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向巨匠靠拢:巨匠身上总有使不完的力气

(2008-11-20 09:36:20)
标签:

中国根艺

巨匠

根雕

祁人

洪烛

诗人

文学

文化

史诗

杂谈

中国诗歌万里行走进钱江源

诗歌创作基地落户“中国根艺美术博览园”

雕刻自己

                                                   ——致根雕大师徐谷青

                                                    洪烛

1.

哪里是你在雕刻根

分明是根在雕刻自己

它借助你的手

画出一幅自画像

甚至还想更进一步:借助你的心

来跳动,借助你的肺来呼吸……

 

哪里是你在雕刻根

分明是根在雕刻你

小心啊:额头的皱纹

一旦刻下就无法抚平

数一数它的根须,是否

多得过你满脸的胡须?

 

哪里是根在雕刻你

分明是你在雕刻另一个自己

什么叫活着?活着

就一直是半成品,每天都在变……

我终于相信:只有一个你

可你却有无数个自己

 

2.

根雕:被掀开的底牌

是树的第二张面孔

你记住了它的笑,它的哭

而别人只看到他的麻木

你在为它制造新的伤口

仿佛听见它在说:轻一点……

这一瞬间,似乎已经各自成为对方的雕塑——

不是你把根留住,是根把你留住

 

把根当成树的自传来阅读

别人的经历使你忘掉了自己

你变成一棵叫不出名字的树

却弄不懂自己在想什么

其实,你的心里也有一团乱麻

等待着谁来梳理?

所有的美都将以痛苦奠基——

不是你把根留住,是根留住了你

 

3.

你住在钱塘江的源头

钱塘江也是一棵水做的大树

枝繁叶茂,潮起潮落

今天晚上,借助月光,你雕刻它的根

被削下来的一片片浪花溅湿

 

诗人喜欢把名字写在水上

你也如此:渴望在水面留下斧凿的痕迹

哪里该轻一点?哪里该重一点?

向巨匠靠拢:巨匠身上总有

使不完的力气

 

4.

你可以说树死了,可根还活着

你可以说根死了,可它是树的神经

树的神经还活着,还知道痒,知道疼

不信?你就摸一下试试嘛……

即使根真的死了,总会有人愿意

成为它的替身:像它那样再活一遍

你哪里是在镌刻树的遗容

分明是希望它从刺痛中获得新生

“根是树的最后一笔遗产

它选择了你——作为继承人!”

 

5.

在一座无名的小城

你是一个名人

你的成名作:拟人的树根

 

在一个散发松脂香味的早晨

你醒来了,大汗淋漓地劳作

周身被云雾包裹

你愿意如此想像:自己正活在

一块尚未成形的琥珀之中

所以你珍惜眼前的每一分钟

“参观根雕的同时,也请来

看看我吧:人生是一场梦中的抗争……”

你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为了凿去

自己身上多余的部分

 

6.

凭借着你给予的动力

残存的树根仍然在继续生长

逐渐长成另一副模样

你所做的,不过是使它的未来

更合乎你的想像

“谁说朽木没有未来而只有记忆

你已经用想像再一次栽种了它

它的根须牢靠地扎进空气里……”

不管你是否承认,我把你视为

另一种意义上的园丁

 

7.

昨夜你和我多喝了两杯

今天,你完成的根雕也带有几分醉意

早点收工吧!你搀扶着它

从昏暗的作坊里走出来

我能想像到:孤独的时候

你只能跟自己的作品对酌

 

不妨向李白学习,在举杯之时

顺便邀请一下月亮

要知道,月亮一直在默默做你的观众

 

8.

这是你一个人的展览馆

在欣赏四处堆放的根雕之后

其实我更想看一看你的手

关节粗大、指甲磨钝、掌纹复杂……

它是你身上神奇的根

本身就像一件作品。至于那些根雕

不过是你作品的作品

你用这双手雕刻根的同时

也雕刻出无法复制的自己

 

9.

离开浙江开化,离开“根雕艺术之乡”

我觉得自己也有所改变

却又找不出浑身上下哪一处地方

留下过你斧凿的痕迹

 

我学会了用你的眼光来看根

同时学会站在根的角度来看你

 

                      2008年10月浙江开化

中国诗歌万里行走进钱江源

诗歌创作基地落户“中国根艺美术博览园”

向巨匠靠拢:巨匠身上总有使不完的力气

     向巨匠靠拢:巨匠身上总有使不完的力气 祁人 10月15日,由中国诗歌学会主办,以“弘扬民族文化、传递诗歌精神”为主题的“中国诗歌万里行”活动来到我县。著名诗人、海军少将祁荣祥、中国诗歌学会副秘书长祁人,中国文联出版社文学编辑室主任洪烛,中山诗歌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马丁林、海宁市文联专职副主席任少云、四川沙丁文学院常务副院长雨田、《红旗画刊》记者谈蓍以及诗人李犁、张井涛、张彬彬、冯向峰、胡雨泽等,用两天时间前往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中国根艺美术博览园、学校等场所,通过诗歌吟诵、聚会座谈等形式与开化诗友进行一次亲密接触。与此同时,“中国诗歌创作基地”落户根博园,成为浙西第一个中国诗歌创作基地。
  一到开化,诗人们就被开化秀美的山水和纯朴的民风所打动。中国诗歌学会副秘书长祁人说,开化是浙江的母亲河钱塘江的源头,更是一片难得的净土。诗歌所追求的也是纯净与自然,所以特别选择了开化,选择根博园作为中国诗歌创作基地。
  当天上午,中国根艺美术博览园董事长徐谷青,从将军诗人、海军少将祁荣祥的手中接过了“中国诗歌创作基地”的牌匾(如图)。

