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10 22:20:48 |
淡定如竹,散漫如风 --著名诗人、散文家洪烛印象
四月末的一个周末,下了一天的雨,到黄昏还是点点滴滴,一种深秋般的寒意直逼心底,黄昏阴冷阴冷的寒风细雨中,洪烛一行从敦煌风尘仆仆地赶到了嘉峪关。在国际大酒店宽敞舒适的酒宴上,洪烛——这个经常在各大顶尖级报章杂志上读到的名字,终于不再是文字的载体,而是真真实实地坐在我们的面前谈笑风生。
质朴的洪烛,坚定沉稳,清爽的平顶头,不擅张扬的言词,说话的声音充满磁性,给人一种很融洽的接近感,朴实的谈吐中不经意地流动着大家的飘逸与厚重,并恰到好处地将文人的书儒与政要的沉稳拿捏在一起,淡定如竹,散漫如风。
洪烛是青年作家群的领军人物,科班于家乡那所叫武大的名校,在他之前有池莉、方方,有王家新,他后面有邱华栋,一茬接一茬的,真是像模像样的。随意交谈中,我没有把洪烛当成一个诗坛巨星或一个名人来仰视,而是像面对一个志气相投的同窗好友般地随意,但我知道,对于洪烛,我就像一个小学生面对一个大学教授,是无资谈论什么的,我只是很喜欢他的诗,只能谈点自己的欢喜:
“正如相遇不会有预告/分手也无须寻找理由/你完全可以悄悄地走/何必放弃这种自由……”这是我读到的洪烛的早期的诗,这种发自肺腑的真诚,这种本质的朴实,这种白描式的语言,比那些所谓“深奥的诗歌”更能让我感受到诗歌的魅力。
“秋天的草原,绣花的地毯正在被拆线/为了来年能重新织一件……/通过候鸟的方言,可以了解它们来自哪里/我不用询问,只是听,只是听……”(《巴音布鲁克之秋》)。“读洪烛的诗歌,你完全可以从中领略到诗歌的真谛所在,这才是真正值得一读的优秀作品,是从灵魂深处中喷发的真实嗓音,是缪斯的真传,是对传统诗歌的继承和光大。”
我更喜欢洪烛的散文,喜欢洋溢在洪烛散文里的那种智慧和哲思:
“古希腊的哲人说过:甘愿与孤独作伴的,不是神,便是兽。孤独既像一种兽性,又像一种神性。寂寞就是面对镜子的感觉——而且你并不想梳妆自己。你也不曾被这面城市的镜子反射,被寂寞的锋芒刺得睁不开眼?”(《我在慢慢变好》)。
其实每一个有成就的作家,本身都具备一定的神性的。“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坚持着手写,不用电脑。也许这是我的‘落伍’,但是,‘落伍’往往有时很可能是另一种先锋,反时尚有时可能本身就是时尚;善于坚持才能成就自我。”洪烛的散文很像他自述的生活这般富有特性,说前卫很前卫,说传统又很传统,每一篇读来都叫人觉得沉甸甸的。
“其实,我们一直没有明白,风景,永远在围墙之外;往事,永远在时间之外;而爱这个字眼,永远在古板的字典之外。”(《敢于说爱》)
洪烛的散文是真诚的,真诚是洪烛散文放射出的最耀眼的光芒。真诚是散文的生命,真诚、率性、才情是散文家所应具备的品格,在洪烛的散文里这一点得到了最直接最真实的体现。
洪烛说,西部是文人最理想的栖居之地,西部的厚重就是文学的血脉和心跳。所以,他把西域称为他诗的故乡,由此足见他对于西部的热爱。
朋友说,在当代,他只读三个人的散文,一个是张承志,一个是周涛,再一个就是洪烛。
洪烛:原名王军,1967年生于南京,1979年进入南京梅园中学,1985年保送武汉大学,1989年分配到北京,现任中国文联出版社文学编辑室主任。出有诗集《南方音乐》《你是一张旧照片》,长篇小说《两栖人》,散文集《我的灵魂穿着草鞋》《浪漫的骑士》《眉批天空》《梦游者的地图》《游牧北京》《抚摸古典的中国》《冰上舞蹈的黄玫瑰》《逍遥》《北京的梦影星尘》《北京的前世今生》《北京的金粉遗事》《眉批大师》《与智者同行》《中国人的吃》《风流不见使人愁》《多少风物烟雨中》《永远的北京》《晚上8点的阅读》《闲说中国美食》《拆散的笔记本》《颐和园:宫廷画里的山水》《北京没有风花雪月》等数十种。其中《中国美味礼赞》《千年一梦紫禁城》《北京A
to
Z》等分别在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出有日文版、韩文版、英文版及繁体字版。
2007/5/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