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鹏程 11月5日-8日,皖西南历史古城安徽宿松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关注。中国诗歌学会与安徽省宿松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中国诗歌万里行”走进宿松创作采风活动暨“宿松·中国诗歌之乡”揭牌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
来自中国作协,中国诗歌学会的著名诗人、诗评家晓雪、傅天琳、刘祖慈、祁人、洪烛、于连胜、海田、王明韵、陆
健、杨四平、许辉、梁小斌、唐先田、沈天鸿、吴昭元及诗人徐而缓、楚天舒、谢建平、花 语、金海涛、白
梦、祝凤鸣、何冰凌、赵宏兴、黄玲君、金肽频、吴先耀、北魏、余琳芳和宿松当地100多名诗歌作者参加了此次盛会。
中央、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十几家媒体记者对活动进行报道。
“中国诗歌万里行”走进宿松创作采风活动暨“宿松•中国诗歌之乡”授牌仪式,是宿松县政治、文化生活中一件盛事。这将对提升宿松文化的软实力,推动全县三个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宿松县地处大别山南麓、长江北岸,属800里皖江之首,为皖鄂赣三省八县交汇地。境内资源丰富,产业鲜明,拥有60万亩耕地,70万亩山场,80万亩水面,宜渔淡水面积居全国第二位,是典型的鱼米之乡。
居于吴头楚尾的宿松县建县始于西汉,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古称松兹侯国,历史悠久,民风淳朴端信。吴楚文化,皖江文化、荆楚文化、赣江文化在这里交融;禅宗文化、妈祖文化在这里碰撞;黄梅戏、文南词从这里起源。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清丽飘逸的山水,造就了宿松博大深邃、逍遥隐逸的地域特色文化。历代帝王将相和文人墨客纷至沓来。秦始皇、陶渊明、李白、罗隐、王安石、苏东坡、陆游、朱元璋、李时珍、汤显祖、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夏明翰、陶行知等等,都观光流连过宿松的山水,并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诗仙李白曾两度来到宿松,与好友当时的县令闾邱吟诗议政、对酒放歌,留下了“二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的千古名句。宿松自古就有“黄梅戏曲之乡”、“诗书昌盛之地”的美誉,是我国五大剧种之一的黄梅戏的发源地。清朝翰林编修、桐城文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皖江文化的倡导者朱书就是宿松人,一生诗作颇丰,著有《仙田诗在》四部诗集。民国时期,宿松诗人胡大顺《幻想诗书集》曾作为私塾的读本。
新时期以来,宿松诗人辈出,诗歌百花争艳。全县先后有诗歌社团25个,中国作家协会会员9人,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24人,有30人正式出版新诗集57部,在当代中国诗坛产生了较大影响。当前,活跃在诗坛、发表大量诗作的本土诗人就有50余人。他们在这块质朴的热土上,秉承深博、厚重的文化精髓,用诗歌放飞梦想,吟唱生活,描绘未来。现代著名诗人、词作家贺东久创作的《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名扬天下,中国作协会员、中国诗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安师大教授、硕导、曾被评为“中国十大新锐诗歌批评家”的杨四平出版诗论专著9部,著名诗歌评论家、八○后文学博士杨庆祥发表诗歌评论近20万字,当代诗人、中国作协会员高嗣照著有《感悟人生》《归来的雪》《抵达秋天》《高嗣照现代诗选》等四部诗集,还有刘鹏程、浪濯、司舜、余琳芳等50余名诗人发表了大量的诗作。
开幕式上,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晓雪向宿松县人民政府授予“宿松•中国诗歌之乡”匾牌,据了解:第一个“中国诗歌之乡”是浙江的海宁,那是徐志摩的故乡;第二个是浙江的新昌,那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写作地,《唐诗三百首》中有二百首与新昌有关联,或是诗作于新昌,或是诗人生于新昌、到过新昌。宿松成为继海宁和新昌之后全国第三个诗歌之乡
中国诗歌学会常务副秘书长祁人,安庆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胡南亭,宿松县委书记张小青,宿松县人民政府代县长王华分别讲话,对活动表示祝贺。国际汉语诗歌协会,安徽省文联,安徽省作家协会,安庆市文联,安庆市作家协会,池州市作家协会,河南省开封市作家协会,开封市诗歌学会,河南省周口市作家协会,安徽省五河县作家协会,安徽省大别山诗社,桑梓网等纷纷发来贺电贺信,对活动表示祝贺。开幕式由宿松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红兵主持。
在为期三天的活动中,与会人员开展了“中国诗歌万里行”走进校园诗歌座谈交流活动;诗歌朗诵暨诗人联谊活动;“诗意中的宿松”名胜古迹采风活动,赴长江绝岛小孤山,南国小长城白崖寨,烟波浩渺的黄湖进行游览观光;举行了“赞美生活,热爱诗歌”群众诗歌宣言签名活动;观看了原汁原味的黄梅戏和文南词演出。
11月6日,在
“中国诗歌万里行”走进宿松开幕式暨“宿松·中国诗歌之乡”授牌仪式上,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晓雪先生向代县长王华先生授予“宿松·中国诗歌之乡”铜牌,我县县成为全国第三个诗歌之乡。
据中国诗歌学会常务副秘书长祁人介绍,第一个“中国诗歌之乡”是浙江的海宁,那是徐志摩的故乡;第二个是浙江的新昌,那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写作地,《唐诗三百首》中有二百首与新昌有关联,或是诗作于新昌,或是诗人生于新昌、到过新昌。
我县诗书文脉源远流长。无数文人显贵在此流连并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诗文,诗仙李白曾两度来到宿松,与好友当时的县令闾邱吟诗议政、对酒放歌,留下了“二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的千古名句。宿松籍文人墨客著作颇丰。明朝时期任湖广武冈州守的汪泰著《梅花百咏》,万历举人方际明著《治心集》等三部,清朝翰林修编、桐城派名人、皖江文化的倡导者朱书著《仙田诗在》四部诗集,民国时期诗人胡大顺的《幻想诗书籍》曾作私塾读本;现代著名诗人、词作家贺东久创作的《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名扬天下,中国作协会员、中国诗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安师大教授、硕导、曾被评为“中国十大新锐诗歌批评家”的杨四平出版诗论专著9部,著名诗歌评论家、八○后文学博士杨庆祥发表诗歌评论近20万字,当代诗人、中国作协会员高嗣照著有《感悟人生》《归来的雪》《抵达秋天》《高嗣照现代诗选》等四部诗集,还有刘鹏程、浪濯、司舜、余琳芳等50余名诗人发表了大量的诗作。
我县当今诗坛生机勃发。全县共有诗歌社团25个,中国作家协会会员8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2人,中华诗歌学会会员22人,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24人,安徽省诗词学会会员35人,有30人正式出版新诗集57本。他们将继续秉承深博厚重的吴楚文化精髓,用诗歌放飞梦想、吟唱生活、描绘未来,把宿松诗歌名片递向全国、递向世界。(皖江晚报特约记者
朱众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