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史记》里哪两段名人爱情最感人?(组图)

标签:
情感司马相如洪烛卓文君文化 |
作家出版社《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创作会。我应作家出版社之约创作《凤求凰——司马相如传》一书【整部《史记》,与司马相如、卓文君倾城之恋交相辉映的,是《项羽本纪》里“霸王别姬”的生死恋。一个是才子佳人的喜剧,一个是英雄美人的悲剧。分别有着不同的主题歌。一个是《凤求凰》:“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一个是《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两种爱情,都成了经典,在后世的舞台上被没完没了地演绎。】
汉代文学,出过两大巨人,司马相如和司马迁。司马迁比司马相如小三十来岁,他忍辱负重写《史记》时,司马相如早就名满天下。司马迁以一篇《司马相如列传》,勾勒出这位在时间上离自己比较近、但注定要进入历史的人物,并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司马相如才华的倾倒。全文选取司马相如生活和事业上的几个事件加以描绘,譬如游粱、娶卓文君、通西南夷等,并全文收录与此相关的文和赋,“连篇累牍,不厌其繁”,计有《子虚赋》、《上林赋》、《喻巴蜀檄》、《难蜀父老》、《上书谏猎》、《哀二世赋》、《大人赋》、《封禅文》等八篇,文字之多,远超司马迁自己的笔墨。
“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司马迁把司马相如赋比拟于《诗经》,看重其在歌功颂德的主旋律之中不忘讽刺,使《诗经》“兴观群怨”的传统得到很策略地继承。虽然只是“劝百讽一”,但也难能可贵。正是这巧妙隐藏在赞美之声后面的批判精神,令司马迁刮目相看,曲径通幽地找到司马相如赋的真魂,并且引以为精神上的先驱与同仁。
文学史也习惯将两司马相提并论,列为西汉的双子星座。当时有班固说:“文章则司马迁、相如。”现代有鲁迅说:“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司马迁第一个为文学家立大传,选中的就是司马相如。
当代学者张大可发现 9
100余字的《司马相如列传》,是《史记》中寥寥可数的人物大传之一,由此可见司马迁对司马相如的重视与偏爱:“万世师表,孔子的传记,《孔子世家》才7
700余字。《史记》中超过8 000字的人物大传只有3篇。第1位是《秦始皇本纪》,9400余字,第2位是《李斯列传》,9
200余字,《司马相如列传》占第3位。3篇人物大传,篇幅几乎相等。秦始皇千古一帝,他的本纪包括秦二世,是一代王朝史。李斯一代名相,他的传记包括了赵高,备载秦王朝灭亡的过程。司马相如,一个文人的专传,其篇幅与秦始皇、李斯相侔,值得深究。如果没有司马迁之笔,历史也许会传不下来这位伟人的传奇,至少是大为减色,留下的只是有司马相如这个名字罢了。”
司马迁“特爱其文赋”,“心折长卿之至”,这是无疑的。而司马相如仰慕谁呢?司马相如最崇拜的偶像并不是屈原,而是另一个人。全亏司马迁的记载,才使后人得以了解司马相如最初的志向:“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相如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日后大名鼎鼎的司马相如,在少年时就把父母给起的名字改为相如,原来是为了向蔺相如致敬。
是啊,若用世俗的眼光衡量屈原,可能视之为政治上的失意者乃至失败者,而蔺相如不仅是仕途上的成功人士,更是因智勇双全与强敌相拚也照样能获胜的完美英雄。这,才是司马相如最想走的路,一条披荆斩棘却如履平地的金光大道。他还那么小,就这样自己替自己选择了。他不仅好读书,而且学击剑,也是为了文武双全,有最大的能力,尽最大的限度实现自身的价值。
