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哪位前苏联作家影响一代中国人?(图)

(2015-05-11 19:41:59)
标签:

育儿

高尔基

鲁迅

洪烛

文化

哪位前苏联作家影响一代中国人?(图)

  余一中是高尔基作品的资深翻译者,他通过翻译不断更新着中国对高尔基的认识与理解。

哪位前苏联作家影响一代中国人?(图)

 回忆我的文学父亲【入选江苏教育版语文试卷】

洪烛
  我的童年时代只知道两位作家,一位是鲁迅,另一位就是高尔基。我的孤陋寡闻与年龄有关,但也与当时的那个时代有关,因为那本身就是一个孤陋寡闻的时代。在那个时代,文学领域里似乎只推举这两位巨人,甚至不惜把他们神化了。在他们的名字前面,总要慷慨地冠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之类头衔。这两位太阳型的作家,使其他的星辰都黯然失色了。所以,我的童年,只留下对这两位作家的记忆。

     我知道鲁迅是中国人,而高尔基是外国人。在我幼稚的想像中,他们更像是兄弟一般的关系,甚至其相貌都不无神似之处:瘦削的四方脸,平头短发,浓眉,犀利的眼神,尤其都有一撇浓密的八字胡……他们的作品,对那个时代都起着圣经般的作用。现在想想,他们简直是那个时代的两位文学神父。但仅仅他们两人,已经使我内心的殿堂足够拥挤了。必须承认:我是因为对这两位偶像的崇拜而关注起文学的,甚而至于梦想成为一个作家。他们那双峰并秀的形象给了我童年以极大的影响。

      在那个时代,作家的地位似乎是因为他们精神上的存在而得到提高,以至令世人羡慕的。从主观上来说,如果我今天能算一个作家(可惜作家已不吃香了),完全来自于他们给予我最原始的教育,他们相当于我的文学父亲。即使我长大成人了,即使时代又使他们走下了神坛,由巨人而还原成凡人,但我仍应保持那种对父亲般的尊敬与感激。假如没有他们,我的人生将大有区别。至少我的童年,将彻底在无知中度过。文学原本就促人早熟,而他们又使文学更早地进入我的生活,我似乎是由童年就直接进入“我的大学”,一座文学课堂。
  鲁迅的杂文与小说虽然深刻,但对于一个孩子的理解力而言,还是显得壁垒森严。比较而言,高尔基的灵魂纵然远在异国,但因为有其自传体三部曲的娓娓述说,似乎更为亲切。《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有多少中国孩子因之而了解到一位外国男孩成长的经历。说起来不好意思,我最初读的并非原书,而是一套黑白效果的同名连环画,但这已足够了,足够使我把书中的主人公当作自己异国的伙伴来看待。鲁迅的童年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虽然有个乡下伙伴叫闰土的,还曾划船去看社戏或偷蚕豆什么的,但总体的轨迹很单纯。高尔基的童年则苦难而又传奇:进鞋店当小伙计、给绘图师当学徒、逃课、在伏尔加河轮船上做厨师的小工、借着烛光偷偷读书……这是一些离我很遥远的事物,但更容易使一位循规蹈矩的学童想入非非。通过那一系列朴素而又新鲜的画面,我进入别人的童年,而别人的童年又开始影响我,我过早地体会到某种隐秘的忧伤与快乐。有时候,一部书就能帮助一颗混沌的心灵认识到:世界是如此之大,每个人的命运又是如此悬殊……

