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洪烛:鲍勃·迪伦为何最终缺席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组图)

(2016-12-10 22:36:22)
标签:

杂谈

洪烛

历史

文化

娱乐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

  中新网12月10日电(孔庆玲)12月10日是一年一度的“诺贝尔日”,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将迎来隆重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和晚宴。瑞典国王将亲自为获奖者颁发证书、奖章和800万瑞典克朗(约合606万元人民币)的奖金,不过,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却因事不能出席,这位爆冷获奖的音乐人的缺席可能会给盛典带去些许遗憾。

http://epaper.bjnews.com.cn/images/2016-10/15/B04/bail876a7_b.jpg

鲍勃·迪伦与艾伦·金斯堡在凯鲁亚克墓前。1996年,在艾伦·金斯堡大力举荐下,迪伦被诺贝尔奖提名。此后,他数次被提名,

鲍勃-迪伦鲍勃-迪伦:把金斯堡的嚎叫进行到底

洪烛

   201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很明显是个安慰奖。隔代表彰文艺好汉鲍勃-迪伦的当年勇,不是为了安慰他本人的,而是安慰美国的。
   美国文学似乎已过了大师辈出的青春期,正以惊人的速度滑向更年期,为阻止其未老先衰,诺贝尔文学奖请出鲍勃-迪伦这个文艺老男孩,想呼唤世界重新关注美国精神、美国文化、美国梦。
   廉颇老矣,老英雄缺乏新作、新英雄缺乏影响力——这不只是美国文学的问题,更是世界性的问题。
   多少作家想沾诺奖的光,可诺贝尔文学奖也老了,不得不“势利”地考虑获奖者的社会影响力,它也想沾获奖者的光,它也想“吸血”,免得老是输血给边缘化的文学、边缘化的作家,自己迟早也会边缘化。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说到底是为了安慰自己。
   鲍勃-迪伦这样的“异类”反而成了惟一合格的人选。只有他,不仅不会使诺奖掉架子,还可能使诺贝尔文学奖在文学之外更广阔的社会领域受到更大关注。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一举两得:不只选举出鲍勃-迪伦这位获奖者,还免费得到一个形象代言人。
   我仿佛看见评奖委员会的老先生们摊开双手:作家需要我们推广,可我们也需要推广啊。
   不管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个国家,不管是一个奖项还是一条新闻,社会影响力都构成越来越不容忽略的硬指标。
   1996年,在艾伦·金斯堡大力举荐下,迪伦被诺贝尔奖提名。此后,他数次被提名。最终被“黄袍加身”,得到桂冠。诺贝尔奖委员会对他对评价是:“他把诗歌的形式以及关注社会问题的思想融入到音乐当中,这一点就足以获得诺贝尔的关注。他的歌充满激情地表达了对民权、世界和平、环境保护以及其他严重的全球问题的关注。”
   那我们再看看最早向诺贝尔奖举荐鲍勃-迪伦的金斯堡,他成了鲍勃-迪伦若隐若现的文化背景。
   金斯堡肯定是个大嗓门,否则他不会对着天空、旷野以及城市嚎叫——他的嚎叫也不会被全人类听见。
   金斯堡肯定是个空前绝后的大嗓门,否则他不会对着男人与女人嚎叫,对着镜中的自我嚎叫,对着整个人类——发出野兽般的嚎叫。他在为保留最后的兽性而斗争。否则他不会对着路灯、天花板甚至墙壁嚎叫,对着月亮嚎叫,对着监狱、精神病院、停尸房抑或加利福尼亚超级市场嚎叫:“我们上哪儿去,华尔特·惠特曼?还有一个小时就要关门,你的胡子今夜指向何方?”他把惠特曼称为灰胡子的父亲。他是一个不听话的儿子。
   金斯堡的犹太母亲是位疯女人。但她给自己的儿子写最后一封信时却是清醒的,简直代表着整个世界在劝告:“钥匙在窗台上,钥匙在窗前的阳光下——我带着钥匙——结婚吧,艾伦,不要吸毒!”很遗憾,他在她死后第二天才收到这封迟到的遗书。死者都携带着钥匙,而金斯堡却永远地放弃了回家的钥匙——继续活着。锁如同政治、法律、性别以及道德一样,对于他是没有意义的。他既是母亲的叛徒,更是世界的叛徒。自称“新的变种”。只对自己负责。
   当金斯堡在太平洋彼岸、在旧金山的露天广场、在世人的耳朵里嚎叫之时,我发现了人类声带的存在——使机器相形见绌。没有比这更原始的乐器了,也没有比这更高冗的马达了。这简直是一只有生命的喇叭,沾带着血丝开放了。一朵膨胀的黑暗之花!我发现了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白热化的战争——他变形的肉体,他抽象的灵魂。这大工业时代的诗人,这人类的儿子,是为自己而嚎叫的——不是为听众,更不是为上帝。
   所以你很难分辨他的嚎叫是一种痛苦还是一种快乐。它有别于呻吟、呼唤、咆哮抑或呐喊。它是没有目的的。很难说清这是病人的嚎叫还是医生的嚎叫?是人性的还是兽性的?是来自天堂的还是来自地狱的?是饥渴的还是满足的?
  也许金斯堡的嗓门像你我一样普通或平庸,只不过他嚎叫的方式令世界震惊——这撕心裂肺,这声泪俱下的,一会儿像狂人,一会儿像孤儿。他是渴望征服呢?还是在等待认领?一贯低吟的诗人种族,出现了嚎叫的异类。正如迪克斯坦在《伊甸园之门》中的评价:“五十年代末,金斯堡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一个局外人,而且是为主流文化所唾弃的活力、传统和异端邪说的绝妙象征……但金斯堡所代表的正是不久后大部分美国文化的前进方向。”不要误以为他就是时代的导师或传教士,他不过是第一位遭遇荆棘的迷路者罢了。但他的嚎叫却是无法模仿的。他是一位屹立在人类听觉中的诗人,以偏激的方式说服麻木的世界。
  鲍勃-迪伦,算是把金斯堡的嚎叫进行到底。
年轻时的鲍勃-迪伦年轻时的鲍勃-迪伦
鲍勃-迪伦旧照鲍勃-迪伦旧照
魅力依旧

