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代人的文学偶像[转中国青年报]

(2007-07-28 20:19:48)
朱辉军
转自搜狐

    数年前,《北京文学》刊发了一份《断裂:一份问卷和五十六份答卷》,里面的大部分作家不认为自己受过前人的影响,也否认有文学偶像。当时曾引起很大争议,至今仍给人有深刻印象。年轻作家似乎像孙猴子似的,都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

转自搜狐

    时隔数年后的今天,一群年轻作家,其中也有参与“断裂”答卷的,又共同奉献出了一本《一代人的文学偶像》,比较系统地梳理了自己身上受到的先辈大师的影响。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转变。也许青年作家们都已像书中的狗子一样认识到:即使“不相信偶像”这个思想,也不一定是自己悟出来的,而可能是受教育来的,很可能还恰恰是偶像们告诉我们的。

转自搜狐

    是啊,身为后辈作家,有时真的很绝望,好像我们想说的,前辈都已说了;想写的,先贤也已写了。而我们还不一定比他们说得更好或写得更妙。我们生活在他们的阴影里,似乎永远摆脱不了“影响的焦虑”。我们还能有什么作为?

转自搜狐

    其实我们可以把问题反过来想,既然我们可能永远留有先辈的印记,那我们不妨积极一点,承认他们的血液在我们身上流淌。而且不把这当作负担,而是当作财富。理清之后,弄明白什么属于先辈的遗留,什么属于我们自己可能有所作为的空间,岂不就能站到前辈大师的肩上,攀登更高的高峰?邱华栋、洪烛等是否正是悟出了这一点,才选编撰写了这本书?

转自搜狐

    于是我们看到一群中外文学大师“活”着向我们走来。他们不像在一些文学史里那样,被阉割冷冻装进大大小小的盒子里。虽然“座次”排得井然有序,其生气却荡然无存。年轻作家们的评点不同,他们与其说是理性的评判,还不如说是在感性地接触。他们感受大师,体验大师,用心灵拥抱大师,试图以自己之心揣测大师之心,走进他们的作品,走进他们塑造的人物,走进大师们或煎熬或狂喜的灵魂之中。

转自搜狐

    但是他们的兴奋点却很耐人寻味。他们中的一些人喜欢发掘大师的另一面———不为人知的一面。特别是喜欢分析像马雅可夫斯基、鲁迅等这样生前和身后评价不一的大师,仿佛他们都是有点人格分裂似的。其实不然。大师们的心灵固然是复杂丰富的,但仍有主调,不能用月亮的阴暗面去否认月亮闪光的一面。狗子从郁达夫的颓废外表上读出深藏的坚强意志和战斗精神,祝勇在沈从文看似奇诡幽丽的世界里触摸到他坚强刚直的内核。这些其实更应该进入我们的视线。可惜像这样深切体悟的篇什在该书中还不是太多。

转自搜狐

    许多今日的年轻作家都不约而同地偏好一些病态的大师,或有意发掘某些大师阴郁的一面,这就形成了一种倾向。也许是一种矫枉过正吧。但我希望,“过正”之后还应综合对另一面或别的层面的考察,回到“正”来。这样才能真实地还原大师,并对我们自己的创作有所裨益。

转自搜狐

    《一代人的文学偶像》邱华栋、洪烛主编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2年10月

转自搜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