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把什么叫做香饽饽?饽饽和煮饽饽有何区别?估计是从清朝开始,糕点在北京被叫做饽饽的。主要制售满族糕点的店铺便叫满洲饽饽铺。据道光二十八年所立《马神庙糖饼行行规碑》:满洲饽饽为清代“国家供享、神祗、祭祀、宗庙及内廷殿试、外藩筵宴,又如佛前供素,乃旗民僧道所必用。喜筵桌张,凡冠婚丧祭而不可无,其用亦大矣。”小小的饽饽,居然构成当时帝王将相以及平民百姓生活中不可忽略的星辰。相信这并不是夸大其辞。在清朝乃至民国,水饺又叫“煮饽饽”。“夏令去,秋季过,年节又要奉婆婆,快包煮饽饽。皮儿薄,馅儿多,婆婆吃了笑呵呵,媳妇费张罗。”这是清代李光庭《乡言解颐》一书中收录的民歌。看来包饺子有助于融合婆媳关系。一笑!】
北京的饽饽铺
洪烛
最早听说饽饽铺,因为读周作人《北京的茶食》:“固然我们对于北京情形不甚熟悉,只是随便撞进一家饽饽铺里去买一点来吃,但是就撞过的经验来说,总没有很好吃的点心买到过。难道北京竟是没有好的茶食,还是有而我们不知道呢?……北京的朋友们,能否告诉我两三家做得上好点心的饽饽铺么?”这才知道北京人把糕点叫做饽饽。其实北京的糕点极有名的(周作人多多少少有一种南方人的偏见),尤其是宫廷糕点,自辽、金在北京建都以来,各个朝代皆有佳品。御膳房里精制的糕点,不仅构成宫廷宴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皇帝赏赐文武百官的一种节日礼物。糕点受到重视,还跟唐代以后饮茶之风盛行有关。因而又叫“茶食”。
北京曾是金中都,据《海陵集》载,女真人“俗重茶食,阿古达开国之初,尤尚此品。若中州饼饵之类,多至数十种,用大盘累高数尺,所至供客,赐宴亦用焉,一种名金刚镯,最大。”王仁兴曾研究此道:“明清时,北京坊巷中有名为‘茶食胡同’者,其显然是金代中都城坊巷名称的历史遗迹,于此也可见女真茶食盛行金代中都之一斑。金代女真茶食‘用大盘累高数尺’的记载,不禁使人联想起公元十七世纪清代的满洲饽饽桌,这种饽饽桌,又称‘桌张’,为满族特有之宴席糕点,以各种满洲饽饽叠落而成,其形如宝塔,然有高至十二层者”(《光绪顺天府志》)。
金代女真为清代满族之先世,金代茶食与清朝桌张在形制与用途上如此之相似,也就不足为奇了。估计是从清朝开始,糕点在北京被叫做饽饽的。主要制售满族糕点的店铺便叫满洲饽饽铺。据道光二十八年所立《马神庙糖饼行行规碑》:满洲饽饽为清代“国家供享、神祗、祭祀、宗庙及内廷殿试、外藩筵宴,又如佛前供素,乃旗民僧道所必用。喜筵桌张,凡冠婚丧祭而不可无,其用亦大矣。”小小的饽饽,居然构成当时帝王将相以及平民百姓生活中不可忽略的星辰。相信这并不是夸大其辞。
饽饽铺的字号多以斋名,烫金刻写在匾额上,温文尔雅,让人有茗香净手、顶礼膜拜的感觉。譬如周作人在《北京的茶食》里特意提到的西四牌楼以南的异馥斋,便是一家义和团以前的老店。除此之外,还有前门大栅栏的聚庆斋、东四八条口的瑞芳斋、东华门的金兰斋、菜市口的桂兴斋,等等,都是曾经大名鼎鼎的老字号。有些已改为国营继续营办,但大多数都名存实亡。不知这些店名是怎么起的,多么的典雅隽永,仅仅听起来便仿佛能感受到一种古老而浪漫的生活。
许多老人,至今仍怀念在北京的老饽饽铺里体会过的那种本真的滋味。譬如王世襄最难忘瑞芳斋的奶油萨其马:“奶油产自内蒙,装在牛肚子内运来北京,经过一番发酵,已成为一种乾酪,和现在西式糕点通用的鲜奶油、黄油迥不相同。这一特殊风味并非人人都能受用,但爱吃它的则感到非此不足以大快朵颐……”据他说北新桥的泰华斋,蒙藏喇嘛经常光顾,萨其马的奶油味格外浓。而地安门的桂英斋,邻近紫禁城,为了照顾太监们的口味,较多保留有宫廷点心房的传统。同样是大众化的萨其马,在不同的饽饽铺里却制作得各有千秋,因而也吸引着不同阶层的顾客。每个饽饽铺都有自己的拿手绝活,否则怎么能在偌大的北京城里获得一席之地呢?
