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屈原投江自杀真是因为政治上失意吗?(组图)

(2015-06-21 10:53:50)
标签:

屈原

诗人

洪烛

文化

历史

端午悼屈原

 屈原:楚国的编钟

洪烛 

从楚国的古墓里出土的编钟,为谁而鸣?它在地下也曾被敲响。只不过我们听不见罢了。可那无名的死者,想念故国的时候,一遍又一遍地倾听。我更希望它是屈原的殉葬品。也只有那位诗人,才配把它敲响。哪怕他已失去了双手,失去了耳朵,失去了整个身体。可楚国的编钟,依然为他而鸣。即使楚王,也只能远远地、远远地坐在一边,旁听。根本听不懂埋藏在钟声里的激情。那哪是钟啊,分明是一颗伤了的心,怎么忍也忍不住的呻吟。从《离骚》到《国殇》,发出的都是青铜的声音。铜锈斑驳,是数不清的伤口结了的疤。祖国的编钟,就该为诗人而鸣。因为那个诗人,至死都在为祖国鸣不平。

汉江是长江最大的一条支流,丹江是汉江最大的一条支流。来到丹江口水库,这一带曾是楚国的首都。丹阳,屈原写了《国殇》的地方,如今已被大水淹没。“我从没看见他笑过,只听见他在哭。为战死的烈士而哭,为破碎的山河而哭……泪水快要流干了吧?”凝视着自己投在水中的倒影,一个古老的问题随波荡漾——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是谁?是谁的支流?为什么体内像有另一个我,不断地挣扎,不断地回头呢?告诉你吧,我是汨罗江的一条支流。虽然不是最大的,那就做最小的一条支流吧。《离骚》是我泪水的源头。汨罗江,银河最大的一条支流,从天上流到人间,总有说不尽的哀愁。

我从燕国来到楚国,中间路过赵国,齐国,韩国,魏国。楚国的江河依然在流。其中有一条汉水,是从秦国流过来的。楚国的诗人,你在哪里?你不认识我,该认识正在我眼前汇合的汉江与丹江,当年为它们唱过歌的。七国已像北斗七星,组成了一个星座。屈原,你有一个变大了的祖国。而你没变,你的歌声没变,在我耳畔流淌,那是江河之外的江河。不,你也跟祖国一样变大了。你的歌声不仅从上游流到下游,还可以从下游流到上游。有水的地方就有你啊,就有你唱不完的歌:从开头唱到结尾,又从结尾唱到开头。哪一条江是《离骚》?哪一条河是《天问》?哪一座湖汇聚了《九章》或《九歌》……让我重新把它们认识一遍吧。我认识这些江河了。这些江河却跟你一样,不认识我。它们只承认你是惟一的诗人,把我唱的歌也当成你唱的歌。

楚国大水那一年,你被激流卷走。今年楚国又大旱,长江变瘦了,淹死诗人的那条河变瘦了,洞庭湖变瘦了,变得像诗人一样瘦了。干凅的湖底,被烈日晒出了甲骨文,长满楚辞一样纷乱的野草。瘦得不能再瘦的诗人啊,你也渴了吧?直到这一天,我不得不担心:你那流了两千年的泪水,快要流完了?然而你的哭无法停止,你的悲伤甚至比生前更强烈了。作为楚国的保护神,你恨自己的无能,只能用无泪的哭,无语的痛,来写无字的诗。好在我读懂了。读懂了这样一句话——“楚国,我是爱你的……”当年你一定这样喊着,跳进了汨罗江。想用身体把洪水挡住?作为喝着屈原的泪水长大的诗人,我必须把这种爱继续下去。哪怕,哪怕今天我也跟那棵枯萎的水稻一样渴了。可我还是爱你的。屈原的祖国就是我的祖国,祖国中的祖国啊。祖国渴了!我又怎么可能不痛不痒呢?

楚国大旱,仿佛整整两千年。每一天慢得跟一年似的。云梦泽快像梦一样破碎。每一块碎片,如同充满渴望的眼睛。那是屈原的眼睛,三闾大夫祈雨的眼睛。站在屈原写了《天问》的地方,我也开始问天了:老天啊,睁开你的眼睛看一看吧。楚国的水稻快渴死了。那些种水稻的人的嘴唇,也和农田一起开裂了……我不知道,自己在重复两千年前屈原祈雨时的台词。不,是屈原那不死的魂灵,借我之口继续问天呢。正巧,端午节这天,久旱的南方下雨了,屈原的楚国下雨了。我宁愿相信这是屈原求来的雨,是诗人的眼泪变成的雨。为了迎接这场迟到的雨,他已祈祷了两千年。我宁愿相信这是楚辞的力量——诗,有时比天气预报还要灵验。

屈原两次出使齐国,是否遇见黄河?他看见黄河的时候,心里有什么话要说?他是喝长江水长大的。长江水是甜的,黄河水是苦的?可诗人心里的苦水,比黄河还要苦啊。千里迢迢来到黄河边,似乎只是为了祖国一哭?一哭再哭?楚国呀楚国,你的命怎么比我的心还要苦呢?即使讲给黄河听,黄河也不信啊。还以为诗人天生就是杞人,老担心天会塌下来呢。天没塌下来,诗人的心却乌云密布。在黄河拐弯的地方,他为祖国而哭,还是为自己而哭?一项无法完成的使命把他给难住了,就像黄河水把他的路给拦住了。他代表长江,来与黄河会合。可长江的涛声,黄河却听不懂。黄河更听不懂诗人的哭。在世人眼里,诗人怎么跟怨妇似的?他们哪里会想到:先知也像诗人一样爱哭……

