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宅门与四合院有啥区别?

(2009-06-26 00:29:27)
标签:

四合院

大宅门

垂花门

老舍

北京

洪烛

校园

历史

文化

大宅门与四合院有啥区别?“宅门”还有特定的意义,指具有垂花门等的多进院的住宅(即复合式的高级四合院),与只有东西南北房的一般的四合院相区别。大宅门,至少可分为前、后院,甚至更多的院落,豪华点的还有后花园呢。俗话说的大家闺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二门,就是指的宅门中的垂花门。

                                     大宅门■ 洪烛

老北京灰蒙蒙的胡同地带,真可以说是鱼龙混杂,既有骆驼祥子一类贩夫走卒居住的破旧院落,也不乏公子王孙、达官贵人的豪宅。一路走过该怎么区别呢?主要是看它的门楼。因为刻意保护住户隐私的四合院是封闭性的,一旦大门紧锁则滴水不漏。即使宅门是虚掩或敞开的,你也很难认得庐山真面目,通常还有影壁作为第二道防线遮挡住外人的视线。
四合院的门楼,类别繁多,名称各异,譬如“清水脊”、“道士帽”、“花墙子门”、“洋门”什么的。但门的建筑形式分为墙垣门和屋宇门两种,墙垣式大门较单薄。无疑属于贫民的;屋宇门的空间更富于立体感(相当于盖一间房的面积),还有聊楹、门簪、门墩、石阶等具有装饰意味的附件。真正的大户人家的宅门,肯定属于后者。如果你发现哪座四合院的门前还设有上马石什么的,它原先的主人肯定是当官的。不仅仅自用,还可以方便前来做客的同僚。武官在此上马,文官在此坐轿。只可惜现在,也一律门可罗雀了。
大宅门的门墩儿,又叫门枕或门鼓,分别是长方形的鼓形的,一般都是石制的(也有少数木制的),雕有形形色色的图案、花纹。偶尔能见到雕有石狮的门枕,说明这是昔日的王府。没有爵位的人家哪怕再有钱,也不敢请石狮守门的——那叫“越制”,会受到惩罚的,轻则抄家,重则杀头。
所以,即使过其门而不入,仅仅从宅门的规模与气势,也大致能判断出主人的家底与身份。当然,我指的是它的老主人。我谈论的是它的往事。
还需要强调一点:现在人们常随口说的“大宅门”(有一部红火的电视连续剧就叫《大宅门》),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大户人家的宅门”。“宅门”还有特定的意义,指具有垂花门等的多进院的住宅(即复合式的高级四合院),与只有东西南北房的一般的四合院相区别。大宅门,至少可分为前、后院,甚至更多的院落,豪华点的还有后花园呢。住在宅门里的,自然是人丁兴旺的大家庭了。有的还“四世同堂”呢。
什么叫垂花门,为什么构成宅门的标志?垂花门由柱端雕有莲蕾状垂珠的垂莲柱出挑屋檐组成,像一座典雅的亭榭,只不过安装有开闭的屏门。它之所以是宅门的核心,因为划分着内宅与外宅,普通的宾客是不允许穿过垂花门进入后院的(那属于主人家庭的私密空间),大多只能在作为外宅的第一进院里逗留。用现代房地产的概念来说,客厅归客厅,主卧室归主卧室,井然有序,泾渭分明。