饽饽铺里的糕点主要有大八件、小八件。没亲身体会过的人,是说不全哪八件的。但我确实听老人如数家珍地向我讲述桃酥、状元饼、枣泥酥、藤萝饼、油糕、百果花糕……他们说:那时候的滋味,可非今天国营商店里卖的同名食品可比拟。老饽饽铺属于自产自销,稍有疏忽便会“砸牌子”的,而各自的金字招牌,绝不是仅仅靠做广告就能树起来的。
我特意查找了有关资料,为北京的饽饽铺做了这篇笔记,并不完全是自己爱吃点心的缘故。饮食里的文化,是更耐人寻味的。北京的饽饽铺,并不需要我做广告。我担心的是:以后的新新人类们,会不知道饽饽铺为何物的。因而在纸上保留了这一辞条。
在清朝乃至民国,水饺又叫“煮饽饽”。“夏令去,秋季过,年节又要奉婆婆,快包煮饽饽。皮儿薄,馅儿多,婆婆吃了笑呵呵,媳妇费张罗。”这是清代李光庭《乡言解颐》一书中收录的民歌。看来包饺子有助于融合婆媳关系。一笑!
叶赫颜礼·仪民,写过一遍《清末宫廷过新年》,回忆前朝旧事。“除夕之夜十二点的钟点将过,太后命众人齐至殿上,排好长案后,由御膳房将事先预备好的各种素菜端上桌,众人一齐下手做素馅都饽饽,于是切的切,剁的剁,大殿之上霎时叮儿乱响。切剁好后,都交到太后面前,由皇后、妃子、大公主等人拌馅儿,口味咸淡,由太后决定。天到亮时,饺子已包齐。太后命众人退回更衣,重新梳头打扮。不大工夫,众人回到殿上。太后坐在案端,皇后等人都站在案旁。太后命宫女把煮好的煮饽饽端上来,太后说:此刻是新年、新月、新日、新时开始,我们不能忘记去岁的今日今时,今天我们能吃一碗太平饭,这就是神佛的保佑,列祖列先的庇护。说完,命大家用膳。大家向太后叩头谢恩。吃罢煮饽饽,天才大亮。”
洪烛:在中央电视台谈年夜饭食全食美合家欢(下)
央视国际
【主持人】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十全十美庆团圆。观众朋友在中国人这个最喜庆的日子里,洪涛在北京向海内外的观众朋友们拜个年,恭祝各位新春快乐、幸福安康。首先为大家介绍一下今天到我们节目中做客的两位嘉宾,这位是中医专家陈淑长教授,这位是作家洪烛先生。两位先向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问个好吧。
【中医专家陈淑长】我祝愿大家万事如意!
