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批评新世纪散文:散文文风的四个不良“面相”

(2012-07-18 21:23:30)
标签:

罗振亚

麦地

散文

批评

创作

洪烛

中国

文化

文艺

北京

杂谈

【洪烛注:转载罗振亚批评新世纪散文创作提及我及一系列散文家的“酷评”。良药苦口,值得散文界反思。】

           文事聚焦·问诊当下散文创作①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散文文风的四个不良“面相”   

             罗振亚

    编者按

    包罗万象又纷繁芜杂,这是当前散文创作的基本面貌。此中顽疾有何表现?缘由如何?“药方”何在?本版从今日起开辟“文事聚焦·问诊当下散文创作”栏目,邀请专家从各个向度进行阐述,发表高见,并期待引发更为全面而深刻的思索。

    如今,散文似乎愈来愈好写。不论是大名鼎鼎的作家、学者,还是普通的老百姓,上自八旬老翁下到十三四雏子均可染指。所以,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它的行情开始看涨,报刊辟专栏,出版社出丛书,社会上开笔会,什么小女人散文、大文化散文、新散文、新媒体散文、原生态散文、在场主义散文等,众声鼎沸,五花八门。“好写”与“走俏”的互动,使曾经沉寂的散文园地变得热闹、繁荣起来,有论者甚至把上世纪90年代称为“散文的时代”。

    进入新世纪,散文创作却出现了明显的滑坡。尽管创作队伍依旧壮观,产量更加惊人,并在题材视域与个体风格的拓展、处理日常现实生活的激变能力和艺术技巧的普遍提升等方面,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可是其表面的喧哗已掩饰不住内在的混乱,不但在对拳头作家和经典文本的输送上大为逊色,而且在写作难度的克服、艺术可能性的寻找上未提供出多少新质,即便是创作自身也存在着一些本质的失衡现象。

    为什么散文创作再度陷入低谷?这固然和市场经济的冲击、大众消费文化的风行、回温的诗歌与长篇小说的上挤下压等因素有关,但是散文创作的文风问题恐怕也难辞其咎。

    说到文风,在这里已不仅是文章风格的意思,而指代着超越于文章风格之上的一种创作风气和倾向。放眼当下散文创作的文风,至少有几点亟待反思和调整。

    “一窝蜂”似的同质化

    把经典和大师当范本学习不失为一条成功之道,但若一味临摹、仿制,就会适得其反。《文化苦旅》之后,各种面貌的“余秋雨”纷纷在人文传统、自然山水、历史文化题材中寻觅、穿行;刘亮程一出,无数崇拜者便争相在村庄、河流、麦地等乡土意象的原野上开镰收割;尤其在周德东、洪烛、周国平等辐照下,报纸副刊和流行杂志上的青春美文、哲思小品,更是“铺天盖地”,令人目不暇接。

   这种趋同现象,和一些成名作家作坊式的批量生产聚合,把个人化的创作行为又改写成了集体书写,充满了似曾相识的重复感,创造力日渐萎顿,虽然很多跟风之作技巧圆熟精致,颇具煽情能量,但还是因缺乏应有的鲜活与生气而令人厌烦。

    像大量逆现代化潮流而动的乡土散文,的确以乡土闲适、纯朴、安静品性的认同,暗合了现代人寻找精神家园的精神脉动,对抗了都市工业文明的喧嚣异化,可这些多为都市作者想象、炮制的土地神话,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现代乡土古朴而悲凉的灵魂内核,它在如今后工业的社会里表演,也有几许滑稽味道,并且面对流转的人生现实和繁复的心灵变幻,过度承袭他人的思维方式、表现手段与形象系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错位与冲突,使艺术传达趋于贫困,而从题材选择、感情状态、感觉习性到想象路线、遣词造句乃至文章题目等高度趋同的“类”化,则使大量的创作个体形象模糊,千人一面,让读者产生审“美”疲劳自然在所难免。

     偏于抒情与记事的“自恋症”

    贾平凹在《散文的看法》中断言:“唾弃轻而狂的文风,有人却走向另一绝地,使散文的题材狭窄,精神脆弱。”这切中了散文界要害,即一度减轻的自恋症在新世纪又开始发作、加重。

