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忆我的文学父亲[入选江苏教育版语文试卷]

(2012-06-16 12:15:42)
标签:

杂谈

洪烛

高考

中国

三无学生

诗歌

屈原

南京

苏教版八下单元试卷·第一单元测试卷(附作文范文)

                       回忆我的文学父亲■ 洪烛
  我的童年时代只知道两位作家,一位是鲁迅,另一位就是高尔基。我的孤陋寡闻与年龄有关,但也与当时的那个时代有关,因为那本身就是一个孤陋寡闻的时代。在那个时代,文学领域里似乎只推举这两位巨人,甚至不惜把他们神化了。在他们的名字前面,总要慷慨地冠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之类头衔。这两位太阳型的作家,使其他的星辰都黯然失色了。所以,我的童年,只留下对这两位作家的记忆。我知道鲁迅是中国人,而高尔基是外国人。在我幼稚的想像中,他们更像是兄弟一般的关系,甚至其相貌都不无神似之处:瘦削的四方脸,平头短发,浓眉,犀利的眼神,尤其都有一撇浓密的八字胡……他们的作品,对那个时代都起着圣经般的作用。现在想想,他们简直是那个时代的两位文学神父。但仅仅他们两人,已经使我内心的殿堂足够拥挤了。必须承认:我是因为对这两位偶像的崇拜而关注起文学的,甚而至于梦想成为一个作家。他们那双峰并秀的形象给了我童年以极大的影响。在那个时代,作家的地位似乎是因为他们精神上的存在而得到提高,以至令世人羡慕的。从主观上来说,如果我今天能算一个作家(可惜作家已不吃香了),完全来自于他们给予我最原始的教育,他们相当于我的文学父亲。即使我长大成人了,即使时代又使他们走下了神坛,由巨人而还原成凡人,但我仍应保持那种对父亲般的尊敬与感激。假如没有他们,我的人生将大有区别。至少我的童年,将彻底在无知中度过。文学原本就促人早熟,而他们又使文学更早地进入我的生活,我似乎是由童年就直接进入“我的大学”,一座文学课堂。
  鲁迅的杂文与小说虽然深刻,但对于一个孩子的理解力而言,还是显得壁垒森严。比较而言,高尔基的灵魂纵然远在异国,但因为有其自传体三部曲的娓娓述说,似乎更为亲切。《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有多少中国孩子因之而了解到一位外国男孩成长的经历。说起来不好意思,我最初读的并非原书,而是一套黑白效果的同名连环画,但这已足够了,足够使我把书中的主人公当作自己异国的伙伴来看待。鲁迅的童年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虽然有个乡下伙伴叫闰土的,还曾划船去看社戏或偷蚕豆什么的,但总体的轨迹很单纯。高尔基的童年则苦难而又传奇:进鞋店当小伙计、给绘图师当学徒、逃课、在伏尔加河轮船上做厨师的小工、借着烛光偷偷读书……这是一些离我很遥远的事物,但更容易使一位循规蹈矩的学童想入非非。通过那一系列朴素而又新鲜的画面,我进入别人的童年,而别人的童年又开始影响我,我过早地体会到某种隐秘的忧伤与快乐。有时候,一部书就能帮助一颗混沌的心灵认识到:世界是如此之大,每个人的命运又是如此悬殊……

