不同凡响的草原一样渗透读者的视野和心灵。
秋天的草原,绣花的地毯正在被拆线
为了来年能重新织一件…… 通过候鸟的方言,可以了解它们来自哪里
我不用询问,只是听,只是听
        ――《巴音布鲁克之秋》
读洪烛的诗歌,原本我可以什么都不需要说,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震撼力和价值,都呈现在那一行行及其动人的字里行间,任何语言的评价都只能触及毛皮,难以完全达到骨头中精髓的实质。因此,我建议你们和我一起细嚼慢咽地读完这150首诗歌,一定会大有收获。“我不用询问,只是听,只是听”。是的,让我们也随同洪烛这支生花妙笔,去慢慢的读,慢慢的听,慢慢地领略那些来自异域的风声、白云、戈壁和炊烟上袅娜奔驰地绸缎马匹……

洪烛《我的西域》(23):你听见过寂静吗?(图)第二届徐志摩诗歌节开幕式及颁奖晚会,浙江省文联书记处书记高克明为诗人洪烛颁奖。

徐志摩诗歌奖洪烛诗集《我的西域》授奖评语

洪烛是一位有文学抱负的青年作家,少年即有文名。20多年来笔耕不辍,新作迭出,且始终保持在一定的质量水准线上,在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群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我的西域》是其近年游历、探访中国西部之后的一部力作,它的厚重、独特,主要基于诗人在以下三个方面的表现:一,对信仰、理想的重塑。这于平民化立场的过度提倡引发的价值混乱、道德失范之现世精神状况无疑是一种反驳的努力,浸透着对自然和历史的尊重;二,集中体现了诗人细致绵密的创作思维特点。敏感、敏锐,穿透力强,和西部的苍茫辽阔恰成对应。所以《我的西域》的成功,既是人力为之,又有某种“天意”;三,诗人对叙事元素与抒情元素的平衡掌控适当。故事不粘滞,颂赞得体——准确勾勒出了现代人的访古朝圣之姿、之态、之幽情。

洪烛:新疆美女为什么美若天仙?(组图)


在西域遇见香妃

——洪烛《我的西域》【徐志摩诗歌奖获奖诗集】读后

朱必圣

我要骑一匹已绝种的马:汗血马,去当代地图上没有标明的地方:西域,见一个浑身沾满花粉的人:香妃。请她教我如何与蝴蝶打交道,如何酿蜜,或如何炮制一味比中药还要管用的香水­……”(洪烛:《我心中的西域》,《我的西域》,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12月)在洪烛的这段文字里,有两位人物,一位是骑绝种马的诗人,另一位是浑身沾满花粉的香妃。诗人和香妃之间既不是姐妹,也不是恋人;他们的真正身份是孤者,诗人是孤独的来访者,香妃是孤独的受访者,两人在西域相遇。

不是所有的相遇都有爱情,诗人和香妃在西域相遇并没有产生任何人都期待的爱情故事,不,他们的结合是为了另外一项事业,似乎比爱情更重要的事业。洪烛说,香妃在西域教诗人如何与蝴蝶打交道,教诗人酿蜜,教诗人炮制香水。此间,只字不提他们之间结婚生子过日子的任何事。

看来,洪烛的西域诗篇并非爱情纪事,而是跟一匹并不存在的马­——汗血马有关,跟一个并非在现实中相遇的人——香妃有关。洪烛说:“西域最浪漫的传奇就是汗血马。浑身汗如血浆,我宁愿相信那是它自身酿造的葡萄酒汁,相信它内心有一座小小火山,通过每一个毛孔渗透出熔化了的岩浆。然而汗血马,在哪里可以见到呢?它是否已彻底灭绝?真正的诗人是一匹汗血马,是人类中的‘汗血者’,他喷洒的激情不是汗,是浓于水的血、不结冰的泪。每一场血汗蒸发之后,都会留下一片盐碱地。在‘口水诗’的时代,我呼唤浑身伤口、每一个毛孔都散发出才气的‘汗血诗人’!你们别唾沫四溅地自吹自擂了,有本事就放出点血看看,是怎样的成色?诗可以培养出一个人自身的‘造血功能’,如果你还是块料的话……”