扬雄把司马相如得到富室女卓文君垂青,与蔺相如使秦完壁归赵、商山四皓保护刘邦太子、霍去病开拓河西、公孙弘布衣为丞相、东方朔受赏于汉武帝加以比较:“夫蔺先生收功于章台,四皓采荣于南山,公孙创业于金马,骠骑发迹于祁连,司马长卿窃訾于卓氏,东方朔割名于细君。仆不能与此数子者并,故默然独守吾《太玄》。”不管怎么说,司马相如已和自己的偶像蔺相如等各界大腕一起,跻身于成功人士的行列。他设局抱得美人归而成为豪门的乘龙快婿,也算一夜暴富吧,同时,还因这段才子佳人的“绯闻”而一夜成名,被老百姓街谈巷议。在当年,绝对是头条话题。
司马迁的《司马相如列传》,最出彩的,是把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相恋的来龙去脉,简直写成了言情小说,绘声绘色,一点不吝惜笔墨,却字字有情有意。清人吴见思,把《史记》评价为“唐人传奇小说之祖”,不是没有道理。同意这个观点的大有人在:是司马迁首创了才子佳人小说。整部《史记》,与司马相如、卓文君倾城之恋交相辉映的,是《项羽本纪》里“霸王别姬”的生死恋。
一个是才子佳人的喜剧,一个是英雄美人的悲剧。分别有着不同的主题歌。一个是《凤求凰》:“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一个是《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两种爱情,都成了经典,在后世的舞台上被没完没了地演绎。
成都北门高笋塘外百米的沙河上,有一座因司马相如而出名的驷马桥。往北过桥有个三岔路口,直行便是驷马桥街,右拐则叫驷马桥路。这里至今仍是自成都北上的必经之地。因桥下的河水名升仙水,驷马桥原先叫升仙桥。这所谓的升仙水,也就是今天的沙河。成都城北,现存升仙湖。
东晋《华阳国志》讲述:“蜀郡城北十里有升仙桥,有送客桥,汉代司马相如初入长安,题其门曰:‘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汝下’也。”意思是不乘四匹高头大马拉的官车,就不再从此桥过。一番豪言壮语,把一腔豪情壮志披露于世间,掷地有声,不留任何余地,令过往宾客由衷感叹。升仙桥也就因此被改名为驷马桥,桥旁有楼台之类建筑叫送客观。
原先留有司马相如笔迹的木桥已不存在了,可那个少年背井离乡投奔远大前程时的仰天长啸,却仿佛仍在成都的上空回荡。
司马相如从成都升仙桥出走,要去哪里呢?毫无疑问,是投奔京师长安。
景帝前元五年(公元前152年),司马相如年满二十,按律法“傅籍”,在户口登记中登记名字,标志着已经成年,可以接受履行各项权利义务。根据朝廷规定,家产五百万钱以上的,可以做郎官,即加入皇帝的近卫军,职责是“掌守门户,出充车骑”。但还有个条件,得自备车马服饰,自费前往帝都长安,等待政府录用。司马相如符合这一系列条件,自然跃跃欲试。他的家庭虽不算大富大贵,还是愿意掏钱送他去跳龙门,这应该算比较划得来的投资。但司马相如可能低估了走蜀道入京乃至进京后走仕途的消费,八年之后当他无功而返,“家徒四壁立”,可见为当官快要倾家荡产。如果不是靠老同学临邛县令王吉帮忙娶了豪门千金卓文君,至少在经济上他就很难翻身。
司马相如从升仙桥打马而去时,还意识不到未来的艰辛。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比蜀道更难的是仕途。可这些在目前还难不倒他,他一心只想着扶摇直上,只想着一步登天。
这是司马相如一个人的远征。第一站是川北山区的梓潼,有并排的五座山峰迎接,传说秦惠王把五个公主嫁给蜀王,五丁力士受委派去迎接,发现巨蟒于山洞中熟睡,便猛拉露在洞外的蛇尾,结果整座大山崩溃了。被压死的五位勇士和五位公主,埋在五座坟茔里。司马相如想:如果蜀道真是这么凿通的,可其浪漫。他向五丁山挥手致敬,希望能借得一些力气。
