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本书是20世纪的巨人传?(图)
标签:
杂谈洪烛历史教育文化 |
伊利亚·爱伦堡著,冯江南、秦顺新译,海南出版社2008年版
哪本书是20世纪的巨人传?爱伦堡的《人·岁月·生活》,正如书名所云,爱伦堡在关注时代的同时,没有忽视人的存在。作为一位高瞻远瞩的作家,爱伦堡对人类并未失去信心,况且他接触过的许多都是推动20世纪历史进程的优秀人物,爱因斯坦、毕加索、海明威、马蒂斯、高尔基、马雅可夫斯基、叶赛宁、帕斯捷尔纳克、阿赫玛托娃、茨维塔耶娃、曼德尔施塔姆……从这部回忆录里,可以提取出一串串熠熠生辉的名字,构成一份沉甸甸的花名册。他们都是对时代产生了极大影响的人,是人类的精华。
爱伦堡的《人·岁月·生活》,不仅是他个人的回忆,更是一个时代的回忆。爱伦堡身不由己地成为一个特殊时代的特殊证人,他的生活本身就是最强有力的证据——几乎每一年,每一天,甚至每一分钟,都纠缠着时代的阴影。
爱伦堡似乎自诞生之日起,便对时代的悲怆与惨烈有了心灵感应,但他肯定无法预料,自己置身其中的这个时代,是由一个接一个物质或精神的“荒年”组成的: 俄国的内战、两次世界大战、东西方的冷战……人类的战争在20世纪上半叶表现出史无前例的密集与残酷,这个业已被送进博物馆的时代,仍然给今天的读者以食人野兽般的印象。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是不幸的,需要承受和平年代的我们无法想像的苦难。同样,爱伦堡在细致地描绘了他所目击的各类战争之外,还隐晦地触及了斯大林统治时期的某些阴暗面,虽然言犹未尽,但那种难言之隐仍使我们窒息。爱伦堡絮絮叨叨地怀念自己遇见的人以及周围发生的事,仿佛都是从汪洋中取一瓢饮。但这已足够容纳历史的折光与缩影。他无意识地为当时那个灾祸相连的世界,写下了一部浮光掠影的“精神史记”。
作为读者,我们会为远离那个时代而庆幸呢,还是为未能目睹那个悲剧的时代而遗憾?与那些触目惊心的历史画面相比,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平和的,但也是平淡的。只是,至少作为我个人,确实不敢相信自己真有亲身体验那一系列苦难的勇气。
正如书名所云,爱伦堡在关注时代的同时,没有忽视人的存在。作为一位高瞻远瞩的作家,爱伦堡对人类并未失去信心,况且他接触过的许多都是推动20世纪历史进程的优秀人物,爱因斯坦、毕加索、海明威、马蒂斯、高尔基、马雅可夫斯基、叶赛宁、帕斯捷尔纳克、阿赫玛托娃、茨维塔耶娃、曼德尔施塔姆……从这部回忆录里,可以提取出一串串熠熠生辉的名字,构成一份沉甸甸的花名册。他们都是对时代产生了极大影响的人,是人类的精华。爱伦堡按时间顺序梳理着与这一系列名流的交往,以及他们留给自己的深刻印象,这无形中使《人·岁月·生活》成为一部20世纪的巨人传。时代的黯淡与人物的辉煌,在该书中形成鲜明的对比。不知爱伦堡究竟希望依靠人物来增添时代的重量呢,还是希望借助时代来烘托人物的魅力?爱伦堡是这样回答的:“读者也许会问,为什么我把自己经历过的岁月写得那么阴暗,而对自己曾与之交往过的人们却用尊敬和爱戴的笔触予以描绘,表现了他们的美德和优点。当然,我也遇见过告密者、自私自利的变节分子、沽名钓誉的家伙,但我没有同他们相好过——不是因为特别敏锐,只不过命运对我大发慈悲罢了。我也有过失望的时刻,纵然我没有同后来变得卑鄙和残忍的那些人相好过,但间或也同他们打打交道,然而当我回顾往昔时,我却不想提起他们,我更愿意谈谈逝去的岁月,谈谈促成心灵堕落的环境。我不想裁判,何况我并不相信自己的公正不阿。”可见,他是有意识地省略或回避了人类的渣滓;但却无意识地筛选出人类的精华,并使他们在书中大放光芒,就像他们在那个时代中大放光芒一样。生活在那个时代,却接触到如此之多富有创造性的巨人——这真是不幸中的万幸。
爱伦堡终究是一个幸运的证人,不仅证明了时代,还证明了那个时代人类的优秀分子。所以,《人·岁月·生活》终究是一部积极性的史书。
洪烛《眉批大师:一部私人版本的“文学史”》(天津教育出版社)
【简介】洪燭覺得,自己的閱讀記憶本身就是一部私人版本的“文學史”。於是他寫了出來,形成了這部主觀色彩濃郁,但又不乏新發現、新認識、新觀點的書。他力圖給人類文明史上的巨人們;在紙上營造一座座小巧的文字紀念碑。這是一部用當代的思維和新鮮的筆法撰寫的《巨人傳》,選取了中外文學史、藝術史上數十位公認的大師,對他們的生平和創作進行了個性化的詮釋,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和理解著大師們的藝術個性和人格力量。本書既有學術價值、藝術品位,又有新意與可讀性:既能豐富廣大讀者的文學常識,又能幫助人們重新認識這些在不同時期推動人類文明進程的重量級文學家、藝術家。
对大师进行个性化诠释
众所周知,由于时代、艺术发展及人们审美观念的变迁,后人对历史上的文学巨匠和艺术大师的艺术成就与艺术地位往往毁誉不一,众说纷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大师的评价往往吃力不讨好。但是洪烛却敢于挑战,对大师的生平和创作进行个性化的诠释。我想这主要源于两点:一是他凭仗多年来的大量阅读、知识积累和深厚的艺术素养;二是他富有独到而新鲜的见解。比如他对智利诗人聂鲁达的评价就很有见地。聂鲁达的青年时代是个婉约派,他26岁时出版了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后来诗风突变,成为一个大气磅礴、雄浑浩瀚的豪放派诗人。一般人都对聂鲁达后期诗歌评价甚高,洪烛却不以为然,他认为聂的长诗比如《太阳的颂歌》之类大而无当(其实聂后期还有一些歌功颂德的作品更遭人诟病呢)。文章的结尾,洪烛用调侃的笔调写道:你早期作为小诗人,却写出了“大”诗;后来成了大诗人,写的却是“小”诗。对法兰西文坛上的才女杜拉斯,洪烛是这样评价的:她的一生是少女的一生。她一生都是纯粹的少女。因为杜拉斯一直到80多岁还在写作,还在恋爱。是的,如此狂热如此自我如此无所顾忌的才女,也许惟一可与之比拟的人物,仅有德国大师歌德。
读《眉批大师》时我还注意到一个现象,这就是作者对俄罗斯及前苏联的大师比较关注。这是有历史原因和政治原因的。中国曾经一切唯苏联马首是瞻,所以建国前后大量译介俄罗斯和苏联的文学作品到国内。作者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对高尔基、爱伦堡、普希金、托尔斯泰、蒲宁、叶赛宁、马雅可夫斯基、帕斯捷尔纳克、阿赫玛托娃等人作出了精准而确切的评价。如高尔基,这个小时候我们万分崇敬的作家,他曾以《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自传体三部曲深刻影响了包括本书著者在内的一代中国人。洪烛武大毕业后闯荡京城,高尔基的三部曲在精神上给他以拯救。时过境迁,今日的高尔基在俄罗斯似乎处于一个被罢黜的尴尬的位置。但是作者依然尊敬地称之为“我的文学父亲”。再比如,曾经写出过《列宁》和《好》等明显带有歌功颂德意味的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因为当局的赏识,他成为了那个时代惟一的明星诗人,而更有才华、更独具个性的诗人如帕斯捷尔纳克、阿赫玛托娃、曼德尔施塔姆却被深深压抑着。其实马雅可夫斯基并不真是个快乐的诗神,他用强壮的体魄遮盖了精神的脆弱,用积极的姿态掩饰了内心的悲观,当他37岁时突然自杀,整个苏联倍感惊诧和费解。“他是个不幸的幸运儿”,洪烛的评定可谓一语破的。
在这部专著中,作者还对中国现代文坛上的名家——如周作人、老舍、沈从文、徐志摩、何其芳、钱钟书等——进行了评价。不过我觉得少有新意的发现。或许,这是“眉批”中的白璧微瑕吧?……

