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情感陆健诗人洪烛文化 |
http://www.yzs.com/Files/news/ljsgyth013.jpg
这是诗人被赶下神坛的时代?
洪烛
也许诗人曾经占据过文化的神坛,但那是老早的事,诗歌早己风光不再。这是一个诗人被赶下神坛的时代。诗人的社会形象能不被妖魔化就算不错了。可即使诗人的社会面貌变得暗淡无光,也还是不乏闪光点,也还是能引起世人的好奇。在我眼中,中国诗坛2014年最有趣的诗集是哪一部?我个人觉得是陆健的《诗坛N叟》。对读者来说,噢,原来诗人是这样的。引发了读者的好奇心。我认为这是一种双重变形。第一,诗人笔下的人物,通过艺术手法画出的是神似,这和形似有距离、有落差、有反差,这就是所谓的“艺术”吧;第二,这个时代也让诗人“变形”。我们这代诗人和艾青他们不同,和新文学运动时的徐志摩、胡适那代诗人也不一样,因为时代在变。《诗坛N叟》的重大意义是,留下了我们当代诗人的痕迹。诗歌边缘化之后,或者说诗人从神坛上走下来之后,诗人的诗魂还在,陆健捕捉到了这些闪光点。我属于“被画”的,作为“画中人”我发个言。陆健教授在《诗坛N叟》中写到我(《钉子户洪烛》)。看这首诗的时候我想,这是我吗?我觉得好像是我。我问别人“这是我吗”,别人说是我。我认为,这就是我了。通过这首诗我思考,我觉得好像我不了解自己,我只是距离自己最近的陌生人。包括陆健写别人,“别人”似乎多少和我们认识的诗人有些不一样。看看陆健怎么写我的吧。
钉子户洪烛
洪烛放出话来
作定了文学的钉子户
即使四面坑坑洼洼
开发商的眼睛吐出蛇的信子
他也不搬迁
他白天在中国文联
那个不怎么新的大楼里办公
办公——公事公办的办
公——我就不清楚是什么了
顶多就是出版一些新鲜点的书
回家他飞快地跳上电脑
写诗、畅销文化读物
和创造三千万个个点击率
他写《我的西域》,就真的
背个双肩包,一路往西
停下来,就径直铺开那
让人嫉妒的食欲,在饭桌前
埋头苦干,然后一边走一边
在小纸片上勾勾画画
从喀什回来,我写了10首诗
他写了400首
牛!他是怎么和成吉思汗
结伴同行的?“月亮背面的荒凉”
独一份给他去畅游?
洪烛是个独行侠嘛,什么灵感啊
美女啊,从来不跟朋友分享
假如他的脸上出现阶段性朗润
那准是他的邻居有了艳遇
“洪烛兄弟,有没有结婚打算?”
“随缘吧!随缘吧!”洪烛的笑
是那种无辜无奈加一点无所谓
的笑。他的文学野心,从不昭昭
陆健评价:只要像推土机一样干活
洪烛:钉子户、殉道者、炼金术士
非要把自己的骨头炼成钻石
不可。真炼不成,也得炼成
一块结石
http://www.yzs.com/Files/news/ljsgyth021.jpg
《诗坛N叟》作者陆健
陆健诗集《诗坛N叟》研讨会专家发言摘要
由《诗刊》社、线装书局、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联合主办的“陆健诗集《诗坛N叟》研讨会”2015年1月5日在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会议室举行。诗人、青海省委宣传部长吉狄马加,将军诗人书法家祁荣祥,《诗刊》常务副主编商震,线装书局总编辑曾凡华,中国出版集团管委会副主任徐忠志,《人民文学》副主编邱华栋,《中华辞赋》总编辑顾建平,作家网总编赵智,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秘书长祁人、副秘书长李犁、周占林,《现代青年》杂志社社长总编辑雁西,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红孩,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谭五昌,诗人、中国文联出版社编辑室主任洪烛,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北塔,著名评论家朱先树,作家出版社资深编辑张玉太,中央电视台著名策划人朵生春,诗人唐力、潇潇、商泽军和作者陆健等近30人出席会议。
