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难得的师生之情——漫谈曾农髯与朱大可

标签:
曾农髯朱大可难得的师生情谊文献资料逸事漫谈 |
分类: 朱大可专栏 |
一段难得的师生之情
——漫谈曾农髯与朱大可
近年来,不知不觉中关于曾熙的宣传与展览正逐渐增多,尤其是曾熙与张大千师生间的民国往事,经过好事者的轮番宣传,早已成为家喻户晓、街头巷尾的谈资,人们谈或不谈,皆是这个世界的艺术盛事。近日,湖南美术馆正在举办“纪念曾熙诞辰160周年书画特展”,展品之丰瞻,内涵之精妙,堪称蔚蔚大观。与此同步,一部名曰《独留苍翠照山川》的大型曾熙书画作品集,亦恰到好处地印刷出版了。这些都是曾熙后人迎三(繁涤)兄长期不懈努力的结果。
吾友曾迎三,古貌侠心,乃农髯老人之曾孙也。仆与之相交有年,获益良多,彼近年来著作不断,有等身之誉,日昨又获其惠贻一书,即《独留苍翠照山川》也。上手厚厚一册,逐页欣赏,美不胜收,有一件书品尤令我注目难忘:“朱母陈太宜人传”,引录如下:
太宜人朱陈氏,门人朱大可之王母也。大可喜为诗、古文,从予学书。每侍坐,述其王母陈太宜人之言曰:“为学务专,处事务勤,待人务恕,律己务严。”又曰:“儒佛若同,其济世之心则一。儒家繇已推之人,佛家无已但有人。吾行年八十,不茹素,亦不唪经。吾姻族有贪乏者,罔不周助;患难者,罔不扶持。其有合于儒与佛之用心,吾不计也。”又尝曰:“今之少年,喜谤议前人,往往狂肆无忌惮,徒滋浮薄自损才智,可为太息。”于戏!太宜人之行事垂教如此,是宜有贤子孙也。太宜人江宁人,讳衍吉女。适同里朱筱亭先生。筱亭官浙右四十年,有惠政。太宜人尝以俗薄、民失教罹罪为劝,其慈恕类如此。子二人,孙三人,曾孙二人。长子丙一,宣平县知县。次子辛樵,国学生。长孙即大可,次孙其石学于舅氏刘君山农。餘尚幼。太宜人以甲子冬十一月病殁,年七十又九。归安朱侍郎为之传。予复摭所闻于大可者,书于篇。曾熙曰:“自古圣贤豪杰多秉母教。若朱母陈太宜人者,方之列女固无多让,世乱女失其教,其害将不可胜言。痛哉!”衡阳曾熙拜撰并书。
崟按:1921年秋,朱大可拜师曾农髯学诗文及书法,越三年(1924)之冬十一月,大可王母陈太宜人病逝,乃师曾熙为其作《朱母陈太宜人传》并书。师生情谊于此可见一斑。又大可尝撰《游天戏海室雅言》,述师生间授业问道解惑诸般情状,一问一答历历可闻,洋洋万言,刊诸《金刚钻报》,亦难得之文献资料也。又1930年农髯殁后,大可为撰《曾农髯师小传》,迎三兄藏有《农髯公画松箑》一柄,背面即大可夫子所书《曾农髯师小传》,余尝亲见,顺录如下:
师讳熙,字子缉,别号农髯,湖南衡阳人。少孤,事母以孝闻,受业武冈邓弥之之门。光绪某科成进士,特旨授兵部主事。值拳匪之乱,师负母间道走天津,三日夜始达,踵趾皆穿。自是,绝意进取。赵尔巽抚湘,聘师与熊希龄、谭延闿分监师范学校。师任事尤久,衡湘子弟泰半皆师门下士也。国变后,杜门不出。已而,临川李梅庵易名清道人,鬻书海上,求者踵接。梅庵语人曰:“我书何足称道,衡阳曾君,斯真当代之太傅也。”迺遗书拜之,师欣然报可。自是,海上论书者分南北二派。南派自《张黑女》、《瘗鹤铭》以溯秦汉,师为之宗。北派自《郑文公》、《爨宝子》以窥钟鼎,梅庵为之魁。然,师于各家之书无不临摹,尤得力于中郎《夏承》、《华山》诸碑。晚年好作画,意境在清湘、八大间,盖所遭遇者有同然也。师风度端凝,须髯飘拂,望之如神仙中人。性好奖进后生,载酒问字者,常数十人。以庚午七月疾没沪上,年正七十。有子四人,孙若干人。
聚之先生以髯师遗画便而索书,哲匠当前,不敢比美,因录旧撰髯师小传于后,俾见者共知景仰云尔。大可
崟按:农髯翁书名遐迩,以书入画,此画一眼望去,苍古遒隽,一派仙风道骨。静心细玩,意闲而趣深,味澹而神远,洵逸品也。而大可书风“气骨古雅,质而不野。所谓书一字已见其心。”(陆康语)箑上书迹,墨色湛然,虽密如蚁阵,而一丝不苟也。吾尝论夫子书云:非颜非柳非欧而神韵独具真力弥漫,盖悉从钟鼎铭文中出也。