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洪烛:南京古代美女为何叫莫愁女?(组图)

(2015-12-14 00:07:57)
标签:

洪烛

历史

情感

旅游

文化

单眼皮的莫愁湖说起西子湖,难免想到做为古代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而说起莫愁湖,则避不开莫愁女的传说。“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南朝梁武帝萧衍诗《莫愁歌》中人物,洛阳美女,心灵手巧,十五嫁入富室卢家,十六生儿阿侯,在卢家富贵终老。诗人李商隐有一首诗写她:“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莫愁,不仅是一座湖泊的名字,最早还是一位女子的名字。据说莫愁并非土生土长的南京人,她因为爱情而出嫁到南京,嫁给卢家做了媳妇,从此跟南京这座城市结下不解之缘。

莫愁湖志 诗文增补碑刻文章

单眼皮的莫愁湖(电视散文)CCTV《電視詩歌散文》

洪烛

去南京,就没有不看莫愁湖的道理。只要你听说过它,便会有一种神秘的美感,或远或近地吸引着你——不仅吸引着你寻觅的眼睛,更吸引着你驿动的心。那是一种在你亲眼目睹之前便会被深深感染的美感,哪怕仅仅听说过,就忘不掉了。

莫愁湖无疑是美的,但比风景更美的是它的名字。全中国的湖泊中,有谁的名字比其(她)更有劝慰作用、更有人情味儿?

若仅仅就外表美而言,莫愁湖是比不过西湖那一类的。它的水面不是很宽广,就像林忆莲的眼睛那样,不大,微微眯缝着,却别有一番味道。

莫愁湖的幸运之处在于:它有一个画龙点睛的名字。这温馨的名字使它一下子活了过来,而且永久地保持着青春。这是怎样的眼睛啊,单纯、善良、天真,不沾染一丝灰尘,似乎天生就不应该,也不会受到人间烟火的污染。说实话,我喜欢看这种永远也学不会世故的眼睛——它是不设防的,但它更令人不忍心伤害。

说起西子湖,难免想到做为古代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而说起莫愁湖,则避不开莫愁女的传说。莫愁,不仅是一座湖泊的名字,最早还是一位女子的名字。据说莫愁并非土生土长的南京人,她因为爱情而出嫁到南京,嫁给卢家做了媳妇,从此跟南京这座城市结下不解之缘。南京人似乎一下子就打心眼里喜欢上这位远嫁而来的小媳妇,而且喜欢了千百年。我想,这首先得益于她那好听的名字。有着这样一个吉祥名字的女子,谁会不喜欢呢?正如有这样一个名字的湖泊,谁又会不喜欢呢?

莫愁女当年就住在南京水西门外的湖畔,她以自身的魅力为一座湖泊命名。如今,她虽已不在了,可她的名字却留了下来,她对后人“莫愁、莫愁”的由衷祝福也留了下来。她活在自己的名字里,更活在湖泊的倒影里。

当然,在莫愁女身上,比她的外表更美、更重要、更值得回味的,还是她心灵的美、人性的美,那是一种对任何劫难都能够包容、并且抵御得住时间消磨的美。况且,莫愁女一定也很对得起自己的名字。莫愁,莫愁,并不是没有烦恼,而是战胜了烦恼。这种在命运面前的坚强体现在一个弱女子身上,就显得尤其宝贵,尤其难得。

想到莫愁女,再看看莫愁湖,我看到的是会说话的眼睛。它自始至终都在重复着同一句话:“莫愁,莫愁……”但仅仅这一句,就足够了。

再看看湖边的垂柳,越看越像是密密的眼睫,在不停地眨动着,眨动着……跟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相比,莫愁湖似乎从来都没学会化妆,也从来都不习惯涂脂抹粉。西湖如同西施,是很典型的那种双眼皮美女:苏堤、白堤构成它的双眼皮。而莫愁湖则是单眼皮的。正如在我的想像中,莫愁女也是单眼皮的,不张扬、不妖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可我偏偏就喜欢这单眼皮的莫愁湖。我从它清澈的眼睛里读出了跨越时空的祝福,和一颗纤尘不染的心。