再往北就是剑门关。当年秦惠王由此攻破蜀国。而今这位叫司马相如的巴蜀才子,一意孤行,要出关冲到秦惠王原先的地盘上去。
一个多月后,司马相如已沿着悬崖峭壁上的天梯与栈道,翻越秦岭,走在长安的大街上。
我知道有两个琴台。一个在武汉,一个在成都。
我知道有两个知音的故事。一个是春秋时期的伯牙与子期,另一个是汉代的司马相如与卓文君。
我也就知道了有两个心心相印的乐曲。一个叫《高山流水》,一个叫《凤求凰》。
一个是友谊的颂歌,一个是爱情的绝唱。
汉阳龟山西麓月湖之滨的古琴台,与黄鹤楼、晴川阁并称武汉三大名胜,因为楚国的琴师俞伯牙曾在此抚琴,被路过的樵夫钟子期听出了门道:“美哉!巍巍乎志在高山。”伯牙继续弹奏,又被子期识别出弦外之音:“美哉!荡荡乎意在流水。”伯牙喜出望外,与子期结交为挚友,约好来年再会。第二年重游故地,子期却已不幸病亡,伯牙悲伤地在子期墓前再弹一遍《高山流水》,就扯断琴弦,摔碎琴身,发誓今后永不鼓琴。
成都的琴台路,则是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当垆卖酒所在地。落魄书生司马相如仰慕临邛首富卓王孙之女卓文君美貌,终于找了个机会去卓王孙家作客,当主人要他展示琴艺时,就在客厅里别有用心地自编自演了一曲《凤求凰》。藏在屏风后面窥探的卓文君,见司马相如一表人才,弹拨的琴曲有求偶之意,分明是在表白暗恋,似乎还挑逗自己中夜私奔。曲终人散后,贴身丫头捎来司马相如托交的字条,果然是邀约在临邛城门口的亭子会面。
卓文君在丫头陪伴下赴约,发现司马相如早已雇好车马等候,拉上美人就连夜赶回老家成都。蜜月还未过完,为了支撑起小小的家,夫妻开店,在如今的琴台路一带卖热酒熟食。文君亲自坐在垆边沽酒算账,相如也系上围裙,用写字弹琴的手端盘洗碗,当起了“服务生”。只有在忙碌一天、关门打烊之后,相如才搬出琴来,为同甘共苦的爱妻重演一段《凤求凰》,安慰并感激她付出的辛劳。虽然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却举案齐眉,琴瑟相和,过着苦日子,心情却是甜美的:只要两个人形影不离,一直都是“蜜月”。
川菜中有一道“夫妻肺片”,跟司马相如、卓文君本无关系,可我每次听到这菜名,总下意识地联想到成都,联想到成都那一对最著名的夫妻。他们开的小酒馆,早就拆迁了吧。可走过因他们的故事而得名的琴台路,仍然能闻见酒香,不,我闻见的是爱情的味道,仍然能听见琴声,不,我听见的是超越时空的回音。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凤求凰》,即使成为绝唱了,仍然有深入人心的回音。每一对在琴台路携手散步的情侣,心里都会有一堵小小的回音壁。“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知音最知心。卓文君不仅是司马相如的知音,还是他生命中的红颜知己。司马相如哪是在弹琴啊,分明是在撩拨文君的心弦,以一曲《凤求凰》,一下子就抓住了少女的心。那一年是景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43年),相如大约二十九岁,文君十七岁。文君不仅有灵敏的耳朵,听懂了司马相如琴声里的心声,更有一双慧眼,慧眼识英雄。她一眼就看出了这个两袖清风的书生并非凡夫俗子,置身于一堆官僚与富豪中照样显得鹤立鸡群,日后必当鹏程万里。她还想助其一臂之力,帮他飞得更高更远。其实是在比翼双飞。
清人尤侗称赞卓文君是司马相如的第一知己:“予谓文君之事,不足为相如病也。以相如之才,事景帝、孝王,皆不能知,而临邛令与诸富人又不足与言,乃文君独能怜才,国士之遇出于闺中,生平第一知己,在汉天子上矣。文君之从相如,不减红拂之识卫公;相如之挑文君,不愈仲容之追貉婢乎!”