   在我的心目中,高尔基既是一位巨人(当时社会的评价),又是平凡的孩子,跟我的同龄人一样,伴随我成长,并且不断把成长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告诉我。他是一位能让别人共享其喜怒哀乐的伟大的孩子。他因之而成为我在这个世界上既不相识,而又最了解的一个人。一个熟悉的陌生人。应该说我的童年至少有那么一小部分生活在别人的童年里,生活在遥远而陈旧的伏尔加河流域,跟一位流浪的俄罗斯小男孩共呼吸,这多多少少给我胆怯而平淡的童年增加了一点点冒险的乐趣……
  大约十年以后,我果然成为一个文学青年,大约十年以后,我也进入了“我的大学”——只是这是一所与高尔基的“大学”迥然有别的常规化大学,念的是中文系。时代变了,高尔基这个名字,反而很少有人提起了。在思想解放的时代,那么多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师挣脱禁锢重现了,就像不约而同在一夜间获得了新生。譬如对高尔基的祖国,我们知道除高尔基之外,原来还有勃洛克、阿赫玛托娃、帕斯捷尔纳克、曼德尔施塔姆、茨维塔耶娃、索尔仁尼琴……对那么多新面孔还认识不过来呢,也就淡忘了高尔基这张老面孔。更主要的是,人们仿佛对于文学家乃至文学本身也有了重新认识。在重新界定的殿堂里,高尔基似乎处于一个被罢黜的尴尬的位置。至少在书店里,他的著作不像以往那么醒目了,快被形形色色的新版名家名著淹没了。在我之后的下一代中国人,恐怕很少有谁读过《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或深受其感动了。
  大学毕业,我从外省流浪到北京。居京大不易,薪水菲薄,只够在郊区租一间农民房栖身,我白天骑车去上班,晚上则闭门读书、写作,但深刻地感到自己是从象牙之塔回到人间,命运对我生活的安排恰恰与高尔基颠倒,先有“我的大学”,然后才有“在人间”。或者说,走出菁菁校园之后,我才真正地进入了“我的大学”,—所高尔基式的充满人间烟火的大学。仿佛为了求得心灵的安慰,又像为了汲取某种力量,我居然从旧书堆里重新翻检出来那本纸张已泛黄的《我的大学》:“于是我就到了这座有一半鞑靼人住的城市。我住在一所平房的一个狭窄的小房间里。这所房子孤单单地坐落在小土岗上,在一条很窄的、破破烂烂的街道尽头。房子的一面墙紧挨着一片失过火的空场。空地上长满茂密的杂草;在苦艾、牛蒡、马蓼的杂草丛中和接骨木灌木林里隆起一片砖瓦建筑的废墟。废墟底下有一个宽敞的地下室,无家可归的野狗集在这里,也慢慢在这里死去。这座地下室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里,它也是我的一所大学。”

   由于生活经历的相似,高尔基离我更近了。或者说,是生活本身,帮助我不断地理解着高尔基,理解着那个年轻流浪汉的奋斗史。并且自我安慰:许多人(譬如高尔基)都是这么走过来的,由黯淡的现实走向光明的前途。后来我租房的那个村落面临拆迁,房东催促我紧急搬离,说一星期后推土机就要开来了。我四处打听,而又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住所,心情太郁闷了,就坐在旁边的工地上抽烟,我永远记得那个死亡一样的黄昏,工人们都下班了,只有一排排水泥桩静静地陪伴着我。我为生活的无情感到无力。我为世界的空旷而感到空虚。鬼使神差,眼前仿佛又出现了高尔基的影子,出现了《我的大学》里的一幅画面:年轻的流浪汉在伏尔加河畔一艘翻晒的舢舨下过夜。我想,那至少是一种值得仿效的精神。于是,内心的悲哀演变成某种悲壮,自身面临的困境也散发出淡淡的诗意。

   我要求自己相信,未来的某一天,我也会像高尔基描绘年轻时的落魄经历一样,回忆自己失败的青春和这个失败的黄昏的,伤口总会结疤,而伤疤像勋章一样值得胜利者炫耀。就这样假设着,血液里仿佛又灌输了新的力量。其实这种心路历程早已被高尔基在《我的大学》里描述过了:“我已经学会了幻想出非凡的惊险的事业,幻想建树伟大的业绩。在艰难的生活日子里,这种幻想给我的帮助是非常大的。这种艰难的日子真是太多了,我的幻想也随着越来越丰富了。我没有指望从外面得到帮助,也没寄希望于偶然的幸运。但是,在我的身上渐渐地养成一种顽强的意志,生活条件越是艰苦,我就觉得自己越是坚强,甚至越是聪明。我很早明白了人是在不断反抗周围的环境中锻炼出来的。”
  我永远不会否认:高尔基是我童年的偶像,而且在我成年之后,他也从精神上拯救过我一次。不管他是怎样的一位作家,对于我个人都是极其重要的,没有哪位作家能对我的实际生活产生如此之大的影响。不管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地位如何(伟大抑或平庸),对于我都是有意义的。我为自己是他忠实读者而庆幸。我回忆着他(在别人逐渐将之忽略的时代),就像回忆自己精神上的父亲,哪怕他在世人眼里只是个凡人,但在儿子的心目中却是永远的英雄。我写这篇文章赞美他,哪怕仅仅出于私人感情。
   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叫“高尔基”(意指苦命人)。“高尔基”本是俄文的音译。童年的我,却一直无知地以为这位作家姓高呢(就像以为鲁迅不是姓周而是姓鲁一样)。但至今在我心目中,他仍然姓“高”——高大的意思,多么嘹亮的名字啊!

