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网上找到的

(2007-04-25 02:21:08)
 
缠绵的回眸——读《北京的梦影星尘》
    这是一个敏感的人写的一本敏感的书。他的感叹和咏叹,针对的是一座在历史长河中早已宠辱不惊的城市。毫无疑问,他属于北京的新生代--作为一介书生投奔北京,刚刚十几个年头。从书中可以看出,他至今仍在做着外省青年的梦。让一位外来者描绘北京,肯定比当地人的叙述要多几分新鲜感。作者写这本书的过程,也是在这座城市缓慢扎根的过程。写着写着,作者的身份也变了,由客人逐渐变为主人--他终于获得了梦寐以求的那份身为北京人的自信,文风也一改工笔的拘谨,而以泼墨的写意来倾泻迟到者的豪情。“三十岁的我,要给三千岁的北京城唱一支情歌。”

    如果钢筋水泥的城市里仍有诗人存在,应该是像他这样的吧?大多数人面对破败的四合院抑或新兴的摩天大楼都已经没多少情感要抒发了。所以,这本怀旧之作注定将由一个敏感的人写出。

    在胡同、四合院和牌楼被拆得所剩无几的时候,他却站了出来,怀念这些时代的标志物:“看见盖再高的新楼,我都无动于衷;而遇上拆老房子,我总有心疼的感觉。像拔牙似的。”他呼吁“应该把那些被拆的牌楼重新组装,供大家参观,一方面可以凭吊其昔日的风采,另一方面可以揣摩其在历史中占据的位置”。目前的北京市政建设正处于尴尬的境地,既要尽可能地保留其历史风貌,又要加速扩建,这两者常常是矛盾的。作者的出谋划策,更多的是基于诗人的良好愿望。

    作者在书中写到了梁思成,写到了他解放初期为反对拆毁北京古城墙所做的努力。作者也对人文景观的消失充满了忧虑:“我不禁担心,若干年以后,被高层建筑与现代化设施包围的北京城已再无退路,只剩下最后一座四合院,遗世独立,摇摇欲坠。”

    青年作家洪烛不是学建筑的,也不是学历史的,而是搞文学的。一个搞文学的人能对北京城的文物保护表现出如此的关注,可见其对这座古都的感情之深。这种深爱之情深藏于书中,他以浓厚的笔墨描述了北京历经沧桑的皇宫王府、寺庙碑塔、城楼戏园、古墓名陵,而且都有个性化的点评,“力图为读者做地理与人文的双重导游”,无愧是“老北京的活地图”。

    沉浸在书中,你不能不被作者如数家珍般的描述和解说感动着:在一个前瞻的时代,居然还有如此缠绵的回眸,在一个对往事早已麻木的快节奏的国际大都市里,居然还有如此怀旧的散步者。

 
2005年11月18日 15:06:5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高尔基
后一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