   在我的心目中,高尔基既是一位巨人(当时社会的评价),又是平凡的孩子,跟我的同龄人一样,伴随我成长,并且不断把成长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告诉我。他是一位能让别人共享其喜怒哀乐的伟大的孩子。他因之而成为我在这个世界上既不相识,而又最了解的一个人。一个熟悉的陌生人。应该说我的童年至少有那么一小部分生活在别人的童年里,生活在遥远而陈旧的伏尔加河流域,跟一位流浪的俄罗斯小男孩共呼吸,这多多少少给我胆怯而平淡的童年增加了一点点冒险的乐趣……
  大约十年以后,我果然成为一个文学青年,大约十年以后,我也进入了“我的大学”——只是这是一所与高尔基的“大学”迥然有别的常规化大学,念的是中文系。时代变了,高尔基这个名字,反而很少有人提起了。在思想解放的时代,那么多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师挣脱禁锢重现了,就像不约而同在一夜间获得了新生。譬如对高尔基的祖国,我们知道除高尔基之外,原来还有勃洛克、阿赫玛托娃、帕斯捷尔纳克、曼德尔施塔姆、茨维塔耶娃、索尔仁尼琴……对那么多新面孔还认识不过来呢,也就淡忘了高尔基这张老面孔。更主要的是,人们仿佛对于文学家乃至文学本身也有了重新认识。在重新界定的殿堂里,高尔基似乎处于一个被罢黜的尴尬的位置。至少在书店里,他的著作不像以往那么醒目了,快被形形色色的新版名家名著淹没了。在我之后的下一代中国人,恐怕很少有谁读过《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或深受其感动了。
  大学毕业,我从外省流浪到北京。居京大不易,薪水菲薄,只够在郊区租一间农民房栖身,我白天骑车去上班,晚上则闭门读书、写作,但深刻地感到自己是从象牙之塔回到人间,命运对我生活的安排恰恰与高尔基颠倒,先有“我的大学”,然后才有“在人间”。或者说,走出菁菁校园之后,我才真正地进入了“我的大学”,—所高尔基式的充满人间烟火的大学。仿佛为了求得心灵的安慰,又像为了汲取某种力量,我居然从旧书堆里重新翻检出来那本纸张已泛黄的《我的大学》:“于是我就到了这座有一半鞑靼人住的城市。我住在一所平房的一个狭窄的小房间里。这所房子孤单单地坐落在小土岗上,在一条很窄的、破破烂烂的街道尽头。房子的一面墙紧挨着一片失过火的空场。空地上长满茂密的杂草;在苦艾、牛蒡、马蓼的杂草丛中和接骨木灌木林里隆起一片砖瓦建筑的废墟。废墟底下有一个宽敞的地下室,无家可归的野狗集在这里,也慢慢在这里死去。这座地下室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里,它也是我的一所大学。”

   由于生活经历的相似,高尔基离我更近了。或者说,是生活本身,帮助我不断地理解着高尔基,理解着那个年轻流浪汉的奋斗史。并且自我安慰:许多人(譬如高尔基)都是这么走过来的,由黯淡的现实走向光明的前途。后来我租房的那个村落面临拆迁,房东催促我紧急搬离,说一星期后推土机就要开来了。我四处打听,而又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住所,心情太郁闷了,就坐在旁边的工地上抽烟,我永远记得那个死亡一样的黄昏,工人们都下班了,只有一排排水泥桩静静地陪伴着我。我为生活的无情感到无力。我为世界的空旷而感到空虚。鬼使神差,眼前仿佛又出现了高尔基的影子,出现了《我的大学》里的一幅画面:年轻的流浪汉在伏尔加河畔一艘翻晒的舢舨下过夜。我想,那至少是一种值得仿效的精神。于是,内心的悲哀演变成某种悲壮,自身面临的困境也散发出淡淡的诗意。

   我要求自己相信,未来的某一天,我也会像高尔基描绘年轻时的落魄经历一样,回忆自己失败的青春和这个失败的黄昏的,伤口总会结疤,而伤疤像勋章一样值得胜利者炫耀。就这样假设着,血液里仿佛又灌输了新的力量。其实这种心路历程早已被高尔基在《我的大学》里描述过了:“我已经学会了幻想出非凡的惊险的事业,幻想建树伟大的业绩。在艰难的生活日子里,这种幻想给我的帮助是非常大的。这种艰难的日子真是太多了,我的幻想也随着越来越丰富了。我没有指望从外面得到帮助,也没寄希望于偶然的幸运。但是,在我的身上渐渐地养成一种顽强的意志,生活条件越是艰苦,我就觉得自己越是坚强,甚至越是聪明。我很早明白了人是在不断反抗周围的环境中锻炼出来的。”
  我永远不会否认:高尔基是我童年的偶像,而且在我成年之后,他也从精神上拯救过我一次。不管他是怎样的一位作家,对于我个人都是极其重要的,没有哪位作家能对我的实际生活产生如此之大的影响。不管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地位如何(伟大抑或平庸),对于我都是有意义的。我为自己是他忠实读者而庆幸。我回忆着他(在别人逐渐将之忽略的时代),就像回忆自己精神上的父亲,哪怕他在世人眼里只是个凡人,但在儿子的心目中却是永远的英雄。我写这篇文章赞美他,哪怕仅仅出于私人感情。
   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叫“高尔基”(意指苦命人)。“高尔基”本是俄文的音译。童年的我,却一直无知地以为这位作家姓高呢(就像以为鲁迅不是姓周而是姓鲁一样)。但至今在我心目中,他仍然姓“高”——高大的意思,多么嘹亮的名字啊!