听行家赓昭详细解释过:“俗话说的大家闺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二门,就是指的宅门中的垂花门。垂花门用垂莲柱加深出檐不占地面很符合二门的功能需要。妇女们在此寒暄、行礼、殷殷话别需要一定的空间,如果两根檐柱落了地,那门前活动地面就要受到很大的局限,用不落地的垂莲柱,地面就宽敞多了,上面有遮阳挡雨的屋顶,再加上华美的垂花门的衬托,环境、气氛均极恰当……”可见,没有垂花门,就称不上是大宅门。它是大宅门诗意最浓的部分,堪称是其灵魂。
外地人来北京旅游,别忘了到古朴的胡同里转转。但应该了解,什么是普通的四合院,什么才是真正的宅门。假如你有幸走进了一座结构繁复的大宅门,一定要找一找它的垂花门立在哪里,并且慢慢品味那绝妙的造型。哦,简直像一个尚未完全醒来的华丽的旧梦似的!
想把老北京的风味给琢磨透了,是要有技巧的:不仅需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还应对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充满兴趣。最好是有备而来,但也不妨边参观边补课。
大宅门可比一般的四合院讲究多了。除了垂花门之外,四隅还有抄手廊曲折相连,雨雪天气也不影响主客通行。有的增加了好几组向纵深发展的跨院,最后面甚至盖有两层的后罩楼。加上鱼池,假山什么的,真是重峦叠幛,别有洞天。
“天棚鱼缸石榴树”,是四合院一景。可最有权势的大宅门,瞧不上石榴树了,种的是海棠树。也摒夺了小家子气的金鱼缸,而就地挖掘了仿真的池塘。贵族的作派,是市井人家没法比的。大宅门啊大宅门,胸有城府,深不可测。因而藏龙卧虎。进进出出的皆非等闲之辈。在花开花谢的舞台上,演绎过数不精的繁华富贵、悲欢离合。也可以算作豪门恩怨吧。
老舍的《四世同堂》,应该发生在大宅门里。曹雪芹的《红楼梦》,同样是大宅门的故事. 荣、宁两府,都是有资格安装石狮门礅儿的大宅门。

虎坊桥附近,纪晓岚的阅微草堂(今晋阳饭庄),属于文化意义上的大宅门——书香门第,这位颇受乾隆皇帝器重的清代大学士、礼部尚书在此写了著名的《阅微草堂笔纪》。恭王府、摄政王府什么的,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宅门。至于皇帝住的紫禁城,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呢,堪称大宅门中的大宅门了。
只不过,岁月无情,人事变幻,所有的大宅门,都已经饱经沧桑了。温故而知新。要想了解这座城市的变化,要想重温老北京的生活,又怎么可能绕过胡同深处那一座座残存的大宅门呢?

            

                                      四合院■ 洪烛

四合院的造型与结构在我眼中有一种神秘的美。我常想,住在四合院里的人是有福的。
说起北京的民居,自然要说到四合院。其实所谓的四合院,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形成基本格局,但不知为什么就像跟北京有缘似的,一直是北京民居的代表建筑。北京现存的四合院,多是明清两代的遗物,住在四合院里,就是住在一种历史感里,等于守护着祖宗的遗产,你能说这不是一种福气吗?也许若干年以后,想住还住不到呢。现代社会,住高楼容易,住四合院难。老北京常夸耀的“天棚鱼缸石榴树”,大抵是四合院里才能找到的陈设,再不留心,这种风景也快消逝了。
汪曾祺形象地把四合院比喻为“一个盒子”。为什么要造这个盒子,因为“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四世同堂,在一座天圆地方的全封闭式四合院里其乐融融,可算旧时代北京人对生活的最高理想。据说只有在那样的境界里,才知道什么叫天伦之乐,以及什么叫大隐隐于市。喜欢住在盒子里的北京人,他们的四合院大多分内外两院,内院用于居住,由正房、耳房及东西厢房组成;外院则用作门房、客厅和客房。还有大型的住宅,向纵深发展,增加几进院落,或横向发展,增加几组平行的跨院。虽然都叫四合院,但四合院也是可以分出贫富来。可以造得很简洁,也可以造得很繁复乃至豪华。这魔方般的中国盒子,里面究竟还藏着什么?
四合院装饰性的附属设施,还有景壁、垂花门(或屏门)、抄手廊、南山墙、后罩楼等等。只是经历了岁月沧桑,把它比喻为“盒子”的汪曾祺也不得不感叹——这个盒子已快磨损了:“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有的地基基础甚至已经下沉,只有多半截还露在地面上。有些四合院门外还保存已失原形的拴马桩、上马石,记录着失去的荣华。有打不上水来的井眼,磨圆了棱角的石头棋盘,供人凭吊。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
纵然如此,北京的四合院在我这个外乡人眼中,依旧充满了神秘的美,仿佛那里面收藏着某种不为我所知的古老的传说。或者说,它的神秘感就是它的美感,它的美感就是它的神秘感。这是一个可以无穷复制、放大的中国式盒子。我在北京寻访过许多遗留的王府、衙署,发现它们基本上都属于四合院的结构;于是我读《红楼梦》时,大观园在我想象中也是四合院的模样,一座风花雪月的大四合院。及至参观故宫,觉得也是四合院的翻版与扩张,那不过是供皇帝居住的四合院。推而广之,清朝的整个北京城,乃至那个时代的中国(奉行闭关锁国政策),不都是一座全封闭式的超级四合院吗?我真担心四合院不仅是一种建筑,更是一种心理。
趁四合院还在,正是后人们参观、剖析这个盒子的时候。了解四合院伫守过的历史,就等于进入一只心灵的黑箱,会有思想曝光的。四合院是旧中国的影子,有一种颓废而令人心痛的美,所以我对北京的四合院总是百读不厌,它像线装书一样孤零零地横插在城市的书架上,周围全是钢筋水泥的新潮建筑。我甚至觉得,没在四合院里住过,不能算真正地了解北京,即使你自以为很了解它的现状了,也应该去四合院里补课。不了解一座城市的往事,绝不能算了解一座城市。在四合院里住过的人会有思想的,因而也是有福的。北京的居民,若按居住条件来划分,大抵可分为住楼房的和住平房的(多指四合院)。楼房一般带“双气”(煤气与暖气),平房则要靠蜂窝煤生炉子,所以冬天的四合院有一点点冷,但也能使你清醒地看见它的过去,过去的北京人在围墙里生活的情景。你可以坐在天井里晒太阳,想一些有关或无关的心事。
很幸运我刚来北京时,在东城的某座四合院里借住过半年。可随着北京城区的改建,四合院快拆得差不多了,只怕21世纪的文人怀旧时想住四合院,要比住五星级饭店难得多。联想至此,我加倍觉得自己幸运。甚至想对四合院哼一首流行歌曲:让我再看你一眼……
北京确有星级饭店是模仿四合院建造的,即香山脚下的卧佛寺饭店。一律平房,带天井,室内不铺地毯,不设席梦思,代之以板床、藤椅,明清风格的木质家具。仿古的建筑,刻意呵护客人做一个传统的梦。我曾在那里开过一星期的会,却找不到住具正的四合院的感觉。看来这就是文物与赝品的区别。真正的四合院并不是一种形式,它更具有古老的内容。这只不起眼的盒子里装的东西可太多了。