1996年,在艾伦·金斯堡大力举荐下,迪伦被诺贝尔奖提名。此后,他数次被提名,诺贝尔奖委员会评价称:“他把诗歌的形式以及关注社会问题的思想融入到音乐当中,这一点就足以获得诺贝尔的关注。他的歌充满激情地表达了对民权、世界和平、环境保护以及其他严重的全球问题的关注。”艾伦·金斯伯格(Allen Ginsberg,1926–1997年),美国诗人,他在《嚎叫及其它诗》(1956年)中的标题诗确立了其在垮掉的一代中的领袖诗人地位,堪称美国当代诗坛和整个文学运动中的一位“怪杰“。金斯伯格后来参与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嬉皮士”运动,他一度宣扬使用毒品的自由。在越南战争期间,他是一名主要的反战激进分子。

洪烛:鲍勃·迪伦为何最终缺席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组图)

洪烛《眉批大师》天津教育出版社

【简介】洪燭覺得,自己的閱讀記憶本身就是一部私人版本的“文學史”。於是他寫了出來,形成了這部主觀色彩濃郁,但又不乏新發現、新認識、新觀點的書。他力圖給人類文明史上的巨人們;在紙上營造一座座小巧的文字紀念碑。這是一部用當代的思維和新鮮的筆法撰寫的《巨人傳》,選取了中外文學史、藝術史上數十位公認的大師,對他們的生平和創作進行了個性化的詮釋,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和理解著大師們的藝術個性和人格力量。本書既有學術價值、藝術品位,又有新意與可讀性:既能豐富廣大讀者的文學常識,又能幫助人們重新認識這些在不同時期推動人類文明進程的重量級文學家、藝術家。