南京人是有福的。在忧愁的时候,可以到莫愁湖边走一走。湖风如同一个循循善诱的声音,在劝解着你、抚慰着你:不要忧愁,不要忧愁……走着走着,你果然就没有忧愁了,或者说忘掉忧愁了。

古人说:“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南京人则无需借酒浇愁,因为他们有莫愁湖,有比酒更醇厚、更灵验的湖水,并且,还额外地拥有一位古代美女的祝福。恐怕正因为有莫愁湖的陪伴,南京人一向是乐观的、豁达的、坚强的。

南京,是一座历经诸多劫难却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城市。

——引自中央电视台文化频道2005年7月6日“电视诗歌散文”栏目
洪烛(1967-),原名王军,南京人。中国文联出版社文学编辑室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有诗集《南方音乐》,散文诗集《你是一张旧照片》,长篇小说《两栖人》,散文集《眉批天空》、《梦游者的地图》、《游牧北京》。【莫愁湖志 诗文增补碑刻文章】

http://gb.cri.cn/mmsource/images/2005/08/17/re050817016.jpg
圖/CCTV《電視詩歌散文》

 【城之眼】中国名湖系列4·南京莫愁湖

洪烛<<单眼皮的莫愁湖>>

  

“欲将西湖西子比,难向烟波判是非”清代诗人袁枚的这首诗,就是写给眼前这一片湖的。当年,它紧挨石头城,所以被称作“石城湖”,后因一位传说中美丽女子“莫愁”而得名“莫愁湖”。

这汪湖水好象莫愁那乐善好施纯洁美好的心。当微风拂过,湖上阵阵涟漪,又仿佛是吹起了她淡淡的忧愁,相传这里就是莫愁女居住的地方。如今,在郁金堂边的水池中央有一尊莫愁女的汉白玉雕像,她一身素裙,手挎桑篮,亭亭玉立,难怪能让梁武帝一见难忘,为她留下《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

光阴荏苒,当年这里曾经历过古都的荣华高贵,也经历过战乱的炮火纷飞,而这一汪叫莫愁的湖水,将历史悄悄沉淀,使那些繁华的美丽、那些悲怆和纷争,都淡然化作今天的沉静与内秀,永远不会被人们遗忘。(记录)

CCTV电视散文 <wbr>拍播洪烛的莫愁湖[祝所有朋友中秋快乐]

一个在寂寞中抒写爱情长诗的诗人
【每日一诗】

2200行诗剧《白蛇传》连载

洪烛

【白蛇传•变形记】
用了五百年,蛇变成妖
再用五百年,妖变成人
至于人变成仙,最少还需要五百年

这是在没遇见你的情况下

遇见你,我顶多只用了一天
就找到成仙的感觉
飘飘然的感觉,赛过活神仙啊

跟你说你是不懂的
你的名字虽然叫许仙
却从未梦想过当神仙

神仙有什么好的?让我告诉你吧
两个神仙相爱了,再也不会恨对方
两个神仙相遇了,永远也不会有离别

当然,如果你下辈子还选择做人
我可以放弃羽化登仙的机缘:
大不了,把悲欢离合再来一遍

宁愿跟你一起堕落,也不愿继续
那黑暗中孤独的修炼

【白蛇传•白蛇的泪】
见过红蜡烛,也见过白蜡烛
受伤的红蜡烛,因为失血过多
而变成白蜡烛吗?“唉,没有谁伤害得了我
是我掏空了自己。”

千万支蜡烛中,总有一支
是白蛇的化身

她的身躯因为灸痛绷得笔直
她的表情变得僵硬
你以为这是一具美丽的尸体,可她分明
还在流泪。她流泪时忘了别人的存在
你以为这是痴恋的标本:只有火焰的舌头
不断地跳动。一下又一下
仿佛要把无边的黑暗舔干净?