http://www.cat898.com/upimg/otherinfo/27132_2.jpg

《风流不见使人愁》洪烛 上海书店出版社

读一读:《风流不见使人愁》       杨柳一一

   这是一本关于城市记忆的书。洪烛用兼具理性和诗意的笔触,描摹着北京这座迷人城市值得缅怀和追忆的名人与往事,给读者送上了一组独具风味的城市大散文。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金戈铁马的尘烟,骚客佳人的韵事……既有铜钹铁鼓,也有浅吟低唱,回肠荡气处,是时空相隔的怅惘,它们将让你我同时体味到历史的厚重与轻松,城市的前世与今生。

   作者说,“这些流芳百世或遗臭万年的男女,在故纸堆里欢笑、叹息,彼此取暖,他们比我生活中的邻居更能调动我的感情。有一种爱,有一种恨,可以通过对历史的感概而得到宣泄。”

   他还引用了一位著名诗人关于北京诗意的论述——“日常生活的北京还不是全部的北京,你需要想象北京,北京会满足你的想象,即使他暂时没有你所想的东西,他也会应着你的想象,长出你想象的东西。我们都从想象中来”

   全书除了两个序言,《故纸堆里的北京》和《名人与名城》,还分上篇和下篇。上篇基本是名人追忆:

   “昆明湖畔话风流”,写的是埋在湖边的耶律楚材与帮他修墓的乾隆;北京著名的菜市口,作者也给了大篇幅,以“刑场何辜陷忠良”为题,写了冤死菜市口的于谦、袁崇焕等古代名将,关于袁崇焕,最初是从金庸小说中得到的印象,看了这篇不带戏说成分的文字,才真正的被其感动,更感动的是,一位佘姓亲兵偷偷把袁将军骨架子背回家(因为是被剐了三千六百刀,而且剐下的肉都被不明真相的市民买去吃了),埋在自家院子里,默默地守着袁墓,一共传了300多年,共17代。