对大师进行个性化诠释
——读洪烛的散文集《眉批大师》
黄冬松

洪烛曾是当代诗坛一位遐迩闻名的诗人。当他由诗歌创作转向散文创作,完成一次“华丽转身”时,我有幸读到了他的《眉批大师》——一本专门诠释中外文学史、艺术史上数十位公认的大师的散文集,被人誉为私人版本的“文学史”。

  众所周知,由于时代、艺术发展及人们审美观念的变迁,后人对历史上的文学巨匠和艺术大师的艺术成就与艺术地位往往毁誉不一,众说纷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大师的评价往往吃力不讨好。但是洪烛却敢于挑战,对大师的生平和创作进行个性化的诠释。我想这主要源于两点:一是他凭仗多年来的大量阅读、知识积累和深厚的艺术素养;二是他富有独到而新鲜的见解。比如他对智利诗人聂鲁达的评价就很有见地。聂鲁达的青年时代是个婉约派,他26岁时出版了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后来诗风突变,成为一个大气磅礴、雄浑浩瀚的豪放派诗人。一般人都对聂鲁达后期诗歌评价甚高,洪烛却不以为然,他认为聂的长诗比如《太阳的颂歌》之类大而无当(其实聂后期还有一些歌功颂德的作品更遭人诟病呢)。文章的结尾,洪烛用调侃的笔调写道:你早期作为小诗人,却写出了“大”诗;后来成了大诗人,写的却是“小”诗。对法兰西文坛上的才女杜拉斯,洪烛是这样评价的:她的一生是少女的一生。她一生都是纯粹的少女。因为杜拉斯一直到80多岁还在写作,还在恋爱。是的,如此狂热如此自我如此无所顾忌的才女,也许惟一可与之比拟的人物,仅有德国大师歌德。

  读《眉批大师》时我还注意到一个现象,这就是作者对俄罗斯及前苏联的大师比较关注。这是有历史原因和政治原因的。中国曾经一切唯苏联马首是瞻,所以建国前后大量译介俄罗斯和苏联的文学作品到国内。作者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对高尔基、爱伦堡、普希金、托尔斯泰、蒲宁、叶赛宁、马雅可夫斯基、帕斯捷尔纳克、阿赫玛托娃等人作出了精准而确切的评价。如高尔基,这个小时候我们万分崇敬的作家,他曾以《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自传体三部曲深刻影响了包括本书著者在内的一代中国人。洪烛武大毕业后闯荡京城,高尔基的三部曲在精神上给他以拯救。时过境迁,今日的高尔基在俄罗斯似乎处于一个被罢黜的尴尬的位置。但是作者依然尊敬地称之为“我的文学父亲”。再比如,曾经写出过《列宁》和《好》等明显带有歌功颂德意味的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因为当局的赏识,他成为了那个时代惟一的明星诗人,而更有才华、更独具个性的诗人如帕斯捷尔纳克、阿赫玛托娃、曼德尔施塔姆却被深深压抑着。其实马雅可夫斯基并不真是个快乐的诗神,他用强壮的体魄遮盖了精神的脆弱,用积极的姿态掩饰了内心的悲观,当他37岁时突然自杀,整个苏联倍感惊诧和费解。“他是个不幸的幸运儿”,洪烛的评定可谓一语破的。

  在这部专著中,作者还对中国现代文坛上的名家——如周作人、老舍、沈从文、徐志摩、何其芳、钱钟书等——进行了评价。不过我觉得少有新意的发现。或许,这是“眉批”中的白璧微瑕吧?……

眉批大師——一部私人版本的“文學史”(天津教育出版社)

