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宅门与四合院有啥区别?
标签:
四合院大宅门垂花门老舍北京洪烛校园历史文化 |
大宅门与四合院有啥区别?“宅门”还有特定的意义,指具有垂花门等的多进院的住宅(即复合式的高级四合院),与只有东西南北房的一般的四合院相区别。大宅门,至少可分为前、后院,甚至更多的院落,豪华点的还有后花园呢。俗话说的大家闺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二门,就是指的宅门中的垂花门。
老北京灰蒙蒙的胡同地带,真可以说是鱼龙混杂,既有骆驼祥子一类贩夫走卒居住的破旧院落,也不乏公子王孙、达官贵人的豪宅。一路走过该怎么区别呢?主要是看它的门楼。因为刻意保护住户隐私的四合院是封闭性的,一旦大门紧锁则滴水不漏。即使宅门是虚掩或敞开的,你也很难认得庐山真面目,通常还有影壁作为第二道防线遮挡住外人的视线。
四合院的门楼,类别繁多,名称各异,譬如“清水脊”、“道士帽”、“花墙子门”、“洋门”什么的。但门的建筑形式分为墙垣门和屋宇门两种,墙垣式大门较单薄。无疑属于贫民的;屋宇门的空间更富于立体感(相当于盖一间房的面积),还有聊楹、门簪、门墩、石阶等具有装饰意味的附件。真正的大户人家的宅门,肯定属于后者。如果你发现哪座四合院的门前还设有上马石什么的,它原先的主人肯定是当官的。不仅仅自用,还可以方便前来做客的同僚。武官在此上马,文官在此坐轿。只可惜现在,也一律门可罗雀了。
大宅门的门墩儿,又叫门枕或门鼓,分别是长方形的鼓形的,一般都是石制的(也有少数木制的),雕有形形色色的图案、花纹。偶尔能见到雕有石狮的门枕,说明这是昔日的王府。没有爵位的人家哪怕再有钱,也不敢请石狮守门的——那叫“越制”,会受到惩罚的,轻则抄家,重则杀头。
所以,即使过其门而不入,仅仅从宅门的规模与气势,也大致能判断出主人的家底与身份。当然,我指的是它的老主人。我谈论的是它的往事。
还需要强调一点:现在人们常随口说的“大宅门”(有一部红火的电视连续剧就叫《大宅门》),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大户人家的宅门”。“宅门”还有特定的意义,指具有垂花门等的多进院的住宅(即复合式的高级四合院),与只有东西南北房的一般的四合院相区别。大宅门,至少可分为前、后院,甚至更多的院落,豪华点的还有后花园呢。住在宅门里的,自然是人丁兴旺的大家庭了。有的还“四世同堂”呢。
什么叫垂花门,为什么构成宅门的标志?垂花门由柱端雕有莲蕾状垂珠的垂莲柱出挑屋檐组成,像一座典雅的亭榭,只不过安装有开闭的屏门。它之所以是宅门的核心,因为划分着内宅与外宅,普通的宾客是不允许穿过垂花门进入后院的(那属于主人家庭的私密空间),大多只能在作为外宅的第一进院里逗留。用现代房地产的概念来说,客厅归客厅,主卧室归主卧室,井然有序,泾渭分明。
听行家赓昭详细解释过:“俗话说的大家闺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二门,就是指的宅门中的垂花门。垂花门用垂莲柱加深出檐不占地面很符合二门的功能需要。妇女们在此寒暄、行礼、殷殷话别需要一定的空间,如果两根檐柱落了地,那门前活动地面就要受到很大的局限,用不落地的垂莲柱,地面就宽敞多了,上面有遮阳挡雨的屋顶,再加上华美的垂花门的衬托,环境、气氛均极恰当……”可见,没有垂花门,就称不上是大宅门。它是大宅门诗意最浓的部分,堪称是其灵魂。
外地人来北京旅游,别忘了到古朴的胡同里转转。但应该了解,什么是普通的四合院,什么才是真正的宅门。假如你有幸走进了一座结构繁复的大宅门,一定要找一找它的垂花门立在哪里,并且慢慢品味那绝妙的造型。哦,简直像一个尚未完全醒来的华丽的旧梦似的!
想把老北京的风味给琢磨透了,是要有技巧的:不仅需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还应对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充满兴趣。最好是有备而来,但也不妨边参观边补课。
大宅门可比一般的四合院讲究多了。除了垂花门之外,四隅还有抄手廊曲折相连,雨雪天气也不影响主客通行。有的增加了好几组向纵深发展的跨院,最后面甚至盖有两层的后罩楼。加上鱼池,假山什么的,真是重峦叠幛,别有洞天。
“天棚鱼缸石榴树”,是四合院一景。可最有权势的大宅门,瞧不上石榴树了,种的是海棠树。也摒夺了小家子气的金鱼缸,而就地挖掘了仿真的池塘。贵族的作派,是市井人家没法比的。大宅门啊大宅门,胸有城府,深不可测。因而藏龙卧虎。进进出出的皆非等闲之辈。在花开花谢的舞台上,演绎过数不精的繁华富贵、悲欢离合。也可以算作豪门恩怨吧。
老舍的《四世同堂》,应该发生在大宅门里。曹雪芹的《红楼梦》,同样是大宅门的故事.
