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我与诗人洪烛的“姻缘”》★〖虎尘人文随笔(36)〗

(2013-07-19 17:53:27)
标签:

转载

《我与诗人洪烛的“姻缘”》(随笔)

 

关于“洪烛”这两个字的内涵,想必粗通文墨的人,就可以望文生义。洪,大也。烛,蜡烛,亮也。原名王军,改笔名“洪烛”,许是深得中华汉字要意的,许是深得自个人生理想追求的。一个人的名字,看是几个字,然而在它们的构架中,不仅寄托了自己家族祖辈的理想,也寄托了自己父母人生终极的希望,更寄寓了一个人在未来成长中的方向和路线。“洪烛”的方向和路线,就是以“烛光”的姿态,以“烛光”诗歌的姿态,以诗人“烛光”的姿态,来努力完成自己名字价值的进取和升华的。

 

1967年出生于南京的“洪烛”,1979年进入南京梅园中学,1985年保送武汉大学,1989年分配到北京,现任中国文联出版社编辑室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有诗集《蓝色的初恋》《南方音乐》《你是一张旧照片》《我的西域》,长篇小说《两栖人》,散文集《我的灵魂穿着草鞋》《眉批天空》《浪漫的骑士》《梦游者的地图》《游牧北京》《抚摸古典的中国》《冰上舞蹈的黄玫瑰》《逍遥》《拆散的笔记本》《铁锤锻打的玫瑰》《风流不见使人愁》《多少风物烟雨中》《舌尖上的狂欢》《中国人的吃》《闲说中国美食》《北京往事》,评论集《眉批大师》《与智者同行》《晚上8点的阅读》《明星脸谱》。

 

历史文化专著《北京的梦影星尘》《北京的前世今生》《北京的金粉遗事》《颐和园:宫廷画里的山水》《永远的北京》《老北京人文地图》《名城记忆》《舌尖上的记忆-中国美食》另有《中国美味礼赞》《千年一梦紫禁城》《北京AtoZ》《北京往事》等在日本、美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出有日文版、英文版、繁体字版。九十年代成为掀起散文热的现象之一,被《女友》杂志评为“全国十佳青年作家”。获中国散文学会冰心散文奖、中国诗歌学会徐志摩诗歌奖、老舍文学奖散文奖、路遥青年文学大奖、央视电视诗歌散文大赛一等奖,《萌芽》文学奖及《中国青年》《诗刊》《星星》等奖项。2012年入选博客十年“影响中国百名博客”。

 

洪烛,少年成名。他少年成名的年代,不仅得益于自己的艰辛努力,更得益于那个以文学的文字和以文学的才华取胜的文学时代。诗为先声,文为后意。擅以诗歌见长的洪烛,以他那细腻温婉的笔调,写出了一系列颇受读者喜爱和好评的诗歌。从其“博客访问量:27,381,102 ”的数据,可窥一斑。说实话,我最初看他的诗歌和博客,是缘于他的博客访问量。这个数据,通过我搜阅、比对,校勘后,发现它是中国诗人和文人中个人博客访问量最高的一位。试比,一个主流的大媒体都没有这么高的访问量,而洪烛的个人“自媒体”却做到了,其因何在?

 

依我之陋识,那就是他以不间断的感性的诗歌精神,向这个以物欲为中心时代,输送濒临绝望的豪情和激情所致。于是,我从洪烛的“不间断的感性的诗歌精神”这点出发,开始了我“细腻而绵长”的对他诗歌的关注。我对他的短章,不太在意。我在意的是:他那充满高贵理想的和充满文学企图的长诗。我一直认为:作为一个诗人,要有高贵的文学企图。没有高贵的文学企图,断然不可称之为“诗人”。写“长诗”,不断考验一个写作者的生活积累,而且还考验一个写作者的的艺术积累,更考验一个写作者的“文学的智商和情商”。时下,很多体制内的知名和不知名的写作者,以及体制外的知名和不知名的写作者,之所以无心无力无才构筑长诗,其关节点就在于:他们没有,或缺乏真心地为读者为社会为大众而创作的“文学的智商和情商”。什么是“文学的智商和情商”?我给出的逻辑定义是:“指写作者在从事文学创作思维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艺术技巧和人文关怀精神”。这个概念,是我读了其长诗《黛玉葬花》后而生发的(网上没有的)。

 

“该有人给黛玉立传了。黛玉葬花的形象被当作历史悬挂在中国文学的门楼上,沿着中国文学的路径行走的人们可谓多矣,哪个真正停下脚步正眼仰望过她?哪个真正用心去聆听她的呼吸?在她柔弱忧怨的一生中,谁真正为她抹过眼泪?谁真正在梦中与她同眠共枕?是宝玉吗?是王熙凤吗?是薛宝钗吗?是刘姥佬,还是焦大?”这是我给《黛玉葬花》写的评论片断。后来,我又将几个片断整理成文学评论《与黛玉的前世缘份》,发表在2013年05月31日的《中国作家网》上。

 

因了这首长诗,我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喜爱《红楼梦》和黛玉的网友和诗友的来函和来电。他们在盛赞了这首长诗和我的评论后,要我转达洪烛“能否再请洪烛写一首关于曹雪芹和贾宝玉的长诗,也为他们立传”的请求。”我告诫过那些写作者们:“读者的要求,就是写作者的方向;读者的要求,就是市场的取向。谁忽视读者的要求,谁就会失去写作的方向;谁怠慢市场的需求,谁就会失去市场的价值”。在检索和点击“虎尘与黛玉”关键词的过程中,我发现网上有大量转载、收藏、复制,粘贴这首诗的信息,与“虎尘”相关的,大约百条以上。我不仅因我与此诗的“牵连”而有了与洪烛的缘分,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为当代诗坛有这样一首柔情似水的长诗《黛玉葬花》,而感到庆幸和欣慰”,与此同时,“也愿诗人洪烛在有生之年再创‘新高’”。

 

3:43 2013-7-19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