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所有尽善尽美的事物一样,爱情和婚姻最大的敌人不是所谓的“第三者”,而是时间。时间会把爱情的能源消耗怠尽,如果不填加新的燃料,激情会变成热情,热情会递减为平淡的感情,甚至会变得寡情或无情。】
爱情和婚姻最大的敌人是什么?
——观看爱情电影《杀戒》有感
洪烛
听说电影《杀戒》根据俞胜利小说《亮眼》、《老六》改编,由刘恒担任编剧,我觉得该刮目相看:怎么着也该是一部有文学性的电影吧。文学性就是不仅使人沉醉于情节,还能有思想与感悟。
刚开始听说是爱情电影,后来才确认是个新名词:疗爱电影。“疗”字在新世纪用处极多的就是足疗了,想不到会用在爱情上面。情同手足嘛,知冷知热。况且快速现代化社会,受内伤的人比受外伤的多,有心病的不比害别的病的人少,电影若能替人治病养伤,也是一大善事。
读到海报上的剧情梗概还是吓了一跳:
“生活在小城里的美丽姑娘江月娥刚刚经历过感情失败,却与高大帅气的肖立昆偶然邂逅,二人一见钟情。因为一个突发状况,肖立昆与江月娥闪婚成为夫妻,并生下儿子肖磊。婚后夫妻之间出现了无法弥补的感情裂痕,肖立坤对于娇妻婚后的种种行为疑心重重,而江月娥亦有重大婚前隐情瞒着肖立昆。在确认江月娥出轨后,两人毅然决定离婚,但江月娥不放心儿子继续跟肖立昆在一起,誓死争夺抚养权,肖立昆也毫不让步,决心守住自己的孩子。夫妻为儿子对簿公堂各施手段,江月娥突然在法庭宣称肖磊不是肖立昆的骨肉,要求做DNA亲子鉴定。目睹事件全过程的王晓娟来找肖立昆,道出肖磊出生的真相。精神重创之下,肖立昆回老家取出祖传的杀猪刀……”
《杀戒》由两位主演刘烨和倪妮表现了从相爱到相争的婚姻战争,剧情太冲撞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边看边对人类的爱情与婚姻有所反思。作为一个对婚姻即使不能说很恐惧、也得说很敬畏的人,不能不想啊。这部电影似乎把婚姻的负面能量揭示得淋漓尽致。
《杀戒》倪妮弹钢琴剧照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是一个老掉牙的名言。没有被证实为真理,可也很少被指责为谬误。婚姻真有那么可怕吗?能够把爱情葬送?那不等于说走向婚姻殿堂的人在为爱情自掘坟墓嘛。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情侣灯蛾扑火般投身于洞房花烛夜呢?婚姻肯定也有比爱情更大的诱惑。是什么呢?
于是婚姻在有“坟墓”一说之外,还有“围城”一说:外面的想冲进去,里面的想冲出来。单身的羡慕结婚的踏实,结婚的反而羡慕单身的自由。总觉得不属于自己的最好,类似于米兰·昆德拉所谓的“生活在别处”。其实是人类的贪心:恨不得城里城外的风光都能占尽,而两者的缺憾一并剔除。那样的好事恐怕只属于神仙眷属吧?哪一对夫妻能不食人间烟火、无需面对柴米油盐呢?
与之类似的是“空壳”一说。某些婚姻已形同虚设,不过维持一个框架。其感情成份大打折扣,甚至被蒸发得差不多了。
除此之外,还有“磨合”一说。两个从价值观到生活习惯都有差别的人,必须经历或长或短或痛或痒的磨合期,互相妥协,互相体谅,才可能严丝合缝,或水乳交融。那是一种理想状态。若双方都不愿作出丝毫让步,这部家庭机器甚至很难维持正常运转。
双方磨合得不顺畅,相互较劲,而不是相互退让,则容易演变为两个人的战争,唇枪舌剑,你来我往,都算是轻的。比摔东西抄家伙之类热战更都持久拉锯的是冷战。情场就真的如战场了,越是相爱的人越知道如何伤害对方,越是让对方防不胜防。
如果婚姻真是一座围城,也不见得代表着安全,堡垒总是从内部开始垮掉的。当两个人貌合神离,裂缝就产生了,并不断扩大。一旦闹离婚,无异于在两人世界里发生一场世界大战。不仅前功尽弃,还可能后患无穷。
请原谅我把婚姻描绘得偏灰暗一些。这都是观看爱情电影《杀戒》后本能的反应。
《杀戒》里的婚姻,很不幸应验了“战争”一说,离婚大战,争夺孩子抚养权而打官司,男主人公差点就要对昔日同床共枕的爱人拔刀相向。不幸中的万幸是:他在最后一瞬间突然想通了,表面上好像只是把刀放下了,其实是把一场婚姻一场爱的伤与痛放下了。