洪烛:鲍勃·迪伦为何最终缺席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组图)
洪烛著《仓央嘉措心史》已由东方出版社出版。东方出版社推荐语:《仓央嘉措心史》作者从仓央嘉措角度出发,写仓央嘉措作为一个精神领袖和作为一个普通人对爱情的执着与向往之间的矛盾。文字优美,感情表达深入。此书深受藏区文化爱好者、旅游爱好者、对仓央嘉措感兴趣的读者喜爱。

@京东 :京东价19.40 http://item.jd.com/11300301.html

洪烛:鲍勃·迪伦为何最终缺席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组图)

洪烛新书《仓央嘉措情史》(《仓央嘉措心史》第2部)东方出版社

当当网¥21.30http://product.dangdang.com/23627705.html

2015年3月7日《广州日报》:《仓央嘉措情史》挖掘“情圣”内心

广州日报讯(记者吴波)日前,《仓央嘉措情史》由人民东方出版社推出。仓央嘉措去世时只有23岁,可他遗留的诗歌有着非凡的生命力,至今还在传唱。这本书是著名作家洪烛继《仓央嘉措心史》畅销10万册后又一部力作,是国内第一本以诗性的方式写作仓央嘉措的作品。这是部关于爱的书,是洪烛从青藏高原采风带回来的作品,献给心中充满爱的人们。本书以作者与仓央嘉措的双重视角,用当代读者便于接受的语言方式进行演绎,深入挖掘“情圣”内心深处的点点滴滴,优美优雅、大气磅礴。洪烛:鲍勃·迪伦为何最终缺席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组图)

洪烛《北京:皇城往事》(《北京:城南旧事》姊妹篇)中国地图出版社

洪烛:鲍勃·迪伦为何最终缺席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组图)

洪烛
《北京:城南旧事》中国地图出版社
@京东 :京东价¥ 22.6 http://t.cn/RvITrzd

当当网:http://t.cn/RvkKjSJ

后记节选:地图上的北京

洪烛

2003年,北京市规划建设委员会筹建北京市规划展览馆,我受聘为文案顾问,使自己多年来研究北京历史文化所做的知识积累得到发挥,同时又更全面地接触到有关北京的图文资料。位于北京前门东大街(老北京火车站东侧)的北京市规划展览馆,于2004年9月24日正式对外开放。展馆共分4层,分别以展板、灯箱、模型、图片、雕塑、立体电影等形式介绍、展示了北京悠久的历史和首都城市规划建设的伟大成就。
我荣幸地参予进这项工程,其原因又很偶然。北京市规划建设委员会的相关工作人员在新华书店见到我的《游牧北京》、《北京的梦影星尘》、《北京的前世今生》等专著,很喜欢我的研究角度和抒情风格,想方设法通过出版社联系上我。一拍即合。那一年里,我不得不暂时中断诗歌创作,参加了一系列专题会议和项目研讨,撰写并不断修改着策划方案和各种文稿,周末经常带着几位助手加班,一直忙碌到第二年春天。虽然辛苦,但也觉得自己在这方面的“武功”大增。我在此基础上酝酿升华,尝试用文化散文的笔法来重新审视、勾勒北京的轮廓及细节,便于当代读者了解北京的古迹与往事。
后来,我还连续几年为《北京规划建设》杂志担任专栏作家,开设个人专栏发表了一系列新作。每一期都有编辑的推荐语,譬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作者的眼中也有一千个北京。不同的是角度各异,互有倚重,相同的是老北京的沧桑厚重辉煌。规划、建筑界人士从专业视角对北京的精读细研,我们早已不再陌生,但作家眼中的北京又是怎样一番景象,我们似乎并未熟稔。为此,我刊特刊登洪烛的系列篇章,以便让我们跟随作家洪烛一道走近北京的前世今生,寻找这座城市古老的灵魂。”
北京旅游一直是世界热点,为展示人文北京,我还与李阳泉合写了畅销书《北京AtoZ》,一部北京文化词典,在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出版后,被新加坡出版公司购买英文版权,翻译成英文于2006年出版,全球发行。我的《北京的金粉遗事》由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推出后,台湾知本家出版公司购买了该书繁体竖排版权,2005年易名为《千年一梦紫禁城》在海外出版发行。