   “掠过紫禁城的彗星”,说的是在北京城里呆了42天的李闯王.从前只怪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三军恸哭皆缟素”,读了此文,便知道,李自成比洪秀全高明不到哪里去,都是贪图安逸,不思进取。最可笑的是闯王的暴发户心理,把北京的银子都铸造成大银饼,满人一入关,只记挂着带着银饼逃命。

   “从朝阳到落日”,写了清朝从努尔哈赤到溥仪十来个皇帝.印象最深的是,签了卖国条约,丢了土地的道光等帝的帝陵,没有设圣德神功碑,于我,真是第一次知道清朝有这样的祖制。

   “风流依旧思旧人”,作者写自己在北京邂逅曹雪芹的故事,准确的说,是邂逅曹的几处故居,穿插着些红楼旧事。虽然演绎得有点过头,不过作为一个铁杆的红楼FANS,我倒是挺理解作者的一番附会的。

   “人已逝,香如故”的香妃和“铁板铜牙居草堂”的纪晓岚,都和当时热播的电视剧有关。纪大才子的草堂变成了一家饭馆,作者吃饭的餐厅,原本是纪晓岚的书房,想来也挺巧的,到才子书房吃饭。

   赛金花是“乱世的北京宝贝”,陪同夫婿洪钧出游西欧,和大不列颠女皇都合过影的一代名妓。状元死后,传言她和八国联军首领瓦德西有一腿,不过作者洪烛倒替她撇清了不少,说他们并没有“非法同居”。(我一直在猜作者和洪钧有没有关系,看了作者简介,说是金陵人士,1960年代人,没查洪大状元是哪里人,姑存疑)

   作者为王国维与辜鸿铭举行了“辫子的葬礼”,不过前者是自戕,投进了昆明湖,后者则拖着辫子寿终正寝。

   鲁迅在北京住过很多年,“铁屋中的呐喊”这个譬喻大家都熟悉,作者用作小标题,写了几处文豪的故居,颇有些趣味。

   “聚散八道湾”写的是周氏兄弟住在八道湾的往事及纠葛,其实我个人是更喜欢周作人一些的,那种冲淡平和的文风,实在是无人能出其右,我是不太喜欢一个人整天当斗士的,那样太上火,活不久,所以知堂老人后来还能写《知堂回忆录》。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唉,说的是徐志摩!从《人间四月天》开始,一般人都比较了解他和张幼仪、林徽因及陆小曼那段情事了,不赘述。文章挺切题,内容倒一般。

   “高山流水知音赏”,写了神仙眷侣梁思成和林徽因,因为北京城的建设没有采纳梁思城的提议,把城墙拆了,所以作者的忧愤之情溢于笔端,很是叫读者也跟着心痛。其实我私下的想法是,再能写写金岳霖就好了,他和林徽因那段也挺经典的。

   老舍是我格外喜欢的一个作家,每次文学史总把矛盾排他前面,总是叫我不以为然。矛盾那些书,时代痕迹太重,只有老舍这样的作家,五百年过去,还是老舍!可惜,却是“魂兮归来太平湖”,真正叫人扼腕叹息!

   上篇用写沈从文的“从湘西到北平”,作者把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后一个乡下人,我觉得这话是不准确的,准确的说,该是现代文学史,因为当代文学里头,也还有些乡下人,虽然不多。因为特别喜欢沈从文,尤其爱读他的《从文自传》,所以我看写关于沈先生的回忆文字,总是有点挑剔,还好,洪烛写的这篇,在我看来,算是不错的。

   下篇篇幅略少些,是关于老北京作为故都的历史,既写了历史沿革,也穿插了些帝王逸闻,史料算是详实的。我对人的兴趣总对于对物的兴趣,只把下篇的篇目列出来:“燕都:青铜时代”、“辽南京:黑铁时代”、“金中都:白银时代”、“元大都:黄金时代”(这篇写的好,关于马可波罗的篇幅比较多)、“带不走的燕京八景”、“帝王将相”、“八大胡同”(写妓院而能写得有趣味的,它算一篇)。

   “北京没有风花雪月”是压轴之作,交代了写作缘起,可以算作是跋。确实,和上海比,北京真的没有风花雪月,它有的,是厚重的历史沉淀,是文言文的北京,是繁体竖排的北京,是古香古色的北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