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小屋
洪烛
我家的小屋很小,很小,
只有十平方米,连欢乐也显得拥挤。
窗口,晾着湿漉漉的笑语;
书架,堆满沉甸甸的期翼……
十平方米的和睦,十平方米的甜蜜,
十平方米托着紧张而充实的天地:
轮流用书桌,一家人进行爱的接力。
电灯和赤心串联一起,整夜不熄……
国庆节,爸爸用奖金买来《中国地图》,
一家人欢笑着把它贴上屋壁——
“谁说我家的小屋只有十平方米?
瞧,它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
(此诗写于1982年并发表在南京梅园中学校刊。1984年第1期《文艺学习》转载)
洪烛:原名王军,1967年生于南京,1985年保送武汉大学,1989年分配到北京,现任中国文联出版社编辑室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有诗集《蓝色的初恋》《南方音乐》《你是一张旧照片》《我的西域》《仓央嘉措心史》《仓央嘉措情史》,长篇小说《两栖人》,散文集《我的灵魂穿着草鞋》等40多部。另有《中国美味礼赞》《千年一梦紫禁城》《北京AtoZ》《北京往事》等在日本、美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出有日文版、英文版、繁体字版。九十年代成为掀起散文热的现象之一,被《女友》杂志评为“全国十佳青年作家”。获中国散文学会冰心散文奖、中国诗歌学会徐志摩诗歌奖、老舍文学奖散文奖、路遥青年文学大奖、 央视电视诗歌散文大赛一等奖,2008年中国散文年度金奖,2013年《海外诗刊》年度诗人奖,《萌芽》文学奖及《中国青年》《诗刊》《星星》等奖项。
洪烛创作年表(写于2010年)
1982年——1985年6月,我在南京梅园中学读高中,在《星星》、《鸭绿江》、《诗歌报》、《少年文艺》、《儿童文学》等报刊发表诗歌、散文百余篇,多次获《文学报》、《青年报》、《语文报》等奖,和伊沙、邱华栋等成为人数众多的八十年代中学校园诗人(正在被诗歌史追忆的一个文化现象)代表诗人。
1985年7月——1989年6月,因创作成果突出而被保送进武汉大学,受到《语文报》等诸多媒体广泛报道。在《诗刊》、《星星》、《青春》、《飞天》等各地报刊大量发表诗歌、散文,出版诗集《蓝色的初恋》(湖北作协青年诗歌协会丛书),成为受新时期诗歌史重视的八十年代大学校园诗人代表诗人之一。
1989年7月,分配到中国文联出版社工作,在北京登陆。1991年参加全国青年作家会议(中国作协主办的青创会)。1992年在北京卧佛寺参加《诗刊》社第十届青春诗会。其间左手诗歌、右手散文(自喻为左手圣经、右手宝剑),在全国范围数百家报刊发表作品,进行“地毯式轰炸”,频频获《诗刊》、《萌芽》、《中国青年》、《星星》等奖。
1993年——1999年,诗歌的低谷期,居京大不易,厌倦了租房及睡办公室,仅仅为了有能力买一套商品房(多么世俗而无力抗拒的一个念头),就狠心地改变了个人的创作史,以淡出诗坛为代价,转攻大众文化,狂写为稻粱谋的青春散文,覆盖数百家发行量巨大的青年、生活类报刊,成为掀起九十年代散文热的现象之一,被《女友》杂志评为“全国十佳青年作家”。其间出版诗集《南方音乐》、散文诗集《你是一张旧照片》、长篇小说《两栖人》、散文集《我的灵魂穿着草鞋》、《浪漫的骑士》、《眉批天空》、《梦游者的地图》、《游牧北京》、《抚摸古典的中国》、《冰上舞蹈的黄玫瑰》。
2000年——2002年,如愿以偿地住进商品房,开始为回归诗歌做准备,撰写数十万字解读大师与经典的评论,后结集为《眉批大师》、《与智者同行》、《晚上8点的阅读》出版。出版《中国人的吃》、《明星脸谱》、《北京的前世今生》、《北京的梦影星尘》等畅销书。获老舍散文奖, 央视电视诗歌散文大赛一等奖等奖项。
2003年,非典期间着魔般写出二百首诗,覆盖各地文学报刊。
