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烛说,《重庆书》并不是写重庆的历史,重庆其实只是一个配角,主角是诗人自己。其实完全为重庆写作不是诗人的事情,也不是诗歌的事情。那可能是史学家、小说家或者报告文学作家的事情。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首诗一下子从那些平庸的长诗里跳出来了。有两条线,如果只有写历史的那部分会让人感觉到太实太重,只有写现实与自我的部分又会让人感觉到太轻太飘,《重庆书》这种结构上的互补,使诗更丰厚了。重与轻、虚与实、主观与客观的交叉并行使诗获得了一种平衡。
孙玉石说,中国诗歌界对长诗有一种期待。我是做文学史研究的,我自己对长诗也有了二十年的期待。我期待的长诗它应该是一种醇厚的诗歌,同时又是强烈、真诚、介入民族精神的提升的诗歌。看完《重庆书》一直还不想放下,因为我的某种期待,可以说在《重庆书》这里得到了,我要说的是,中国诗歌会记住这件事,长诗《重庆书》会进入文学历史的书写。
穿行在城市时空里的灵魂--梁平长诗《重庆书》学术研讨会纪要
蓝 野 整理
2003年9月《诗刊》下半月刊推出了诗人梁平的长诗《重庆书》,在诗坛引起很大反响。10月23日,由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和四川省作家协会联合主办的《重庆书》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与会人员就《重庆书》对城市文明的反省与思考、具有浓厚人文精神的寻根意识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对诗人梁平在诗歌艺术领域的追求、探索和创造给予了高度评价,对《重庆书》的叙事结构、语言风格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讨论,认为这是中国现代长诗的重要收获。
《重庆书》具有丰厚的底蕴,体现了一种博大和包容
《诗刊》发出梁平的1300多行的长诗,是《诗刊》前所未有过的。高洪波说,《诗刊》正是想用这种方式来倡导一种诗歌的磅礴大气。在《重庆书》中,作者的灵魂在历史的长河中穿行了几千年!我看到了梁平对重庆这片地域的热爱和自豪,同时也看到了诗人的无奈、感伤和忧郁。这部长诗整体是昂扬、大气的,但内里却有江南的细腻。如此一部丰富、厚实的《重庆书》,构成的元素很多。重庆是非常特殊的一个地域,在《重庆书》中,诗人对重庆人文、大小事物,都是顺手拈来,顿成佳句,体现了一种博大与包容。吉狄马加说,《重庆书》的厚重决定了梁平为此作了大量的文化准备。我们看见在长诗的整体构架上诗人下了很大工夫,这种把握需要非凡的力量。庞德的《断章》基本上是各部分之间是独立的,是分开的,但整个作品又是一体的,他一生的情思可以说浓缩在里面了。与之相比较,梁平的这部长诗从中吸收了其优点,在全篇贯穿了一股大气,有大的气魄。牛汉说,这几年长诗碰到很多,老实说很少看。《重庆书》我看得很仔细,这些年来这是我惟一看完的长诗。想不到它那么丰厚、坚实,一言难尽啊!《重庆书》实实在在地将一个城市的人文历史、街坊邻居等,就他经历的看到的,一一展开。叶延滨说,梁平在重庆干过多种工作,在各种位置上可能会对重庆的感觉不一样,平民心态、官员心态或者是一位纯粹的诗人的心态等等,他看一座城市必定是不同的,会看到更多的风景。后来梁平离开重庆,远望重庆。正是这种种感受的观看的不同构成了《重庆书》的丰厚底蕴。
孙玉石说,在《重庆书》里,作者把自己对社会、人生、生命的思考,对亘古以来到现在的一些很深的问题的思考传达出来,这个本身就具有诗性。作品的一首一尾非常漂亮,通篇中也是高屋建瓴,纵横交错,大开大阖,整首诗书写着个人和社会、曲折和希望、古老和新生、腐朽和光亮、梦幻和真实、精神坚守和物欲横流,是具有现实感和历史感的一首好诗,作者写出了一部人生的忧患录,一部生命价值的警世书。
《重庆书》不仅是一种有重量的诗歌,而且是具有诗学研究价值的诗歌