                       

  我的文学父亲【入选江苏教育版语文试卷】

语文资源网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鄂教版、冀教版、北师大版、京版资源中心

 

苏教版八下单元试卷·第一单元测试卷(附作文范文)

(三)、阅读《回忆我的文学父亲》,完成下面题。(18分)

回忆我的文学父亲

洪烛

⑴我的童年时代只知道两位作家,一位是鲁迅,另一位就是高尔基。我知道鲁迅是中国人,而高尔基是外国人。在我幼稚的想象中,他们更像是兄弟一般,甚至相貌都不无神似之处;瘦削的四方脸,平头短发,浓眉,犀利的眼神,尤其都有一撇浓密的八字胡……但仅仅他们两人,已经使我内心的殿堂足够拥挤了。必须承认:他们那双峰并秀的形象给了我的童年以极大的影响。

⑵鲁迅的杂文与小说虽然深刻,但对于一个孩子的理解力而言,还是显得壁垒森严。比较而言,高尔基的灵魂纵然远在异国,但因为有其自传体三部曲的娓娓述说,似乎更为亲切。《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有多少中国孩子因之而了解到一位外国男孩成长的经历。说起来不好意思,我最初读的并非原书,而是一套黑白的同名连环画——但这已足够了,足够使我把书中的主人公当作自己异国的伙伴来看待。高尔基的童年苦难而又传奇:进鞋店当小伙计、给绘图师做学徒、逃课、在伏尔加河轮船上做厨师的小工、借着烛光偷偷读书……这是一些离我很遥远的事情,但更容易使一位循规蹈矩的学童想入非非。通过那一系列朴素而又新鲜的画面,我进入了别人的童年,而别人的童年又开始影响我。在我的心目中,高尔基是一位巨人,又是平凡的孩子,跟我的同龄人一样,伴随我成长——并且不断把成长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告诉我。他是一位能让别人分享其喜怒哀乐的伟大的孩子,他因之而成为我在这个世界上既不相识、而又最了解的一个人,一个熟悉的陌生人。应该说我的童年,至少有那么一小部分生活在别人的童年里,生活在遥远而陈旧的伏尔加河流域,跟一位流浪的俄罗斯小男孩共呼吸——这多多少少给我胆怯而平淡的童年增加了一点点冒险的乐趣……

⑶我永远记得那个黄昏,工人们都下班了,只有一排排水泥桩静静地陪伴着我。我为生活的无情而感到无力,我为世界的空旷而感到空虚。鬼使神差,眼前仿佛又出现了高尔基的影子:年轻的流浪汉在伏尔加河畔一艘翻晒的舢舨底下过夜。我想,那至少是一种值得仿效的精神。于是,内心的悲哀演变成某种悲壮,自身面临的困境也散发出淡淡的诗意。我要求自己相信,未来的某一天,我也会像高尔基描绘年轻时的落魄经历一样,回忆自己失败的青春和这个失败的黄昏——伤口总会结疤,而伤疤会像勋章一样值得胜利者炫耀。就这样假设着、假设着,血液里仿佛又灌输了新的力量。

⑷我永远不会否认:高尔基是我童年的偶像,而且在我成年之后,他也从精神上拯救过我,我为自己是他的忠实读者而庆幸。我回忆着他,就像回忆自己精神上的父亲——哪怕他在世人的眼里只是个凡人,但在儿子的心目中却是永远的英雄。

18.说说⑴段画线句子中“拥挤”一词在文中的含义。

19.从⑵段画横线的句子看,“我”小时候的阅读条件是极为有限的,尽管如此,“我”仍然感到“足够”了,这是为什么?请说明理由。

20.⑵段画波浪线的“我进入了别人的童年,而别人的童年又开始影响我”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说说你的理解。

21.作者在⑶段中说“伤疤”像“勋章”,并说值得“炫耀”,这是为什么?说说看。

22.结合文章标题和内容,说说作者借“我”的经历来“回忆”高尔基的好处是什么。

23.⑴段结尾处作者说“那双峰并秀的形象给了我的童年极大的影响。”根据你所知道的鲁迅作品推测一下,说鲁迅作品“深刻”并给“我”以“极大的影响”是指哪一方面?