通过洪烛如此的叙述,我们知道了汗血马其实并非一匹马,而是一个人,是可以奔赴香妃,如香妃那样,知道蝴蝶飞舞,知道酿蜜,知道炮制香水的诗人。所以西域是由一个诗人开始的西域,并非标示在地图上的现实中的西域。

我开始羡慕那不需要听众的行吟

与万物貌合神离的游思

花草、鸟兽、神仙,都有不为人知的幸福

若无其事地做这一切的放牧者吧

逐草而食傍水而居,严守大地的秘密

(洪烛:《大地之歌》)

大地需要秘密,而诗人是这一秘密的守护者。诗人离开城市,离开现实的光芒,涉足一处花草繁茂、蝴蝶纷飞、鸟兽腾跃,而且其自然生命的秘密未曾受到揭示,未在上面筑路,未在上面建楼,未在上面布设街灯的西域,来享受和守护这一秘密。我想,这应该是洪烛《我的西域》大型组诗的由来。

其实,诗人就是世上拥有最丰富秘密的那一种人,甚至他们饮食秘密来给自己的生命增添光芒。他们不需要世界现实光芒的照耀,相反,现实光芒不仅会杀死秘密,也会杀死诗歌和诗人。而诗人所需要的是生命秘密的光芒,只要在秘密的光芒中,他们才能找到自己的香妃,并开始懂得酿造秘密,就像香妃懂得酿造蜜汁一样。因此,对于洪烛而言,西域不仅只是风光,而是秘密,是大地的秘密,更是诗人生命的秘密。

你永远记得那不期而遇的一瞬

一匹麋鹿在你体内四处奔走

心怦怦跳着,也许在寻找出路

或者哪儿都不想去,让你惊惶终生

(洪烛:《受惊》)

诗人洪烛在《受惊》这首诗歌中,找到了跟现实西域完全不同的东西,这里没有风光和景色,没有地理上的风物以及历史遗迹。但是它有更重要的东西,这东西能够使诗人发现之前从来没有发现过的事物和秘密,它像闪电一样将诗人原本暗淡无光的内心划亮了,虽然这样的辉煌只是瞬间,但这样的瞬间光芒把诗人内在生命的秘密给点着了。

洪烛说,他“看见的是一匹麋鹿,跨越树林”。麋鹿很特异,原本它是隐藏在秘密中的一匹麋鹿,谁都没发现过它,谁也不曾知晓它的存在或者消亡的消息,但是它出现了,伴随着诗人那一闪电般的激动,它跨越树林。所以,麋鹿的出现只是诗人的一种发现,诗人在麋鹿的身上,似乎看到了自己受惊的目光。

虽然在洪烛诗歌的语言中,我们分清楚了哪是一匹跨越树林的麋鹿,哪是一双受惊的眼睛。但是在诗意里,麋鹿和受惊的眼睛是很难区分的,甚至根本没有区分的必要,它既是受惊的眼睛,又是跨越树林的麋鹿。因为,诗人洞悉秘密的方式完全不同于人们现实眼睛所看到的事物,人们肉眼所看到的事物肯定是颠覆主体性的,它以客观的现实性的存在矗立在你的面前。而诗人洞悉秘密的方式更像一场逐猎游戏,在光芒未现之初,这样的游戏就已经开始,直到诗人在感动中仿佛被逐猎的那一事物绊倒了一样,诗人猛然感受到灵魂存在的真实性。

灵魂的真实,也可以像现实的真实一样,颠覆人们的感觉。不过灵魂的现实,颠覆的不仅只是诗人的情感,更是颠覆诗人的心灵觉悟。因此这一只心灵觉悟中跳跃而出的麋鹿,才使一位普通的诗人成为一位受惊的诗人。

我认为,凡是诗人都必需对灵魂的存在有所求证,要不然你根本无法确立诗歌存在的理由以及诗意的超越意义。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虽然有“我思”,也因此能够证明“我在”,但直至今天,“我思”并没有真正赋予“我在”任何意义。这个“我在”从未因为“我思”的证明而获得比其他形式的存在更超越的意义,比如一块石头,它也以无比确定的证据而存在着,难道我们的存在只有一块石头存在那样的现实性了吗?除此之外,在存在的意义上没有比一块石头更超越了吗?

