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像牧羊人一样幸福

(2007-07-12 23:49:25)
恐怕由于《圣经》曾把人类比喻为上帝祭坛上的迷羊,羊也就成为带有牺牲意味的动物,并且和人类拉近了距离。迷途的羔羊,足以用来形容某种陷入困境、期待着拯救的美。这是牧羊人承担的责任。在人与世界之间,神是中介。而在羊群与世界之间,人是中介。神放牧着人类,人类放牧着羊群。所以,在我的想象中,牧羊人是浪漫且神圣的。人类荣幸地成为神的替身,借助其至高的权威驱逐着大地上的万物———甚至,一举一动可能都在无意识地模仿神的动作?从这个意义来讲,整个人类都是上帝的牧童,忠诚地履行着神圣的使命。牧羊人更是如此。

  游牧,可谓人类最古老的事业之一。它与耕种、编织、渔猎一样,带来文明的曙光。人类凭藉种种技艺逐渐在自然界占据了王者的席位。而野生环境中的羊从被人类驯服的那一天起,就成为最温顺的放牧对象———恐怕因为它的血统中先天就具有谦逊的因素?羊给人造成容易迷路的印象,莫非跟它对放牧者的依附有关?它在旷日持久的依附中丧失了自己的意志。牧羊人是威严的,他在日复一日的统治中成为羊群的绝对主宰。有时候仅仅一根纤细的皮鞭,足以构成他的王仗———使他自由的游牧活动近似于一种唯我独尊的礼仪。中国古代的《敕勒歌》描绘出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背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牧歌的情调至今仍是令城市居民羡慕的一种古老的诗意。天地之间,有青草的地方,就有生存的哲理;一个吹口哨的牧羊人,领导着云朵般的羊群,咀嚼闲暇的时光———同样能体会到生命的极致。

  我在陕北见过反穿羊皮袄的老汉放羊,他甚至未带皮鞭,仅仅手持一柄常用于铲粪的那种小铁铲。每当有贪吃嫩草的羊偏离“航线”,溜到对面的山坡,他并不上前追赶,而顺手铲起土块远远地抛过去———划着弧线的土块总能准确地落在迷羊的前头,它乖乖地被驱逐回来。这不失为一种偷懒的办法,同时流露出放牧者的随意性及其威信。他孤独的时候就悠悠地哼一段信天游———这确实是唱给自己听的牧歌。自己是唯一的听众。优美的民谣大多是如此诞生的———每一个音符都浸透了寂寞的味道。这正是它最能感动后人的原因。放声歌唱的牧羊人,给人以使者的感觉———哪怕他相貌平庸、衣衫褴褛。他在无意识地执行着谁的使命呢?

  如果山村的羊群仅仅是散兵游勇的话,草原上的羊群则要庞大得多,简直像一支豪华的舰队。内蒙古草原上每时每刻都举行着这样的阅兵式。在草的绿色映衬下,羊的皮毛洁白如银,如同蓝天上的云朵的投影———或者说,四处漂游的白云仿佛是天国羊群、天国的流浪儿。牧人大多骑在高高的马上,挥动长长的鞭子———你分不清他究竟在放牧羊群,还是在放牧白云。很久以后才明白:他是在放牧自我,放牧自己的灵魂。灵魂已幻化为一朵云、一头羊,甚至一棵草的反光。闪电是命运的鞭影,横空掠过。做个牧人是自由的,又是幸福的。自由就是他的幸福。而流浪则是他的宿命。所以游牧民族总是率领自己的羊群不断地搬家,不断地迁徙,寻找着一处能够吸引他们永久停留的地方———这种寻找注定是徒劳的。因为生活永远在别处,家园,永远在远方。从这个角度来认识:牧羊人,已成为自身的理想所役使的对象。只要他的理想未能在现实中获得满足,他就有唱不完的牧歌,走不完的旅途。他最终迷失在自己的寻找里了。他迷失于自己的信仰。这是一种光荣的迷失。这也是一种迷路的信仰———没有谁愿意提醒他,因为他已获得了朦胧的幸福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