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是谁?(组图)

标签:
洪烛教育历史时评文化 |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印度诗人、社会活动家主。1913年作品《吉檀枷利—饥饿石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于高超的技巧,并由于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徐悲鸿
泰戈尔像
泰戈尔:东方的诗哲
洪烛
诗人很多。能够有幸被称作诗哲的,则屈指可数。泰戈尔无疑是其中的一位。他的诗歌所阐述的,井不是什么深奥的教义,而是一种最单纯的哲学:爱的哲学。爱几乎浸透在他笔下的每一个字里。经过了洗礼之后的诗篇,自然带有经典的意味。
他终生吟咏的是广义的爱:不仅存在于男性与女性之间,人与人之间.甚至还普及到人与神之间。“你已经使我永生,这样做是你的炔乐。这脆薄的杯具,你不断的把它倒空,又不断的以新生命来充满。这小小的苇笛,你携带着它翻山越谷,从笛眼里吹出永新的音乐。在你双手的不朽的安抚下,我的小小的心,消融在无边快乐之中,发出不可言说的词调。你无穷的赐予只倾入我小小的手掌。一个时代过去了,你还在倾注,而我的手里还有余量待充满。”这是诗集《吉檀迦利》的首篇。你猜它是写给谁的?是写给神的。“吉檀迦利”在印度语里是“献诗”的意思。泰戈尔的许多诗篇都孜孜不倦地表达着人对神的爱,而不仅仅是崇拜与敬畏。
泰戈尔本人也解释过:“在印度,我们的文学大部分是宗教性的,因为与我们同在的神井不是一个遥远的神仙,属于我们的寺庙,也属干我们的家庭、我们在所有恋爱与惠爱的人际关系中.都感觉到他与我们亲近.而在我们的喜庆活动中,他又成了我们尊敬的主人。”泰戈尔,不像沉思冥想的哲学家,更像是神的祭司,甚至把自己都当作祭品了,供奉在神的面前。他的诗歌里是没有阴影的,只有浪漫、欣慰、回忆与感怀。哦,透明的诗人。
“泰戈尔的这些诗歌的散文译本使我心潮起伏,多年来还没有什么作品这样打动过我……这些抒情诗——以其思想展示了一个我平生梦想已久的世界,—个高度文化的艺术作品,然而又显得极像普通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值物,仿佛青草或灯芯草一般。一个和宗教同为一体的传统,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传下来,从有学问和没有学问的人们那儿采集了比喻和情绪,把学者和贵人的思想,重新带给群众。”这是爱尔兰诗人叶芝对《吉檀迦利》的评价,来自东方的诗圣的哲思令他惊叹。
泰戈尔生于1861年,卒于1941年,一直活到了80岁高龄。他留给世人的,是一位白胡子老人的印象。我很小
的时候就开始读他的《飞鸟集》与《园丁集》了,并且从插画里见到了这位美髯飘飘的老寿星。我当时还暗自感叹呢:泰戈尔不用化妆,就可以扮演给孩子们送礼物的圣诞老人。尤其是他的《新月集》,照耀着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世界。或许,泰戈尔从来没有遗失过那颗斑斓的童心,而这正是爱的最初萌芽。直到他很老了,仍然能够写出鲜嫩欲滴的诗句。在透明的诗人面前,世界也变得透明了。
“假如我变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哈哈的在凤中摇摆,又在新生的树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么?”没有比这更单纯的哲学了,也没有比这更沉重的了。有人说,泰戈尔的诗就像安徒生的童话一样,具有一种不可测的魔力——它会使人脱胎换骨,使人沉浸于其中而忘却了灾难、痛苦、战争以及邪恶。
“真、善、美”这三个字,是最适宜用来形容泰戈尔的,而且并不会显得概念化。他是为真而生,为善而活,为美而死的。但说到底,真正的原动力还是基于爱。爱使他的人格与诗风没有任何杂质。泰戈尔,一块诗歌的明矾,净化了周围的一切。
1912年,泰戈尔亲自将诗集《吉檀迦利》译成英语,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是亚洲的第一位获奖作家。
泰戈尔曾经访问中国,并且和新月派诗人徐志摩、林徽因成了忘年交。
在中国,受泰戈尔影响最深的作家是冰心。冰心的早期作品《繁星》、《春水》,很明显有泰戈尔的影子。她在《吉檀迦利》“译者前记”中也正式表达过对邻国的这位诗翁的尊敬:“在我到过印度之后,我更深深地觉得泰戈尔是属于印度人民的,印度人民的生活是他创作的源泉。他如鱼得水地生活在热爱韵律和诗歌的人民中间,他用人民自己生动朴素的语言,精炼成最清新最流丽的诗歌,唱出印度广大人民的悲哀与快乐,失意与希望,怀疑与信仰。因此他的诗在印度是‘家弦户诵’,他永远生活在广大人民的口中。”
从这一点来看,泰戈尔有点像中国唐朝的白居易,属于为百姓写作的诗人。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于1924年访华,估计留下过不少照片,刊登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的大小报纸上——可我只记住了其中的一幅。那是他4月23日抵达北京后拍摄的,画面呈众星捧月之势:以白发、白胡须的老诗人为中心,其余人物分别是徐志摩、梁思成、林徽因及其父林长民……他们的身后是密集的树丛与花盆。仅仅依靠这模糊的背景,无法确切地辨别摄于什么地点。是故宫、西山,还是北大校园?都有可能,总之是在北京吧。
一番好心最终并未促成好事:少女的情怀像深潭般矜持,没有答应。
洪烛著《仓央嘉措心史》已由东方出版社出版。东方出版社推荐语:《仓央嘉措心史》作者从仓央嘉措角度出发,写仓央嘉措作为一个精神领袖和作为一个普通人对爱情的执着与向往之间的矛盾。文字优美,感情表达深入。此书深受藏区文化爱好者、旅游爱好者、对仓央嘉措感兴趣的读者喜爱。
@京东
洪烛新书《仓央嘉措情史》(《仓央嘉措心史》第2部)2015年1月东方出版社
当当网¥21.30http://product.dangdang.com/23627705.html
2015年3月7日《广州日报》:《仓央嘉措情史》挖掘“情圣”内心
广州日报讯(记者吴波)日前,《仓央嘉措情史》由人民东方出版社推出。仓央嘉措去世时只有23岁,可他遗留的诗歌有着非凡的生命力,至今还在传唱。这本书是著名作家洪烛继《仓央嘉措心史》畅销10万册后又一部力作,是国内第一本以诗性的方式写作仓央嘉措的作品。这是部关于爱的书,是洪烛从青藏高原采风带回来的作品,献给心中充满爱的人们。本书以作者与仓央嘉措的双重视角,用当代读者便于接受的语言方式进行演绎,深入挖掘“情圣”内心深处的点点滴滴,优美优雅、大气磅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