24.文中哪些阅读经验值得你借鉴?请用你的话概括成三条阅读建议,要求能说明阅读的好处或怎样阅读。

哪位前苏联作家影响一代中国人?(图)

洪烛新书《北京:皇城往事》(《北京:城南旧事》姊妹篇)2015年1月中国地图出版社

哪位前苏联作家影响一代中国人?(图)

洪烛
《北京:城南旧事》中国地图出版社2014年5月第1版
@京东 :京东价¥ 22.6 http://t.cn/RvITrzd

当当网:http://t.cn/RvkKjSJ

《北京:城南旧事》后记节选:地图上的北京

洪烛

2003年,北京市规划建设委员会筹建北京市规划展览馆,我受聘为文案顾问,使自己多年来研究北京历史文化所做的知识积累得到发挥,同时又更全面地接触到有关北京的图文资料。位于北京前门东大街(老北京火车站东侧)的北京市规划展览馆,于2004年9月24日正式对外开放。展馆共分4层,分别以展板、灯箱、模型、图片、雕塑、立体电影等形式介绍、展示了北京悠久的历史和首都城市规划建设的伟大成就。
我荣幸地参予进这项工程,其原因又很偶然。北京市规划建设委员会的相关工作人员在新华书店见到我的《游牧北京》、《北京的梦影星尘》、《北京的前世今生》等专著,很喜欢我的研究角度和抒情风格,想方设法通过出版社联系上我。一拍即合。那一年里,我不得不暂时中断诗歌创作,参加了一系列专题会议和项目研讨,撰写并不断修改着策划方案和各种文稿,周末经常带着几位助手加班,一直忙碌到第二年春天。虽然辛苦,但也觉得自己在这方面的“武功”大增。我在此基础上酝酿升华,尝试用文化散文的笔法来重新审视、勾勒北京的轮廓及细节,便于当代读者了解北京的古迹与往事。
后来,我还连续几年为《北京规划建设》杂志担任专栏作家,开设个人专栏发表了一系列新作。每一期都有编辑的推荐语,譬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作者的眼中也有一千个北京。不同的是角度各异,互有倚重,相同的是老北京的沧桑厚重辉煌。规划、建筑界人士从专业视角对北京的精读细研,我们早已不再陌生,但作家眼中的北京又是怎样一番景象,我们似乎并未熟稔。为此,我刊特刊登洪烛的系列篇章,以便让我们跟随作家洪烛一道走近北京的前世今生,寻找这座城市古老的灵魂。”
北京旅游一直是世界热点,为展示人文北京,我还与李阳泉合写了畅销书《北京AtoZ》,一部北京文化词典,在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出版后,被新加坡出版公司购买英文版权,翻译成英文于2006年出版,全球发行。我的《北京的金粉遗事》由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推出后,台湾知本家出版公司购买了该书繁体竖排版权,2005年易名为《千年一梦紫禁城》在海外出版发行。

哪位前苏联作家影响一代中国人?(图)
洪烛著《仓央嘉措心史》已由东方出版社出版。东方出版社推荐语:《仓央嘉措心史》作者从仓央嘉措角度出发,写仓央嘉措作为一个精神领袖和作为一个普通人对爱情的执着与向往之间的矛盾。文字优美,感情表达深入。此书深受藏区文化爱好者、旅游爱好者、对仓央嘉措感兴趣的读者喜爱。

@京东 :京东价19.40 http://item.jd.com/11300301.html

洪烛新书《仓央嘉措情史》(《仓央嘉措心史》第2部)2015年1月东方出版社

当当网¥21.30http://product.dangdang.com/23627705.html

2015年3月7日《广州日报》:《仓央嘉措情史》挖掘“情圣”内心

     广州日报讯(记者吴波)日前,《仓央嘉措情史》由人民东方出版社推出。仓央嘉措去世时只有23岁,可他遗留的诗歌有着非凡的生命力,至今还在传唱。

  这本书是著名作家洪烛继《仓央嘉措心史》畅销10万册后又一部力作,是国内第一本以诗性的方式写作仓央嘉措的作品。这是部关于爱的书,是洪烛从青藏高原采风带回来的作品,献给心中充满爱的人们。

  本书以作者与仓央嘉措的双重视角,用当代读者便于接受的语言方式进行演绎,深入挖掘“情圣”内心深处的点点滴滴,优美优雅、大气磅礴。

哪位前苏联作家影响一代中国人?(图)

洪烛
《中国美食:舌尖上的地图》中国地图出版社2014年9月。洪烛美食书由日本青土社翻译成日文全球发行。@京东 :京东价22.60 http://item.jd.com/11564012.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