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著名影评人、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编辑室主任洪烛看完影片《飘落的羽毛》后评价说:刘筱筱演绎出了傣族姑娘婻锁的性格,既温柔又坚强。他在影评中写道:在扮演婻锁的女一号刘筱筱,手持一根蓝色孔雀翎毛,微笑着出现在舞台上,半开玩笑地替剧中人道白:“我又复活了。”那一瞬间,就像看见婻锁从香销玉殒的湖底又回到岸上,让人吃惊的程度,不亚于看见安娜•卡列尼娜从铁轨上重新站了起来。为爱所伤的人死了,爱却是不死的。人类对爱的幻想和期待,生生不息。】
《飘落的羽毛》刘筱筱获赞“文青女神”(图)
2013年12月2日新华网
《飘落的羽毛》是根据国际著名色彩主义大师墨客为原型而改编的文艺爱情电影。由鬼才导演王艺执导,内地新生代女演员刘筱筱担纲女一号,饰演一位单纯善良的傣族少女婻锁,《飘落的羽毛》是刘筱筱主演的第一部电影。近期,刘筱筱随点映走遍了北京、云南、西安、上海、天津、呼和浩特等地。小妮子的惊人的美貌、纯熟的演技,以及机智的谈吐,构成了一个拥有强大气场的“小宇宙”,在全国范围内刮起一股不大不小的“刘筱筱旋风”。有些媒体甚至直呼为“筱旋风”。
http://news.xinhuanet.com/ent/2013-12/02/125793087_11n.jpg
“打女”转型,女一号获赞“东方比诺什”
内地新生代女演员刘筱筱饰演的傣族姑娘婻锁,是一个清纯的傣族少女,敢爱敢恨,为爱执着。这与她之前在电视荧屏中扈三娘、裴翠云的“泼辣野蛮的打女”形象来了个180度大转弯。
此次刘筱筱饰演一位痴情柔弱的少数民族少女,精湛的演技博得了众多影评人的好评。部分资深影迷看完该片后表示,这部《飘落的羽毛》与八十年代风靡一时的经典影片《乡情》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摒弃了那种男女追逐、纵情嬉闹的的庸俗爱情场景,而是以动人心弦的内心活动出奇制胜。
刘筱筱饰演的婻锁,没有现在都市女孩最流行的形削骨立的做作身段,而尤显其自然质朴之美,一袭水蓝色长裙,宛若扑落尘间的仙灵圣女――所以,当故事的到最后,这个把全部身心都给了上海画家的女孩,居然泰然自若地为情殉情的时候,几乎伤了所有观众的心。
“刘筱筱不动声色、却入木三分的表演,让我们的心与这个仙灵一样的女子借助银幕都有过短暂的相爱与愉悦,却也受到了爱所不能之后的剧烈伤害”,很多影评人在影评中这样写道。
对于角色的细致刻画,使得看完电影的影评人直接送个刘筱筱一个“东方比诺什”的称号,把一种高雅的气质和边陲少女那种神秘的气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而影迷们更是称赞刘筱筱为“文青女神”,单纯、执着而又坚守爱情的人物形象,已经深入影迷心中。她既可以对“打女”类的角色处之泰然,也在飙演技的文艺片中游刃有余。这本身就显示出非常强大的自信,因为能在二者之间保持平衡的人并不多。
朱丽叶•比诺什(Juliette
Binoche),法国著名女演员。1993年荣获威尼斯影后,1997年荣获柏林影后,2010年荣获戛纳影后,成为影史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大满贯影后。能够获封这样的称号,刘筱筱的表现可见一斑。
机智大方有气场,
“筱旋风”刮过全国院线
作为电影《飘落的羽毛》女主角,刘筱筱参加了各地的点映活动,并与现场的影迷进行了互动。影片中的刘筱筱着装朴素淡雅,精湛的演技以及清纯甜美的形象深入人心,令不少观众为之动容。而站在活动现场的她,身着各色礼服,优雅魅力尽显,引得现场影迷争相合影留念。
http://news.xinhuanet.com/ent/2013-12/02/125793087_21n.jpg