    对宏大叙事的厌倦,使许多作者的个体情感和经验不自觉地膨胀,充斥报刊的到处是“自我”色彩浓郁的抒情与叙事,而且多停浮于游山观水、吟风弄月、伤情怀旧的把玩,轻松自娱、思想贫血现象频繁发生。

    如那些瞩目于婚恋之类的消闲题材、自得其乐的小女子散文与小男人散文和那些讲究客观真实、质感复现的在场主义、原生态散文等,就大都平面世俗,轻软琐屑,鸡零狗碎,仿若生活的流水账,内质孱弱。

    像发表于《散文百家》的《狗肉蘸盐花下酒》,十足的细腻、朴实、原生态,先写屋里几个人在用狗肉蘸盐花下酒,然后猜测狗的来路、何时吃狗肉最佳,再说乡下杀狗、炖狗的种种细节,中间夹杂两个狗的忠诚故事,最后写到冬天里大家围坐桌旁吃狗肉,因狗肉的缘故而异常温暖。作者把生活中的事象移植到作品里,像是展现北方习俗、“狗性”可靠,又像是什么都不表现,只是吃狗肉事件过程和细节的本真敞开,拉杂啰嗦,谈不上什么深邃的内涵,也少将生活转换为艺术的审美因子。

    这两种偏于抒情与记事的路线,都在无形中助长了散文的浅薄平庸,减弱了散文的骨力和钙质。其实,上乘的散文应像史铁生揭示人生困境的《我与地坛》、张承志张扬崇高境界的《清洁的精神》那样,达成情、意、知的三位一体,在介入现实、传达真情实感的同时,自然地凸显出深刻体验和思想的筋骨,给人展开一片智慧的家园,情理浑然。

     贪“大”文化情结日益膨胀

    周涛、李辉、韦君宜等文化散文的成功和贾平凹借助《美文》对“大散文”的倡导,双向激发了作者们心中潜存的宏大意识与情结,一时间求思想、境界、气魄、容量之大成为一种风尚,长篇散文、系列散文在文坛此起彼伏,其热度至今不减。

    这种追求纵横捭阖,文思阔达,浓化了散文的文化氛围,利于表现民族精神与东方智慧,也是对自恋症的一种积极扼制,像阎连科的《我与父辈》、王充闾的《张学良:人格图谱》、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就或以辛酸乡土经验的质朴回眸,或以爱国功臣张学良心灵的散点透视,或以底层人生和吁求的深切触摸,产生了撼人魂魄的力量。

    但是大量作品向“后”看,在逝去的历史甚至远古洪荒中驰骋想象,一些作者对观照对象既没有深入的情感体验,又没有充分的理性认识,所以只能浮面地罗列地名景观、风俗事件、传统思想等知识元素。由于缺少当代意识的烛照,过分依赖于文化意识,他们建构的文化空间常常人气稀薄,异常空泛,是生态的而非心态的,是文化的而非文学的,疏离了具体现实和当下心灵,结果是留下了不少文化赝品。

    特别是有些作者借长篇、系列之名,不在深度、高度上做文章,倒把体积搞得“大”有赶超短篇、中篇小说之势,拼命比长度比篇幅,而实质上却散漫随意,冗赘不堪,水分饱满,“瘦身”是大势所趋。

    我想最好的散文是能够切近读者的心灵与日常现实,充满人间烟火之气,王兆胜的《母亲的光辉》、《三哥的铅色人生》、《与姐姐永别》等亲情散文之所以催人泪下,就在于其感情发自肺腑,诚挚真切,有“心”的重量;好的散文更该虑及当下读者生活的快节奏,尽量简捷,同炼情炼意炼味一起炼言。

    “散文”的腔调过盛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很多人都觉得散文即“美文”,其结构必巧,语言必美,这种近于迷信的观念使“文胜于质”的传统散文弊端至今仍时时存在,很多作者努力把散文写得更像“散文”。随便翻开一篇文章,就是这种文采飞扬的诗化状态。