《诗坛N叟》2014年11月由线装书局出版发行。该书主要以中国当代40余位著名诗人为表现对象,将叙事与情感意绪、戏剧空间裁剪熔铸,风趣幽默,别具一格,用漫画手法为诗人造像,机锋八面,妙意传神,被洪烛称为“中国诗坛2014年最有趣的一部诗集”。其中部分作品荣获《大河诗刊》“首届主编诗歌奖”。诗集创作历时10年,其间得到屠岸、谢冕、吴思敬、韩作荣、王燕生、雷抒雁、晓雪、唐晓渡等名家的积极反馈和高度评价,谓之“我在陆健诗中看见自己”。此次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对诗集在题材选取的独特性、作者“中国文人唱和传统重建意图”、诗歌如何在“开卷有益”的同时“开卷有趣”、诗歌写作的互动性等问题展开热烈发言,充分肯定了作者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
《诗坛N叟》在陆健的诗歌创作整体图式中具有特殊位置,与他1992年在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诗集《名城与门》比较,更能彰显其平视的视角,口语化的表达,举重若轻的姿态,是一位诗人更加成熟老道、优异不凡的标志。
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副主任、《诗刊》原主编叶延滨,《大河诗歌》主编高旭旺,《大昆仑》主编翼人,江西省作协副主席程维,佛山市作协主席张况等发来贺信。
以下是研讨会专家发言摘要——
http://www.yzs.com/Files/news/ljsgyth002.jpg
商震(《诗刊》常务副主编)
今天是陆健的诗歌研讨会。陆健的诗歌研讨会也开了N次了。我想说的是,陆健是一个喜欢以社会实践入诗的人,用诗人的眼光看社会,看人生。我想谈谈诗人的价值、意义。有人说诗人应该多关注外部世界,有人说诗人诗人向内看,要写灵魂。其实我挺怕说“灵魂”这个词的。“灵魂”没有颜色,没有形状,他大概说的是需要关注内心。它的功能很难用一个词来界定。通过这本书我知道了陆健在想什么,他的内心对社会的反映,他要表现的是诗人群体的状态,他对一个个诗人的描述,不是画像,而是抓住是人们的一个个小的趣事,一言一行,一颦一笑,来诠释诗人的社会价值,诗歌的意义。所以陆健既是关注社会的,又是关注内心的人。
http://www.yzs.com/Files/news/ljsgyth003.jpg
祁荣祥(将军诗人、书法家)
陆健的这本书,我们一起去宜宾的时候他给了我,我当天晚上就读了,很有意思。很机智很诙谐,有幽默,有调侃。我在喜悦中把诗读完。他给我一个启发,就是诗也可以这样写。叫我大开眼界。
http://www.yzs.com/Files/news/ljsgyth016.jpg
张玉太(作家出版社资深编辑)
一个诗人,在平凡的生活中,在与他人的接触中发现诗意。不是照相的,有叙述有描写,有调侃。
http://www.yzs.com/Files/news/ljsgyth004.jpg
曾凡华(诗人,线装书局总编辑)
作为出版社的负责人,这本书我看了两遍。我觉得,在诗歌史上,说句大话——它是划时代的。诗人写诗人,没有人出过这样一本书。就我看到的,没人这么出过。所以我支持这本诗集的出版。书出了之后我又看了一遍,很欣慰。我认为陆健是当代诗坛为数不多的比较纯粹的诗人之一。这样的书出之不易,写之不易。
http://www.yzs.com/Files/news/ljsgyth006.jpg
邱华栋(诗人、小说家,《人民文学》副主编)
前段时间我收到了陆健兄的这本书,一口气读完。这里面涉及到的诗人多数是我们有接触的。首先我认为它有文学史的价值。多年后别人研究当代文学史时看到这本书,能看到当代诗人的很多鲜活的生动的细节,它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其次这样的作品写作实际上是很难的。比如说绘画,我们知道素描要抓住人的特征。陆健兄功力特别精湛,抓住了人物特点,比如写到杨炼,说他在巴黎(还是伦敦),居室里有一个挂图,我马上就记住了;写老韩(韩作荣)当《人民文学》主编之后,选稿严格,用层层烟雾把自己包裹起来。很多,每首诗里都有诗眼,都有把诗人特质抓住的东西。这是非常难的。
http://www.yzs.com/Files/news/ljsgyth005.jpg
徐忠志(文学评论家,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副主任)
粗读这本书,我觉得作者的功夫犹在本书之外,显示了深厚的功力,对人物故事线条的精准捕捉,然后很洒脱地呈现出来,有的是一次邂逅的印象,有的是瞬间感觉的片段。陆健的诗我没系统读过,但我知道自八十年代以来,不管南风北风,西风东风,那么多派别,他始终坚持自己独立的追求和个性化存在。这本诗集集中体现了他对朋友的真诚,对朋友开怀一笑式的呈现。形式多样,甚至有的还用了歌词复沓的手法。特别希望他能把这种状态保持下去,这样松弛、自由地表达内心。