文君夜奔,比红拂夜奔发生得早,一样的月光,一样的心跳。隋末司空杨素家妓红拂本姓张,因手执红色拂尘,故称作红拂女。文武双全的李靖想投靠杨素门下,面试时被拒,站在一侧旁听的红拂却觉得这位访客谈吐不俗、必成大器,托门人跟踪,探得李靖住处,深夜孤身前往敲门,表明愿一路陪伴其创业。天亮后,两人扮成商人离开长安,前往汾阳投奔李渊与李世民。李渊父子起兵后,李靖为创建大唐立下汗马功劳:平定江南,并攻打突厥,活捉颉利可汗,被封为卫国公。红拂自然成了一品夫人。
红拂夜奔,是否受到文君夜奔的影响?女人只会为爱情而夜奔。爱情是女人醒着时也会做的梦。文君与红拂,都是做着这个梦奔向远方的。
司马迁认定司马相如“蜀郡成都人也。”司马相如游梁,回归的故里在成都。到临邛会卓文君,“归成都,为富人”。但一直有人认为司马相如出生地在今四川蓬安县,蓬安县在历史上曾设置过相如县,且存在了九百多年。《旧唐书·地理四》:“相如,汉安汉也,梁置梓潼郡,周省郡。立相如县。以县城南二十里,有相如故宅二。相如坪,有琴台。”
宋人乐史《太平寰宇记》载,梁武帝萧衍天监六年(公元507年),分安汉县置相如县。梁武帝好文学,雅爱相如赋,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司马相如的超极粉丝,特意设置相如县以记念自己的偶像。相如县在明洪武年间裁省并入蓬州,即今蓬安县。明人曹学佺在《蜀中广记》中说:“梁天监中置相如县,长卿桑梓也。”
清人王培荀在《听雨楼随笔》中说:“人皆以相如为成都人,实今之蓬州人,后迁成都,又居临邛,三处皆有琴台。”司马相如出生地是蓬安,古属巴郡,蜀郡成都是其成长并成名的地方。
《华阳国志》卷一《巴志》载:“巴有将,蜀有相。”巴人剽悍,蜀人智慧。司马相如由巴入蜀,成为巴文化与蜀文化的“混血儿”,他的梦想就是出将入相,以文武全才最充分地实现个人价值。
司马相如辞赋:《凤求凰》
其一:
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
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
何时见许兮,慰我彷徨。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
不得于飞兮,使我沦亡。
其二: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
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
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
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
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卓文君:《白头吟》
皑如山上雪.皓如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蹀躞御沟止,沟水东西流。
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竹杆何袅袅,鱼儿何徙徙,男儿重义气,何用钱刀为?
“诗人当自强!”说这句话,洪烛的声音突然变得高亢有力。他的普通话夹杂着一点南京人的口音,只有在激动的时候语调上扬,语速极快。现为中国文联出版社文学编辑室主任的洪烛,谈到诗歌可以滔滔不绝,毕竟已经写了30年了。从诗歌中,他收获了名利,也有过彷徨苦闷。上世纪90年代,诗歌退潮,他最后选择了不写诗歌。可他骨子里还是爱诗的,新世纪以后,他作为诗歌的“归来者”,开始了大量长诗的写作,试图探索诗歌更多可能和其他艺术形式碰撞,树立诗人成为社会上的强者的形象。
诗人一贯的或愤怒或忧郁的形象,他都不喜欢。“诗人不应该成为被社会大众同情和怜悯的对象,我觉得诗人还是可以成为强者,被大众敬佩。诗人当自强,而不是自杀。”
【影响了一代人,也害了一代人】
洪烛原名王军,父母都是上世纪50年代留苏大学生,回国后在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系教书,出生在这样的书香门第,洪烛很小就喜欢看书,常常托父母从学校图书馆借来《诗刊》、《人民文学》等杂志。他更喜欢读诗,闻一多、徐志摩,都是他喜欢的诗人。他的笔名洪烛就源自于前者的诗集《红烛》。