诗人不能受到这样的石头的绊跌,不能倒在现实存在面前,把自己在世界的存在仅仅看作只有现实意义。只要到了你能够轻易将自己的存在跟一块石头的存在,跟楼房、汽车、金钱、权力等等东西的存在区分出来,你才能找到诗意的存在。也就是说,诗人只有走出现实的牢记,你才能获得自由的诗性。

诗人洪烛在《我的西域》这部诗集的自序《诗人与自然》中写道,在他经历了诗歌灵感几近枯竭的时候,一次西域的远行使他仿佛经历了一次梦境一般,唤醒了他的诗歌写作。他不得不拿起笔,再一次以诗歌来表达他心灵的震撼。我觉得这样的经历,其实质就是与自由诗意的相遇,这样的相遇,如遇见根本不存在的香妃那样,将诗人的情感当作燃料那样点燃了。

洪烛说:“人与自然的关系像婚姻一样重要。而诗人与自然的关系则是恋爱,除了追求稳固、和谐之外,它的要求甚至更高:还需要保持浪漫的激情。诗人常常把自然当作女神来膜拜,这样才能成为情种或情圣,为其一颦一笑神魂颠倒,写出炽热的情书。”(洪烛:《诗人与自然》)

我认为,诗人的真正抒情对象不是自然本身,而是内在的生命秘密与情感。诗人洪烛步走西域的时候,自然的神秘性,仿佛暗藏了他的秘密情人那样,激发了他的内在想象与情感。于是他在西域的内部召唤起香妃以及香妃身边的蝴蝶。

想不到自己在梦境中,走了那么远的路——

从鄂尔浑河到塔里木河,中间有

沙漠、雪山、戈壁,跑丢了多少马匹……

从此在自己命名的故乡,创造语言

也创造神秘的血统,成为星星的后裔

(洪浊:《回鹘》)

像这样的诗句显然都出自梦中之笔,在拥有了自由诗性之后,诗人才有可能从“沙漠、雪山、戈壁”中仿佛跑丢了许多马匹一样,在其中创造故乡,创造语言,不仅如此,还创造了神秘的血统,使诗人成为星星的后裔。诗人以这样的诗句颠覆了自己存在的身份,其现实身份消失了,确立了诗意的身份。

你想,要让沙漠里的香妃教会他与蝴蝶做伴,教会他酿蜜和制造香水,不以星星后裔的身份能行吗?假若只以一个旅游者的身份,诗人洪烛仅仅以一个中国文联出版社文学编辑的身份游历西域,他又怎么能遇见香妃呢?

洪烛直白地说:“北京是我的现实,新疆是我的梦。一个光有现实而没有梦的诗人,是行尸走肉,无法长期保持创作的激情。我是幸运的,找到了自己的梦,而且是最想做的一个梦。我以四十岁的年龄,进入西域,进入这个已做了两千年的美梦——她奇迹般地保持着青春。对于我的诗歌,梦境才是最好的故乡。”

没错,诗人必须以梦为家。因此,《我的西域》并非是纯粹的自然诗篇,而是包含诗人生命秘密的情感诗篇。

就像求救者从地狱里伸出痉挛的手

胡杨的每一根枝条,都长着

看不见的指甲,抓挠得我心疼

当然,它留给我的伤口

也是看不见的——

没有谁察觉,我已把

一棵胡杨的影子,移植进体内

它,一会儿揪紧,一会儿放松……

(洪烛:《胡杨之痛》)

诗歌必须是颠覆一种存在,确立另外一种存在;颠覆现实的,才能确立梦想的。现实是一座囚牢,它囚禁着诗人的自由诗性。诗人必需借助诗性的力量,才能冲破这样的现实囚牢,而成为自然的赤子和自由心灵的赤子。在与自由的心灵内部展开的搏斗中,诗人的心被抓疼了。那一只是地狱之手,虽然看不见它的指甲,但它肯定是来自黑暗。所以诗人必须不断挣脱自己内心的黑暗。这样一种心灵的斗争,洪烛深刻地领会到了,仿佛自己的内心移植了一棵胡杨树一样,一会儿被它揪紧,一会儿被它放松,但这样的争斗要持续一生之久。

西域之梦显然给了诗人战胜黑暗的力量,庆贺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