丹阳古战场。这里有八万个楚人的脑袋,被秦军给砍下了。八万张嘴啊,呼唤着忠心爱戴的国王。然而楚王没来。楚王躲在大后方。楚王好细腰,却不敢睁开眼看看将士身上的伤。这里有八万个回不了家的鬼魂,在荒野游荡。他们被国王忘记了,可他们没忘记自己的国王。在风里雨里等着,等着祖国的车驾,相信国王会来接这些孤儿回家。他们的国王没来。他们的诗人却来了,流泪写下一首《国殇》:“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瞧他呼天喊地的痛苦模样,心里一定也受了重伤。他恨自己无力保护八万个冤魂。只能替能那失声的八万个嗓子喊一喊。如果这点都做不到,祖国还要诗人干嘛?直到此刻他还在原谅薄情寡义的国王,想不到隔不了多久,自己也将给这八万个冤魂增加一个零头。八万个士兵一起战死在丹阳,而诗人,却是独自阵亡在汨罗江上。汨罗江是一个人的沙场啊。他用《国殇》为死难将士招魂。无意间也替自己提前拟好了悼词。两千多年后,我来到这片古战场——“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这是屈原哭喊八万个忠魂的地方。我也想替他喊一喊。如果这点都做不到,我还敢说自己是个诗人吗?如果不能像他那样,祖国还要诗人干嘛?

烧毁了那么多城池,战死了那么多武士,似乎只是为了:培养一个诗人,使他的诗篇经受血与火的洗礼。战国时代,至少有七个国王,还有百万大军,却只有一个诗人。他降生在哪里,并不能保证那个国家获得胜利,却能使他的祖国,最不容易被忘记。七个国王加在一起,也比不上一个诗人。秦始皇横扫六国,把它们从地图上抹掉,却无法抹掉楚辞。只要楚辞还在传唱,楚国就若隐若现,倒下的城墙还会重新站起来。

他是水的儿子。从水里来,又到水里去。昨天是河,今天是江,明天是湖。明天的明天,还可能变成海。端午,我们在人海里想他。他是水的儿子。从水里来,又到水里去。昨天是冰,今天是霜,明天是雪。明天的明天,还可能变成雾。端午,我们在迷雾里找他。他是水的儿子,是活在水中的影子。虚拟的一生,只有疼痛是真实的。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用水埋葬着水,用时间埋葬着时间。《离骚》,是一个人对影子的告别,为了拒绝成为影子的影子。他是水的儿子,却成为我们的父亲,父亲的父亲,比父亲的父亲更老的父亲。我们的老家在水上。从他那里来,却无法回到他那里。只有疼痛,构成与他惟一的联系。端午,没有一点疼痛的人不可能成为诗人。诗人都有一个影子般的老父亲。我们脸上的皱纹就是他的波纹。

他的纯净水是朝露,他的美食是落英。这个爱干净的人,这个干净得不能再干净的人。沾在衣襟上的灰尘可以掸掉,无处不在的谣言却是掸不掉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余以善淫……”这个爱干净偏偏又被弄脏的人,这个弄脏了心里还想着干净的人,他的难受非你我所能理解。他一边先在江边洗了脏衣服,然后才跳进水里,把自己洗一洗。洗得清吗?他恐怕不知道:自己即使被弄脏了,也还是比江水要干净。晾在岸上的衣服干了,穿衣服的人呢,?还是湿漉漉的。

龙舟上坐着的水手,我数过来,数过去,还是少了一个人。当然,坐在船上的人,觉得一个不少。按照他们报的人数,又数一遍,我发现多了一个人。恐怕我的脑海里有这么一个人,才把他的影子也数进去了?这个日子,怎么能少了他呢?这条船上,他坐在哪里?龙舟越划越远,越来越模糊。那个人的影子却越来越清晰。

离骚的诗人
              屈原,政治上的失意者

 洪烛

   屈原总给人失恋的印象。政治上失意莫非比失恋还痛苦?不能怪楚怀王,他哪里考虑得到诗人的感受?(在政治家眼里,诗人比女人还麻烦。)要怪就怪自己的单相思:居然相信君王应该是多情的。还是多看几眼山多渡几条河吧,山水反而是讲道理的。

   诗人原本跟艺人一样,分为两种:偶像派与实力派。大诗人注重形象,小诗人看重实力——期望以作品代替自己的面具。中国古代第一位大诗人屈原,就是偶像级的,他的怀才不遇,他的忧国忧民,奠定了传统对大诗人形象的要求——就该是精神上的巨人。

   甚至他投水自尽的悲怆结局,都为巨匠的诞生提供了必要的戏剧性。一个时代为什么需要大诗人?因为它需要巨人来代言自己,“大写的诗人”确实使他立足的时代背景变得伟大起来。大诗人岂止深得一时一地之垂青,连渴望永恒的诗歌史都需要他作为形象代言人。这就是自古至今的传统:诗人除了打造作品,还要下意识地塑造形象乃至选择立场——此即俗谚所说的“作人第一、作诗第二”?过去的偶像哪怕是经历史之手纂改甚至捏造的,也会有更多的粉丝,因为他身上——他的形象,一定程度地暗合了社会或民众的期许。为什么要叫诗人?读者岂只满足于读诗,更是为了读人——文本背后的人格力量才最有杀伤力。说到底,是读者按照自己超越性的理想来模式化地塑造大诗人。所有的偶像都是制造出来的,并非本身单方面的努力即可获得成果——某些情况下,他仅仅是在配合,配合别人的愿望。