她不会倒下。她一直以祈祷的姿式站立着
忘了自己已血肉模糊
我们借用了她的光,却没有读懂
她在祈祷什么

她就这样在不被理解的孤独
和度日如年的煎熬中
把自己一点点地烧成了灰

【白蛇传•红袖添香】
剩下的鳞片屈指可数
就是双手的指甲
不管涂了红色或银色的指甲油
都在提醒:你的前世是一条蛇
哪怕自己已忘记了

其余的鳞甲哪里去了?
莫非你真的解甲归田,金盆洗手
转身变作书生家里的娇娘
翘起尖尖的兰花指,为他红袖添香?

你的腰比杨柳还要细呢
你的心比头发丝还要细呢
你的眼神,比烟还要细还要柔软呢
缠绕了他的今生还想缠绕来世?

此刻,他就是我啊
面对一缕袅娜的青烟,明知其信则有
不信则无,却无力解开

索性把我抱得更紧些吧
用交叉相握的纤纤玉指,再系一个结
在天塌下来之前,不要松手

读万卷书也不如见你一面
更让人想入非非
你一夜的柔情变成我永远的牵挂
说不清是爱还是被爱?是被缚
还是自缚?

【白蛇传•游湖】
岸上的人比水里的鱼多
人在游湖,游大名鼎鼎的西湖
鱼在人的倒影里游。游来游去
也记不住他们的名字

岸上比水里更拥挤
我走在不认识的人群中
体会到漏网之鱼的快乐
他们,也全都不认识我

此刻,即使我觉得自己就是许仙
除了白娘子,没有谁能把我识破
可白娘子,在哪里呢?
是否乔装打扮,与我擦肩而过?

岸上比水里有更多的错过
每一次错过,都是一次过错
水里的鱼哟,原谅我的一错再错

好轻松啊。在大名鼎鼎的西湖边
做一个匿名的游客
不,我真的忘掉自己是谁了:
岸上有一个我,水里还有另一个我

岸上的游人换了一拨又一拨
我明明已离开了,却好像仍然在湖边走着
我是在水里吗?我怎么看见自己
旁若无人地在岸上走着?莫非我真的进入了角色?

【白蛇传•分身术】
祖传的分身术,你可以在瞬间
变成两个人:白素贞和小青
一会儿是贤妻良母,一会儿是淘气的少女
让人分不清哪一个才是你
我爱你的明眸善睐,就得接受
你六亲不认时的暴烈

淡妆浓抹,让我看花了眼
唉,更舍不得你的哪一面?

我不也如此吗?我不是许仙
或者说,我不仅仅是许仙
骨子里也有法海的影子
一边自我批判,一边又原谅了自己
带着犯罪感爱一个人,是真正的不能自拔?
爱不是犯罪,想爱却不敢爱
才是受罪呢

昨天卿卿我我,今天就可能
变成冤家对头。一半是情人
一半是天敌。一半是前世
一半是今生。我总是找不到准确的位置

爱与恨搅和到一起
才叫难舍难分:相聚时的争吵
最终败给分手后的想念。水面的月亮
好像在哪里见过?

这个自称已忘掉你的人
还是管不住自己的梦
醒来的时候,难受得一塌糊涂
他明明躲着西湖走,可西湖
一次又一次挡住他的路

【白蛇传•前世相约】
她远远地看见西湖,似曾相识
她不知西湖是否能认出她来?
不容易啊,这前世来过的地方
人全换了,风景也有些变样

她想去湖水里照照自己:脸有点胖了
还是身体有点瘦了?
新画的眉毛,深浅还合适吗?