                         我的文学父亲[入选江苏教育版语文试卷]

语文资源网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鄂教版、冀教版、北师大版、京版资源中心

 

苏教版八下单元试卷·第一单元测试卷(附作文范文)

(三)、阅读《回忆我的文学父亲》,完成下面题。(18分)

回忆我的文学父亲

洪烛

⑴我的童年时代只知道两位作家,一位是鲁迅,另一位就是高尔基。我知道鲁迅是中国人,而高尔基是外国人。在我幼稚的想象中,他们更像是兄弟一般,甚至相貌都不无神似之处;瘦削的四方脸,平头短发,浓眉,犀利的眼神,尤其都有一撇浓密的八字胡……但仅仅他们两人,已经使我内心的殿堂足够拥挤了。必须承认:他们那双峰并秀的形象给了我的童年以极大的影响。

⑵鲁迅的杂文与小说虽然深刻,但对于一个孩子的理解力而言,还是显得壁垒森严。比较而言,高尔基的灵魂纵然远在异国,但因为有其自传体三部曲的娓娓述说,似乎更为亲切。《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有多少中国孩子因之而了解到一位外国男孩成长的经历。说起来不好意思,我最初读的并非原书,而是一套黑白的同名连环画——但这已足够了,足够使我把书中的主人公当作自己异国的伙伴来看待。高尔基的童年苦难而又传奇:进鞋店当小伙计、给绘图师做学徒、逃课、在伏尔加河轮船上做厨师的小工、借着烛光偷偷读书……这是一些离我很遥远的事情,但更容易使一位循规蹈矩的学童想入非非。通过那一系列朴素而又新鲜的画面,我进入了别人的童年,而别人的童年又开始影响我。在我的心目中,高尔基是一位巨人,又是平凡的孩子,跟我的同龄人一样,伴随我成长——并且不断把成长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告诉我。他是一位能让别人分享其喜怒哀乐的伟大的孩子,他因之而成为我在这个世界上既不相识、而又最了解的一个人,一个熟悉的陌生人。应该说我的童年,至少有那么一小部分生活在别人的童年里,生活在遥远而陈旧的伏尔加河流域,跟一位流浪的俄罗斯小男孩共呼吸——这多多少少给我胆怯而平淡的童年增加了一点点冒险的乐趣……

⑶我永远记得那个黄昏,工人们都下班了,只有一排排水泥桩静静地陪伴着我。我为生活的无情而感到无力,我为世界的空旷而感到空虚。鬼使神差,眼前仿佛又出现了高尔基的影子:年轻的流浪汉在伏尔加河畔一艘翻晒的舢舨底下过夜。我想,那至少是一种值得仿效的精神。于是,内心的悲哀演变成某种悲壮,自身面临的困境也散发出淡淡的诗意。我要求自己相信,未来的某一天,我也会像高尔基描绘年轻时的落魄经历一样,回忆自己失败的青春和这个失败的黄昏——伤口总会结疤,而伤疤会像勋章一样值得胜利者炫耀。就这样假设着、假设着,血液里仿佛又灌输了新的力量。

⑷我永远不会否认:高尔基是我童年的偶像,而且在我成年之后,他也从精神上拯救过我,我为自己是他的忠实读者而庆幸。我回忆着他,就像回忆自己精神上的父亲——哪怕他在世人的眼里只是个凡人,但在儿子的心目中却是永远的英雄。

18.说说⑴段画线句子中“拥挤”一词在文中的含义。

19.从⑵段画横线的句子看,“我”小时候的阅读条件是极为有限的,尽管如此,“我”仍然感到“足够”了,这是为什么?请说明理由。

20.⑵段画波浪线的“我进入了别人的童年,而别人的童年又开始影响我”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说说你的理解。

21.作者在⑶段中说“伤疤”像“勋章”,并说值得“炫耀”,这是为什么?说说看。

22.结合文章标题和内容,说说作者借“我”的经历来“回忆”高尔基的好处是什么。

23.⑴段结尾处作者说“那双峰并秀的形象给了我的童年极大的影响。”根据你所知道的鲁迅作品推测一下,说鲁迅作品“深刻”并给“我”以“极大的影响”是指哪一方面?