走出剧场,我尽力回想对于婚姻还有哪些美好的说法。在这方面,还是古人最有创造力。白居易《长恨歌》虽然描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生离死别的爱情悲剧,可里面很多诗句让人憧憬天长地久:“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爱情为何要演变为婚姻,不是为了作茧自缚,而是为了比翼双飞地超越时空。

和所有尽善尽美的事物一样,爱情和婚姻最大的敌人不是所谓的“第三者”,而是时间。时间会把爱情的能源消耗怠尽,如果不填加新的燃料,激情会变成热情,热情会递减为平淡的感情,甚至会变得寡情或无情。不管就生理基础还是心理基础而言,爱情都是有保鲜期的,不可能永久保持激情状态。要想让两人关系经得住时间考验,必须有彼此的承诺和相互的义务与责任。婚姻就是使这种承诺与责任法律化、制度化、日常化,为了让两人关系更稳定地延续。
看完《杀戒》,就当忆苦思甜吧。我们不妨多想想婚姻好的一面。婚姻最大的魅力,就是使爱情进入世俗层面后虽然难免磨损,但不断浴火重生,由激情过渡为温情,由爱情演绎为亲情。由于同甘共苦相濡以沫,两个人没有血缘关系,却胜似血缘关系。这就是婚姻的“亲情”一说。爱情的燃料中填加了亲情,才可能更加信任与默契。
《杀戒》只是生活中许多爱恨情仇的缩影。现实中也不乏比之更残酷的故事。爱可能变成恨,走火入魔的爱甚至可能变成深仇大恨,情人可能反目为仇。但我们不必对爱情太过悲观,当爱情进入婚姻,也可能变成亲情,情人也会变成亲人。
爱情是感性的,婚姻却不能少了理性。不管爱情还是婚姻,都是需要山盟海誓的。古今中外那么多爱情诗歌,都在吟唱海枯石烂的誓言。
在这爱情与婚姻的面目千变万化的新世纪,有一部电视剧里的台词也很感人:“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这已成流行语了。我姑且称之为新世纪爱情的口号。但敢于说出口的人一定要记住:这句话不只是激情四射的表白,更是掷地有声的承诺。
什么叫承诺?就是不管遇到哪种情况都应该兑现的。婚姻是一种承诺,更是一种责任。商业合同都必须一丝不苟地兑现,更何况感情协议呢。结婚之前,或者说承诺之前,还真得想好了。想好再说。
理想的爱情与婚姻就该是两个人的宗教,有共同的信仰才可能共患难,才可能彼此信任。西方的婚礼在教堂里举行,还真是有道理的。婚姻有时候需要有一种牺牲精神。愿意付出才可能有收获。电影《杀戒》里男女主人公的相争,反而是两败俱伤一场空。
《杀戒》倪妮剧照
我青年时代的理想就是做个天马行空的诗人,觉得婚姻会使人变得平庸,使人不得不放弃理想向世俗投降,故一直敬而远之。这一印象得自于旧书里记载徐志摩与汪精卫的婚姻观争论。
一九二三年九月二十八日,农历八月十八,海宁人祭奠潮神伍子胥的日子,志摩邀约了胡适、陶行知、朱经农、马君武、汪精卫等一班名流来海宁观潮。众人在斜桥下火车,上了志摩早已租好的水网船,走十几公里水路,投奔观潮胜地盐官镇。他们一边欣赏两岸的江南水乡风光,一边还吃了一顿饭,是富有地域特色的船菜。更令人难忘的则是就餐时的氛围乃至谈笑。有人先问经农:“什么事这样得意?”精卫说:“结婚吧!您得请我们吃喜酒。”行知说:“比结婚还好。”精卫说:“那么是生儿子了。”志摩说:“生儿子不如结婚,结婚不如订婚,订婚不如求婚,求婚不如求不成。”精卫所猜,是一般中国人之心理,志摩所说,则体现了诗人的“另类”态度。
陶行知根据这次“船宴”的笑谈写了一篇《精卫与志摩的喜事观》,发表在《申报·自由谈》上,有所感叹:失了恋才写得出好诗来,歌德失掉夏绿蒂而《少年维特的烦恼》一书却占据了普天下青年们的心灵,志摩知道这个道理却不能终身奉行:小曼答了一声Yes之后,诗神便向志摩不告而别了。他当然还会做诗,只是没有从前的那么好,这在爱读诗的人们看来是何等重大的一个损失啊……
现在想来,徐志摩纵然是大诗人,其创造力也是有克星的。如果他婚后忙于养家糊口之余,仍然能写出诗来,甚至能因之而激发出新的灵感,写出风格剧变的好诗来,那才更让人佩服,那才不失为大诗人中的大诗人。
杀戒刘烨倪妮剧照
杀戒刘烨倪妮剧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