在西安的点映活动上,一位姓张的观众告诉记者,他是通过微博报名来的,很荣幸在众多的报名者中,自己能有机会来参加《飘落的羽毛》陕西首映礼活动。而且,作为刘筱筱的粉丝,当初听说刘筱筱要来西安,自己也一直希望能到现场来见她一面。今天来到现场,最大的希望就是有机会获得她的签名。“筱筱太漂亮了!实际上,她本人比电影海报上的还要漂亮很多!而且,在于观众的互动中,那种气场,让我都激动得忘乎所以了!那简直是一阵筱旋风啊。我爱刘筱筱,我爱一辈子!“
著名影评人、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编辑室主任洪烛看完影片后评价说:刘筱筱演绎出了傣族姑娘婻锁的性格,既温柔又坚强。他在影评中写道:在扮演婻锁的女一号刘筱筱,手持一根蓝色孔雀翎毛,微笑着出现在舞台上,半开玩笑地替剧中人道白:“我又复活了。”那一瞬间,就像看见婻锁从香销玉殒的湖底又回到岸上,让人吃惊的程度,不亚于看见安娜•卡列尼娜从铁轨上重新站了起来。为爱所伤的人死了,爱却是不死的。人类对爱的幻想和期待,生生不息。
《飘落的羽毛》于11月29日正式登陆全国各大院线,电影的画面和油画风格的色彩表达,都极具感染力,加上女一号刘筱筱的精彩演出,必定会让观众们惊叹于如此的画面场景和写意的故事情节。

【《飘落的羽毛》首映式。演员屈菁菁、刘洋影子、刘筱筱、郑晓东、导演兼编剧王艺】
有时候,爱就是爱。有时候,爱就是伤害
——观看爱情电影《飘落的羽毛》有感
洪烛
2013年11月20日,应邀在中国电影集团影院参加爱情电影《飘落的羽毛》首映式、媒体见面会。活动组织者张弓惊是我90年代就相识的文学朋友,观看过影片之后,他问我是否觉得节奏有点慢?我说是有点慢,但在这快餐文化的时代,中国电影最缺乏也最需要的,可能就是这种慢。文学、艺术,本该是一种慢,慢工出细活,并且在慢生活中才可能感受到其全部魅力。可我们偏偏置身于这慢不下来、甚至还不断提速的时空,充斥眼球的海量信息让人心浮躁,恰恰渴求一点缓慢,其实是渴求缓慢才可能带来的宁静。
在电光火石、追风霹雳的电影市场,一片羽毛缓缓飘落,时起时伏,仿佛在跟加速度的世界拔河似的,这需要多大的劲儿啊,可它居然做到了。至少,在观看电影《飘落的羽毛》过程中,我觉得生活放慢了脚步,甚至倒退着缓慢行走,回到了从前,回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是我多么熟悉的慢生活啊,却又显得多么陌生。
在后工业、信息化的现代社会,慢己成了奢侈品,我们奢望慢生活,又何尝不需要慢电影呢。我突然想到的“慢电影”这个新概念,不正与近年来兴起的文艺片潮流合拍嘛。与其说“兴起”,不如说“复兴”,因为电影本该是文艺的,只是在商业大片垄断市场的前些年,电影的文艺性已让位于商业性。当商业大片充斥视野之后,让人觉得缺乏营养,呼唤返璞归真的文艺片已成必然。比吸引眼球更难得的是感动心灵。正如影评人木雕禅师所说:“如今越来越市场化的中国电影有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越是小成本电影,越出现不乏令人眼前一亮的佳作。越是大投资大制作的大片,却越容易让人失望。”
王艺导演的《飘落的羽毛》,印证着我对“慢电影”的理想,不是空想,不只其片名隐喻着慢,其情节也是慢的,但这种慢却让人砰然心动。
《飘落的羽毛》以画家墨客为人物原型,改编自一段真实的情史。美院毕业生去云南写生,与当地傣族姑娘婻锁结下一段情缘。回城之前承诺,三个月之后就回来后娶亲。她相信并接受了他的承诺,这种接受,本身就等于也作出了自己的承诺。她痴痴地等待,这种等待,本身就在履行自己的承诺。最先承诺的男方,却在和家人与社会进行数次抗争之后无奈屈服,出国深造,忍痛放弃这段有始无终的情,辜负了女方的期待……是啊,爱可能比不爱多一些痛苦,但不爱肯定比爱多一些苍白。甚至错过的爱,也不是爱的过错。