谢有顺说,《重庆书》不仅是一种有重量的诗歌,而且是具有诗学研究价值的诗歌。《重庆书》的写作方式是梁平独有的方式,我把它称之为向下的诗歌方式。过去,我们的诗歌教育总是告诉我们,诗歌的方向是向上的,总是要和天空、崇高、形而上、痛苦的高度等等联系在一起。我认为诗歌应该有另一个向度,就是向下。下就是跟我们的大地,跟我们的经验密切相关的东西。《重庆书》里故乡、大地、心灵、麻木的脸或者生动的脸都是在下面的,不是高高在上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重庆书》是关于重庆的大地书、历史书、灵魂书,诗人梁平找到了长诗这种形式来完成他对这座城市的理解和追问。孙玉石说,《重庆书》表现的是很深刻的问题。这首诗好就好在它是写了重庆,但作者实际上还是把重庆当做了一个符号,他追求的是重庆背后的对整个人生、生命、历史、现实的思考。诗歌中整个重庆从历史到现在桀骜不训的抗争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在结构上交织着过去、现代,也是独具匠心的。在表现方法上,《重庆书》一点也不落后于当下的先锋诗歌,但又不去刻意追求表面的东西。诗要表现自己,但又要隐藏自己,语言可以白,白的后面要有味道,《重庆书》就是这样。杨匡满说,梁平用长诗的形式写一座城市,写它的血脉,写它的历史,写它的性格。这首诗中很多元素是复合的,像重庆,像作者本身。向往和留恋,真实和虚幻,历史和现实,刚烈和阴柔,倔强和妩媚,滋润和火暴,高雅和世俗,理想和困惑---
我觉得这一切都在《重庆书》里不断地交叉,糅合得很好。
叶延滨说,梁平的长诗《重庆书》好在它的每一段都有精彩之处,在这么长的诗歌中,诗人没有放弃对每一细部的精雕细刻,这首长诗从结构到细节下了很大工夫。张同吾说,《重庆书》体现了诗人梁平的感受力和语言的驾驭能力,在表现形式上也是有形与无形、经验与先验交汇融合得很自然。韩作荣说,读这部长诗我首先的感动的是它的沉郁、舒缓和从容的语调,这种语调从始至终贯穿全诗。在我看来,这部长诗的结构由43首短诗组成,每首短诗基本上都可以独立成章,这是一种黑白相间的打破时空秩序的写法。一、三章主要写历史,二、四章主要写现实,第一章里主要写了人与事件,人是城市的灵魂,人的性格,他的精神向度在第一章里通过巴将军蔓子、钓鱼城、邹容、陪都、较场口、重庆谈判等等比较典型的人物和事件,把重庆三千年的历史做了巨大的概括,它不仅是结构上的概括,它在艺术上的概括力也很强。陆建说,《重庆书》独特的结构是很完美的,因为它与传统的长诗不一样,诗人在《重庆市》里设置了43道门,读这首诗,无论从哪道门都可以进入,都是一片风景。
《重庆书》成功地整合了传统和现代,是我国现代长诗的重要收获
谢有顺说,我觉得长诗对一个诗人来说,是一个考验,是对自己的诗性、智性、选择力、判断力,包括耐力的一个彻底考验。梁平是敢于面对有的一位诗人,他敢于面对真实的生活细节。通过这种书写来与一个城市,或者与在这城市里所生活的自己的内心发生一种对话,重新领会了一座城市潜在的血源和精神。《重庆书》是用另一种形式为一座城市立传,它拒绝虚构,走向的是有,它向下,但是达到的是精神的高度。陆健说,福克纳说过:我家乡邮票那么小的地方,我一生都写不完。很高兴梁平有他为之放歌的地方。梁平为人很豪气,但诗歌却写得湿润。《重庆书》满怀柔情写这片土地上的一个人、一群人,写这块土地上的血脉、根系。诗人往往想写出哲学层面的抽象的意义,一般只能写出文化的、审美的作品,梁平的《重庆书》已站在了两者的交叉点上,非常难得。
洪烛说,《重庆书》并不是写重庆的历史,重庆其实只是一个配角,主角是诗人自己。其实完全为重庆写作不是诗人的事情,也不是诗歌的事情。那可能是史学家、小说家或者报告文学作家的事情。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首诗一下子从那些平庸的长诗里跳出来了。有两条线,如果只有写历史的那部分会让人感觉到太实太重,只有写现实与自我的部分又会让人感觉到太轻太飘,《重庆书》这种结构上的互补,使诗更丰厚了。重与轻、虚与实、主观与客观的交叉并行使诗获得了一种平衡。韩作荣说,这部长诗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一次探究,在历史与现实的交错当中,张扬了传统文化中的坚毅、杀身成仁的亚圣形象,关系到人的情感、爱、真、善、恶、卑劣、欲望等等,具有较为深刻的思想深度和人性深度。《重庆书》是梁平式的长诗,既保持了传统文学中的诗性,又有现代艺术观念的渗透。确实是一部非常难得、有较好质量的长诗,是我们诗坛的一个重要收获。孙玉石说,中国诗歌界对长诗有一种期待。我是做文学史研究的,我自己对长诗也有了二十年的期待。我期待的长诗它应该是一种醇厚的诗歌,同时又是强烈、真诚、介入民族精神的提升的诗歌。看完《重庆书》一直还不想放下,因为我的某种期待,可以说在《重庆书》这里得到了,我要说的是,2003年的中国诗歌会记住这件事,长诗《重庆书》会进入文学历史的书写。
原载《诗探索》2004/1-2期合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