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我剪去披肩长发的女孩

(2008-02-03 15:04:34)
标签:

情感

黑蝴蝶系列4-冰上舞蹈的黄玫瑰

              青衣[洪烛]

青衣给我写信从来不署真名,那种带暗花纹的稿笺右下角总是潦草地涂抹着"青衣"两字。整封信的书法都很工整、稚拙,甚至还透露出女学生式的精细娟秀--因而"青衣"的署各便仿佛用画篆的图章盖下的。我想她平日里无事常训练这两个汉字的结构笔划。青衣想靠这两个字勾勒出她自己。
  大约五年以前,南方一座城市里某位叫青衣的女孩给我写信。说是我弟弟的同学,从一些流行杂志里读过我的文章--"你不知道它们怎样打动了我"(原话如此),便向我弟弟讨来了通讯地址。她还用令人不忍拒绝的孩子气的乞求,说服我最好能承担给"一位故乡的知音"回几个字的义务。她声明"青衣"仅仅是专用于和我通联的代号,因为还没有到暴露目标的时机。信封下角她留了个托人转交的地址。我笑过之后,就把这位青衣女孩的愿望塞进了杂乱的文件篓。类似的信我经常收到,我并不真想做个让少男少女崇拜的流行作家,闹着玩的;加上日常生活中还有严肃得多的事情要干,谁要抱着幻想见到我这个乏味的男人准失望。
  青衣估计在那座我读到高中毕业才离开的死气沉沉的城市里蛮有耐心地守候了一个月。忍无可忍,便写来第二封兴师问罪的信:"我说你这人怎么这么不像话,我给你写信你干嘛不回?""我再也不傻乎乎地崇拜谁了,不好玩!"最后归结为斩钉截铁的一铮铮誓言:"你恐怕还不了解我的性格,我自尊心特强。我并不多稀罕你给我回信,但我不能白写那第一封信,我会一直写下去的。直到你烦透了,不得不给我回信为止--到时我就不理你了!你等着瞧吧。"想像一位素不相识的小女孩在远处连珠炮似地发泄愤怒的情景,我真被逗乐了。就像欣赏一段好相声会下意识地鼓掌一样,我认认真真铺开稿笺,写下了"青衣小朋友:你好!……"
  青衣的目的达到了。很快便寄来厚厚一封信--一本正经摆开和我探讨理想谈人生的架式。一大半内容都是选择填充式的政治思想工作问题,譬如"你觉得男女之间是否可能存在纯洁的友谊?(请回答是或否)",或"你偏爱留长发还是短发的女孩"?我的天呀,读研究生都没这样全方位地考我。青衣恳求我"一定诚实地回答",同时颇能体谅人似地声明:"我知道你很忙,只要用笔在你选择的答案上打个勾就可以了。"青衣丝毫未流露因我终于屈服令她感到骄傲,也只字不提她说过收到我回信便老死不相往来的君子协定。青衣稳重亲热的姿态像一门你无法不认的远房亲戚。
  我在青衣密密麻麻的考卷上打了一顺溜勾和叉,像领导批示过了似的,便把原信换个信封寄回。
  青衣寄来张正面是《罗马假日》赫本剧照的明信片,说对我的回答很满意。又说马上要期末考试,不能多聊了。道声"下学期再见!"仿佛我成她的快放寒假而在校门口挥手告别的同学了。
  春节期间我回老家探亲,问弟弟:"你们班上有位叫青衣的女生吗?"弟弟说没有。想了想,又说其它年级倒是曾经有好几位熟识的女生打听过我。问话差不多:"那些文章真是你哥写的?"
  寒假里弟弟有好几拨校友来我家聚会,女生们一律穿着蓝呢子校服;清秀稚气的面容相似,进门了就缩在弟弟房间的角落叽叽喳喳,偶尔有几位还来我书房里借过书。我不知道她们中是否有青衣,更无从判断谁可能是青衣。
  刚回到单位,就发现办公桌上积压的信件中有青衣寄的贺年卡。是她亲手绘的,还从画报上剪点小动物图案贴在插页。贺辞是她试填的一阕《临江仙》或《卜算子》什么的,平仄不太工整,但很明显模仿出了李清照绿肥红瘦的味道。短函中掩饰不住兴奋与诡秘地透露寒假去我家聚会见到了我的侧影。除了我身材稍欠魁梧--她用词很照顾我的自尊心--给了她一定的打击之外,"总的来说还过得去。"
  我浑身一冷,有一种"我在明处、敌人在暗处"的不平等感。
  青衣问我是否对她留有印象。我回信说没有。青衣再来信便很失望。说那天去我家前特意剪去伴随她渡过整个中学时代的披肩长发,仅因为我回复她问答题时在短发女孩那一栏打了勾。她以为我会认出她的。我皱起眉头想半天,只记得来过我家的那几拨女孩似乎大多留齐耳的学生式短发,都很精神。至少可以肯定的是,隐藏在她们中的青衣没有给过我任何暗示。
  "没认出来也挺好",青衣安慰我,"虽然我挺有信心,但还是怕你失望。我真担心自己永远没有勇气出现在你面前。不过你放心,我会越变越漂亮的。"
  青衣一般每个星期来封信。有时长得要逐页标明阿拉伯数字,有时又短,顺手从流行歌曲里摘一行歌词,"大约在冬季"什么的。据她说每逢周末之夜做完功课特别想给我写信。她说她很小就父母离异,除了外婆,一直梦想有个爱护她的哥哥--"我不知道现在是否算找到了,你说呢?"
  从此我不再是因为好奇心而回信了。和青衣笔谈成了我的生活习惯。我告诉她:"我已不写日记了。把那份时间挪用了。"
  让青衣寄照片,青衣不寄。
  六月份,在办公室接到一个女声电话,要我猜。我报了好几个名字,都被否定;我还准备猜,那边却没信心了--"我是青衣呀!"语气有点幽怨。"今天是我生日,一下课就赶到邮局给你打长途。"
  青衣一直瞒着我,她下个月就要高考了,她报的全是北京的院校。她很担心,因为如果考不取,就可能进工厂了--她妈妈已在本单位给她联系一份化验员的工作。
  "我本来不想跟你说的。我一直计划录取到北京后,打扮得漂漂亮亮去找你,让你大吃一惊。目前看,有点悬。"她停顿了片刻,"你放心我会竭尽全力的。我已经发誓了,如果考不取大学我就永远不见你。你知道我的性格,我很要强。"
  我为青衣内心埋藏了这么久的计划震惊了。青衣是个不平凡的女孩。"你上次真没认出我?"青衣故意用活泼的腔调缓解我对她前途的担忧,"你好好想一想嘛。都怪我那天一激动,就躲得离你远远的。"突然,青衣哭了,"如果我没能去找你,你别怪我,我情愿你忘掉我。"电话挂断了。
  九月了。我天天等待青衣。青衣没有来。我往她当初留的那个托人转交的地址写信,被退回,青衣的真名,她一直还没来及告诉我。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知道青衣--是某位神秘女孩为自己起的聊斋色彩浓郁的名字。而我并不知道青衣究竟是谁,至少不知道她是那群穿蓝呢子校服、短发齐耳的女学生中哪一位。十月、十一月,我仍然等待青衣,最终不得不相信她已主动地从我生活中消失。她再也不会希望并要求我--从茫茫人海中辨认出她来了。我常梦见一位裙据飘扬的女孩子按她精心设想的那样,打扮得漂漂亮亮蓦然出现在我面前,微微一笑:"我是青衣呀!"
  青衣,我一生中唯一一位为我剪去披肩长发的女孩。
 [1992年]
                           洪烛创作年表

