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正维
今有幸拜读了著名作家洪烛的博文:《神秘失踪的秦淮名妓李香君藏身何处》一文,因为我曾演过李香君,而且也是南京人,所以特别关注这篇佳作。他说:“作为明代秦淮八艳之一的李香君,对慕名而来的大批高官富商不屑一顾,偏偏钟情于青年才俊侯方域,以身相许。时为复社领袖人物的侯方域,受到奸党阮大铖迫害,逃离南京,李香君送他一直送到桃叶渡口,清唱《琵琶记》赠别,等于用歌声为落魄书生怕冷的心取暖。那把作为爱情故事最重要道具的诗扇,是书生送给美人的定情物。后来,当奸官田仰串通马士英和阮大铖,欲逼李香君为妾,李香君誓死不从,以头撞地,血花四溅,在扇面上留下痕迹。画家杨文骢深为感动,将血点画成桃花一枝,使扇面上诗画相映。美人不只会为爱流泪,也有勇气流血的。桃花如血,血如桃花,”。“清代戏剧家孔尚任,正是据此写成传世佳作《桃花扇》,在大大小小的舞台翻演,使李香君的形象不仅进入文学史,更深入中国老百姓的记忆。身为妓女的李香君,却有侠气。在乱世中侠气就是骨气啊。她比许多男人更明白什么是大是大非。苦劝无用,也只能分道扬镳了。李香君并没有背叛自己,背叛自己的爱情,而是侯方域背叛了她,背叛了她的期望。侯方域做出了李香君这样的女人都不愿做的事情。李香君,也做到了许多男人都做不到的事情,正如前次以血守爱那么坚决,她削去青丝,遁入空门,与世俗不合作,保持自身的清洁。为了表示对国家的忠贞不渝,她亲手斩断了情根。”。
在60年代我刚毕业,分配到青年话剧团的第一个戏就演李香君,上面援引作者的这些内容都是当年我在戏中演过的,现在想想那时自己对角色并没有深入研究,只不过演了个美人胚子而已,感叹作为演员等知识积累了,经验丰富了,年龄也上去了,尤其在那个年代,实践机会不多,加上当时上老下小,生活不富裕各类家务缠身,也影响艺术上的发挥。如果那时我能读到洪烛这篇详尽的分析并理解,一定会演的更好些。一笑!


当时此剧导演是已故的著名戏剧教育家朱端钧先生,男女主演有两组:李祥春和夏启英;冯淳超和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