向巨匠靠拢:巨匠身上总有使不完的力气

  衢州市副市长高启华,开化县领导徐建华、周伟斌、李华蓉、汪晖、程育全等出席了授牌仪式。
    开化县委副书记徐建华在致辞中说,此次诗歌万里行活动以诗歌为桥梁、以文化为纽带,用诗人的独特视角来充分展示我县独特的生态文化,必将为我县文化的又好又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希望我县的文化工作者以此次活动为契机,通过具体行动进一步繁荣诗歌创作,弘扬生态文化,努力为建设充满活力的生态开化作出应有的贡献。希望钱江源头的碧天蓝水能让各位诗人灵感顿生、佳作不断,让秀丽的开化通过各位诗人传播得更深更远。

    诗人们一到开化就受到了当地诗歌爱好者和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在诗歌越来越边缘化的今天,它的繁荣和复兴之路究竟在哪里?让诗歌回归民众,走进生活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开化的一位诗歌爱好者汪先生说。

     在2天时间中,诗人们去往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中国根艺美术博览园、学校等场所,通过吟诵诗歌、签名诗集、聚会座谈等不同形式与开化民众来一次亲密接触。
  “诗人追求美的足迹与开化人民追求美好的生活是一致的。源头的风光很美丽、很纯净,源头淳朴的人们坚守着这方净土,也同样具有人性之美。”在钱江源头,中国诗歌学会常务副秘书长、诗人祁人对开化原生态的风光赞叹不已,“爬上莲花尖有点累,但累了之后,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舒服。”“源头的美在镜头里,在大师的根雕里,在开化百姓的笑容里。”将军诗人、海军少将祁荣祥在汩汩的源头小溪边不住地感叹。中国文联出版社文学编辑室主任、诗人洪烛说:“开化是个生态县,诗歌业的创作目前也处于一个良好的生态阶段,希望咱们共同努力,不辜负良好的生态环境。”“不是第一次来开化,但每一次的感觉都很美妙。”“好的生活环境与写首好诗一样,能带给人美的享受。”“到了开化,看到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我寻找到了写诗的感觉、诗的意境。”……诗人们不由自主地赞叹源头的胜景。
  月华如水,诗意朦胧。在15日晚的钱江源头,在望湖山庄的空地上,伴着吹面不寒的秋风,伴着源头清朗的月光和熊熊的篝火,10多位诗人和开化的部分诗友们围成一圈,即兴作诗、即兴朗诵。在诗意的篝火旁,在如画的水库边,微有醉意的诗人们留下了动人的瞬间,快乐的时光,美好的记忆。 “如果我做一棵树/我就做杉树/长在开化/守候着钱江源/喝/第一口源头水/看/第一眼碧蓝天/听/第一声石上流/吸/第一腔清心风/上风上水好心情……”诗人谈蓍在如诗如画的钱江源头观水听风,夜晚在水湖山庄的餐桌上、在浪漫的篝火旁,她即兴吟诵自己的诗作,赢得了众人的一片喝彩。
  “什么样的诗才是首好诗?怎么样才能写出好诗”“怎么样才能做一位好诗人?”“写诗与写散文有区别吗?”16日上午,在根艺美术博览园内,我县的10多名诗歌爱好者与中国著名诗人有了一次面对面的交流。“能打动所有人的话语,就是诗。”“写诗没有什么样技巧,但骨子里要有诗意的情感……”“要做诗人,首先要做个善良的人。只要人做好了,一出口,说的必定是首好诗……”“写诗与写散文是互通的,用心去写好每一句话……”诗友座谈会上,诗人们与开化的诗友交流了写诗的感受,并对开化诗友的诗作了点评。开化诗友们纷纷表示:“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平时只能在媒体上了解诗人的作品,这次能面对面的交流,对诗人、对诗的了解和理解进了一步,对诗的感悟更明了了。”“江潮千里寻源头,诗向心灵觅醉根。” “钱江源头寻胜景,醉根园里觅诗情。”诗人们还在源头留下了珍贵的墨宝。
  “我现在是你们的大哥哥,我们可以交流一下写诗、读诗的感受。”“我是读小学四年级时有了当诗人的想法,诗人要有一双对人和事物好奇的眼睛。”“写诗是对生命的理解,诗歌的魅力就在于诗人心中有诗意。”16日下午,在开化一中的校园内,诗人们与天真的孩子们一起交流,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善于用嘴和笔表达出心中的感受。“你的家人和孩子也写诗吗?”“怎么样才能读好一首诗?”……孩子们纷纷举手让诗人们回答。
  两天的时间不长,但留在诗人们记忆深处的源头点滴他们不会忘记。“仙境神韵醉诗人”。诗人们用他们的慧眼、用他们的心灵感受着源头的风韵。据了解,中国诗歌学会策划的这项活动从2004年5月在屈原故里湖北秭归启动,计划在4年至8年时间内,分批组织诗人走进100个城市与当地民众“亲密接触”,让诗歌走进大众,感染大众。