   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李贺是诗鬼……可屈原是诗魂啊。在诗人仅仅是诗人、连大诗人都缺席的时代,应该呼唤魂兮归来,而不是用下半身反对上半身,或用上半身反对下半身。丢了魂的诗歌,才会发生身体的内讧。有本事就闹一场灵魂的政变吧。

   余光中说过:“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我写诗惯用的蘸水钢笔,也有着古老的泪腺。

   写诗时你觉得自己就是屈原:已经死过一回了。死过了的人无法再死。屈原拯救了你:你用他的死,换取了自己的生。你欠屈原一份人情。

    焚诗,直至它烧成骨灰。诗最适宜火葬。诗是无法兑现的纸钱。借来红泥小火炉,做我的焚诗炉。端午节,老百姓笑咪咪地吃粽子、划龙舟,只有诗人,把它过成了一年中的第二个清明节。焚诗,直至它被那高傲的死者读到……

 

    其实,屈原是中国文学史的精气神,中国诗人的集体形像最初以屈原的生平与性格为蓝本塑造的。我们却遗忘了自己的原型。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也就不知道自己是谁,要去哪里。难怪诗人在现代社会像丢了魂一样盲目且失重。

    魂兮归来——为屈原招魂,就是为诗歌招魂,是每一代新诗人的必修课,而不仅仅是与每年一次的端午节相关的仪式。

    诗神屈原,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一起,构成中国诗歌史的三位一体,是一代又一代诗人寻找自我的参照系。我们生活在巨人的下游,就该以寻根的方式向他们靠拢。踮起脚,再踮起脚,用力去够冰峰之巅的雪莲。诗人都是这样一边致敬一边长高的。

    如果说当代诗歌一度给世人以精神矮化的印像,那是我们失去了崇高感,丢掉了自屈原即占领的制高点。没有信仰的诗人必然成为侏儒,放弃了风起云涌的天际线,地平线也不见得能守住。重温屈原,等于是在重新学习仰望,等于是在补课,补一堂不该漏掉了的基础课。

   怎么赞美屈原也不过分,那是在赞美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文明。那是在赞美我们的精神祖先。中国人的精神枝繁叶茂、根深柢固,其中就包括屈原的贡献。屈子和孔子一样,正如长江与黄河,构成中华民族两大文化渊源。就文学性而言,《离骚》比《论语》更为超凡脱俗、出神入化。就文人的风骨而言,屈子比孔子更为孤绝、清高、激烈,眼里容不得一点沙子,对世俗的黑暗丝毫不愿意妥协。说白了,屈子比孔子更不容易啊,更不容易做到。学孔子难,学屈子难上加难。孔子比屈子更富于人性,而屈子比孔子更接近神性。孔子是现实主义者,屈子是理想主义者。诗歌注定是理想主义者的事业,诗人就该承担神圣的使命。

   怎么赞美屈原也不过分,那是在赞美我们自己。赞美我们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理想,赞美人性里升华的神性。也许屈子无法在现实中代表我们,却可以代表我们的理想,我们的梦。没有梦的民族是空虚的。没有理想的民族是没有骨头的。幸好我们有屈原,屈原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老骨头、硬骨头。

 

   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李贺是诗鬼……更多如我这样的平凡之辈只能老老实实做诗人。其实中国诗歌还是有神的,能够算作诗神的,恐怕只有屈原了。一方面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名有姓的大诗人,另一方面,还因为他那大起大落的人生已成为一段传奇。

   作为大诗人的前提,似乎不仅写出充满戏剧性的作品,而且一生还要充满戏剧性。屈原做到这点了,哪怕他演绎的是悲剧,可这场悲剧两千多年来一直在感动着后人。他岂止是进入文学史,还深深地影响着民俗,成为端午节的惟一主角。这是专门为他一个人而设立的节日,却带有诗人节的性质,全中国的诗人都沾光了。

   大多数传统节日,都是为天地或鬼神而设制,偏偏端午是用来祭奠一个人,一个诗人——屈原获得了一般的帝王都无法享有的永久荣誉。

   随着年复一年的推进,屈原的形象逐渐被神化,快要成为诗神的化身——唉,与西方的缪斯不同,东方的诗神是愁眉苦脸的。粽子、龙舟之类,更是为这个悲怆的文学神话提供了必不可少的道具。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岂是俗人所能做到的?简直已达到神的境界,吸风饮露,纤尘不染。即使屈原比神多一具肉身,也相当于“半神”(英雄)了,也远远超越凡人,诗人这一概念因之而带有超人的力量。诗人的力量是要通过超越世俗而体现的。

   屈原无疑是东方文明中最大的诗歌偶像,连李白和杜甫都很崇拜他。中国的诗人都该算作屈原的后裔。

   屈原精神上的高海拔,给后世的诗人(或者说知识分子)提供了攀登的目标:诗人就该是超人,超人就该是诗人;诗人不仅要富有人性,更难得的,还要具备几分神性。“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那简直是站在神的高度,对芸芸众生的怜恤。诗人就该像神一样无私,像屈原一样忘我。