羽毛的飘落,与那些重量级事物的坠落,风格上反差很大,简直不像是自由落体,更像是一段缠绵、一声叹息,润物细无声。《飘落的羽毛》里的羽毛,特指蓝色孔雀翎,映照着傣族姑娘婻锁的性格,既温柔又坚强。在彩云之南,在孔雀公主的故乡,婻锁和画家莫若从相识到相爱,乃至生死相许。爱情的承诺,可以比羽毛还要空灵飘忽,也可以沉重如在心坎压上一块放不下的石头。或者说可以轻如鸿毛,也可以重若泰山。
婻锁无疑是一位对爱认真、对爱的承诺也最当真的女人,把高温时说出而又必将冷却的绵绵情语,当成了自己血肉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以身相许,最终又以死相殉。她是那段夭折的爱的殉葬品吗?不,那绚丽如蓝色孔雀翎的爱也是她的殉葬品。凤凰可以浴火重生,同样美艳的孔雀却无法复活,生命是一次性的,爱也是一次性的,只有读者和观众对爱情故事的感动是没完没了的,可以不断重复,周而复始。
我是和诗人中岛、安琪坐在同一排观看电影《飘落的羽毛》。安琪感叹:“羽毛一定会飘落,对男人来说,事业远远在爱情之上,莫若放弃婻锁是必然的。羽毛一定会飘落,对女人来说,爱情远远在事业之上,婻锁放弃生命似乎也是必然的。我之所以用似乎是想表达我作为女人的一重遗憾,我希望,为了爱情放弃生命的女人越少越好。爱情,并非只能捆绑在一个人身上。”
爱是什么?有时候,爱就是爱。有时候,爱就是伤害。《飘落的羽毛》好像在强调爱的承诺,其实在表现爱的伤害。一种残酷的美,一种美的残酷。
只要爱情还会带来伤害,爱与被爱就同样悲哀。平等的爱是不可多得的楷模,但大多数爱情都是有差距的。有着迟早、轻重、缓急的区别。于是有了少年维特的烦恼,有了安娜·卡列尼娜之死,也有堂·吉诃德式的荒诞。两者相较,我同情付出爱的人,或比对方多付出的人。他们注定是弱者,在爱的天平上。他们首先饮下毒酒,他们焦灼地呼唤着对方,如同寻求解药。不如此无法使痛苦演变为幸福。对方的态度决定着幸抑或不幸,以及他们合盘托出的感情的终极价值。因为主动与被动的缘故,因为快一拍或慢半拍的缘故,可以说一开始就导致了双方心理地位的尊卑高下。哦,被爱的一方应该仁慈一点。只是,爱情是与仁慈无关的事件。在某些时候,它甚至是残忍的,如同战争!婻锁是爱的失败者吗?至少,不能算胜利者吧。她的失落难道只因为付出得更早、付出得更多、付出得更持久,到了不能自拔的程度?
男人与女人,是永远的陌生人。陌生能带来神秘想象,是无法抵御的诱惑。但同样的,爱情也是这个世界上公认的易碎品。尤其是在物质文明发达的现代社会,能够古典而无私,真正地爱一个人,简直太奢侈了。婻锁生活在民风纯朴的云南乡村,田园诗一样的环境,为这份古典式爱情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古典式爱情是什么样的?看一看汉乐府里的《上邪》就知道了:“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对时空的超越、对永恒的追求,是爱情最伟大之处。还有《诗经》里的《关雎》《蒹葭》之类,虽然时空相隔遥远,却彼此呼应。
或者听一听天籁般的仓央嘉措情歌:“在那东山上面,升起皎洁月亮。玛吉阿米的面庞,浮现在我心上。”这就是那个尘缘未了,只好以不了了之的情圣:心乱如麻,眼前的月光与耳畔的歌声也如乱麻。我们看见了他的无辜,他的无奈,他的无助,却怎么也帮不上忙。什么是情?情就是剪不断理还乱。什么是情人?情人的心里注定有更多的疙瘩,既美好又纠结。《飘落的羽毛》就顺藤摸瓜展现了爱的纠结,到了最后,是如何系成了一个怎么也解不开的死疙瘩。
爱情电影《飘落的羽毛》,还使我想到:不仅电影应该是一种慢,爱情也应该是一种慢。古典式爱情尤其如此。
现代城市生活很难延续古典式爱情,因为古典式爱情是务虚的,而务实的新人类早就学会遇到麻烦就一刀两断,已不屑于结绳记事般沉浸于无用的回忆了。这,也正是《飘落的羽毛》里的画家无法超越世俗以身践约的原因。他是负情了。他的负情与姑娘的多情,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人类能够产生爱情,也就同时能制造赝品。爱情作为艺术中的艺术,无法摆脱这一悲哀的命运。对永恒的爱期盼与否,可以说是鉴别爱情真伪的唯一法则。只有承诺,可以满足这种期盼。也恰恰是承诺,最容易落空,最容易使这种期盼失望乃至绝望。