她走上白堤。游客真多啊
可惜都是陌生人
她走向断桥。把放慢的脚步再放慢
放得更慢。因为心跳得太快了
她终于在桥中央站住了。忍不住东张西望
像是在找人?知道有人在等她?
看来上辈子约好的时间与地点
她并没有遗忘

我正在桥的另一端呢
拉低了帽沿,假装打电话
从墨镜后面偷偷看她,却没有喊她
我是在拨电话,却不是拨给她
因为压根不知道她的手机号码

并不是怕她猜不出
我这辈子长什么样了。只是想多等一会儿
看看她失望的模样。失望的时候
西湖的波光会变得黯淡

没关系,黯淡了的西湖
还会被重新点亮

【白蛇传•西湖边】
西湖边的长椅,坐两个人很宽松
坐三个人有点挤
那是我和你的第一次约会
眼睛看着西湖,不好意思看对方
中间隔着一个人的距离
你好像问过我:许仙真的爱白娘子吗?
对于男人的爱,女人最初的反应都是怀疑

西湖边的长椅,今夜只有我坐在上面
我还是坐在这一头,和想像中的你
隔着大约十年的距离
这不妨碍你说话的声音,又在耳边响起

西湖还在,一点没显老
长椅还在,又刷了一层绿漆
我还在,还在听你说话
一转眼,你怎么不在了?

分明又在。今夜,湖光与塔影忽远忽近
我与西湖之间,隔着一个你

评知名诗人作家洪烛长诗新剧《白蛇传》

评论人:木兰小朵

一个在寂寞中抒写爱情长诗的诗人

诗人洪烛运用简洁又富有张力的语言,将古典爱情《白蛇传》翻江倒海推到现代舞台上,一首首叙叙道来,把个现代女子的心都写软了……

随着他一首首新白娘子的诗剧出台,我们眼前同时出现了一个叫洪烛的许仙,他身背青铜剑和长长的经卷,从那座忧伤的城市南京出发,穿越屈原的故里,到达繁华的京都,再游牧于西域,又侧回孔子时期,在杜牧的杏花春雨里,梦红楼,忆江南。

生命是道减法题,由重到轻,由繁到简,这是随着一个人的成长,思想的高度与纯度在修炼中不断提升,当复杂的事物被简化,简单的事物归于零,那么他的思想已接近了禅,他就接近了一尊佛,佛一个字都不讲,却能得到人们的信奉,因为人人都懂佛的意思,佛的意思就是众生的意思。

诗人洪烛的诗就接近了禅,简洁到老少中青都能读懂,并深入人心,他那把远古时代炼造的青铜剑,能够一剑穿过读者的心脏。他的诗看完第一遍,再读第二遍第三遍,又有新的感受新的想法,诗中的文字有很强的张力,即禅意广大。

诗不象小说与散文,大致的体栽相同,诗歌表达形式以前是随着朝代变迁而变更,现在是因人而异,不遵循千篇一律,使得诗歌有了更广阔自由的发挥空间,读者的眼界也跟着活跃起来,有些写作技艺高深的诗人赏诗偏向于高深的艺术效果,而诗人洪烛的诗是要写给广大读者去领悟的,不单单是写给诗人看。诗第一要入心,其二入情,其三入理,讲这三点,语言必须精炼,其次才讲形与巧。诗人洪烛的诗最大的优点就是入心,入情,入理,以攻心为主。把诗写简单,对于一位懂诗歌的诗人来说,其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他需要双向思维,顾此顾彼。如果将洪烛的文章作为现代中小学生的课间读本,我想一定很受欢迎,他将老子孔子的思想简单化地表达出来,且读起来很有趣味,对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我在心中早就为诗人洪烛定了一个名:童话诗人!好象有说顾城是童话诗人,但洪烛这个童话诗人与顾城是有区别的,洪烛是将高深的古典文化运用现代语言通俗易懂地表现出来,象讲童话故事一样,语言简单而不枯燥,想象丰富,也不乏幽默风趣,读后哑然失笑,其中还包含许多意想不到的新思想新观点。

他的近期诗剧《白蛇传》,老幼皆知的故事,诗人从人物心理出发,刻画出多种故事情节和论点:爱是女人的必修课,女孩变成女人就得爱一次哭一回等等,由一部古代传奇爱情故事,打开一层层想象的翅膀,任人飞翔,每首诗连接起来后,古今穿越,千姿百态,柔情万种。