   端午,是为屈原招魂,呼唤伟大的诗歌精神;诗歌是有人格力量的,诗歌是要切进现实的,关注现实的,屈原在这方面是典范。

   端午,是一次盛大的检阅,又重新勾勒出了诗人的形象,诗人的形象就应当是屈原的形象。近些年,诗人们都抒写小我,格局窄,境界低,要么风花雪月,要么鸡毛蒜皮,诗人的形象模糊了,也没有了应有的高度,诗坛显得单调、枯燥,缺少活力,现在是到了恢复新诗强健体魄的时候了,是呼唤屈原精神的时候了,呼唤大诗人的时候了。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李壮平 <wbr><wbr>李勤参观屈原祠与全国著名诗人交流屈原文化
【李勤与诗人王家新,洪烛,姚勇参观屈原祠在“山鬼”诗文石刻版画前合影】  

   屈原开创了大诗人的传统。在他之前,《诗经》的时代,都是些无名的小诗人(隐形的作者);恐怕连诗人这个概念都未诞生。

   自从屈原诞生了,作为创作主体的诗人身份也就出现了,而且是以具体的个人形象来出现。可以说屈原使中国的诗人第一次拥有了名字。况且,这第一位有名有姓的诗人,即使跟他无数的后裔相比,也算得上巨人。他一出手就是《天问》,站在万物的对立面,站在神的对立面,站在命运的对立面。跟顶天立地的屈原相比,我们即使穿上世贸中心那样的高跟鞋,也会显得渺小。

   屈原是站在汨罗江边的一个问号。他在问天,问老天爷也回答不了的问题。跟老诗人相比,哈姆雷特则要年轻得多,他是站在莎士比亚戏剧里的一个问号——不,他代替莎士比亚站着。他在问自己(莎士比亚也在问自己):“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人类中所有瘦骨嶙峋的问号,都被自己问住了,都把自己难倒了。

   屈原所提出的“天问”,在汨罗江上空回荡着,在嘴唇、竹简、纸张之间回荡着。如果什么时候能找到答案的话,诗人就没必要存在了。至少,在高科技的时代,诗人们已日渐孱弱。他们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提不出任何有价值的问题。而诗人的使命恰恰是为问题而活着,为答案而死去。

 首届当代国际诗歌邀请展_洪烛 

#新诗经##封神榜#057期:【@洪烛】《流放的诗人》。“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在流放期间,屈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不朽名篇。而洪烛写《流放的诗人》却把帽子与鞋子全都不要,只留《离骚》于岸上,那是诗人血淋淋千年的脚印,身在绝处,诗在逢生,心在回响。

端午诗歌亮相北京地铁。郭沫若、余光中、洪烛、伊甸和屈金星等10位诗人的作品入选其中。 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2-05/28/96682122040962325861n.jpg

端午主题诗歌 亮相北京地铁

 北京青年报

  本报讯 端午节到来之际,一组以“端午和屈原”为主题的诗歌日前在地铁4号线的诗歌坊内亮相。

  据了解,本组“4号诗歌坊”主题诗歌将展示在京港地铁4号线第12号和第39号两列列车的车厢内和马家堡、动物园、西单、人大等地铁沿线的车站里,活动将持续至今年7月12日。这也是继京港地铁4号线“4号美术馆”之后,北京地铁线上又一道亮丽的艺术风景线。郭沫若、余光中、洪烛、伊甸和屈金星等10位诗人的作品入选其中。

  身为屈原后裔,本期“4号诗歌坊”公益活动策划人、诗人屈金星表示,屈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之一,其精神光照日月,其道德泽被千秋,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杰出代表。他同时透露,将在端午前夕推出一场他本人创作的《屈原颂》大型诗歌朗诵会,以此讴歌屈原精神,传承端午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据介绍,“4号诗歌坊”旨在利用北京地铁4号线地铁列车、车站展示空间,定期以不同主题展示国内外优秀诗歌,从而为乘客提供更为丰富的车旅体验。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谁说我的祖国没有史诗?

         -----长诗《屈原》节选

          洪烛

谁说我的祖国没有荷马?

屈原的湘夫人比海伦还美

奥林匹斯山的诸神太远,我有我的 云中君

他心中的神山叫昆仑:“登昆仑兮食玉英……”

郢都,玉碎宫倾的城市,和特洛伊一样蒙受耻辱

和荷马不一样的是,屈原

自始至终都站在失败者一边

 

作为战败国的诗人,身边没有一兵一卒

只剩下一柄佩剑:宁愿让它为自己陪葬

也不能留给敌人,当作炫耀的战利品

不,是他本人在殉葬啊

为了保住楚国最后的武器

 

谁说我的祖国没有史诗?

