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杜甫草堂是诗人的天堂

(2009-11-26 00:22:08)
标签:

文化

洪烛

杜甫草堂

诗歌

大诗人

旅游

                水镜子 ■ 洪烛
草堂,诗人的天堂
天堂,诗人的草堂

杜甫草堂的古井,是一面镜子
投射着天空的倒影

水镜子不会生锈,更无需擦拭
它应该映照过杜甫的脸

波纹,是它的皱纹
跟汉字一样古朴的脸

今天,我又成为这面镜子的读者

镜子的深处是唐朝,春暖花开
诗人不在了,留下更为隐秘的影子

读诗等于在读另一个人的影子

读来读去,这面祖传的镜子
还跟新的一样

 


              读《水镜子》

                    爱闯祸的`祅精

    我接触洪烛的诗有一段时日了,原想写点文字性的东西,因种种原因而未实施。这次读到《人民日报》上一首关于成都的诗《水镜子》。让我心潮涌动,难免想提起笔了。读着他的诗,既美丽又忧伤。诗中所蕴蓄着对昔日的向往之情,多少让读者有了一次情感起浮与沉降的体验。让人不由得就感受到了那些我们身边亲切而熟悉的形象,同时,又有对那些可感可亲的人文形象产生一种遥远而怅惘的思念。
   洪烛作为一个编辑和文化人,却写出了如此深厚历史感诗的律动。他的诗作通过对厚重历史的回味、日常生活的客观叙写,不仅对人生的复杂的生存有了进一步的体认,而且对生命内涵的理解具有一定的深刻的关注,因此他的诗作是有品味的 ,我感到了那些遥远的意象,和准确不凡的意境。

 

            这个时代,诗人的草堂还是天堂——评洪烛诗《水镜子》

                  [emotion]

    走进杜甫草堂,映照我们的心灵的,是诗歌的灵性,是我们尚未丧

失的诗歌良知,是唐朝一直辉照至今的诗歌光芒,我相信每一个热爱诗

歌的人都应该来照照杜甫草堂古井的这面镜子,“这面祖传的镜子”,

它“不会生锈,更无需擦拭”。“波纹,是它的皱纹/跟汉字一样古朴

的脸”,杜甫的诗史应该记载过那古老的历史,古老的波澜。
    而在草堂前,诗人更应该不无凝重的想到——现代汉诗的出路问题。

曾经一个热爱诗歌的朋友对我说,现在还有人读诗吗?是啊,曾经的

文艺青年方兴东如今搞博客产业搞得不亦乐乎,曾经名望很高的先锋诗

人去下海了,曾经的诗坛重镇烟消云散,曾经红火一时的圣殿人烟稀少,

如今这是个转型的社会,没有更多的掌声留给日趋边缘的诗神,留下

来的惟有寂寞和耐得住寂寞仍在耕耘的人们。
    进入新世纪以来,诗坛一扫90年代末的浮躁空茫,开始了理论和创

作的新的整合,我觉得这是好现象。新世纪以来的诗歌又重新找到了

某些感觉,诗歌活动频繁,但社会功利的介入,种种需求在向诗歌招手,

也使新世纪诗歌面临自我选择。因此,有了当下各种诗歌的写法、倡

导。下半身也好、零度写作也好、回归也好,无不是寻求一种出路。寻

求一种可能的方式。它依旧力图重建一个新的、和谐的秩序。回归什么?

传统、自然、心灵。因为自然与心灵的和谐统一存在于传统之中。诗

歌人的心灵史。诗歌无疑是“读诗等于在读另一个人的影子。”回归的

目的又是什么呢?那就是要在现代文化之上建立一种新的审美和谐和叙

述统一,把自然、心灵纳入诗歌层面的协调一致,其中自然包含了词

语、表达、结构的和谐统一。
    在重建诗歌的现代性问题上,当代新诗在面临两个主要问题:对传

统文化的吸取,对现代文化的理解。五四之后彻底的对诗歌传统的打倒

与反动,并没有让新诗获得一个有力的发展空间,完全依赖“横的移植”

的新诗在中国的土壤上还是成就单薄的。我们不能不想:面对先贤诗

人杜甫,我们如何承接过去,如何在中华五千年光辉灿烂的诗歌史之上,

让短短百年的新诗一路走好?
    至于当下,到底是“诗人的天堂”还是“诗人的草堂”,我们能否

再建设一个春暖花开的唐朝,一个诗歌和心灵高度和谐歌唱的诗歌盛世,

还是让诗人们继续苦涩而尴尬的境遇,还是留待时间和时间之流背后

汹涌而来的后人评说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