虎坊桥附近,纪晓岚的阅微草堂(今晋阳饭庄),属于文化意义上的大宅门——书香门第,这位颇受乾隆皇帝器重的清代大学士、礼部尚书在此写了著名的《阅微草堂笔纪》。恭王府、摄政王府什么的,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宅门。至于皇帝住的紫禁城,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呢,堪称大宅门中的大宅门了。
只不过,岁月无情,人事变幻,所有的大宅门,都已经饱经沧桑了。温故而知新。要想了解这座城市的变化,要想重温老北京的生活,又怎么可能绕过胡同深处那一座座残存的大宅门呢?
四合院的造型与结构在我眼中有一种神秘的美。我常想,住在四合院里的人是有福的。
说起北京的民居,自然要说到四合院。其实所谓的四合院,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形成基本格局,但不知为什么就像跟北京有缘似的,一直是北京民居的代表建筑。北京现存的四合院,多是明清两代的遗物,住在四合院里,就是住在一种历史感里,等于守护着祖宗的遗产,你能说这不是一种福气吗?也许若干年以后,想住还住不到呢。现代社会,住高楼容易,住四合院难。老北京常夸耀的“天棚鱼缸石榴树”,大抵是四合院里才能找到的陈设,再不留心,这种风景也快消逝了。
汪曾祺形象地把四合院比喻为“一个盒子”。为什么要造这个盒子,因为“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四世同堂,在一座天圆地方的全封闭式四合院里其乐融融,可算旧时代北京人对生活的最高理想。据说只有在那样的境界里,才知道什么叫天伦之乐,以及什么叫大隐隐于市。喜欢住在盒子里的北京人,他们的四合院大多分内外两院,内院用于居住,由正房、耳房及东西厢房组成;外院则用作门房、客厅和客房。还有大型的住宅,向纵深发展,增加几进院落,或横向发展,增加几组平行的跨院。虽然都叫四合院,但四合院也是可以分出贫富来。可以造得很简洁,也可以造得很繁复乃至豪华。这魔方般的中国盒子,里面究竟还藏着什么?
四合院装饰性的附属设施,还有景壁、垂花门(或屏门)、抄手廊、南山墙、后罩楼等等。只是经历了岁月沧桑,把它比喻为“盒子”的汪曾祺也不得不感叹——这个盒子已快磨损了:“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有的地基基础甚至已经下沉,只有多半截还露在地面上。有些四合院门外还保存已失原形的拴马桩、上马石,记录着失去的荣华。有打不上水来的井眼,磨圆了棱角的石头棋盘,供人凭吊。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
纵然如此,北京的四合院在我这个外乡人眼中,依旧充满了神秘的美,仿佛那里面收藏着某种不为我所知的古老的传说。或者说,它的神秘感就是它的美感,它的美感就是它的神秘感。这是一个可以无穷复制、放大的中国式盒子。我在北京寻访过许多遗留的王府、衙署,发现它们基本上都属于四合院的结构;于是我读《红楼梦》时,大观园在我想象中也是四合院的模样,一座风花雪月的大四合院。及至参观故宫,觉得也是四合院的翻版与扩张,那不过是供皇帝居住的四合院。推而广之,清朝的整个北京城,乃至那个时代的中国(奉行闭关锁国政策),不都是一座全封闭式的超级四合院吗?我真担心四合院不仅是一种建筑,更是一种心理。
趁四合院还在,正是后人们参观、剖析这个盒子的时候。了解四合院伫守过的历史,就等于进入一只心灵的黑箱,会有思想曝光的。四合院是旧中国的影子,有一种颓废而令人心痛的美,所以我对北京的四合院总是百读不厌,它像线装书一样孤零零地横插在城市的书架上,周围全是钢筋水泥的新潮建筑。我甚至觉得,没在四合院里住过,不能算真正地了解北京,即使你自以为很了解它的现状了,也应该去四合院里补课。不了解一座城市的往事,绝不能算了解一座城市。在四合院里住过的人会有思想的,因而也是有福的。北京的居民,若按居住条件来划分,大抵可分为住楼房的和住平房的(多指四合院)。楼房一般带“双气”(煤气与暖气),平房则要靠蜂窝煤生炉子,所以冬天的四合院有一点点冷,但也能使你清醒地看见它的过去,过去的北京人在围墙里生活的情景。你可以坐在天井里晒太阳,想一些有关或无关的心事。
很幸运我刚来北京时,在东城的某座四合院里借住过半年。可随着北京城区的改建,四合院快拆得差不多了,只怕21世纪的文人怀旧时想住四合院,要比住五星级饭店难得多。联想至此,我加倍觉得自己幸运。甚至想对四合院哼一首流行歌曲:让我再看你一眼……
北京确有星级饭店是模仿四合院建造的,即香山脚下的卧佛寺饭店。一律平房,带天井,室内不铺地毯,不设席梦思,代之以板床、藤椅,明清风格的木质家具。仿古的建筑,刻意呵护客人做一个传统的梦。我曾在那里开过一星期的会,却找不到住具正的四合院的感觉。看来这就是文物与赝品的区别。真正的四合院并不是一种形式,它更具有古老的内容。这只不起眼的盒子里装的东西可太多了。
http://www.cat898.com/upimg/otherinfo/27132_2.jpg
《风流不见使人愁》洪烛 上海书店出版社
读一读:《风流不见使人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