一个在寂寞中抒写爱情长诗的诗人

诗人洪烛的诗其实也有他的音乐韵律,请读:昆仑的仙草需要一个世俗的病人/于是你患了相思病/金山寺的钟声需要更多的听众/于是水涨了起来/断桥需要一把伞/于是下起了雨/我需要尽情地哭一次/于是你伤了我的心。(节选《白蛇传》是怎样炼成的。)情节渐渐推进,诗句平仄如微波,一起一伏,仙草和世俗,相思病与金山寺,水涨与断桥,伞和雨,反衬对比,情景交融,意象优美。

同时我们又在诗中体会到诗人的寂寞、忧伤、坚定、向前。一个在深夜的孤灯下独自写作的诗人,他的思绪要经过多少遍的伤痛、愈合。他把心掏出来,又装回去呼吸,为诗呕心沥血。西湖的每一夜又像是一千零一夜/我认识你时,又像第一千零一次相见/合欢花开了。开了又谢/花瓣落向水面,也有心跳的感觉/如果你还是看不见,就请闭上双眼/最美的事情,闭上眼才能看清楚 /最长的夜晚莫过于今夜/最长的路,莫过于绕着西湖走了一圈又一圈。 (节选《白蛇传·西湖初夜》)从诗中我们分明看到那一行行的文字是一行行的心泪,诗人,您受苦了。

又如以下这首诗不仅仅是写爱情,同时表达了诗人为了他热爱的诗歌,不惜付出一切代价。

《白蛇传·白娘子》

没有谁见过我一千年前的样子

用了三十多万个日日夜夜

变成女人

既然选择你,就得放弃自己

只有我体会到了:脱胎换骨

不比改朝换代容易

善意的谎言,是忍住疼痛

蜕去的蛇皮。不,那是

一个女人的废墟

不是为了瞒着你,是为了欺骗自己

和你相遇,试着忘掉过去

终于知道什么是我最想要的

既然获得新生,就不怕死

既然想上天堂,就不怕下地狱

既然爱了,就要豁出去


读罢诗人洪烛博客中的一组组长诗,不禁要问:诗人,您这样苦行僧般长途跋涉,写出长江黄河一样浩长的诗篇为哪般?您看您披星戴月,风餐露宿,饱一餐饿一顿,剥削自己,喂饱诗歌。为什么这样傻呢?诗歌的本意是美好地生活,谁让您不爱惜您了?

一个在寂寞中抒写爱情长诗的诗人

新浪微博,请大家关注我吧!http://weibo.com/hongzhublog

洪烛:南京古代美女为何叫莫愁女?(组图)
洪烛著《仓央嘉措心史》已由东方出版社出版。东方出版社推荐语:《仓央嘉措心史》作者从仓央嘉措角度出发,写仓央嘉措作为一个精神领袖和作为一个普通人对爱情的执着与向往之间的矛盾。文字优美,感情表达深入。此书深受藏区文化爱好者、旅游爱好者、对仓央嘉措感兴趣的读者喜爱。

@京东 :京东价19.40 http://item.jd.com/11300301.html

洪烛:南京古代美女为何叫莫愁女?(组图)

洪烛新书《仓央嘉措情史》(《仓央嘉措心史》第2部)2015年1月东方出版社

当当网¥21.30http://product.dangdang.com/23627705.html

2015年3月7日《广州日报》:《仓央嘉措情史》挖掘“情圣”内心

广州日报讯(记者吴波)日前,《仓央嘉措情史》由人民东方出版社推出。仓央嘉措去世时只有23岁,可他遗留的诗歌有着非凡的生命力,至今还在传唱。这本书是著名作家洪烛继《仓央嘉措心史》畅销10万册后又一部力作,是国内第一本以诗性的方式写作仓央嘉措的作品。这是部关于爱的书,是洪烛从青藏高原采风带回来的作品,献给心中充满爱的人们。本书以作者与仓央嘉措的双重视角,用当代读者便于接受的语言方式进行演绎,深入挖掘“情圣”内心深处的点点滴滴,优美优雅、大气磅礴。