《离骚》是用血写下的

虽然我的诗人不是胜利者,他投身于水国

也拒绝向强敌屈膝。一个人的抵抗

比一个国家的命运还要持久

如今己两千多年了

他还没有放下手中的

 

    洪烛最新2800行长诗《屈原》连载】 

【题记】这是一部由一百多个片断组成的长诗。每个片断都可独立成篇。彼此之间尽可任意排列,相互衔接。就像洗扑克牌一样,每一个片断都是一张牌,每一次排列组合都会产生新的秩序。这是一部可随意组装的长诗,每个片断都可作为供读者调遣的零件。如果你希望它产生变化,那么就打破其结构,再读一遍吧。诗中人物屈原的形象,注定是千变万化的。

【远游变成了梦游】

屈原的孤独来自于没有知音

不知道自已的诗写给谁看的

他的旅行没有对话,只有独白

远游彻底变成了梦游

 

也曾尝试着把苍天当成交流的对象

可老天爷从来不回答他提出的问题

他只能自问自答了

在别人眼中就是自言自语,与疯子无异

 

可惜啊,走了那么远的路

居然没遇见另一个疯子

 

他多么希望发现一个

跟自己一样忧伤的人

可所有的人都那么开心,那么没心没肺

根本不在乎天就要塌下来了

 

后来,天确实塌下来

却只压垮了他一个人

唉,有什么办法呢

骨头越硬的人越容易被压垮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大诗人

是一位“垮掉的诗人”。仅仅因为他总想

替天下人扛起冥冥之中的压力

他是由于超载而垮掉的

 

【竹简上刻着的楚辞】

我相信那在竹简上刻下楚辞的

一定是热爱屈原的楚人

我相信那古墓里的竹简

一定是用湘妃竹制成的

留有湘夫人的泪痕

我相信泪迹斑斑的湘妃竹

一定是在洞庭湖边生长的

我相信屈原行吟泽畔

一定看见过竹子

看见竹子就想起湘夫人

我相信屈原的泪

流得一定不比湘夫人少

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泪

边哭边唱,心里一定很疼

我相信诗句刻在竹简上、石头上

还是抄写在纸上

都是屈原的伤痕

作为楚人的后裔,作为诗人的后裔

我会把楚辞在心里刻得更深

 

【 云中君】

忧伤的时候,你就看一眼彩虹吧

可惜,那救生的浮桥

不是每时每刻都有

没有彩虹的时候,你就看一眼太阳吧

虽然天上的火焰

到了晚上就没有了

没有太阳的时候,还有月亮可看

如果月亮也没有了

就看一眼星星吧

如果月亮、星星全没有了

你再不要放弃空空荡荡的天空

天空里什么都没有

又什么都有

 

屈原把你叫作云中君

当你看着更高的天,他在看你

他在水下看着你的一举一动

水中什么都有,又什么都没有

他看见你的忧伤,就忘掉了自己的忧伤

云中君啊,你能告诉他吗:

一个什么都没有的人

该怎么高兴起来呢?

 

他把你当成自己的影子看

其实他本身就是你的倒影

 

【湘夫人】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诗经时代,在水一方的是一位佳人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楚辞时代,在水一方的是一位诗人

 

不,仍然是一位佳人,叫作湘夫人

只不过画面里多了一位诗人

远远地把她守望

 

诗人也在水一方,在洞庭湖一方

在湘水一方,在汨罗江一方

追随香草美人,越走越远,越走越孤单

是的,他在走,湘夫人也在走啊

就像月亮一样,怎么追也追不上

 

他越走越远,忘掉了累

也忘掉了孤单。“唉,可怜的诗人

美女只给了他一个依稀的背影

他就很满足,希望路永远不要走完……”

 

他看见了湘夫人,却没看见我

没看见我在身后远远地跟着

我看见了他,却没看见湘夫人

我只怕他走丢了:“诗人啊,你还不明白吗?

你追着的是一个幻影啊!”

 

诗人在水一方。我在诗人一方

湘夫人没有回头看他一下

他也没有回头看我一下。

 

“诗人啊,你是跟着湘夫人的背影走进水里的

我呢,我是读着你的背影长大的……”

 

【怀沙】

大浪淘沙,淘沙里的金子

淘金子的光,淘光与影

淘两千年乃至更长的光阴

大浪淘宝,淘洗出让金子

黯然失色的一个名字

 

大浪淘你,淘你生锈的剑

淘你若断若续的呼吸

淘带有你指纹的竹简

淘刻在竹简上缺字少句的楚辞

直至它恢复完整

 

大浪淘沙,淘你怀抱的沙

淘你指缝间流逝的沙

淘你脚下越堆越高的沙

淘你搁浅在沙滩上的影子

 

沧浪之水清兮,淘你帽子上的红缨

越洗越干净

沧浪之水浊兮,淘你踩在沙上的脚印

越洗越清晰……

 

大浪淘我,淘我眼里的沙

淘我心中的沙。淘每一个人

淘万丈红尘

 

大浪淘你,大浪淘我

没有把你变成我,我却梦想着:

能把我变成你

 

【抱着石头行走的人】

你抱着的那块大石头

已经被磨成鹅卵石了

可你身上的棱角还没有被磨平

 

河水断流,河床上的鹅卵石

全露了出来

你还是你。跟任何人都不一样

 

两千年过去,水冲刷了一切

却拿你没办法

连楚国的版图都变形了

你没有变,还是有棱有角的样子

 

汨罗江为什么不平静?因为水底

有一个抱着石头行走的人

 

鹅卵石孵化不出梦想

可他保存着跳水时溅起的那朵浪花

仍在头发上斜插着

 

【你的岸】

把我当成你的岸吧

至少会相信:水不是无边的

苦日子总算到了头

 

把我捧着的书当成你的岸吧

那首《离骚》正在翻开的书页上晒太阳

只要还有人读,你的诗就不会淹死

 

把节日当成岸吧,每年一次

浮出水面,喘一口气

比汨罗江更深的是你的深呼吸

 

把龙舟当成岸吧

将粽子系紧又解开的

是一根你想抓却没抓住的救命稻草

 

把影子当成岸吧,或者

把岸当成影子

 