http://www.yzs.com/Files/news/ljsgyth007.jpg
顾建平(批评家,《中华辞赋》总编辑)
我的看法有三点:一,虽然用漫画的、夸张的、有些讽刺的语调来写,实际上背后都是温馨的友谊;二,它有很好的切入点,所以每首作品都不一样;三,这本诗集同时又是很重要的诗歌史的资料。它非常珍贵,在我们的出版物、我们的诗集中是很少见的,是诗书画结合的艺术品,图文并茂。
http://www.yzs.com/Files/news/ljsgyth008.jpg
赵智(诗人,《作家网》总编辑)
这本书好在哪?书的信息量非常大。我通过看到作者,也看到了一个诗人群体。从这点来说这本书真是太好了。平时我收到很多诗集,只是随便翻翻,看他的情感、语言,可能这些都没什么可看。陆健这本诗集我反复看,第一遍也许有的东西没看出来,第二遍感觉有趣味,就像陆健散漫地散步到诗人圈子里,不断寻找别人有趣的东西,寻找一些细节。他把这些细节抓到了,写成了诗。他这本书我特别喜欢,从“喜欢”的角度看,一本诗集如果能让别人喜欢,他就已经非常成功了。不管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写成什么样的诗句,你已经成功了。
http://www.yzs.com/Files/news/ljsgyth013.jpg
洪烛(诗人、散文家、中国文联出版社编辑室主任)
看看陆健怎么写我的吧。我属于“被画”的,作为“画中人”我发个言。陆健教授在《诗坛N叟》中写到我(《钉子户洪烛》)。看这首诗的时候我想,这是我吗?我觉得好像是我。我问别人“这是我吗”,别人说是我。我认为,这就是我了。通过这首诗我思考,我觉得好像我不了解自己,我只是距离自己最近的陌生人。包括陆健写别人,“别人”似乎多少和我们认识的诗人有些不一样。可对读者来说,噢,原来诗人是这样的。引发了读者的好奇心。我认为这是一种双重变形。第一,诗人笔下的人物,通过艺术手法画出的是神似,这和形似有距离、有落差、有反差,这就是所谓的“艺术”吧;第二,这个时代也让诗人“变形”。我们这代诗人和艾青他们不同,和新文学运动时的徐志摩、胡适那代诗人也不一样,因为时代在变。《诗坛N叟》的重大意义是,留下了我们当代诗人的痕迹。诗歌边缘化之后,或者说诗人从神坛上走下来之后,诗人的诗魂还在,陆健捕捉到了这些闪光点。也许诗人曾经占据过文化的神坛,但那是老早的事,诗歌早己风光不再。这是一个诗人被赶下神坛的时代。诗人的社会形象能不被妖魔化就算不错了。可即使诗人的社会面貌变得暗淡无光,也还是不乏闪光点,也还是能引起世人的好奇。在我眼中,中国诗坛2014年最有趣的诗集是哪一部?我个人觉得是陆健的《诗坛N叟》。
http://www.yzs.com/Files/news/ljsgyth010.jpg
李犁(诗人,艺术评论家)
我觉得这本书和《一位美轮美奂的小诗人之歌》比起来,可以说非常好玩了。这本书在文本上也是有贡献的,它提供了一种新的写作方法。从诗歌美学上、诗歌品格上说,叫“谐趣”,就是诙谐和情趣,先诙谐后情趣,起于诙谐,止于情趣。这是从单首诗作讲,整体看,你把这几十首诗看完之后,其实你心里挺沉重的,挺心酸的。当代诗人在社会中的位置、状态,还是边缘化的,自娱自乐,苦中作乐,被社会所忽视,进不了主流,虽然活得很干净,很洒脱,但在这个时代可有可无,属于这样的位置——他们在社会中显得太微不足道了,只能自己调侃调侃。这样一个群体放在时代大背景下。这么分析《诗坛N叟》的意义就很重大了,我们在笑过之后心里就很沉重了。一轻一重,一诙一谐,不仅提供文本的写法,在思想含量上——你要看完,你仔细思考,就会看到思想的力量。
http://www.yzs.com/Files/news/ljsgyth014.jpg
北塔(诗人翻译家,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
我谈两点。一,就我个人来说,我也写人,人的命运,人在历史中的遭遇。我强调神学的向度,形而上的向度。八十年代这种向度被强调的很厉害。陆健写人物,把神话思维、人的神性消解掉了,他把诗拉入人和人的空间里来,和人建立一种关系。他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思维转型留下了一个注脚;二,这本书是连接传统的,李白的诗,十有七八是应酬之作,当然他不仅写当时的诗界人物,他写各行各业的人物,从贵妃到引车卖浆者流。我们可不可以编选一本李白的人物诗选,对照着看,李白是怎么写人物的,陆健是怎么写人物的?
