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南方日报》2013年12月10日文化版介绍张况《中华史诗》

(2013-12-11 01:12:13)
标签:

转载

 

  《南方日报》文化版介绍张况《中华史诗》

 

[转载]《南方日报》2013年12月10日文化版介绍张况《中华史诗》

[转载]《南方日报》2013年12月10日文化版介绍张况《中华史诗》

附:原文(发表时有删节)

      广东诗人张况完成60000行大型历史长诗

 

    张况的中国梦:“ 希望《中华史诗》能成为中国的《荷马史诗》”

 

 

 

 

    南方日报记者   钟琳

 

 

 

 

近日,广东诗人张况的“野心之作”《中华史诗》即将面世,并由省作家协会和花城出版社联袂首先推出其中三卷本的《大秦帝国史诗》、《大汉帝国史诗》和《大隋帝国史诗》。这位祖籍广东五华的诗人,以苦砺十三载的巨大勇气与坚韧,最终完成了60000行的大型历史文化长诗《中华史诗》,目前该作正处于最后的修订工作。张况告诉南方日报记者:“我希望这部作品能够成为中国的《荷马史诗》,能实现我的中国梦”。

 这些年来,诗人张况一直在新古典主义历史文化诗歌写作的方向上不懈探索孜孜以求,《诗意三国》、《唐朝》,还有大量以历史文化、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写作对象的系列作品,都在诗坛引起好评。著名诗人、《诗刊》原主编叶延滨表示,张况以十三年的坚忍不拔的意志,呕心沥血完成了六万行的《中华史诗》….这六万行长诗是张况的中华文化长卷,可歌可泣,无论如何,这是值得举手致敬的中华文明的纪念碑式的作品。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白烨教授则认为,张况这种新诗写作的“文化寻根”,是具有高度的文化意识的写作。这种文化寻根诗歌,在当下诗坛,并非张况所首创,但却数他做得最为到位,也显得最为自觉。

无论是诗坛还是学界,都认为张况的《中华史诗》是目前中国诗坛工程最浩大、叙事最宏阔、诗歌行数最长的历史文化题材长诗巨献。

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诗人张况,了解他创作过程的心路历程。

 

谈作品:

 

“用诗意道出独标风骨的历史观”

 

《中华史诗》共分为三部分二十卷,长诗上溯中国的神话传说时期,下迄中国帝制集权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清朝,书写了大约170多万年的泱泱大中华历史。

创作史诗需要具备雄视五千年中华历史的超拔眼光、雄心壮志和勃勃“野心”。在开始写作的时候,张况就已经明确了史诗创作的的初衷和方法。“我并不想浮光掠影地把中华历史泛泛叙述下来,将历史事件重新堆砌,在我看来是人云亦云的做法,如果诗人和史学家做的是一样的事情,那他的诗歌将是毫无意义的。”张况说。在创作的过程中,张况坚持用诗性的眼光来观照历史,也对各种历史事件和史家论述进行详尽梳理和仔细研究。他说,“我对秦始皇、汉武帝、隋炀帝、唐太宗等重要历史人物的论述和看法,也与史学家有较大的出入,关于他们对于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都在我的诗歌中得到毫无掩饰的诗性反映,这种诗性反映,既有历史气场,又有个性彰显。”

叶延滨对张况的史诗是这样评价的:“张况不是用韵文来重写历史,而是用抒写中国《荷马史诗》的“野心”,以《史记》司马迁为高标榜样,让自己的灵魂重游中华历史长河,重新复盘重大事件,再次相逢那些叱咤风云的中华精英与枭雄,与他们唱和呼应,也与他们交锋评说。“在交锋和评说中,张况用诗意道出了自己的历史观念。

除此之外,张况也是通过史诗的写作,追寻自己的文化理想,企望以迥异于目今诗歌界的写作方式和文本表达,来实现他作为一名广东诗人的五千年的“中国梦”。“其实中国文化在我的血脉中一刻不停地搏动着强大的力量,伟大的汉字就是我写作中的最大宗教,中国文化如此博大精深,我完全有理由用诗歌的语言去切近她拥抱她挖掘她,我的写作可以说是对文化血脉认同之后对民族谱系的进一步追溯,是对文化理想和中华文明的深刻叩问。”

 

 

谈困难:

 

“曾想过放弃,觉得一己之力很难完成如此巨阔的文化工程”

 

说起这部鸿篇巨制的创作之始,其实只是源于张况某个突发奇想的念头——中国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度,几千年来还没有一部真正全面系统抒写大中华伟大文明的长诗力作,我也许可以试试!于是,希望写出一部全方位、多维度关注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史诗”这个念头就在张况的心中迅速以几何级数发芽、生长。写中华史诗的念头,也许很多诗人都曾有过,但最后,张况完成了。

张况告诉记者,从1995年开始,他创作史诗的念头愈发强烈,也开始做各种前期的准备工作,并广泛收集相关材料。“写作史诗必须要对历史事件和各种历史观点有非常全面准确的了解和把握,在这方面我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力求在写作中做到精准无误。”

尽管是功夫做足,但这耗时十三年之久的写作,对张况仍是一种体力和精力上的巨大考验,这是一个近乎“疯狂”的计划和冒险!著名诗人洪烛认为,张况在我心目中就是托塔天王的模样,双手托起了一部大题材、大结构的超级长诗。他说,汉族是没有史诗的民族,它同样也缺乏长诗的传统,一个民族没有优秀的长诗,就像一个国家的海军没有航空母舰,很难称作现代化的海军,就像准备进行军备竞赛一样,谁不希望自己的武库中能有一枚原子弹?张况用十三年的时间做了一件大事,一件别人没想过或没敢想的事情,一件别人即使敢想也绝对不敢做的事情。

史诗写作是诗歌的万里长城工程,险些就中途“夭折”了。张况透露,中间曾经中断过写作,原因是电脑中毒,所有已打好的内容都化为泡影了。“我刚开始写作的时候电脑还是“286”的那种,那时候邮箱等什么的功能的,都还没有,当时没有保存好,一中毒就什么都没有了。说到这里,张况做出一个极度夸张的捶胸顿足动作,他说他那时候已经写了4000多行了,且边写边在电脑上改,原稿纸上的内容与电脑里的已经是十岁跟十八岁的区别,电脑中毒后,他心里非常难过,眼泪在心里流,认为这可能是天意,甚至想到了放弃,总之觉得凭一己之力是很难完成了。”直到两年后的有一天,张况收到了著名诗人李松涛2000多行的长诗《无倦沧桑》和一封短简,他这才重新找回写作之初的热情和冲劲,才重新执笔,这一写便持续到了今天。

在叶延滨看来,张况在这部长诗中重新展示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与非凡人物,全方位的展示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历代的法制体系、不同王朝的社会问题等等议题,并以当代精神和当代视野,重新审视和解读历史,“《中华史诗》在浩若瀚海的描绘中华历史的作品中,能够有新的坐标和地基。张况以历史为经纬,编织出一幅幅气象不凡、风起云涌的奇绝画卷,同时又是一部中华文明的大百科全书式的奇书。”叶延滨这样评价。

刚刚以高票当选为佛山市作家协会主席的张况,此刻虽然显得很平静,但谈起《中华史诗》创作过程中的传奇式的种种经历,仍不免心生感慨。时光一晃,自己的写作已经是从“嫦娥奔月的“神话”时代一直持续到“神十”飞天的“中国梦”时代了!真是时不我待呀!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