1982年——1985年6月,我在南京梅园中学读高中,在《星星》、《鸭绿江》、《诗歌报》、《少年文艺》、《儿童文学》等报刊发表诗歌、散文百余篇,多次获《文学报》、《青年报》、《语文报》等奖,和伊沙、邱华栋等成为人数众多的八十年代中学校园诗人(正在被诗歌史追忆的一个文化现象)代表诗人。

       1985年7月——1989年6月,因创作成果突出而被保送进武汉大学,受到《语文报》等诸多媒体广泛报道。在《诗刊》、《星星》、《青春》、《飞天》等各地报刊大量发表诗歌、散文,出版诗集《蓝色的初恋》(湖北作协青年诗歌协会丛书),成为受新时期诗歌史重视的八十年代大学校园诗人代表诗人之一(代表八四、八五级)。

       1989年7月,分配到中国文联出版社工作,在北京登陆。1991年参加全国青年作家会议(中国作协主办的青创会)。1992年在北京卧佛寺参加《诗刊》社第十届青春诗会。其间左手诗歌、右手散文(自喻为左手圣经、右手宝剑),在全国范围数百家报刊发表作品,进行“地毯式轰炸”,频频获《诗刊》、《萌芽》、《中国青年》、《星星》等奖。

1993年——1999年,诗歌的低谷期,居京大不易,厌倦了租房及睡办公室,仅仅为了有能力买一套商品房(多么世俗而无力抗拒的一个念头),就狠心地改变了个人的创作史,以淡出诗坛为代价,转攻大众文化,狂写为稻粱谋的青春散文,覆盖数百家发行量巨大的青年、生活类报刊,成为掀起九十年代散文热的现象之一,被《女友》杂志评为“全国十佳青年作家”。其间出版诗集《南方音乐》、散文诗集《你是一张旧照片》、长篇小说《两栖人》、散文集《我的灵魂穿着草鞋》、《浪漫的骑士》、《眉批天空》、《梦游者的地图》、《游牧北京》、《抚摸古典的中国》、《冰上舞蹈的黄玫瑰》。

2000年——2002年,如愿以偿地住进商品房,开始为回归诗歌做准备,撰写数十万字解读大师与经典的评论,后结集为《眉批大师》、《与智者同行》、《晚上8点的阅读》出版。出版《中国人的吃》、《明星脸谱》、《北京的前世今生》、《北京的梦影星尘》等畅销书。获老舍散文奖, 央视电视诗歌散文大赛一等奖等奖项。

2003年,非典期间着魔般写出二百首诗,覆盖各地文学报刊。

2004年——2007年,出版《北京的金粉遗事》、《舌尖的狂欢节》、《颐和园:宫廷画里的山水》等畅销书十几种,其中《中国美味礼赞》、《千年一梦紫禁城》、《北京AtoZ》等在日本、新加坡、中国台湾出有日文版、英文版、繁体字版。2006年在新浪开通洪烛博客,推出由四百首短诗组成、长达八千行的长诗《西域》,被《人民文学》等数十家报刊选载,被诗家园网站评为“2006年中国诗坛十大新闻”之一。2007年推出长达十万字的长篇诗论《洪烛谈艺录:我的诗经》(本身就是一部关于诗的长诗)。十八万字的长诗《一个人的史诗》。

2008年推出两千行的长诗《李白》。

回头一望,我走了跟同时期大多数诗人都不太相似的一条路,冒险去大众文化领域遛了一圈(等于既搞美声唱法又搞了通俗唱法)。条条大路通罗马,终点还是一致的,那就是诗歌。我又回来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神游西域[4]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