洪烛:鲍勃·迪伦为何最终缺席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组图)
【内容提要】洪烛《名城记忆》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选取中国的十座名城和十座小城,层层铺开,娓娓道来。《名城记忆》旨在为中国的名城画像,为读者铭刻那些值得人回味与存留的诸多名城记忆,继承城市的内在精神,为城市的发展指引美好的方向。作品并不单纯地沉湎于怀念过去的辉煌,而是呈现出这些城市各种交错的画面,来体现在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积累中所蕴藏的一种刻骨铭心的文化力量。在旧与新、过去与现在的对比碰撞中,引领读者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其深沉的笔调不仅浸染着这些古老名城历史的沧桑和沉重,而且渗透着作者对现实的思考和追求。

洪烛:鲍勃·迪伦为何最终缺席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组图)

洪烛
《中国美食:舌尖上的地图》(中国地图出版社),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5年农家书屋重点图书”。洪烛美食书由日本青土社翻译成日文全球发行。@京东 :京东价22.60 http://item.jd.com/11564012.html

《中国美食:舌尖上的地图》自序(节选)

洪烛

我写过美食书《中国美味礼赞》,2003年被日本青土社购买去海外版权,翻译成日文全球发行。《朝日新闻》刊登日本汉学家铃木博的评论:“洪烛从诗人的角度介绍中国饮食,用优美的描述、充沛的情感使中国料理成为‘无国籍料理’。他对传统的食物正如对传统的文化一样,有超越时空的激情与想象力……”2006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又推出我的《舌尖上的狂欢》。那时候,出版者还预料不到几年后会有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红遍天下,“舌尖”会像灯塔一样吸引眼球。2012年,新华出版社推出我《舌尖上的狂欢》续集《舌尖上的记忆-中国美食》。还记得2005年,中央电视台的《中华医药》节目,连续做几期春节食谱,邀我去主讲。我有言在先:我可不擅长从营养学的角度去剖析,要谈也谈的是这些食物跟传统文化的关系,甚至用文化来“解构”这些食物,说到底就是侃,侃晕了算!不管是把观念侃晕了,还是把自己侃晕了。主持人洪涛很惊喜,说正需要这种新风格。2006年春节,还是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做两期跟韩国电视剧《大长今》相关的美食节目,又是邀我主讲的。

洪烛:鲍勃·迪伦为何最终缺席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组图)

母亲/洪烛作品 洪烛一部崇尚母爱的抒情散文,将多年对慈母的思念之情化为隽永的文字,用诗人的语言倾诉得淋漓尽致。唱尽天下游子思母情,哭出世间至亲的离别恨。一唱三叹,荡气回肠! 洪烛公开出版的第43本书:《母亲》。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首印一万册,已在全国书店系统上市。定价:35.00元。当当价:¥25.20网店推荐:当当网。http://product.dangdang.com/1408765456.htmlhttp://product.dangdang.com/1286305592.html洪烛:鲍勃·迪伦为何最终缺席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组图)

诗人洪烛为怀念逝去的母亲,而写了《母亲》,用白话间或以诗的语言倾吐着他的哀思。在这个长篇巨制中,作者回顾承蒙母爱四十多年的时光,撷取在医院看护、挑选墓地、葬礼和母亲生前一个个细微的生活片段,各成一节,任泪水和着思绪流淌,节节如杜鹃啼血,让人为之情动;字里行间氤氲着对母亲的思念,常有让人猝不及防的话语撞进读者的眼帘,让人潸然泪下;那至情至真至纯的文字,会猝然拨响你心灵深处久久搁置的琴弦,使之轰然作响。 本书是一部读了让人流泪的书。获中国散文年度金奖,并入选中国散文学会评比的《2014年中国散文排行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