附:深夜诗歌在现场——12位知名诗人走进钱江源侧记 

           

作者: 周华诚

   来源:衢州日报

   日期: 2008年10月21日

    

    诗人们都有点“疯”。别人这么说,诗人自己也这么说。

  深夜。他们在钱江源水湖山庄空地上燃起一堆篝火,高声吟诵自己的新作,不时举瓶邀明月,大口喝酒。他们高喊着“把诗歌点亮,把今夜点亮”的口号,纵身从熊熊火焰上跳过,以此抒发激情。

  后来,篝火越烧越旺,喝了酒后情绪特别亢奋的诗人祁人,还想从火焰上跳过。以根雕作诗的大师徐谷青提着酒瓶,拉着祁人坚决不让跳,为此双方红着脸拉扯了好久。

  这是10月15日晚的事,圆月高挂,诗情遍地,类似“今夜我把自己打开”这样的诗句,不时地从大家口中蹦出,引来大声喝彩。

  第二天,这些名声在外的国家级诗人又与开化当地诗歌爱好者一起谈诗论艺。祁荣祥、祁人、洪烛、马丁林、李犁、雨田、周占林、张彬彬、谈蓍、冯向峰、任少云、胡雨泽。这些名字,对于关注诗歌的人来说,有着足够的吸引力。

  诗歌的繁华

  我们这个时代这个社会还需要诗歌吗?当好的新诗不多,而诗人要靠裸体朗诵、挂牌乞讨等事件来争夺眼球的时候,诗歌是不是还有存在的必要?人们有这样的困惑。开化诗人赖子说,在“诗人”常遭人误解的时候,我们应该做什么?诗歌还有用吗?

  很多诗人提到,2008年是诗歌喷薄而出的一年,很多从来不写诗的人也写诗了。诗人马丁林说,从年初的大雪灾,到抗震救灾,诗歌在民族面临危难之际,表现出了大用,诗歌唤起了人们的大爱。“这个社会需要诗歌,人民群众需要诗歌。”将军诗人祁荣祥说,诗是博大的爱,时光涤汰过后真正能留下来的不是“梨花体”也不是“下半身诗歌”,而是真正对人民、对社会有意义的作品,诗人不要被一些诗歌事件的喧哗表象所蒙蔽。“我认为诗歌界目前的生态非常好,接下来的几年,诗歌的成就将会超过上世纪八十年代。”30年来一直在诗歌写作上做着不懈探索的诗人洪烛,直接参与了八十年代以来的新诗发展历程,他认为如今新诗写作各种流派风格并存,各年龄层次的诗人以成熟的状态存在着,诗歌将迎来一个超越以往的繁华时代。

  好诗的标准

  什么是好诗?开化诗人老狼打了一个比方:如果放在20年前,一条好裤子的标准是熨得笔挺,而现在有的好裤子是磨上两个大洞,还不够,还要撕成一条条。现在的诗歌风格这么多元,好诗的标准是什么?“做真人,做真话,抒真情,写真诗。”女诗人谈蓍说,有一首描写地震中母亲舍身救儿的诗,最让她记住和感动的是那两句:“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妈妈爱你。”每一次读到,她都会忍不住落泪。这两句就是诗眼,用最简朴的语言,抒发最深重的感情,这就是好诗,这个标准并没有变。

  谈蓍的观点,得到了诗人李犁的赞同。李犁说,诗歌一直在创新,但是创新中,对真理的追求,对真善美的捍卫,对语言的创新追求,这三个因素是一直不变的。

  诗是精神的根雕

  “诗,是诗人个体精神上的根雕。”这是洪烛打的比喻。写诗就是做很多比喻,李犁举着手机,给大家念他记下来的好句子,比如“这个人长得很科幻”。但是这一天,诗人们一次次地提到根雕和根雕大师徐谷青,他们认为徐谷青的根雕作品就是一首首大气磅礴、浑然天成的诗。“世俗生活是一棵树,潜伏在现实生活之下的情思、那些心灵深处的东西,就如树的根。根在哪里?我们每天上下班、挣钱、奔波,但是精神需要水分。我们写诗,就是寻根。”洪烛如是说。

  而中国中国诗歌学会常务副秘书长、诗人祁人在根博园里边走边看,面对根雕作品“门”即兴吟诵自己的诗作《门》:“门敞开或者关闭/门有形或者无形/作为门,这些都无关要紧/作为门/不在乎它的结构或形式/无论泥石与钢铁/无论肉体与心灵/作为门,总是你通向另一途径的/必经之地//无论有形或无形/无论敞开或关闭/对于门/智者选择这样的方式/在脚步迈出之前/灵魂就先于脚步/深入其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