1982年,洪烛15岁,他在《南京日报》发表第一篇散文诗《刀与磨刀石》。他是幸运的,赶上了那个诗歌的黄金年代。
还在读中学,他已经完全醉心于诗歌,读名著看文学期刊,创作诗歌投稿,在《星星》、《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等数十家报刊发表100多篇诗文,并且十几次获得《语文报》、《文学报》等全国性征文奖。临近高中毕业,他已经是全国小有名气的校园诗人了。
父母虽然担忧儿子考不上大学,但他们并没有去阻碍儿子根据自己的爱好来规划人生。偏科厉害,觉得自己上大学无望,他还提前为自己找了一份工作。但是南京梅园中学的黄老师,为这个心爱的学生四处奔走,写推荐信寄给多个大学,最后,武汉大学中文系破格录取了洪烛。
快要毕业,他给每位同学都写了一首诗,从中选了一组被《语文报》一个整版刊登,结果影响特别大,唤起了全国好多中学生的同感。每天经过学校传达室,都有他的一大包信,到毕业,那些信已经装满了几麻袋。
前几年,在一次诗歌研讨会上,一位河南的诗人诚恳地找到洪烛,跟他说了一句话:“你影响了一代人,也害了一代人。”虽是玩笑话,但是事实。的确,他影响了那一代的中学生,洪烛的经历,让他们觉得写诗可以出名,可以上大学,可最后荒废了功课,又没被保送上大学。于是,就有了这句玩笑话。
【做了诗歌的“逃兵”】
1989年,洪烛到了北京,结识了一帮文人,他们不谈朦胧诗,改聊崔健和摇滚,觉得歌词很带劲。他去听摇滚音乐会,觉得那些长发的歌手比诗人还要诗人。那时候的他们,浑身都散发着理想主义的气息,弹铗而歌,“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那时候,正是洪烛创作的旺盛期,每天都要寄稿子,同时也会收到装着报刊的牛皮纸信封。
不久,到了90年代,除了专业性的诗歌刊物,整个社会不需要诗歌了,诗歌没有用武之地了。诗歌的热潮慢慢退去,他们这群人也开始各自散去。
突然一下子,洪烛发觉现实的严酷,诗歌不再给他带来帮助,只能靠一点工资养活自己,生活的压力落在肩上。刚到单位,他住在办公室,偶尔起晚了撞见早上来上班的同事,很窘迫。后来,单位分给他一间宿舍,7平方米的蜗居,女友来过几次之后就跟他分了手。
那个年代,几乎全中国人民都下海了,而他两耳不闻窗外事,躲在屋里写诗。他自嘲颇有堂·吉诃德的味道。而原来一起写诗的友人们,一部分下海,有的做了书商,发财了,再见面都只谈怎么赚钱;也有极个别的诗人受不了这样的现实而自杀。他虽有牢骚,更觉得孤单,但他没乱了阵脚,更没跟风。而是转向写大众化的散文,做了诗歌的“逃兵”。
1992年参加完诗刊的“青春诗会”后,洪烛开始写散文。刚好那10年是大众化期刊雨后春笋般热闹,《女友》、《青年文摘》、《辽宁青年》等刊物发行量特别大,几乎每期都有洪烛的文章。他被《女友》杂志评为“全国十佳青年作家”,也获得了老舍文学奖散文奖等多个奖项。出了书,赚了五六十万稿费,而他一个月工资也就几百块钱。1999年,他在北京东四环全款买了一套房子。
刚开始写散文时候,有人说他堕落了,瞧不起他。给那些大众流行刊物写稿,俗,一个诗人,怎么能做这样的事。但是洪烛清楚,不这样就会饿死,如果都没有了生命,何谈诗歌。
【诗人就是敢为天下先的人】
当他开始不用再为生活发愁的时候,骨子里开始想念诗歌。在90年代当了一回诗歌的“逃兵”之后,洪烛以“归来者”的身份回归诗坛。
“我仍然对诗歌有感恩,从来没觉得诗歌害了我,名利都是诗歌带给我的。如果不是写诗,我可能中学毕业后就在照相馆里当临时工。”
他开始重新打量当下的诗坛环境和诗歌创作现状,开始新的探索。一个时代的诗歌要繁荣,必须有长诗,长诗是诗歌里的航空母舰。就像一个国家强大了海军就要有航母,才是现代化的海军。诗歌也一样,要有长诗,生态才繁荣。近10年,他创作了《李白》、《我的西域》、《陆游与唐婉》、《仓央嘉措心史》等11部长诗。
出版两个月就再次加印,这对于一部6600行的长诗来说,《仓央嘉措心史》成绩出色,对诗坛来说鲜有。这部长诗是他在去年8月去了西藏10天后,历时一年多创作的。近400首短诗,每一首都可以拿出来单独成篇,化整为零,化零为整。排列的顺序也可以打乱,顺序一变,又成为一首新的长诗,就像积木一样。
明年1月11日,《仓央嘉措心史》朗诵会在深圳音乐厅举行。这场朗诵会将融合诗、诵、歌、舞于一体,这是洪烛的尝试,同时进行商业售票,把诗歌和商业结合起来。现在还有导演跟他谈改编电影。“在某种意义上,这是我的探索,使诗歌多元化。”洪烛说,“未来诗歌应该有多种形式。什么是诗人,就是敢为天下先的人。诗人中的诗人,就是敢为诗人先的人。”