    有篇《散文是棵树》写道:“百鸟的鸣唱,常常在树上啭出华丽的辞章。散文这棵黄果树,它既有清一色墨绿的朴实与安详,也有花团锦簇的繁华与喧嚣。不同的轻风吹来,吹出了不同的色彩,不同的姿态。要么鹅黄,要么深绿,要么卷曲,要么舒展。”其拟人象征的手段、托物言情的构思、精致婉约的风格及华丽讲究的辞藻,不能说不美,但总让人感到它太美太玄,太端庄高雅,太注重技术经营,和普通的读者生命之间隔着一层,有些不够自然的矫情和牵强。

    而像阿健巧妙揭示成功的门往往虚掩着、需要人们走出思维定势将它轻启道理的《虚掩着的门》,则走了一条简隽朴素的路子,不做作,不卖弄,无艳词丽句,少高难技巧,平平淡淡的语汇,娓娓道来的调子,却清新自然,把道理传达得澄澈清晰,有一种洗尽铅华、直指人心的魅力。

    好的散文就如散步,它应言之有物,准确生动,轻松随意,远离外观的圆熟华美,而求内容、文字的透彻、本色和深入浅出,以“平淡”为最高境界,自然却少矫饰,流畅又不雕琢,彻底从“像散文”的思维怪圈中走出。

    文风不是小事,它往往是世道人心、时代风气的外化。优秀的散文作家应该对易学难工的文体散文怀着一颗敬畏之心,重真诚,戒浮躁,扬自然,去粉饰,既丰富情感血肉,又锻造思想筋骨,让散文具有感染性与震撼力,更收放有度,平易可亲。

    罗振亚(作者为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来源:2012-06-12 光明网-《光明日报》 

 

本博附录:洪烛:我理想中的批评

我在新浪网开了几年博客,专发自己的诗歌散文,许多博文的评论栏有成百上千条网友跟帖。我总是逐一阅读,即使对其中讽刺与挖苦的“酷评”也从不删除。网民的鉴赏水平非常高,文风犀利,语言鲜活,使我屡屡有被“点穴”的快感与痛感。我把这类网上留言形容为“微批评”即微型批评。尤其那些微型“酷评”,使我听见了在熟识的文友中不大容易听见的声音,帮助我发现了自己创作中这样那样的毛病,进而可能加以修正。有一次,我将诸多网民对我的“酷评”集中转载,并写了一篇《批评也能使我获得力量》的博文回应,这种态度得到了更多网民的赞同。】             

                       洪烛:我理想中的批评

  来源:文艺报 2012年7月9日  作者:洪烛

   新世纪,随着新媒体异军突起,文学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跟重新洗牌的文学现场相比,真正能够领风骚的批评缺席,至少是滞后的。它仍像是一头代表着旧文明的老牛,被不断提速的文学火车远远甩到夕阳中。四处寻找新出路的创作,对批评的失语或脱节颇有怨言。我不想重复新老作家们的牢骚,与其气愤地批评批评不该是这样的,不如畅想一番:批评应该是什么样的?它即使是一头牛,也该是好斗的公牛,看见谁跑得比自己快就眼红得想追的那种,哪怕追的是一趟火车。换个诗意的说法:批评就该有一种夸父逐日的精神。哪怕累死在穷追不舍的路上,都是光荣的。可我们当下的批评呢,仍然不温不火地闲庭漫步。

  连文学的翻译都被形容为一种再创作,文学的批评更应如此。我理想中的批评,应当把这种再创造的力量发挥得淋漓尽致。它不是创作的尾巴或附庸,而是创作有效的延伸,是作者的激情与梦幻在批评家手中的接力,是作品的灵魂在他者的视野里继续生长。如果说好的作品应当经得起无穷的阐释,好的批评应当向那无限的可能性勇敢挺进,并至少使其中的某一种得以实现。

  我理想中的批评,重在发掘原作的潜能,假如毫无新的发现,那真正属于“多余的话”了,有何存在的价值?何必画蛇添足?批评家虽然不是发明家,但起码应该是发现者。替更多的读者揭示原作中不是一眼就能望穿的风景,乃至风景的内核。他的勘探,甚至超过作者的预期与储备,使作品的指向获得新的可能,新的空间。