洪烛著《仓央嘉措心史》已由东方出版社出版。东方出版社推荐语:《仓央嘉措心史》作者从仓央嘉措角度出发,写仓央嘉措作为一个精神领袖和作为一个普通人对爱情的执着与向往之间的矛盾。文字优美,感情表达深入。此书深受藏区文化爱好者、旅游爱好者、对仓央嘉措感兴趣的读者喜爱。
@京东
洪烛新书《仓央嘉措情史》(《仓央嘉措心史》第2部)东方出版社
当当网¥21.30http://product.dangdang.com/23627705.html
2015年3月7日《广州日报》:《仓央嘉措情史》挖掘“情圣”内心
广州日报讯(记者吴波)日前,《仓央嘉措情史》由人民东方出版社推出。仓央嘉措去世时只有23岁,可他遗留的诗歌有着非凡的生命力,至今还在传唱。这本书是著名作家洪烛继《仓央嘉措心史》畅销10万册后又一部力作,是国内第一本以诗性的方式写作仓央嘉措的作品。这是部关于爱的书,是洪烛从青藏高原采风带回来的作品,献给心中充满爱的人们。本书以作者与仓央嘉措的双重视角,用当代读者便于接受的语言方式进行演绎,深入挖掘“情圣”内心深处的点点滴滴,优美优雅、大气磅礴。
洪烛《北京:皇城往事》(《北京:城南旧事》姊妹篇)中国地图出版社

洪烛《北京:城南旧事》中国地图出版社
后记节选:地图上的北京

【内容提要】洪烛《名城记忆》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选取中国的十座名城和十座小城,层层铺开,娓娓道来。《名城记忆》旨在为中国的名城画像,为读者铭刻那些值得人回味与存留的诸多名城记忆,继承城市的内在精神,为城市的发展指引美好的方向。作品并不单纯地沉湎于怀念过去的辉煌,而是呈现出这些城市各种交错的画面,来体现在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积累中所蕴藏的一种刻骨铭心的文化力量。在旧与新、过去与现在的对比碰撞中,引领读者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其深沉的笔调不仅浸染着这些古老名城历史的沧桑和沉重,而且渗透着作者对现实的思考和追求。

洪烛《中国美食:舌尖上的地图》(中国地图出版社),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5年农家书屋重点图书”。洪烛美食书由日本青土社翻译成日文全球发行。@京东
《中国美食:舌尖上的地图》自序(节选)
洪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