洪烛:物质时代的活着的诗歌烈士原载子午编著《泛叙实派诗人论》,中国文联出版社)

李犁

谁愿意谁就为诗歌死去吧。我不是不热爱诗歌,更不是怕死,我要做活着的烈士。其实这意味着更大的牺牲。你难道不觉得吗?在一种绝望中坚持写诗。绝望似乎比希望更令我感到兴奋。我要在有生之年就成为别人仰叹的雕像:瞧,他居然还会眨眼睛!诗简直比宗教还厉害。它甚至可以俘虏无神论者。这就是我的信仰。这就是我的诗经,每天都要念一遍。说实话,也只有我自己能听得懂。做一个茫茫人海里的托钵僧,把诗当成铁饭碗来端着,像祈雨般期待着天上掉馅饼,哪怕只落下几枚美的硬币,叮当作响。够了,这就是我精神上的零花钱……

——洪烛《洪烛谈艺录:我的诗经》


洪烛是这样一种诗人,没有宣言不用扬鞭,晨起开始劳作,日落依然不息。而且二十多年如一日。所以,洪烛不是那种以突然耸起的大厦来震惊诗坛的诗人,但他用成片成片的风格各异的村落悄悄地把诗坛覆盖。就像那些因一两首诗歌震撼诗坛的才子们还缠绵在诗歌美梦当中,脚下的阵地以及城头的旗帜已经变换了主人。更滑稽的是这时那些山寨里的诗人们正为谁是大当家二把头的在互相谩骂和厮杀。

这足以证明诗坛的真正权威是作品。

任何闪亮的登场和牛逼的装腔作势都是一场大戏前面的点缀,真正的内容是后面的剧情。谁能把剧演完,并能吸引观众才是主角。这就应了那句老话:看谁笑到最后。现在虽然没到终点,但前半程洪烛以他均衡的速度渐渐地超过了有些领跑的人,并且还在继续。

洪烛占领诗坛用的是蚕食法,他在不动声色当中把自己的作品铺满山丘和荒漠。悄悄地旁若无人地在于无声处把诗歌的村庄编织成星如棋布。没有惊雷,但春雨弥漫,其方法和效果就是润物细无声。

所有这些来源于洪烛对诗歌的一腔热血,还有更可贵的是坚韧和永不回头的献身精神。

记得一次我说在洪烛的生命里文学第一,爱情第二。他抢过话说:文学永远第一,没有第二。这是事实。为了能心无旁骛的写作洪烛一次次放弃了能结婚的爱情,为了保持对文学的激情状态,他甚至有点刻意地保留着大学毕业时候的生活方式:宿舍,自行车,背包,还有单身。他给自己永远在路上的感觉。

只有在路上他才能保持自己涌动的激情,和对事物敏锐地感觉,才不至于让庸常的生活和世俗的欲望把思维腐蚀和磨钝。才能使自己随时被灵感点燃并义无反顾地扑向文学。对待生活,他用的是减法,减去一切和文学无关的东西:琐事,职位,财富,复杂的人际关系,甚至爱情和其他。

从这个角度来说洪烛是一个诗歌赤子,也是物质时代里最后一批浪漫主义的骑士。像他自己说的愿意做“活着的诗歌烈士”,所以他的年龄虽然已经不惑,但心态体貌还有思维都与80后们保持同一现场,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他的作品可以证明这一切。

我们在洪烛那些美丽的散文中,依然能看到青春的热度和对爱情清纯而新鲜的知觉,还有梦想,期盼和忧伤。他的心像绽开在早春柳树枝头的嫩芽,掐一下就有鲜活的汁浆迸溅。所以他写的维吾尔少女的诗歌《阿依达》才能那么热烈深情和刻骨,还有无法捉到的幻影和因距离而引起的永恒的伤感。

是啊,人生无力达到的地方太多!

