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是诗人的天堂
(2009-11-26 00:22:08)
标签:
文化洪烛杜甫草堂诗歌大诗人旅游 |
草堂,诗人的天堂
天堂,诗人的草堂
杜甫草堂的古井,是一面镜子
投射着天空的倒影
水镜子不会生锈,更无需擦拭
它应该映照过杜甫的脸
波纹,是它的皱纹
跟汉字一样古朴的脸
今天,我又成为这面镜子的读者
镜子的深处是唐朝,春暖花开
诗人不在了,留下更为隐秘的影子
读诗等于在读另一个人的影子
读来读去,这面祖传的镜子
还跟新的一样
失的诗歌良知,是唐朝一直辉照至今的诗歌光芒,我相信每一个热爱诗
歌的人都应该来照照杜甫草堂古井的这面镜子,“这面祖传的镜子”,
它“不会生锈,更无需擦拭”。“波纹,是它的皱纹/跟汉字一样古朴
的脸”,杜甫的诗史应该记载过那古老的历史,古老的波澜。
曾经一个热爱诗歌的朋友对我说,现在还有人读诗吗?是啊,曾经的
文艺青年方兴东如今搞博客产业搞得不亦乐乎,曾经名望很高的先锋诗
人去下海了,曾经的诗坛重镇烟消云散,曾经红火一时的圣殿人烟稀少,
如今这是个转型的社会,没有更多的掌声留给日趋边缘的诗神,留下
来的惟有寂寞和耐得住寂寞仍在耕耘的人们。
作的新的整合,我觉得这是好现象。新世纪以来的诗歌又重新找到了
某些感觉,诗歌活动频繁,但社会功利的介入,种种需求在向诗歌招手,
也使新世纪诗歌面临自我选择。因此,有了当下各种诗歌的写法、倡
导。下半身也好、零度写作也好、回归也好,无不是寻求一种出路。寻
求一种可能的方式。它依旧力图重建一个新的、和谐的秩序。回归什么?
传统、自然、心灵。因为自然与心灵的和谐统一存在于传统之中。诗
歌人的心灵史。诗歌无疑是“读诗等于在读另一个人的影子。”回归的
目的又是什么呢?那就是要在现代文化之上建立一种新的审美和谐和叙
述统一,把自然、心灵纳入诗歌层面的协调一致,其中自然包含了词
语、表达、结构的和谐统一。
统文化的吸取,对现代文化的理解。五四之后彻底的对诗歌传统的打倒
与反动,并没有让新诗获得一个有力的发展空间,完全依赖“横的移植”
的新诗在中国的土壤上还是成就单薄的。我们不能不想:面对先贤诗
人杜甫,我们如何承接过去,如何在中华五千年光辉灿烂的诗歌史之上,
让短短百年的新诗一路走好?
再建设一个春暖花开的唐朝,一个诗歌和心灵高度和谐歌唱的诗歌盛世,
还是让诗人们继续苦涩而尴尬的境遇,还是留待时间和时间之流背后
汹涌而来的后人评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