爱情的悲剧,几乎都意味着追求永恒的失败。《飘落的羽毛》则是悲剧中的悲剧:一方已失信了,另一方仍在坚守承诺。在对方已不需要其坚守、诺言已找不到地方兑现的时候,这种海枯石烂的承诺已非对别人的,而是对自己的。自我的承诺是缺席的承诺,类似于单相思,不,甚至更揪心:被对方拒领的承诺更像是自我欺骗。当连自己都骗不了的时候,要么是彻底清醒,要么是垮掉。傣族姑娘婻锁就这样走向毁灭,自沉于家乡的湖泊。在所有的爱情中,恐怕生死恋最让人触目惊心,那意味着当事人已把爱看得高于生命。高处不胜寒啊。
相信爱还是不相信爱,比爱还是不爱更难决断。我们在爱的能力爱的勇气方面大大退化了,并不只是时代倒退了,而是新的诱惑新的信仰出现了:是相信爱还是相信金钱?是相信感觉还是相信物质?是相信浪漫还是相信现实?这都是问题。相信一端则意味着对另一端的不相信?依赖一端则意味着在另一端失去依赖?没完没了的选择题,把我们给弄懵了。弄得我们最后什么都不敢相信了。弄得我们对任何人都不相信了。我们怀疑爱的神圣,因为根本就不相信爱神会显灵。我们彻底成了爱的无神论者。也就成了爱无能患者。
这时再欣赏《飘落的羽毛》这一类爱情电影:原来人还可以这样活着这样爱着,一边爱着一边活着,不这样爱一场真像是白活了?同时,也不得不承认自己只能作为观众而存在。我们已演不了那种轰轰烈烈了。
郑晓东、刘筱筱主演的电影《飘落的羽毛》放映之后,是媒体见面会。扮演婻锁的女一号刘筱筱,手持一根蓝色孔雀翎毛,微笑着出现在舞台上,半开玩笑地替剧中人道白:“我又复活了。”那一瞬间,就像看见婻锁从香销玉殒的湖底又回到岸上,让人吃惊的程度,不亚于看见安娜·卡列尼娜从铁轨上重新站了起来。为爱所伤的人死了,爱却是不死的。人类对爱的幻想和期待,生生不息。
走出影院,迎面就是灯火通明的北京大街。这处地名叫小西天,我的思绪却还停留在电影里的云南。为了渲泄电影《飘落的羽毛》带给我的百感交集,我信口吟出了一首诗。作为画外音的画外音。但愿它能配得上这部诗意电影。
飘落的羽毛,因为变得沉重才飘落,还是因为飘落而变得沉重?


沉重的羽毛
——电影《飘落的羽毛》观后感
洪烛
羽毛很轻
沾上水就变重了
月光很轻
照在墙壁上就变重了
走路的脚步很轻
有了心事就变重了
你的呼吸很轻,和花香一样轻啊
动了情就变重了。变成深呼吸
说话的声音很轻
说出的是诺言,就变重了
你看我一眼,目光很轻,比羽毛还要轻哟
如果是在告别,就变重了


快与慢
洪烛
花开得很快,被人看见却很慢
花落得很快,要再开却很慢
记住你很快,只看一眼就记住了
忘掉却很慢
想起来很快,要让想法
变成真的却很慢
你来得很快去得也很快
重逢却很慢。拿得起很快
放得下却很慢
骑马很快,步行却很慢
下山很快,上山却很慢
你走得很快,我怎么追也追不上
月亮走得却很慢。比我还慢
我连着做好几个梦了,天还没亮
梦见一个人很快,比闪电还快
醒来却很慢。醒来之后
时间过得更慢了
念一遍六字真经很快,不就是
说一句话吗?刻在石头上却很慢
下雨很快。要让梦话
凝结成露珠却很慢
露水的姻缘一拆就散,要让
揉进了沙子的心,长出珍珠却很慢
得用多少眼泪和心血包裹它啊
一夜的工夫,大雪封山
要让冰山融化却很慢
你就是这样一座冰山啊
我不断地对着你呵气
怕你冻僵了。可你根本记不住
这是谁用了最大的力气
也只能送来微乎其微的温暖

洪烛著《仓央嘉措心史》已由东方出版社出版。东方出版社推荐语:《仓央嘉措心史》作者从仓央嘉措角度出发,写仓央嘉措作为一个精神领袖和作为一个普通人对爱情的执着与向往之间的矛盾。文字优美,感情表达深入。此书深受藏区文化爱好者、旅游爱好者、对仓央嘉措感兴趣的读者喜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