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天,在四川抗震救灾现场,有一群来自北京、安徽、广东等地的忙碌身影。他们是——流汗的志愿者流泪的诗人
祁人(诗人、中国诗歌学会副秘书长)
23日一早,我们一行七人怀着急切的心情,赶到了都江堰市。开车从成灌高速都江堰出口出来,不远处就是都江堰市体育中心,全市的抗震救灾指挥部就设在这里。在新闻中心,一个声音沙哑地叫着我的名字,我竟没能认出站在我面前的一位憔悴的小伙子,就是诗人、市委宣传部的王国平——仅仅一年时间没见面,这位写诗的兄弟面容是如此的憔悴、疲惫。除了握手、拥抱,我竟说不出任何见面寒暄的话语来。
在新闻中心,繁忙的景象完全是一线战场的情景。我们是来做志愿者工作的,希望能够帮助市里做一些群众安抚工作或其它事情,却没想到都江堰的抗震救灾工作已经安排有序。
我们开着市委宣传部提供的两部旧车,我猜想应该是某个废墟中找出来的车辆,没有人驾驶,便成了我们的交通工具。一路上,倒塌的房屋,震裂的大厦,强烈地震撼着我的心灵。尤其在新建小学、聚源中学,看到倒塌的校舍、参差的废墟、破碎的课本、祭奠的花圈,眼泪止不住地流淌下来……我们在这里不约而同地止步,向那些飘向天国的孩子们静静地默哀!
大半天的时间,我们就这样在废墟与死难者之间,默哀与致敬。下午回到指挥部已经两点多,我谢绝了王国平为我们泡方便面的好意,啃着王明韵自安徽带来的压缩饼干和自己携带的矿泉水,泪水禁不住在眼圈中打转……为了不给灾区带来麻烦,在出发前志愿团全体诗人达成一致意愿:我们首先是做志愿者,其次才是采访和体验生活的诗人;不能给灾区添麻烦,自带食物、饮用水;团结、友爱、合作、奉献。
返回成都已是5点多,联系上女诗人潇潇,又匆匆赶到火车东站仓库协助红十字会搬运救灾物资,恨不得将最重的物资扛在肩头,让自己的手脚快些、再快些……大半天来的压抑心情,随汗水从发丝、眉毛的滴落而一点一点地释放。是啊,灾区的老百姓是多么需要这些实际的帮助啊,此时此刻,任何语言都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让我们的行动快一些,老百姓就会离灾难远一些,离幸福就近一些。
王明韵(诗人、《诗歌月刊》杂志社主编)
即使不是一位诗人,我也会选择做一名志愿者,去地震灾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而作为一名诗人,似乎更多了一份敏感、忧伤和此刻不能缺席的使命感。2008年5月22日,当我携带帐篷、压缩饼干、药品等物品,“全副武装”奔赴灾区,与来自北京、广东中山等地的诗人朋友在成都集合的那一刻,我就又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志愿者。
几天来,我们先后深入都江堰、青城山、彭州等重灾区,亲眼目睹了地震的惨烈和残忍。因为诗歌,我曾两下都江堰,美丽的都江堰就像诗歌中盛开的花朵,现在80%的房屋成了危房,整个都江堰几乎成了一座危城;在彭州市的新兴镇和通济镇,几乎所有的房屋都成了废墟,在其辖区内的金厂沟风景区,一位母亲风雨中焚香点烛,口念佛经请求菩萨保佑让失踪多天的儿子平安归来;在聚源中学和新建小学的断壁残垣上,那些散落的书包、课本、红领巾和孩子们满脸笑容的照片,让我不忍心多看一眼,更不敢举起照相机,心里总是一阵阵收缩。当然,我也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解放军将士们无坚不摧的意志和灾民们的隐忍与顽强,家园正在重建,生命依然美丽。在这次志愿者行动中,我还去了成都火车东站仓库13号线,这里仿佛是一条爱的河流,每天大量的爱心捐赠汇聚到这里,又源源不断地被运往灾区;我们一行七人曾在这里奋战了近两天的时间,搬运物资近万吨,一天只吃一顿自备干粮,一瓶矿泉水传着喝,一个人恨不得生出十双手;天气酷热,我们戴着口罩、手套、身着厚厚的工作服,在挥汗如雨中释放和缓解着内心的悲伤与疼痛,在争分夺秒中传递着亲如手足的情与爱。
洪烛(诗人、中国文联出版社文学编辑室主任)
每逢国难当头的时候,诗人在精神上总是勇于承担的志愿者,要么以笔为旗,要么投笔从戎,觉得这是义不容辞的职责。“国破山河在”的年代,诗人们或悲痛或忧患或怒吼,留下许多彪炳青史的诗篇。地震之后,“国在山河破”,心中的伤痕累累,我们同样需要自己的杜甫。灾难也是一种战争。四川大地震使我想起抗战,想起那一代诗人在炮火硝烟中写下的抗战诗篇。抗震救灾,诗人何为?“国在山河破,城毁草木稀”,在废墟之上,我不想当李白了,我要向杜甫看齐。最好能成为陆游或辛弃疾……于是热血沸腾地参加中国诗人抗震救灾志愿采访团赴四川,到前线去。我们去了都江堰,彭州,去了成都火车东站救灾物资货运仓库,看见堆满来自各省市的捐赠物资,感到非常温暖,全国人民都在与灾区人民并肩战斗。我们也情不自禁地加入装卸队伍,与来自天南海北的志愿者并肩战斗。真希望经过我们心与手的传递,能多几包救灾物资运往灾区,外面等候的车队,能早几分钟出发。我亲手搬运的有大米,棉被,衣服,药品……但愿它们能早一点给灾区人民送去温暖与安慰。我们也是志愿者,在抗震救灾的战线上,暂时忘掉了自己的职位与身份,大家都是普通一兵。甚至忘掉自己是诗人,而觉得自己已成为抗震救灾这部悲壮史诗的忠实读者。我们目睹了百姓的艰辛,也亲身经历了余震的惊险,胸中装着一部读也读不完,写也写不完的沧桑之书。