      【国殇】

那个写了《国殇》的人,也为国捐躯了

随身带着无用的宝剑

 

当他感到宝剑无用的时候

就让宝剑为自己陪葬了

当他感到自己无用的时候

就让自己为祖国殉葬了

 

那个报国无门的人,只能用头颅

撞开江水,撞开城门的倒影

毕竟,水中还有一个祖国

在等待他去歌颂

 

死,有时候也是一项伟大的任务

他阵亡在汨罗江上

 

【战国】

烧毁了那么多城池,战死了那么多武士

似乎只是为了:培养一个诗人

使他的诗篇经受血与火的洗礼

 

战国时代,至少有七个国王

还有百万大军,却只有一个诗人

他降生在哪里,并不能保证那个国家获得胜利

却能使他的祖国,最不容易被忘记

 

七个国王加在一起

也比不上一个诗人

 

秦始皇横扫六国,把它们从地图上抹掉

却无法抹掉楚辞

只要楚辞还在传唱,楚国就若隐若现

倒下的城墙还会重新站起来

 

【水仙】

一念之差,他就由首都沦落到外省

由城市流浪到乡村

乃至由乡村迷失于荒野

周围再没有一个人

他甚至还忘掉了自己

 

一念之差,他就由岸上掉进水里

由水面沉入水底

他还在继续下沉:

沉入沙,沉入泥,生根发芽

 

一念之差,他的手臂变成枝叶

还在拼命挣扎。他的脸变成花

有时候红润,有时候苍白

唉,你知道他刚刚哭过吗?

 

沧浪之水清啊,一念之差

又变得混浊了。即使在污水中

他也站得笔直,似乎还踮起脚

往天上够啊够啊

越是够不着,他越着急呀

 

水仙的影子,若断若续,随波荡漾

令我想起他的百结愁肠

 

一念之差,心里的结不仅没解开

反而系得更紧了

 

你们觉得那个人变成了水仙

我却觉得水仙还会变成那个人

 

【幸存者】

明明只死了你一个人

我却觉得自己是幸存者

所有活着的诗人都是幸存者

你以死换来了我们的生,在你的树荫下

王子一样骄傲地活着

谈情说爱,招兵买马

 

你栽下的那棵树叫《离骚》。果实累累

命运把亏欠你的全补偿给我们了

有人还不领你的情,还弄不懂:

“你干嘛要苦了自个儿呢?”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说话也不腰疼啊

而你明明是站在水里、站在火里呀

连拉你一把的人都没有

 

明明只是你一个人跳水了

我却觉得自己的衣裳被溅湿

我庆幸自己站在岸上

不,我抱住了那棵叫作《离骚》的大树

才没有被激流卷走啊。我要感谢你

给了我爱美的力量、求生的力量

你即使被淹没,也是我的根呀

有根的诗人才可能幸免于难

 

明明只少了你一个人

楚国就变得空空荡荡,国王还在

可在也跟不在了一样

你是楚国吐出的最后一声长叹

 

作为幸存的诗人,我们至今仍在

吃着你那声长叹的利息

唉,连你的一个零头都比不上

 【待续】

新浪微博。请大家关注我吧!http://weibo.com/hongzhublog 

 

屈原投江自杀真是因为政治上失意吗?(组图)
洪烛著《仓央嘉措心史》已由东方出版社出版。东方出版社推荐语:《仓央嘉措心史》作者从仓央嘉措角度出发,写仓央嘉措作为一个精神领袖和作为一个普通人对爱情的执着与向往之间的矛盾。文字优美,感情表达深入。此书深受藏区文化爱好者、旅游爱好者、对仓央嘉措感兴趣的读者喜爱。

@京东 :京东价19.40 http://item.jd.com/11300301.html

屈原投江自杀真是因为政治上失意吗?(组图)

洪烛新书《仓央嘉措情史》(《仓央嘉措心史》第2部)2015年1月东方出版社

当当网¥21.30http://product.dangdang.com/23627705.html

2015年3月7日《广州日报》:《仓央嘉措情史》挖掘“情圣”内心

广州日报讯(记者吴波)日前,《仓央嘉措情史》由人民东方出版社推出。仓央嘉措去世时只有23岁,可他遗留的诗歌有着非凡的生命力,至今还在传唱。这本书是著名作家洪烛继《仓央嘉措心史》畅销10万册后又一部力作,是国内第一本以诗性的方式写作仓央嘉措的作品。这是部关于爱的书,是洪烛从青藏高原采风带回来的作品,献给心中充满爱的人们。本书以作者与仓央嘉措的双重视角,用当代读者便于接受的语言方式进行演绎,深入挖掘“情圣”内心深处的点点滴滴,优美优雅、大气磅礴。

 

洪烛:物质时代的活着的诗歌烈士原载子午编著《泛叙实派诗人论》,中国文联出版社)

    李犁

谁愿意谁就为诗歌死去吧。我不是不热爱诗歌,更不是怕死,我要做活着的烈士。其实这意味着更大的牺牲。你难道不觉得吗?在一种绝望中坚持写诗。绝望似乎比希望更令我感到兴奋。我要在有生之年就成为别人仰叹的雕像:瞧,他居然还会眨眼睛!诗简直比宗教还厉害。它甚至可以俘虏无神论者。这就是我的信仰。这就是我的诗经,每天都要念一遍。说实话,也只有我自己能听得懂。做一个茫茫人海里的托钵僧,把诗当成铁饭碗来端着,像祈雨般期待着天上掉馅饼,哪怕只落下几枚美的硬币,叮当作响。够了,这就是我精神上的零花钱……