【作家洪烛】我祝愿观众朋友们新春幸福,既有眼福又有口福
【主持人】对于中国而言,春节的这顿团圆饭是无可替代的,而这顿团圆饭究竟安排什么样的内容,又让每一年准备团圆饭的人是费尽了心思,今年您可以稍加轻松一下了,因为我们《中华医药》栏目为大家设计了这样一桌营养健康又美味的团圆饭,让我们一起来分享。您看上一期我们为大家做好了五道菜了,分别是十香如意、金玉满堂、一帆风顺、年年有鱼和步步高升,那么今天我们接着往下做。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啊,年三十吃饺子已经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定律了。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吃饺子。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让饺子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扎下了根,也可以说饺子已经是中国饮食的一个代言词了。
白玉饺子
【解说】做这道白玉饺子需要准备,面粉500克,牛肉500克,冬瓜500克,葱姜适量。第一步,剁馅,把牛肉剁成馅,把葱姜也切成碎末。第二步,把冬瓜切成片之后榨汁,把榨完汁的冬瓜肉取出,剁碎,和在肉馅里,第三步,往饺子馅里放点盐、胡椒粉、鸡精,加点淀粉,再加点香油,把馅拌匀,第四步,用榨出的冬瓜汁和面,和好之后,揉面,接下来擀饺子皮,包饺子,最后一步是下锅煮饺子。您就等着吃饺子吧。
【主持人】要说到这个饺子,应该说也是中国一大发明了,饭菜合一,应该说既有营养又很健康,而且方便食用,说到饺子,好像饺子的来历和张仲景还有关系。
【中医专家陈淑长】对,张仲景是中医的医圣,在东汉末年的时候,他辞官回家了,正值那个时候是冬至的时候,很冷,结果他看到这些穷的老百姓饥寒交迫的,在外面冻得,那耳朵都冻红了冻烂了。因为他有医术啊,他就支起一个医棚,然后又支起一个大锅,里头搁了好多中药,又搁了羊肉,后来呢,那吃什么呢,又拿面片包点什么东西扔在里头,煮完就给大家吃,结果大家吃完以后,一直吃到除夕。
【主持人】从冬至一直吃到除夕。
【中医专家陈淑长】耳朵好了,结果以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就经常吃这个,尤其到了除夕的时候要吃。所以以后就叫饺子或者叫矫耳
【主持人】因为包的形状像耳朵。
【中医专家陈淑长】是,像耳朵,我觉得饺子好像还跟中医医圣有关系,有渊源,是吧。当然还有其它好多传说,当然饺子这样传下来以后,越改进越好,现在各种馅都能包进去,现在都连冬瓜。
【主持人】咱们这个馅是羊肉冬瓜馅的。
【中医专家陈淑长】对,都能包进去。那么这个馅不过也够难包的,冬瓜水分多。但是冬瓜馅真好吃,不过它是好在哪儿,把挤出来的水分搁在面一块儿和,都不浪费,都没丢失,所以我觉得这个搭配的馅非常好,由于过节期间吃了油腻的,这个比较清淡,这是第一。另外羊肉呢,冬天是补的,温补的,温补,可是吃多了又不好,因为它是薄皮大馅,又有蛋白质又有维生素,那个冬瓜,还有碳水化合物,但是肉馅比较大了容易上火,加上了冬瓜,冬瓜是味甘有点性寒的,可以约制羊肉的热性,而且可以解解油腻,所以我觉得这馅配得特别好,这我过去我也得包一下,配得很科学。
【主持人】这个饺子,应该说是北方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过节的时候必定要上的一道就是饺子。
【作家洪烛】因为它像元宝,所以他年夜饭吃饺子,大家有这样一种心愿,就想招财进宝,对对,吃饺子,实际上在招财进宝,因为造型上非常像的,而且为了很多,因为有很多种吉祥的愿望,所以很多人包饺子的时候,在里面搁点银币、搁点珍珠、搁点宝石。像抽签似的,谁吃到包着的银币、钱币的饺子,说明更有福,它还有一种游戏色彩,就像抽奖似的,要最后谁得了大奖、运气,这样所以包饺子,年夜饭的饺子好多人要亲手包的。一般自己包吧,他本身在这个劳动的过程中,一家人通过劳动,又可以边交流边包,本身就使这种劳动也很有乐趣。