24.文中哪些阅读经验值得你借鉴?请用你的话概括成三条阅读建议,要求能说明阅读的好处或怎样阅读。

http://img.exvv.com:81/upload/mall/productimages/2005.8/9787530933213.jpg洪烛《眉批大师》天津教育出版社

【简介】洪燭覺得,自己的閱讀記憶本身就是一部私人版本的“文學史”。於是他寫了出來,形成了這部主觀色彩濃郁,但又不乏新發現、新認識、新觀點的書。他力圖給人類文明史上的巨人們;在紙上營造一座座小巧的文字紀念碑。這是一部用當代的思維和新鮮的筆法撰寫的《巨人傳》,選取了中外文學史、藝術史上數十位公認的大師,對他們的生平和創作進行了個性化的詮釋,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和理解著大師們的藝術個性和人格力量。本書既有學術價值、藝術品位,又有新意與可讀性:既能豐富廣大讀者的文學常識,又能幫助人們重新認識這些在不同時期推動人類文明進程的重量級文學家、藝術家。

对大师进行个性化诠释
  ——读洪烛的散文集《眉批大师》
     黄冬松

    洪烛曾是当代诗坛一位遐迩闻名的诗人。当他由诗歌创作转向散文创作,完成一次“华丽转身”时,我有幸读到了他的《眉批大师》——一本专门诠释中外文学史、艺术史上数十位公认的大师的散文集,被人誉为私人版本的“文学史”。

  众所周知,由于时代、艺术发展及人们审美观念的变迁,后人对历史上的文学巨匠和艺术大师的艺术成就与艺术地位往往毁誉不一,众说纷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大师的评价往往吃力不讨好。但是洪烛却敢于挑战,对大师的生平和创作进行个性化的诠释。我想这主要源于两点:一是他凭仗多年来的大量阅读、知识积累和深厚的艺术素养;二是他富有独到而新鲜的见解。比如他对智利诗人聂鲁达的评价就很有见地。聂鲁达的青年时代是个婉约派,他26岁时出版了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后来诗风突变,成为一个大气磅礴、雄浑浩瀚的豪放派诗人。一般人都对聂鲁达后期诗歌评价甚高,洪烛却不以为然,他认为聂的长诗比如《太阳的颂歌》之类大而无当(其实聂后期还有一些歌功颂德的作品更遭人诟病呢)。文章的结尾,洪烛用调侃的笔调写道:你早期作为小诗人,却写出了“大”诗;后来成了大诗人,写的却是“小”诗。对法兰西文坛上的才女杜拉斯,洪烛是这样评价的:她的一生是少女的一生。她一生都是纯粹的少女。因为杜拉斯一直到80多岁还在写作,还在恋爱。是的,如此狂热如此自我如此无所顾忌的才女,也许惟一可与之比拟的人物,仅有德国大师歌德。

  读《眉批大师》时我还注意到一个现象,这就是作者对俄罗斯及前苏联的大师比较关注。这是有历史原因和政治原因的。中国曾经一切唯苏联马首是瞻,所以建国前后大量译介俄罗斯和苏联的文学作品到国内。作者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对高尔基、爱伦堡、普希金、托尔斯泰、蒲宁、叶赛宁、马雅可夫斯基、帕斯捷尔纳克、阿赫玛托娃等人作出了精准而确切的评价。如高尔基,这个小时候我们万分崇敬的作家,他曾以《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自传体三部曲深刻影响了包括本书著者在内的一代中国人。洪烛武大毕业后闯荡京城,高尔基的三部曲在精神上给他以拯救。时过境迁,今日的高尔基在俄罗斯似乎处于一个被罢黜的尴尬的位置。但是作者依然尊敬地称之为“我的文学父亲”。再比如,曾经写出过《列宁》和《好》等明显带有歌功颂德意味的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因为当局的赏识,他成为了那个时代惟一的明星诗人,而更有才华、更独具个性的诗人如帕斯捷尔纳克、阿赫玛托娃、曼德尔施塔姆却被深深压抑着。其实马雅可夫斯基并不真是个快乐的诗神,他用强壮的体魄遮盖了精神的脆弱,用积极的姿态掩饰了内心的悲观,当他37岁时突然自杀,整个苏联倍感惊诧和费解。“他是个不幸的幸运儿”,洪烛的评定可谓一语破的。

  在这部专著中,作者还对中国现代文坛上的名家——如周作人、老舍、沈从文、徐志摩、何其芳、钱钟书等——进行了评价。不过我觉得少有新意的发现。或许,这是“眉批”中的白璧微瑕吧?……

 

         眉批大師——一部私人版本的“文學史”(天津教育出版社)

http://szb.ch365.com.cn/dsck/tplimg/dsdsck.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