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烛批评少年作家后劲不足,缺少知识积累 |
|
2004-6-23 10:44:50 |
|
【龙虎网讯】近日,现居北京的南京籍作家洪烛推出其“城市散文”《北京的金粉遗事》。昨天在记者电话采访时,听说记者来自家乡南京,洪烛很是惊喜,他一再对记者表示,南京的文化内涵培养了他最初的文学之梦。浅谈了几句他的新书,洪烛却对记者大谈其在南京的成长经历。 10年前的“韩寒” 虽然当洪烛考大学时,韩寒等“新概念”捧出的一批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作家还在嗷嗷待哺中,而他们以一篇文章就能上大学的历史早在10多前就在洪烛身上发生过。当时洪烛就读于南京梅园中学,他告诉记者说,“除了语文,数理化都是经常亮红灯,不但上大学无望,就算想拿到最基本的高中毕业证书也是很困难的一件事。”知道上大学无望,当时,洪烛已经联系到一家照相馆,准备像高尔基那样在基层稳扎稳打,以期望在写作上谋得发展机会。 当时,由于洪烛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上发有100多首诗歌,学校很为这样一个人才的流失可惜,当时他就读的梅园中学只是很一般的中学,高考时并没有保送名额。老师就把他发表的诗作一个一个投到全国20多家大学去,结果,那年正试着改革的武汉大学破例录取了他。 少年作家缺乏后劲 出于同样的经历,虽然中间有10多年的时间代沟,但对于时下正被热炒的这批少年作家,洪烛却表示,他们的艺术生命不会长的,“上世纪80年代是个理想时代,非常注重文学精神。当时,老作家王蒙提出‘作家学者化’的口号”。洪烛告诉记者,“由于上大学机会很难得,四年中大部分的时光都是在图书馆度过的,尤其在人文领域方面很是下了番工夫。”而这种积累也使得洪烛在今天能自如地书写关于北京历史文化的篇章。 洪烛说,“相比之下,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少年作家身上明显缺少了一些沉淀,他们的成长是拔苗助长的过程,在文学表现上缺乏相应的后劲。” |
| 来源:金陵晚报 编辑:禹娟
作者:王峰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