周占林(诗人、中国诗歌网主编)
在四川,如此多雨,如此潮湿,让我们这些来自北方的人有些难受。然而,中国诗人抗震救灾志愿采访团来到彭州市小渔洞灾民安置地后,诗人们心中的那种难受变得愈加沉重。一顶顶蓝色的帐篷,犹如一朵朵盛开在雨中的蘑菇,可采蘑菇的那些小姑娘呢?他们的眼神和他们的年龄是如此的不相称啊。那些简陋的临时帐篷做成的教室,他们应该一边唱歌,一边戏耍,或依偎在母亲的怀中撒娇。不应该站在蒙蒙的小雨中,用一双双渴望的眼睛,望着那些远方来的客人。
看到中国诗人抗震救灾志愿采访团一行从车里拿出书包、彩画笔、铅笔、作业本等学习用品时,他们有些迷茫的目光中猛地透出一丝光亮,一个个兴高采烈地相互奔告。这是一幅画,一幅在废墟上盛开的花朵。这朵花的根是中华民族精神,茎是全国人民的爱,而花是从灾难处挺过来的生命。这些坚强的小生命啊,他们是我们的未来,他们是华夏民族的延续。诗人们眼中的泪水,会让他们的诗句更加丰富,更加坚硬。
马丁林(诗人、中山诗歌学会副会长)
5月23日,我们志愿团赶回成都,大家来不及休息,便又赶到成都火车东站抗震救灾物资仓库。在这里,大家碰到了北京的女诗人潇潇,和来自新疆的志愿者一同参加抗震救灾物资的装运工作。这个30多人组成的志愿团,他们的成员有来自新疆、云南、北京等地的石油工人、医生、私营老板和个体户,有些队员接受过专业的搜救培训,他们自费来到成都后一直战斗在第一线,曾深入到汶川、青川、映秀、茶坪等重灾区协助部队,参与搜救行动。6天来,他们不辞艰苦,默默地配合部队,救出了无数滚石、瓦砾下的灾民。直到昨天从前线撤下来后,他们又马不停蹄地加入到抗震救灾物资装运工作。在此次搬运行动中,他们那种松散的组织却有着专业的精神,让我深感佩服。在几个小时的搬运过程中,我们配合得十分默契。晚上9点多,搬运工作终于告一段落。当我想留下他们的名字时,孙队长却说:“我们的名字叫志愿者!”
是的,志愿者,一个既普通又伟大的词语,让我的诗歌为之感动!
龙威(诗人、《中山诗人》报副主编)
灾难无情人有情,生命有限爱无疆。我们作为诗人,没有理由回避,更不能退缩。2008年5月22日,中国诗人抗震救灾志愿者采访团来自北京、安徽、中山的七位诗人在成都双流机场会合,开始为期9天的志愿采访活动。几天来,我们先后深入都江堰、彭州等重灾区采访,去成都火车东站参加志愿者搬运救灾物资近万吨。在彭州同济镇小渔洞灾民安置区看望那些在地震中失去学校的孩子,给失学的孩子送去书包、写字本和一批文具盒。灾难面前,无须太多的动员,也无须太多的阐释,灾难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我知晓,每一次付出,都是对生命的呵护;每一声问候,都是一次爱的感召……
曾祥书(评论家)
每一天,我时时被诗人们的激情与专注所感动,这不仅仅是连日来作为志愿者的诗人们,先后深入到成都火车东站抢运抗震救灾物资,深入到灾民安置点慰问灾民、深入到一线采访获取第一手资料,自发为灾区小学捐赠学习用具,更重要的是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着对灾区人民的深情。
作为志愿采访团的诗人们,他们首先要力所能及地为灾区人民做一些具体而实在的事,不给灾区人民增加任何负担,白天的繁重体力劳动与晚上的加班加点创作,已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用诗人们的话说,就是要真实地感受这次地震灾害给灾区人民带来的灾难,用探寻的视角、情感的笔触、直抵心灵的文字去讴歌广大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人们。
中国诗歌在历史的重大变革面前,是注定要发出声音的,中国诗人在历次的重大自然灾害中没有缺席。
中国诗人抗震救灾志愿采访团于5月22日上午10点抵达都江堰抗震救灾指挥中心
志愿采访团全体成员向地震中遇难者默哀三分钟
志愿采访团成员在成都火车东站抗震救灾仓库搬运抗震救灾物资 本版摄影:周占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