【主持人】包饺子,有很多种包法,其中有一种捏到一起以后,这么捏,捏那个褶,这叫捏福,还有刚才你说的元宝形,招财进宝,就这么两片,一捏一挤,这个更简单一些,那个捏可能稍微复杂一点。这个元宝,象征着什么财富遍地呀。还有就是摆放饺子,据说也有很多的讲究,摆放的时候,盖帘不是圆的吗,摆放的时候,先在最中间摆放几个元宝形的饺子放在最中间,然后从里圈开始往外,然后去码放其它的饺子,然后这样的话,它叫聚财,有这个意思吧,叫圈福,把福都圈起来,把这个财,中间不是元宝吗,把财聚起来包起来,还有这样一种寓意。
【作家洪烛】是有这样的说法,我印象中一般年三十、三十晚上在家包的饺子一般不送人的,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都是自家吃的,因为有句俗话,三十晚上的饺子,歇后语就是没有外人是吧,三十晚上坐在一起吃饺子肯定都是自家人,基本上有很多习俗,有很多寓意在里面。
【主持人】刚才你说到这,还有一个俗话叫千忙万忙,饺子不能乱行,它码放的时候一定要很规矩,刚才这么码放,还有更讲究的就码放99个,不管这个盖帘多大多小,就码放99个,就象征着久久福不尽,所以我觉得中国人吃这个真是,再有一个就是煮饺子,陈教授一般煮饺子的时候,您一般怎么煮,您是南方人。
【中医专家陈淑长】我不会煮饺子,是不是应该这么推。
【主持人】是顺时针,顺在一个方向。
【中医专家陈淑长】勺子靠着锅边,不要把饺子碰破了。
【主持人】您说到不要把饺子碰破了吧,在中国的一些地方还有专门有一个习俗,一定要故意煮破几个饺子,为什么,他说这个破了以后,到过年的时候不能说破,煮了几个饺子出来之后,他是故意煮破的呀,他不能说破,说挣了或者说涨了,因为这个饺子里面不是有菜吗,菜就是谐音财,所以叫挣财或者财涨了,涨财了发财了,挣财了,所以我觉得有很多的讲究。再有一些地方煮饺子放进面条进去一块煮,预示银丝缠元宝。
【中医专家陈淑长】还有放元宵的。
【主持人】财上加财。我这么说的,放元宵和饺子一块儿,财上加财,全是元宝。
【作家洪烛】团团圆圆搁一起肯定味道更好。
【主持人】现在这盘饺子已经煮出来了,我们应该说这十个菜,一桌团圆饭已经做好了,估计这个时候我的同事们可能都已经到那儿了,咱们也赶过去。
【中医专家陈淑长】馋了。
【主持人】馋了吧,咱们现在也赶快赶过去吧。

洪烛《中国美食:舌尖上的地图》(中国地图出版社),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5年农家书屋重点图书”。洪烛美食书由日本青土社翻译成日文全球发行。
@京东
:京东价22.60 http://item.jd.com/11564012.html
《中国美食:舌尖上的地图》自序(节选)
洪烛
我写过美食书《中国美味礼赞》,2003年被日本青土社购买去海外版权,翻译成日文全球发行。《朝日新闻》刊登日本汉学家铃木博的评论:“洪烛从诗人的角度介绍中国饮食,用优美的描述、充沛的情感使中国料理成为‘无国籍料理’。他对传统的食物正如对传统的文化一样,有超越时空的激情与想象力……”2006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又推出我的《舌尖上的狂欢》。那时候,出版者还预料不到几年后会有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红遍天下,“舌尖”会像灯塔一样吸引眼球。2012年,新华出版社推出我《舌尖上的狂欢》续集《舌尖上的记忆-中国美食》。