2004年——2007年,出版《北京的金粉遗事》、《舌尖上的狂欢》、《风流不见使人愁》、《多少风物烟雨中》、《中国人的吃》、《闲说中国美食》、《颐和园:宫廷画里的山水》、《永远的北京》等畅销书十几种,其中《中国美味礼赞》、《千年一梦紫禁城》、《北京AtoZ》等在日本、新加坡、中国台湾出有日文版、英文版、繁体字版。2006年在新浪开通洪烛博客,推出由四百首短诗组成、长达八千行的长诗《西域》,《人民文学》等数十家报刊选载,被诗家园网站评为“2006年中国诗坛十大新闻”之一。2007年推出十几万字的长篇诗论《洪烛谈艺录:我的诗经》(本身就是一部关于诗的长诗)。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我5月14日在博客贴出《废墟上的祖国》等三首诗。又于5月15日贴出《听来的地震故事》等诗及“诗歌倡议书”《大写的人》(后发表在《诗刊》诗传单上):“抗震救灾,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诗人,你还有一项额外的任务:赶紧写诗吧。让诗成为传单,成为号角,成为警世钟同时也成为止疼药……那似乎也是它遗忘了许久的使命。我不是歌颂灾难,我是歌颂受难的人。在共同的灾难面前,所有的人都是‘大写的人’:不仅刷新了平日里的形象,而且强化着自身的素质与抗击打能力。‘大写的人’仿佛一夜之间醒来了。所有的诗人也都应该是‘大写的诗人’。我哀悼遇难者。我也祝福幸存者。铭记苦难,珍惜幸福。诗神也在陪伴我们一起流泪。……”我的这些地震诗,很快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播,被《人民日报》、《诗刊》、《星星》、《诗选刊》、《芒种》等数十家报刊选载。又被发行量极大的《知音》杂志用作卷首。5月18日我在北京望京参加“我们都是人——在京诗人声援抗震朗诵会。”5月22日就参加中国诗歌学会的“中国诗人抗震救灾志愿采访团”抵达成都。连续两天在成都火车东站搬运救灾物质,25日又跟随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张世平一行,去彭州市小渔洞灾民安置点,看望慰问那里的妇女儿童及部队官兵。26日走访什邡和绵竹。27日前往绵阳、江油、平武、安县、北川。这一期间采访团成员捐款购买了一批书包、铅笔、作业本、文具盒、水彩笔等学习用品,沿途捐献给灾民安置点、帐篷小学及路遇的失学儿童。采访团成员们写的诗歌,随笔,拍摄的图片,结集为《以诗人的名义——八位诗人志愿者的七天七夜》,南方日报出版社于6月出版。吉狄马加作序:“5.12大地震之后,有无数的志愿者,不约而同汇聚到了四川灾区,他们都在用力能及的方式参加灾区的救援行动。特别令我感动和关注的是一支特别的志愿者队伍,这支队伍是由诗人组成的。从他们这个特殊的举动我看到了中国诗歌的希望”。
成功举办奥运会,堪称2008年中国最大的喜事。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官方会刊,约我撰写了《走在长安街上的心情》,并配发了我的照片。我参予策划并担任编委会委员的《2008奥运诗选》,作为北京奥组委唯一的官方诗选,交由我所在的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我担任责任编辑。8月2日,由北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主办的《2008奥运诗选》首发式暨诗歌朗诵会,在北京理工大学举行。无论以作家的身份,还是以编辑的身份,我都与奥运会有了亲密接触。
2009年——2010年,出版《北京往事》、《老北京人文地图》等书。长篇散文《母亲》获“2008中国散文年度金奖”。诗集《我的西域》(中国青年出版社归来者诗丛)获第2届徐志摩诗歌奖。发表长诗《李白》、《黄河》、《地震心灵史》以及一系列组诗。2009年1月,世界汉诗协会推荐“2008中国十大诗人博客”,我的博客入选其中,对我的推荐理由是:“以诗歌为主打,兼顾散文,使中国文学的旨趣进入大众性的文化领域。”
回头一望,我走了跟同时期大多数诗人都不太相似的一条路,冒险去大众文化领域遛了一圈(等于既搞美声唱法又搞了通俗唱法)。条条大路通罗马,终点还是一致的,那就是诗歌。我又回来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