美,梦想,还有青春和爱情都是永远翘望和热爱的阿依达,她仿佛就在眼前,可只能眼巴巴地张着嘴巴张望,因为眼前的一切清晰可见又隔着永远无法逾越的汪洋大海。尤其对诗人来说美好的都只能远看不可近玩。

这就是人生的真相,因梦想而美丽,又因梦想而变得不真实,甚至易碎破碎,从而不完美。

所以到了这里,洪烛诗歌表面上虽然还保留着青春写作的痕迹,但是作品的内核已经在悄然发生着蜕变。那就是浮在他作品上的青春期的雾气和躁动开始消遁,爱情到了这里不仅仅是青年男女心头的一点红晕和简单的愉悦和悲伤,更多的是通过爱情他窥见了人生,人生的真相和生活的底。由爱情进入人生,由人生去思索人存在的真实状态,这是洪烛诗歌潜意识和下意识的变化,也许他自己似乎还蒙在鼓里,但人生的体验和经验让他的诗歌在拨乱找正,去伪存真着;并凝聚着,直到挤出生活所有的水份,直到抵达生命的本质和根。

这是洪烛写作姿势的变化,但是表面上这些并不了然。这是因为洪烛的表述方式还保持着原来的步伐。依然是温良和谦和,依然是迈着不急不慢的清晨跑步似的均匀速度,依然是对万千词语的拣选和修剪,依然是优美的意象和有秩序的抒情。这让他的写作像红酒,柔和温敦还绵远。从这个角度来说,他的作品不论是表面的风格和格调,还是内在的心理范式都透着知识分子的性情和风骨,我们是不是可以把洪烛的写作称之为真正的知识分子写作,或者是后知识分子写作的开始?

当然红酒会导致过于缠绵和温和,真正的写作还需要烈性的白酒。所以洪烛还需要来点激烈,猛烈,大江奔泻和拍案而起。虽然这不是洪烛的长项,但是文中有胆是必须的。而且洪烛不可能永远是那个手拿鲜花宝剑,唇含警句的翩翩少年。鲜花要结出果实,宝剑终要出鞘。诗人必须需要大视野大气魄,需要驰骋疆场,需要一副鉄肩去担道义,需要一个胸怀去映日月。

洪烛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近几年写作的《西域》、《李白》等历史和自然的长诗中就有意将自己的写作视角放大,用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眼光去拷问历史和生命,去追索生命的目的和价值。这对洪烛来说是一个可贵的也是一个必然的转身。我们期待他与胸怀一起打开的还有写作的剑鞘,放弃在修辞和形容词里的挑来拣去,而把他诗歌的剑法操练得简单直接,再简单再直接,并步步紧逼直至一剑封喉。

这对于洪烛和诗坛来说都是一种境界一笔财富。我和所有的诗友都期待着。

洪烛:南京古代美女为何叫莫愁女?(组图)

《中国美食:舌尖上的地图》中国地图出版社。洪烛美食书由日本青土社翻译成日文全球发行。

@京东 :京东价22.60 http://item.jd.com/11564012.html

《中国美食:舌尖上的地图》自序(节选)

洪烛

我写过美食书《中国美味礼赞》,2003年被日本青土社购买去海外版权,翻译成日文全球发行。《朝日新闻》刊登日本汉学家铃木博的评论:“洪烛从诗人的角度介绍中国饮食,用优美的描述、充沛的情感使中国料理成为‘无国籍料理’。他对传统的食物正如对传统的文化一样,有超越时空的激情与想象力……”2006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又推出我的《舌尖上的狂欢》。那时候,出版者还预料不到几年后会有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红遍天下,“舌尖”会像灯塔一样吸引眼球。2012年,新华出版社推出我《舌尖上的狂欢》续集《舌尖上的记忆-中国美食》。
还记得2005年,中央电视台的《中华医药》节目,连续做几期春节食谱,邀我去主讲。我有言在先:我可不擅长从营养学的角度去剖析,要谈也谈的是这些食物跟传统文化的关系,甚至用文化来“解构”这些食物,说到底就是侃,侃晕了算!不管是把观念侃晕了,还是把自己侃晕了。主持人洪涛很惊喜,说正需要这种新风格。2006年春节,还是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做两期跟韩国电视剧《大长今》相关的美食节目,又是邀我主讲的。

