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哪本书是20世纪的巨人传?[图]

(2009-02-22 09:09:25)
标签:

洪烛

人·岁月·生活

解冻文学

爱伦堡

前苏联

诗人

校园

文化

W020081117500780372142.jpg

 

伊利亚·爱伦堡著,冯江南、秦顺新译,海南出版社2008年版

哪本书是20世纪的巨人传?爱伦堡的《人·岁月·生活》,正如书名所云,爱伦堡在关注时代的同时,没有忽视人的存在。作为一位高瞻远瞩的作家,爱伦堡对人类并未失去信心,况且他接触过的许多都是推动20世纪历史进程的优秀人物,爱因斯坦、毕加索、海明威、马蒂斯、高尔基、马雅可夫斯基、叶赛宁、帕斯捷尔纳克、阿赫玛托娃、茨维塔耶娃、曼德尔施塔姆……从这部回忆录里,可以提取出一串串熠熠生辉的名字,构成一份沉甸甸的花名册。他们都是对时代产生了极大影响的人,是人类的精华。

                             爱伦堡:黯淡的时代闪光的人■ 洪烛

爱伦堡的《人·岁月·生活》,不仅是他个人的回忆,更是一个时代的回忆。爱伦堡身不由己地成为一个特殊时代的特殊证人,他的生活本身就是最强有力的证据——几乎每一年,每一天,甚至每一分钟,都纠缠着时代的阴影。
  

爱伦堡似乎自诞生之日起,便对时代的悲怆与惨烈有了心灵感应,但他肯定无法预料,自己置身其中的这个时代,是由一个接一个物质或精神的“荒年”组成的: 俄国的内战、两次世界大战、东西方的冷战……人类的战争在20世纪上半叶表现出史无前例的密集与残酷,这个业已被送进博物馆的时代,仍然给今天的读者以食人野兽般的印象。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是不幸的,需要承受和平年代的我们无法想像的苦难。

 

同样,爱伦堡在细致地描绘了他所目击的各类战争之外,还隐晦地触及了斯大林统治时期的某些阴暗面,虽然言犹未尽,但那种难言之隐仍使我们窒息。爱伦堡絮絮叨叨地怀念自己遇见的人以及周围发生的事,仿佛都是从汪洋中取一瓢饮。但这已足够容纳历史的折光与缩影。他无意识地为当时那个灾祸相连的世界,写下了一部浮光掠影的“精神史记”。
  

作为读者,我们会为远离那个时代而庆幸呢,还是为未能目睹那个悲剧的时代而遗憾?与那些触目惊心的历史画面相比,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平和的,但也是平淡的。只是,至少作为我个人,确实不敢相信自己真有亲身体验那一系列苦难的勇气。
  

正如书名所云,爱伦堡在关注时代的同时,没有忽视人的存在。作为一位高瞻远瞩的作家,爱伦堡对人类并未失去信心,况且他接触过的许多都是推动20世纪历史进程的优秀人物,爱因斯坦、毕加索、海明威、马蒂斯、高尔基、马雅可夫斯基、叶赛宁、帕斯捷尔纳克、阿赫玛托娃、茨维塔耶娃、曼德尔施塔姆……

 

从这部回忆录里,可以提取出一串串熠熠生辉的名字,构成一份沉甸甸的花名册。他们都是对时代产生了极大影响的人,是人类的精华。爱伦堡按时间顺序梳理着与这一系列名流的交往,以及他们留给自己的深刻印象,这无形中使《人·岁月·生活》成为一部20世纪的巨人传。时代的黯淡与人物的辉煌,在该书中形成鲜明的对比。不知爱伦堡究竟希望依靠人物来增添时代的重量呢,还是希望借助时代来烘托人物的魅力?

 

爱伦堡是这样回答的:“读者也许会问,为什么我把自己经历过的岁月写得那么阴暗,而对自己曾与之交往过的人们却用尊敬和爱戴的笔触予以描绘,表现了他们的美德和优点。当然,我也遇见过告密者、自私自利的变节分子、沽名钓誉的家伙,但我没有同他们相好过——不是因为特别敏锐,只不过命运对我大发慈悲罢了。我也有过失望的时刻,纵然我没有同后来变得卑鄙和残忍的那些人相好过,但间或也同他们打打交道,然而当我回顾往昔时,我却不想提起他们,我更愿意谈谈逝去的岁月,谈谈促成心灵堕落的环境。我不想裁判,何况我并不相信自己的公正不阿。”可见,他是有意识地省略或回避了人类的渣滓;但却无意识地筛选出人类的精华,并使他们在书中大放光芒,就像他们在那个时代中大放光芒一样。生活在那个时代,却接触到如此之多富有创造性的巨人——这真是不幸中的万幸。

爱伦堡终究是一个幸运的证人,不仅证明了时代,还证明了那个时代人类的优秀分子。所以,《人·岁月·生活》终究是一部积极性的史书。

 

洪烛:原名王军,1967年生于南京,1979年进入南京梅园中学,1985年保送武汉大学,1989年分配到北京,现任中国文联出版社文学编辑室主任。出有诗集《南方音乐》《你是一张旧照片》,长篇小说《两栖人》,散文集《我的灵魂穿着草鞋》《浪漫的骑士》《眉批天空》《梦游者的地图》《游牧北京》《抚摸古典的中国》《冰上舞蹈的黄玫瑰》《逍遥》《北京的梦影星尘》《北京的前世今生》《北京的金粉遗事》《眉批大师》《与智者同行》《中国人的吃》《风流不见使人愁》《多少风物烟雨中》《永远的北京》《晚上8点的阅读》《闲说中国美食》《拆散的笔记本》《颐和园:宫廷画里的山水》《北京没有风花雪月》等数十种。其中《中国美味礼赞》《千年一梦紫禁城》《北京A to Z》等分别在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出有日文版、韩文版、英文版及繁体字版。
 
洪烛的信箱:wxsh811@163.com

  

  爱伦堡《人-岁月-生活》新推插图本[北京青年报]

                       郑媛

  本报讯 前苏联作家爱伦堡的“解冻文学”巨作《人·岁月·生活》插图合订全本近日由海南出版社出版,该书不但是全译本,而且恢复了俄文版原版五六百幅插图。

  据该书责任编辑李智勇介绍,插图版中的这些插图是从爱伦堡的女儿那里取得的授权,有的是作者自己拍摄的历史照片,有的是作者与友人,比如爱因斯坦、毕加索等的合影,宛如二十世纪名人剪影簿。

  爱伦堡是前苏联著名的新闻记者作家和国际和平战士,他1894年1月14日出生在乌克兰基辅一个犹太人的小康家庭,父亲是个工程师。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爱伦堡受聘担任莫斯科《俄罗斯晨报》和彼得格勒《市场新闻》驻巴黎战地采访员。十月革命后他回国在苏维埃政府任职。不久又以前苏联的报刊记者身份,长期在国外。30年代回国后,爱伦堡在卫国战争中任军报《红星报》战地记者。著有长篇小说《巴黎的陷落》、《暴风雨》和《九级浪》等。1954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解冻》在当时的前苏联文艺界引起巨大震动。后用5年时间写成长篇回忆录《人·岁月·生活》,于1960年开始陆续发表,在前苏联及西方引起强烈反响和激烈争议。此书被誉为前苏联“解冻文学”的开山巨作和“欧洲的文艺史诗”。《人、岁月、生活》写于晚年,全书共200多万字,内容十分庞杂,包括半个世纪以来的几乎整个世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