还记得2005年,中央电视台的《中华医药》节目,连续做几期春节食谱,邀我去主讲。我有言在先:我可不擅长从营养学的角度去剖析,要谈也谈的是这些食物跟传统文化的关系,甚至用文化来“解构”这些食物,说到底就是侃,侃晕了算!不管是把观念侃晕了,还是把自己侃晕了。主持人洪涛很惊喜,说正需要这种新风格。2006年春节,还是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做两期跟韩国电视剧《大长今》相关的美食节目,又是邀我主讲的。

洪烛《北京:皇城往事》(《北京:城南旧事》姊妹篇)中国地图出版社

洪烛《北京:城南旧事》中国地图出版社 @京东
:京东价¥ 22.6 http://t.cn/RvITrzd
当当网:http://t.cn/RvkKjSJ
后记节选:地图上的北京
洪烛
2003年,北京市规划建设委员会筹建北京市规划展览馆,我受聘为文案顾问,使自己多年来研究北京历史文化所做的知识积累得到发挥,同时又更全面地接触到有关北京的图文资料。位于北京前门东大街(老北京火车站东侧)的北京市规划展览馆,于2004年9月24日正式对外开放。展馆共分4层,分别以展板、灯箱、模型、图片、雕塑、立体电影等形式介绍、展示了北京悠久的历史和首都城市规划建设的伟大成就。
我荣幸地参予进这项工程,其原因又很偶然。北京市规划建设委员会的相关工作人员在新华书店见到我的《游牧北京》、《北京的梦影星尘》、《北京的前世今生》等专著,很喜欢我的研究角度和抒情风格,想方设法通过出版社联系上我。一拍即合。那一年里,我不得不暂时中断诗歌创作,参加了一系列专题会议和项目研讨,撰写并不断修改着策划方案和各种文稿,周末经常带着几位助手加班,一直忙碌到第二年春天。虽然辛苦,但也觉得自己在这方面的“武功”大增。我在此基础上酝酿升华,尝试用文化散文的笔法来重新审视、勾勒北京的轮廓及细节,便于当代读者了解北京的古迹与往事。
后来,我还连续几年为《北京规划建设》杂志担任专栏作家,开设个人专栏发表了一系列新作。每一期都有编辑的推荐语,譬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作者的眼中也有一千个北京。不同的是角度各异,互有倚重,相同的是老北京的沧桑厚重辉煌。规划、建筑界人士从专业视角对北京的精读细研,我们早已不再陌生,但作家眼中的北京又是怎样一番景象,我们似乎并未熟稔。为此,我刊特刊登洪烛的系列篇章,以便让我们跟随作家洪烛一道走近北京的前世今生,寻找这座城市古老的灵魂。”
北京旅游一直是世界热点,为展示人文北京,我还与李阳泉合写了畅销书《北京AtoZ》,一部北京文化词典,在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出版后,被新加坡出版公司购买英文版权,翻译成英文于2006年出版,全球发行。我的《北京的金粉遗事》由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推出后,台湾知本家出版公司购买了该书繁体竖排版权,2005年易名为《千年一梦紫禁城》在海外出版发行。

【内容提要】洪烛《名城记忆》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选取中国的十座名城和十座小城,层层铺开,娓娓道来。《名城记忆》旨在为中国的名城画像,为读者铭刻那些值得人回味与存留的诸多名城记忆,继承城市的内在精神,为城市的发展指引美好的方向。作品并不单纯地沉湎于怀念过去的辉煌,而是呈现出这些城市各种交错的画面,来体现在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积累中所蕴藏的一种刻骨铭心的文化力量。在旧与新、过去与现在的对比碰撞中,引领读者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其深沉的笔调不仅浸染着这些古老名城历史的沧桑和沉重,而且渗透着作者对现实的思考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