  我同样呼唤能出现挑战者式的批评家。勇于站在创作者的对立面,总是能找到对手的软肋,一针见血地点到穴位。他同样也是发现者,又高于一般的发现者,因为他还发现了作品的不足之处,并且说出来,给创作领域敲响警钟。他就该像牛虻一样,刺激得作家们向更高的境界一路狂奔,在创作活动中再也不敢偷懒。如果失去了天敌与危机感,创作的动物必然放慢脚步,甚至可能退化。最严肃的批评家,就该是完美主义者,不断地给创作者制造难度,提升难度。如果文学变成无难度的写作,不仅是作家的惰性或急功近利使然,同时意味着批评家的失职,意味着批评对创作的监督作用大打折扣。勇敢的批评有助于造就勇敢的文学,因此,我呼唤有难度的批评,尤其是对无难度的写作乃至伪文学宣战的批评。

  真正的文学必然有痛有痒,批评要够得着文学的痛处与痒处。批评应该是入木三分的强刺激,而不是无关痛痒的象征性抚摸,那只能增加文学的麻木。难道,还觉得今天的文学麻木得不够吗?

  我理想中的批评,对僵死的文学有重新启动乃至再造的功能。前提是:它必须学会说不。对伪文学说不,对腐朽的教条说不,对扼杀理想的庸俗说不。如果连不都不敢说或不会说,批评的精神何在呢?

  网络时代,“专业批评”不专业或不敬业会让人失望,“非专业的批评”反而迎来新的生机。网络文学现场,活跃着无数非职业批评家,非著名批评家。这些草根批评家,通过论坛、博客、微博,无所顾忌地对现在进行时的文学创作发出批评的声音。正因为有感而发,且不带功利性,才不乏真知灼见。

  我在新浪网开了几年博客,专发自己的诗歌散文,许多博文的评论栏有成百上千条网友跟帖。我总是逐一阅读,即使对其中讽刺与挖苦的“酷评”也从不删除。网民的鉴赏水平非常高,文风犀利,语言鲜活,使我屡屡有被“点穴”的快感与痛感。我把这类网上留言形容为“微批评”即微型批评。尤其那些微型“酷评”,使我听见了在熟识的文友中不大容易听见的声音,帮助我发现了自己创作中这样那样的毛病,进而可能加以修正。有一次,我将诸多网民对我的“酷评”集中转载,并写了一篇《批评也能使我获得力量》的博文回应,这种态度得到了更多网民的赞同。

  是的,批评就该给作家带来压力,而作家就该把这种压力变成动力。批评与创作形成互动,才是有意义的。网络现场,是在呼唤自由的批评,是在恢复批评的自由。文学的宗旨是“说真话”,批评也应杜绝说假话,说套话,说空话。

  我理想中的批评,不是构成创作的平行线,而是有交会、有交锋,某些特定的情况下甚至能扭转或引领创作的趋向。创作与批评的角力,其实又形成一股合力,使文学就像一棵雌雄同体的古老乔木,在自觉与自省中向更高处生长,追求着自我超越,而不是自我重复。批评不是文学的外力,而应是文学自身具备的内功。

  我理想中的批评,是旗帜鲜明的,不是态度暧昧的。是横刀立马叫阵与对阵的,不是敲着边鼓助阵的。批评家与作家应该是棋逢对手,兵对兵将对将的,而不是坐在观众席上的亲友团,更不是帮助营销的托儿。批评家的人格是独立的,批评才是有骨头的。

  恐怕是为了营造或不破坏文学的“和谐”,当今占主流的是“鸽派”的批评。这本没错。但如果批评界“鹰派”缺席,文学的天空将是单调的。记得以前有诗人说过:对于创作,团结是一种力量,不团结也是一种力量。是的,独创比合唱更能体现文学的生命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是最真实最有包容性的大合唱,才是最高意义上的和谐。批评跟创作一样,需要发出个性化的声音。杜绝了假嗓子,有血有肉有骨头的批评家,才能以有爱有恨有体温的批评,赢得作家与读者的双重尊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