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就开始讨论“重写文学史”的话题。有人认为沿用多年的文学史教材,存在着观念老化、思想陈旧等各种各样的缺陷,已不适应逐渐改革的教育制度和日趋宽松的学术环境,有必要加以修订甚至改写,把更客观抑或更新颖的文学知识乃至文学见解介绍给求知若渴的年轻人。类似的呼吁一直没有停息过。最近出版的《眉批大师》一书,封面赫然印着:一部私人版本的“文学史”。
作者洪烛觉得,自己的阅读记忆本身就是一部私人版本的“文学史”,他不迷信权威,不依赖定论,只忠实于大师与经典带给自己的感动、顿悟———这是一位不带地图的探险家,因为他更相信自己的眼睛与脚步。他以充沛的感情和生动的语言,写出了这部主观色彩浓郁,但又不乏新发现、新认识、新观点的书,力图给人类文明史上的巨人们,在纸上营造一座座小巧的文字纪念碑。
《眉批大师》并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文学史,更无教科书的严肃与古板,它是鲜活的、热烈的。它更像是一部用当代的思维和新鲜的笔法撰写的《巨人传》,选举了中外文学史、艺术史上数十位公认的大师,对他们的生平和创作进行了个性化的诠释,从不同的角度剖析并理解着大师们的艺术个性、人格力量,帮助人们重新认识这些在不同时期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重量级文学家、艺术家。由欧洲文学史奠基人、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开始,写到了萨福、但丁、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歌德、拜伦、雪莱、普希金、波德莱尔、惠特曼、托尔斯泰……尤其重点描绘了二十世纪涌现的一系列大师的肖像:卡夫卡、高尔基、叶赛宁、马雅可夫斯基、帕斯捷尔纳克、纳博科夫、川端康成、博尔赫斯、海明威、金斯堡、聂鲁达、马尔克斯、杜拉斯……当然,也没有忽略中国的鲁迅、老舍、沈从文、钱钟书等人。
作者或许是根据自己的喜好筛选出这么一份历经时间考验的名单———而不是照抄文学史的花名册,更难得的是,他还煞费苦心地重新进行了一番排列组合,确定了新的座次、新的秩序。这是只有一个人的评选委员会。作者没忘记以诗意的叙述说明自己如此安排的理由,他手持望远镜浏览文学史,所以他不仅能看得更远一些,还能看得更细一些。我们不妨也借过他手中的望远镜来试一试,不管怎么说,这是很有意思的事———不仅能加深我们的文学修养,而且能在想象中回到大师们生活的那个世界,那些苦难抑或辉煌的时代……书名中“眉批”这个词用得很精彩。这不仅是作者的权利,也是读者的权利。每个作家,甚至每个文学爱好者,都有权利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构想一部个性化的“文学史”———或许它早已经存在于我们的心目中。
真希望不仅仅能看见洪烛一个人的眉批,还能看到更多的人,对文学史、对大师与经典的眉批,乃至议论。那么,我们的文学史本身,或许有可能由单薄变得丰富,由概念化、模式化变得个性化———或者说,变得更有人情味一些。在社会的声音之外,我们也渴望倾听个人的声音。在理论家、教授、学术机构的声音之外,我们也渴望倾听来自民间的声音,真正的读者的声音。
假如大师们地下有灵的话,也一定不会反感这声音吧?
洪烛在本书后记《纸上的祭典》中,把自己比喻为“一个扫墓人”:“他们各有各的归宿,正如各有各的命运。只不过我在想象中,把他们安葬在一起了。我臆造出一座集体的墓园。这其实很容易做到:哪怕仅仅把他们的遗著,按照姓氏笔画或生卒年月排列在同一个书橱里,他们就自然而然地组合成亡灵的社区。所谓的文学史或艺术史,都是后人编撰的,取得的也是类似的效果———给死去的大师,提供一席之地。读他们留下的书,就等于给这些沉寂的灵魂扫墓。我用手帕掸去封面上积满的尘埃。”是的,是该经常给大师们扫扫墓了,同时,也是为了我们更好地活着,更好地思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