http://www.yzs.com/Files/news/ljsgyth012.jpg
红孩(作家,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
写诗人的画像这类诗,一,诗人要有诗感;二,对写作对象要熟悉。诗写人物怎么写?散文、报告文学怎么写,是不一样的。咱们报纸上发的写人物的东西,大部分都不行,没有细节,没有一两个能抓住人的细节。我看这本诗集,比如写雷抒雁这首(《雷抒雁在一天之内的三次野蛮修辞》),有几句就让我记住了。“你是喜欢吹呢还是喜欢被吹?”谢冕的形象、老雷的幽默感就出来了。
http://www.yzs.com/Files/news/ljsgyth019.jpg
唐力(诗人,《诗刊》编辑)
首先,把别人认为没有诗意的细节通过鉴别筛选出来。细节是记忆,也是诗意的存在物。人物有意味的细节背后呈现的是美、善、真。通过一二个细节呈现人的整体形象;其次,善于将情趣化为细节,生活的细节和情趣合二为一,经过心灵的内化,选择和淘洗留下的细节。这些细节融入了陆健老师的情感在里面。这样的人物和真实的人物可能有区别,也许被描写对象读了诗之后说,“原来我还是这样一个有意思的人啊?”再次,《诗坛N叟》表现出写作的自由度,心态放松,不担心被描写的人生气。通过内心的想象对人物进行还原。
http://www.yzs.com/Files/news/ljsgyth018.jpg
商泽军(诗人)
陆健这本诗集,他对每个人把握一个特点,写得很到位,像朋友在一起聊天喝酒。读诗的时候像看着一个小视屏。又像散步,比如《商震和大解的小棉袄》、《王燕生和酒》,作者要表现的,都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出来。又像对朋友的诉说,亲切,平淡。
http://www.yzs.com/Files/news/ljsgyth020.jpg
潇潇(诗人)
我读了《诗坛N叟》很感动,有一个当代诗人用文字在为诗坛人物造像。他抓住了每个人非常精彩的一个点,比如写芒克那首,短短的几句诗,就把芒克的精神状态和生活状态写得栩栩如生。
http://www.yzs.com/Files/news/ljsgyth021.jpg
陆健(诗集《诗坛N叟》作者)
首先,随着作品的不断写作、刊出,被阅读,一些未及刊出的作品我打印出来寄给或面呈“被描写对象”,之后有幸收到一些朋友、前辈的积极反馈。如屠岸先生回过至少两封信,他很高兴,说“我把《诗潮》杂志上发表的《好老头屠岸》念给家里人听,我们全家人哈哈大笑。”韩作荣先生读了《要退二线的韩作荣》,用他特有的自嘲的表情点一下头,用毛笔抄了几句他的诗作送我。那次春节前谢冕老师回邮件说,“这首诗是陆健给我的最好的新年礼物。”王燕生先生多封回函,其中一封竟近两千字。还有些其它相关文字,如此珍贵的资料,我因为担心年幼的儿子搞乱了,放进一个大信封颇费心思地像李玉和放密电码一样放了起来,结果至今没找到。这是不是让人悔青肠子。
二,我的电脑水平差。一些不可复制的照片不知存哪去了,也不清楚是否错删了。上周找了整整一周,请电脑专家帮忙,仍是无果。
看来,做事要趁早。早早把事做妥帖。这回,冥冥中觉得除了怪自己,也多多少少有点“天意”吧——对我的放肆的文笔加以劝阻。起码让我反思,有在此表达“歉意”的机会。细想,这些泥沙俱下的言辞,不会把少数晶莹闪亮的诗之冠冕或衣装摩擦得影响“观瞻”了吧?那么我真是佛头着粪,罪莫大焉。虽然,对我的“冒犯”之举明确表示不悦者几乎未见,却无法保证有没说话的、没读这些诗作的读了以后怨气、怒气更大。惴惴不安过后觉得虽然《诗坛N叟》的写作可能是我“老年时犯了一次年轻人才会犯的‘轻狂之错’”,口无遮拦,不敬大贤,可毕竟也是硬起脖子的“真率之作”。我非圣贤,人非圣贤,我对“非圣贤”的朋友也有调侃、揶揄,从中也能折射出我很多的狭隘、偏激、趣味欠佳之处,甚至酸溜溜嫉妒别人的才华之处。我不是不知道这些东西暴露了出来,我其实就想把它们暴露出来。倘若不小心发现个别人“假正经”的时候,我便想在他面前“不正经”一下。还有多个朋友提议让我把他也写进这本书。但那些朋友的形象端正,为人正派,一片大好前程得找不到丁点儿“毛病”,我实在没地方下笔,想起“恶毒”之意都恶毒不起来,只得抱拳致歉。想写一首像《好老头屠岸》那样的诗还真不是愿写就轻易能写的。好,不说了,再说就是自己跟自己较劲了。我最想说的是,我是深爱这些朋友的,我对大家关心、关注,愿为这次劳心费神的写作付出时间精力。在吴思敬老师70寿宴上竖大拇指的那张照片上的人是我。大拇指是竖给吴老师的,也是竖给我所有的朋友——尤其是《诗坛N叟》涉及到的所有朋友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