洪烛:南京古代美女为何叫莫愁女?(组图)
洪烛《北京:皇城往事》(《北京:城南旧事》姊妹篇)2015年1月中国地图出版社

洪烛:南京古代美女为何叫莫愁女?(组图)

洪烛
《北京:城南旧事》中国地图出版社
@京东 :京东价¥ 22.6 http://t.cn/RvITrzd

当当网:http://t.cn/RvkKjSJ

后记节选:地图上的北京

洪烛

2003年,北京市规划建设委员会筹建北京市规划展览馆,我受聘为文案顾问,使自己多年来研究北京历史文化所做的知识积累得到发挥,同时又更全面地接触到有关北京的图文资料。位于北京前门东大街(老北京火车站东侧)的北京市规划展览馆,于2004年9月24日正式对外开放。展馆共分4层,分别以展板、灯箱、模型、图片、雕塑、立体电影等形式介绍、展示了北京悠久的历史和首都城市规划建设的伟大成就。
我荣幸地参予进这项工程,其原因又很偶然。北京市规划建设委员会的相关工作人员在新华书店见到我的《游牧北京》、《北京的梦影星尘》、《北京的前世今生》等专著,很喜欢我的研究角度和抒情风格,想方设法通过出版社联系上我。一拍即合。那一年里,我不得不暂时中断诗歌创作,参加了一系列专题会议和项目研讨,撰写并不断修改着策划方案和各种文稿,周末经常带着几位助手加班,一直忙碌到第二年春天。虽然辛苦,但也觉得自己在这方面的“武功”大增。我在此基础上酝酿升华,尝试用文化散文的笔法来重新审视、勾勒北京的轮廓及细节,便于当代读者了解北京的古迹与往事。
后来,我还连续几年为《北京规划建设》杂志担任专栏作家,开设个人专栏发表了一系列新作。每一期都有编辑的推荐语,譬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作者的眼中也有一千个北京。不同的是角度各异,互有倚重,相同的是老北京的沧桑厚重辉煌。规划、建筑界人士从专业视角对北京的精读细研,我们早已不再陌生,但作家眼中的北京又是怎样一番景象,我们似乎并未熟稔。为此,我刊特刊登洪烛的系列篇章,以便让我们跟随作家洪烛一道走近北京的前世今生,寻找这座城市古老的灵魂。”
北京旅游一直是世界热点,为展示人文北京,我还与李阳泉合写了畅销书《北京AtoZ》,一部北京文化词典,在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出版后,被新加坡出版公司购买英文版权,翻译成英文于2006年出版,全球发行。我的《北京的金粉遗事》由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推出后,台湾知本家出版公司购买了该书繁体竖排版权,2005年易名为《千年一梦紫禁城》在海外出版发行。

洪烛:南京古代美女为何叫莫愁女?(组图)
【内容提要】洪烛《名城记忆》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选取中国的十座名城和十座小城,层层铺开,娓娓道来。《名城记忆》旨在为中国的名城画像,为读者铭刻那些值得人回味与存留的诸多名城记忆,继承城市的内在精神,为城市的发展指引美好的方向。作品并不单纯地沉湎于怀念过去的辉煌,而是呈现出这些城市各种交错的画面,来体现在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积累中所蕴藏的一种刻骨铭心的文化力量。在旧与新、过去与现在的对比碰撞中,引领读者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其深沉的笔调不仅浸染着这些古老名城历史的沧桑和沉重,而且渗透着作者对现实的思考和追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