            ——洪烛《洪烛谈艺录:我的诗经》


   洪烛是这样一种诗人,没有宣言不用扬鞭,晨起开始劳作,日落依然不息。而且二十多年如一日。所以,洪烛不是那种以突然耸起的大厦来震惊诗坛的诗人,但他用成片成片的风格各异的村落悄悄地把诗坛覆盖。就像那些因一两首诗歌震撼诗坛的才子们还缠绵在诗歌美梦当中,脚下的阵地以及城头的旗帜已经变换了主人。更滑稽的是这时那些山寨里的诗人们正为谁是大当家二把头的在互相谩骂和厮杀。

    这足以证明诗坛的真正权威是作品。

    任何闪亮的登场和牛逼的装腔作势都是一场大戏前面的点缀,真正的内容是后面的剧情。谁能把剧演完,并能吸引观众才是主角。这就应了那句老话:看谁笑到最后。现在虽然没到终点,但前半程洪烛以他均衡的速度渐渐地超过了有些领跑的人,并且还在继续。

    洪烛占领诗坛用的是蚕食法,他在不动声色当中把自己的作品铺满山丘和荒漠。悄悄地旁若无人地在于无声处把诗歌的村庄编织成星如棋布。没有惊雷,但春雨弥漫,其方法和效果就是润物细无声。

    所有这些来源于洪烛对诗歌的一腔热血,还有更可贵的是坚韧和永不回头的献身精神。

记得一次我说在洪烛的生命里文学第一,爱情第二。他抢过话说:文学永远第一,没有第二。这是事实。为了能心无旁骛的写作洪烛一次次放弃了能结婚的爱情,为了保持对文学的激情状态,他甚至有点刻意地保留着大学毕业时候的生活方式:宿舍,自行车,背包,还有单身。他给自己永远在路上的感觉。

    只有在路上他才能保持自己涌动的激情,和对事物敏锐地感觉,才不至于让庸常的生活和世俗的欲望把思维腐蚀和磨钝。才能使自己随时被灵感点燃并义无反顾地扑向文学。对待生活,他用的是减法,减去一切和文学无关的东西:琐事,职位,财富,复杂的人际关系,甚至爱情和其他。

    从这个角度来说洪烛是一个诗歌赤子,也是物质时代里最后一批浪漫主义的骑士。像他自己说的愿意做“活着的诗歌烈士”,所以他的年龄虽然已经不惑,但心态体貌还有思维都与80后们保持同一现场,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他的作品可以证明这一切。

    我们在洪烛那些美丽的散文中,依然能看到青春的热度和对爱情清纯而新鲜的知觉,还有梦想,期盼和忧伤。他的心像绽开在早春柳树枝头的嫩芽,掐一下就有鲜活的汁浆迸溅。所以他写的维吾尔少女的诗歌《阿依达》才能那么热烈深情和刻骨,还有无法捉到的幻影和因距离而引起的永恒的伤感。

    是啊,人生无力达到的地方太多!

    美,梦想,还有青春和爱情都是永远翘望和热爱的阿依达,她仿佛就在眼前,可只能眼巴巴地张着嘴巴张望,因为眼前的一切清晰可见又隔着永远无法逾越的汪洋大海。尤其对诗人来说美好的都只能远看不可近玩。

    这就是人生的真相,因梦想而美丽,又因梦想而变得不真实,甚至易碎破碎,从而不完美。

    所以到了这里,洪烛诗歌表面上虽然还保留着青春写作的痕迹,但是作品的内核已经在悄然发生着蜕变。那就是浮在他作品上的青春期的雾气和躁动开始消遁,爱情到了这里不仅仅是青年男女心头的一点红晕和简单的愉悦和悲伤,更多的是通过爱情他窥见了人生,人生的真相和生活的底。由爱情进入人生,由人生去思索人存在的真实状态,这是洪烛诗歌潜意识和下意识的变化,也许他自己似乎还蒙在鼓里,但人生的体验和经验让他的诗歌在拨乱找正,去伪存真着;并凝聚着,直到挤出生活所有的水份,直到抵达生命的本质和根。

    这是洪烛写作姿势的变化,但是表面上这些并不了然。这是因为洪烛的表述方式还保持着原来的步伐。依然是温良和谦和,依然是迈着不急不慢的清晨跑步似的均匀速度,依然是对万千词语的拣选和修剪,依然是优美的意象和有秩序的抒情。这让他的写作像红酒,柔和温敦还绵远。从这个角度来说,他的作品不论是表面的风格和格调,还是内在的心理范式都透着知识分子的性情和风骨,我们是不是可以把洪烛的写作称之为真正的知识分子写作,或者是后知识分子写作的开始?

