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一张冷板凳上撕下来的新诗听诊书——与“疼诗家、

(2011-07-08 10:48:31)
标签:

转载

与“疼诗家、爱诗者”言

——一张冷板凳上撕下来的新诗听诊书

 

才见有人为十年来中国诗歌唯唯唱喏,说网络如何如何便捷,民刊如何如何可喜,诗文本如何如何车载斗量,诗人们如何如何辉煌,并开列了一大堆名字。而能让人出口成诵的诗句、篇章,却不见只言片语。

我只想以一个冷眼读者的感觉谈谈当下中国诗歌留给读者的印象。且不说外在的种种因素,但就诗文本内部状态来说,纤巧者流于琐碎,玄虚者过于隐晦,诗歌精神总体疲软,很少见有血有肉、有力有骨的篇什,反是那狭隘圈子里的伪诗和伪诗人、伪精英们正电视广告一般重复制造着诗歌自由和诗歌繁荣的假象,真实情形却是将新诗逼入螺丝壳的屁股里窒息而毙。当然他们定要拿诸如“诗歌是个人化的艺术”、“不能拿是否易于记诵作为评诗标准”等等堂皇的借口作为遮羞布。但这不必花精力给它证伪,因为,读者首先认识和记住的不是诗人的名字,而是你的诗歌。

不妨想想《古诗十九首》,或是想想中晚唐的诗歌气氛。诗写者们别忙着乐观,我们当下的情形甚至去晚唐甚远(虽两者有更多不可比性,但在萎靡倦钝方面实有过之而无不及,至少晚唐诗歌仍有那么多令人过目不忘的名篇名句)。如果你是一个对绵绵之音倒胃了的爱诗者,我想大概你会认同这种感受:中国诗歌的生长点上太缺乏精气神,太缺乏那么点刚性了。一个写作者如果眼高手低,都很不尽人意,对那些眼低者,又何从来“手高”?诗写活动虽不能囿于现实,但也不能只为写给200年后的人读吧?一批批在当前语境下都不能打动读者的分行文字,将来也不大可能有多少死灰复燃创造奇迹的生命力。

因此,中国的诗写者们尤应多立足当下,审视生存;秉持人文,心存良知;宁缺毋滥,精益求精,而不应是熏天垃圾的衍生者和发酵者,或者出卖肉相无自知的自恋狂。

下面是我全凭回忆搜寻出来的7年内读新诗记住了的几篇作品(或零句),可能与原文有出入。我自评,这些年读诗应该不算少吧,爱诗者不妨也闭眼搜一下,看你心中记下了几首刻骨铭心的新诗。

(洪烛《我变成电线杆子也在等你》

陈衍强《农村现状》

江一郎《野花是风穿的舞鞋》

      《当我老了》 

刘川《摇钱树》

唐以洪《树在院子投下阴影》

赵丽华“当大地斜起身子……” )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