诗歌一直是非卖品,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尽管经历了热潮以及光环退去,直到新世纪依然如此。这也是诗歌的优点,保持了很多崇高和纯粹,同时也是它的缺点。没有商品化,使得从事诗歌创作的人得不到滋养,得不到回报,这对坚持诗歌的人来说,不公平。尽管诗人们付出的更多。
看到这一点,洪烛要对诗歌进行创新,要让诗歌走向公共空间,通过网络、舞台、电视等媒介,让诗歌的潜能得到更大的发掘。这是他的一种理想,也是之后要做的事。
我1989年大学毕业来北京时,就有一个计划:为这座接纳我的城市写一部书。后来作为中国文联出版社的编辑,策划过一套《外省人在北京》的丛书,反响较大,北京电视台的《荧屏连着你和我》还请去做了一套叫《新北京人》的节目。当时观众们很喜欢这个“新”概念,似乎有一种找到了组织的感觉。我当时就在心里使劲了:一定要把北京写得更有意思点,写出本地作家写不出的那一方面——希望不仅北京人爱看(能发现一些他们日常忽略的东西),外地人同样爱看,而且在北京创业或计划来北京旅游的外地人也都爱看。其实,我是想写出一个别人没写过或写不出的北京,当然,这种愿望是不可能彻底实现的。这本书是断断续续完成的,但即使是中断的时候,我也没有停止过思考、停止过体验。所以,在我的精神世界里,这本书又可以说从未间断过。可以肯定,这本书是在努力回避平庸,是我跟别人、跟自己较劲的结果。
如今,这本书已摆在您的面前。就是由中国地图出版社推出的《北京:皇城往事》。
2014年5月,中国地图出版社推出我的《北京:城南旧事》。我跟责任编辑王毅提及抽屉里还有一部关于北京的书稿,构思和写作了二十多年,至今尚未完工。他催促我尽快完稿,和《北京:城南旧事》构成“姊妹篇”。甚至,未来若还有北京题材的创作计划,也可与《北京:城南旧事》、《北京:皇城往事》这两本共同组成“北京三部曲”。
洪烛《北京:城南旧事》中国地图出版社2014年5月第1版 @京东
:京东价¥ 22.6 http://t.cn/RvITrzd
《北京:城南旧事》后记节选:地图上的北京
【内容提要】洪烛《名城记忆》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选取中国的十座名城和十座小城,层层铺开,娓娓道来。《名城记忆》旨在为中国的名城画像,为读者铭刻那些值得人回味与存留的诸多名城记忆,继承城市的内在精神,为城市的发展指引美好的方向。作品并不单纯地沉湎于怀念过去的辉煌,而是呈现出这些城市各种交错的画面,来体现在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积累中所蕴藏的一种刻骨铭心的文化力量。在旧与新、过去与现在的对比碰撞中,引领读者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其深沉的笔调不仅浸染着这些古老名城历史的沧桑和沉重,而且渗透着作者对现实的思考和追求。
洪烛著《仓央嘉措心史》已由东方出版社出版。东方出版社推荐语:《仓央嘉措心史》作者从仓央嘉措角度出发,写仓央嘉措作为一个精神领袖和作为一个普通人对爱情的执着与向往之间的矛盾。文字优美,感情表达深入。此书深受藏区文化爱好者、旅游爱好者、对仓央嘉措感兴趣的读者喜爱。
@京东 :京东价19.40 http://item.jd.com/11300301.html
洪烛新书《仓央嘉措情史》(《仓央嘉措心史》第2部)2015年1月由东方出版社推出。
当当网¥21.30http://product.dangdang.com/23627705.html
内容推荐
这本书是著名作家洪烛继《仓央嘉措心史》畅销10万册后又一部力作,是国内第一本以诗性的方式写作仓央嘉措的作品。本书以作者与仓央嘉措的双重视角,用当代读者便于接受的语言方式进行演绎,深入挖掘“情圣”内心深处的点点滴滴,把“情歌”绵延不已的空谷回音继续回收。作者诗情漫漶激荡,优美优雅,大气磅礴,无论题材的选取还是诗意的传达,都堪称一次文学创作的奇迹,写出了《仓央嘉措情歌》的内容和仓央嘉措尚未说出、尚未写完、尚未披露的东西。洪烛“想象着自己就是仓央嘉措,正在苦等姗姗来迟的姑娘。”
洪烛《中国美食:舌尖上的地图》中国地图出版社。洪烛美食书由日本青土社翻译成日文全球发行。
@京东 :京东价22.60 http://item.jd.com/11564012.html
《中国美食:舌尖上的地图》自序(节选)
洪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