    当然红酒会导致过于缠绵和温和,真正的写作还需要烈性的白酒。所以洪烛还需要来点激烈,猛烈,大江奔泻和拍案而起。虽然这不是洪烛的长项,但是文中有胆是必须的。而且洪烛不可能永远是那个手拿鲜花宝剑,唇含警句的翩翩少年。鲜花要结出果实,宝剑终要出鞘。诗人必须需要大视野大气魄,需要驰骋疆场,需要一副鉄肩去担道义,需要一个胸怀去映日月。

    洪烛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近几年写作的《西域》、《李白》等历史和自然的长诗中就有意将自己的写作视角放大,用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眼光去拷问历史和生命,去追索生命的目的和价值。这对洪烛来说是一个可贵的也是一个必然的转身。我们期待他与胸怀一起打开的还有写作的剑鞘,放弃在修辞和形容词里的挑来拣去,而把他诗歌的剑法操练得简单直接,再简单再直接,并步步紧逼直至一剑封喉。

    这对于洪烛和诗坛来说都是一种境界一笔财富。我和所有的诗友都期待着。

屈原投江自杀真是因为政治上失意吗?(组图)

《中国美食:舌尖上的地图》中国地图出版社。洪烛美食书由日本青土社翻译成日文全球发行。

@京东 :京东价22.60 http://item.jd.com/11564012.html

《中国美食:舌尖上的地图》自序(节选)

洪烛

我写过美食书《中国美味礼赞》,2003年被日本青土社购买去海外版权,翻译成日文全球发行。《朝日新闻》刊登日本汉学家铃木博的评论:“洪烛从诗人的角度介绍中国饮食,用优美的描述、充沛的情感使中国料理成为‘无国籍料理’。他对传统的食物正如对传统的文化一样,有超越时空的激情与想象力……”2006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又推出我的《舌尖上的狂欢》。那时候,出版者还预料不到几年后会有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红遍天下,“舌尖”会像灯塔一样吸引眼球。2012年,新华出版社推出我《舌尖上的狂欢》续集《舌尖上的记忆-中国美食》。
还记得2005年,中央电视台的《中华医药》节目,连续做几期春节食谱,邀我去主讲。我有言在先:我可不擅长从营养学的角度去剖析,要谈也谈的是这些食物跟传统文化的关系,甚至用文化来“解构”这些食物,说到底就是侃,侃晕了算!不管是把观念侃晕了,还是把自己侃晕了。主持人洪涛很惊喜,说正需要这种新风格。2006年春节,还是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做两期跟韩国电视剧《大长今》相关的美食节目,又是邀我主讲的。

屈原投江自杀真是因为政治上失意吗?(组图)
洪烛《北京:皇城往事》(《北京:城南旧事》姊妹篇)2015年1月中国地图出版社

屈原投江自杀真是因为政治上失意吗?(组图)

洪烛
《北京:城南旧事》中国地图出版社
@京东 :京东价¥ 22.6 http://t.cn/RvITrzd

当当网:http://t.cn/RvkKjSJ

后记节选:地图上的北京

洪烛

2003年,北京市规划建设委员会筹建北京市规划展览馆,我受聘为文案顾问,使自己多年来研究北京历史文化所做的知识积累得到发挥,同时又更全面地接触到有关北京的图文资料。位于北京前门东大街(老北京火车站东侧)的北京市规划展览馆,于2004年9月24日正式对外开放。展馆共分4层,分别以展板、灯箱、模型、图片、雕塑、立体电影等形式介绍、展示了北京悠久的历史和首都城市规划建设的伟大成就。
我荣幸地参予进这项工程,其原因又很偶然。北京市规划建设委员会的相关工作人员在新华书店见到我的《游牧北京》、《北京的梦影星尘》、《北京的前世今生》等专著,很喜欢我的研究角度和抒情风格,想方设法通过出版社联系上我。一拍即合。那一年里,我不得不暂时中断诗歌创作,参加了一系列专题会议和项目研讨,撰写并不断修改着策划方案和各种文稿,周末经常带着几位助手加班,一直忙碌到第二年春天。虽然辛苦,但也觉得自己在这方面的“武功”大增。我在此基础上酝酿升华,尝试用文化散文的笔法来重新审视、勾勒北京的轮廓及细节,便于当代读者了解北京的古迹与往事。
后来,我还连续几年为《北京规划建设》杂志担任专栏作家,开设个人专栏发表了一系列新作。每一期都有编辑的推荐语,譬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作者的眼中也有一千个北京。不同的是角度各异,互有倚重,相同的是老北京的沧桑厚重辉煌。规划、建筑界人士从专业视角对北京的精读细研,我们早已不再陌生,但作家眼中的北京又是怎样一番景象,我们似乎并未熟稔。为此,我刊特刊登洪烛的系列篇章,以便让我们跟随作家洪烛一道走近北京的前世今生,寻找这座城市古老的灵魂。”
北京旅游一直是世界热点,为展示人文北京,我还与李阳泉合写了畅销书《北京AtoZ》,一部北京文化词典,在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出版后,被新加坡出版公司购买英文版权,翻译成英文于2006年出版,全球发行。我的《北京的金粉遗事》由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推出后,台湾知本家出版公司购买了该书繁体竖排版权,2005年易名为《千年一梦紫禁城》在海外出版发行。

屈原投江自杀真是因为政治上失意吗?(组图)
【内容提要】洪烛《名城记忆》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选取中国的十座名城和十座小城,层层铺开,娓娓道来。《名城记忆》旨在为中国的名城画像,为读者铭刻那些值得人回味与存留的诸多名城记忆,继承城市的内在精神,为城市的发展指引美好的方向。作品并不单纯地沉湎于怀念过去的辉煌,而是呈现出这些城市各种交错的画面,来体现在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积累中所蕴藏的一种刻骨铭心的文化力量。在旧与新、过去与现在的对比碰撞中,引领读者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其深沉的笔调不仅浸染着这些古老名城历史的沧桑和沉重,而且渗透着作者对现实的思考和追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